论文摘要
背景随着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开展,化疗药、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肺部机遇性感染发病率迅速上升,是导致免疫抑制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骨髓移植患者及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90%。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及时的正确诊断,以便能及时有效的给予治疗,遗憾的是目前机遇性感染尤其是机遇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及正确诊断极具挑战性,误诊漏诊率在各种肺部感染中居高不下。真菌是常见的机遇性感染致病原之一,其中又以曲霉菌最为多见。为了提高对肺部真菌病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动物实验部分探讨急性烟曲霉菌肺部感染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并着重研究其肺部CT表现及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回顾性分析肿块或结节型肺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CT表现,并与炎症、结核及良性肿瘤相比较,旨在总结肿块或结节型肺真菌病的影像特点,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第一部分急性肺曲霉菌病动物模型建立及CT征象学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气管源性与血管源性新西兰大白兔急性肺部烟曲霉菌病模型,总结模型建立方法及其CT表现,并比较气管源性与血管源性模型动物生存期和肺外脏器病变出现情况的差异及CT表现的区别。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编号分为6组,1-4组各9只为免疫抑制组,5、6组各6只为非免疫抑制组,1、3、5组动物经皮穿刺气管法接种菌液,2、4、6组经耳缘静脉注射法接种菌液,1、2组接种菌液浓度为5×107cfu/ml,3-6组接种浓度为5×108cfu/ml,接种菌液量均为0.2ml。2.免疫抑制状态建立及菌液接种接种菌株为烟曲霉菌标准株。1-4组实验动物,第1-5天每日耳缘静脉注射阿糖胞苷525mg/m2,第1、2天每天静脉注射甲强龙5mg/kg,第8、9天每天静脉注射阿糖胞苷484mg/m2。为预防混合感染,第4天起,1-6组动物均给予万古霉素15mg/kg、头孢他啶150mg/kg静脉注射,每日1次;庆大霉素5mg/kg静脉注射,隔日1次。实验第二天进行菌液接种,麻醉后根据分组情况按照不同方式不同菌液浓度进行接种。3.CT扫描分别于接种前1天、接种后1、3、5、7、9、11、13天将所有当时存活的实验动物进行肺部CT扫描。采用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使用儿童头部扫描SFOV,螺旋扫描,床进15mm/周,动物俯卧位,头先进;扫描条件:120KV,200mA;DFOV选择100-120mm;扫描模式:1.0mm×16;肺算法(60)和标准算法重建(40);常规层厚:3mm;重建层厚:1mm;详细记录病变特征,病变出现的时间,及多次检查的病变演变情况。根据病变的形态、密度将病变分为结节状GGO、片状GGO、实性结节和片状实变4种,根据病变部位分为中心型与外围型,按数量分为单发与多发,且记录弥漫性病变出现情况。4.动物解剖、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每日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并及时解剖死亡动物、留取肺标本做真菌培养(SDA斜面培养基培养并做显微镜下鉴定)及病理检查(HE染色)、记录动物存活时间。接种后第13天将所有存活动物进行CT扫描后处死,解剖、留取标本。5.建模成功判断标准根据以下标准判定建模情况:(1)成功接种菌液;(2)兔肺标本真菌培养有烟曲霉菌菌落生长,镜下鉴定为烟曲霉菌;(3)观察期内兔胸部CT扫描发现病灶;(4)病灶部位肺标本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发现病变;满足条件(1)及(3)或(4)者视为建模成功,满足(1)和(2)但不具备(3)和(4)者视为烟曲霉菌肺部定植状态(潜伏感染),仅满足(1)而不满足其他条件者视为建模失败。结果1、建模成功率:第1组一只动物接种前死亡,其余动物均成功接种菌液。免疫抑制组的建模成功率高于非免疫抑制组(35只和3只,100% VS 25%,p=0<0.05)。非免疫抑制组只有42号动物于接种后第8天死亡,其余11只动物均为实验截止日(接种后第13天)人工处死。免疫抑制组动物存活时间最短2天,最长12天,平均6.51±2.34天;其中1组动物平均生存期8.5±1.51天;2组动物平均生存期6±1.80天;3组动物平均生存期7.22±2.64天;4组动物平均生存期4.56±1.42天。生存期的差异受接种方式影响(2因素2水平析因设计, F=15.44, P=0.0004<0.05),血管接种组动物生存时间较气管接种组短;4组动物肉眼观肝脏病变出现比率分别为:2/8、8/9、1/9、8/9,肾病变:0/8、5/9、0/9、7/9,血管接种组肝肾病变较气管接种组更易出现(logistic回归分析)。2、肺部病变出现时间:35只建模成功的免疫抑制组动物肺部CT发现异常的时间最短为接种后1天,最长7天,平均3.057±1.57天。1组动物平均出现病变时间为3.5±2.07天,2组动物平均出现病变时间为3.22±1.20天,3组动物出现病变时间为3.22±1.56天,4组动物出现病变时间为2.33±1.41天。各组病变出现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因素2水平析因设计方差分析)。3、肺部病变的演变:免疫抑制动物四种征象出现时间顺序为片状GGO、结节状GGO、实性结节、片状实变,平均出现时间分别为:3.12±1.55天、4.69±2.56天、5.33±1.97天、7.31±2.29天。接种后3天片状GGO的新发病数达到高峰,而结节状GGO、实性结节、片状实变的新发病数在第5天达到高峰,7天之后主要新发征象为片状实变,而其他征象的新出现数下降。经方差分析F=14.783,P=0,各征象出现时间有统计学差异。经过多重比较,片状GGO与其他三种征象出现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7、0.000、0.014)。片状实变与其他三种征象出现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0、0.046)。分别总结各次CT扫描结果,接种后7天内以肺外围片状GGO多见,第5天和第7天结节状GGO和实性结节所占比重增大,而9天之后则以片状实变为主。35只免疫抑制动物终末期(死亡前最后一次CT检查)4只较前次CT图像增加了结节状GGO,4只增加片状GGO,13只增加片状实变,3只增加实性结节,20只出现弥漫性病变,且片状实变与弥漫性病变均为终末期新发病变。4、肺部病变的组间比较及特征分析:免疫抑制动物最早出现的病变以肺外围片状GGO为主(32/35,91.4%)。两种接种方式及两种菌液浓度对结节状GGO、片状GGO、片状实变、弥漫性病变的出现率及发病部位、病变数量均无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免疫抑制动物实验过程中34只(97.1%)动物见片状GGO,13只(38.2%)出现结节状GGO,13只(38.2%)出现片状实变,6只(17.1%)出现实性结节,34只(97.1%)见多发病变,1只(2.9%)单发病变;各组间征象出现率无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5、肺部CT表现的病理基础:共取35个病灶进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其中GGO病灶16个,病理上15个见肺泡少量炎性渗出,11个出现间质浸润,9个见到肺泡内出血,8个见到血管栓塞,仅一个出现肺泡实变。实性病灶19个,病理上1个见肺泡仅有少量炎性渗出,16个出现间质浸润,13个见到肺泡内出血,13个见血管栓塞,18个见肺泡实变。GGO病灶较实性病灶病理多见肺泡少量炎性渗出(P<0.05),两种病灶病理上出现肺泡内出血、间质浸润及血管栓塞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性病灶较GGO病理上多见肺泡实变(P<0.05)。结论1、经皮穿刺气管接种法与经耳缘静脉血管接种法均能制作肺部烟曲霉菌感染模型,免疫机能的破坏是建模成功的关键因素。免疫抑制动物感染烟曲霉菌后,病情进展快,存活时间短,平均存活期1周左右。血管接种组免疫抑制动物因易出现多器官的病变,生存期更短。2、免疫抑制兔接种曲霉菌后3天左右即出现病变,且出现病变时间不受接种方式及菌液浓度的影响。3、免疫抑制兔急性肺曲霉菌病模型CT表现最早以肺外围片状GGO为主,之后出现结节状GGO、实性结节,病程后期则以片状实变多见。病变可单发或多发。弥漫病变及片状实变的出现预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4、免疫抑制兔急性肺曲霉菌病模型CT表现以片状GGO为主,其他征象有片状实变、结节状GGO及实性结节等。气管源性与血管源性免疫抑制兔急性肺曲霉菌病模型CT表现无明显差异。5、肺部接种烟曲霉菌的新西兰大白兔的CT表现能反映其病理变化,GGO提示肺泡少量炎性渗出、出血、间质内炎细胞浸润,而肺实变则说明有较严重的肺实变出血、间质浸润,两种病变都可出现血管栓塞。第二部分肿块型肺真菌病的CT形态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目的回顾性分析肿块型肺真菌病患者的病灶CT形态学特征并与其他肺内良性结节/肿块相比较,旨在探讨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肺内良性结节或肿块病例共173例。其中真菌38例,67个病灶;炎症43例,46个病灶;结核55例,64个病灶;良性肿瘤37例,37个病灶;共214个病灶纳入研究。分析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形态(类圆形、楔形、不规则形)、界面(清楚光整、清楚但不光整、模糊)、边缘特征(浅分叶、深分叶、直边征、毛刺、尖角或棘状突起、晕征)、内部结构(坏死或空洞形成、洞壁厚薄、内壁是否光整,是否有钙化、脂肪、空气半月征、边缘裂隙)及邻近胸膜改变(胸膜牵拉、肥厚)和卫星灶出现情况,并与炎症、结核及良性肿瘤比较,探讨肿块或结节型肺真菌病与其他三类疾病之间的鉴别点。结果1、病人一般资料: 173例患者,男99例,女7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9岁,平均49.65±11.92岁。真菌患者,男25例,女1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7岁,平均47.50±11.43岁;炎症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6岁,平均52.14±11.30岁;结核患者,男36例,女1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9岁,平均48.62±12.67岁;良性肿瘤患者,男11例,女26例,平均50.49±11.84岁。4组患者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方差分析,F=1.240,P=2.297>0.05)。各组性别分布有差异(χ2=14.632,P=0.002<0.05)。用卡方分割法对各组间性别分布进行比较(P界值为0.0071),良性肿瘤较真菌性肉芽肿多见于女性患者(P=0.001<0.0071)。2、病灶大小: 214个病灶长径最短0.5cm,最长8.1cm,平均3.04±1.62cm。四组病灶长径均值排列顺序为:良性肿瘤(最短0.7cm,最长7.8cm,平均2.14±1.34cm)<结核(最短0.5cm,最长7.6cm,平均2.86±1.54cm)<真菌(最短0.5cm,最长7.3cm,平均3.37±1.50cm)<炎症(最短0.5cm,最长8.1cm平均3.55±1.78cm)。经方差分析,各组病灶长径有差异(F=7.065,P=0.000<0.05),肿块或结节型肺真菌病的病灶长径较良性肿瘤大(P=0.000<0.05),而与炎症及结核病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肺部真菌病灶的CT表现: 67个肿块型肺真菌病病灶形态为类圆形37个(55.2%),不规则形30个(44.8%),未见到楔形病灶;界面清楚但不光整57个(85.1%),界面模糊7个(10.4%),界面光整3个(4.5%);边缘出现棘状突起36个(53.7%),浅分叶29个(43.3%),深分叶23个(34.3%),晕征14个(20.9%),毛刺9个(13.4%),直边征6个(9.0%);出现坏死或空洞10个(14.9%),7例为厚壁空洞,5个内壁光整,5个内壁不规则;2个(3.0%)见钙化,9个(13.4%)见空气半月征,7个(10.4%)见边缘裂隙征,均未见脂肪成分。4、形态学特征对肺部真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在各组出现概率有统计学差异的征象有形态不规则形、类圆形、楔形,界面光整、清楚但不光整、模糊,边缘出现棘状突起、直边征、浅分叶、深分叶、晕征,内部见空洞、钙化灶,病灶邻近出现卫星灶、胸膜肥厚、胸膜牵拉(P<0.05)。将肿块或结节型肺真菌病CT表现与炎症、结核、良性肿瘤两两比较(用χ2分割法,P界值为0.0071),肿块或结节型肺真菌病较炎症病灶多见清楚界面,少见楔形征、模糊界面、棘状突起、直边征、晕征、空洞;较结核病灶多见深分叶,少见浅分叶、空洞、钙化、少见胸膜肥厚;较良性肿瘤多见形态不规则、清楚但不光整界面、棘状突起、深分叶、晕征、卫星灶、胸膜肥厚、胸膜牵拉,少见光整界面、钙化灶(P<0.0071)。结论1、肿块型肺真菌病好发于40-60岁男性患者,与其他肺内良性结节/肿块相似。2、肿块型肺真菌病病灶长径变异较大,以2-4cm多见,病灶大小不能单独做为鉴别诊断的依据。3、肿块型肺真菌病常见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界面清楚但不光整,病灶边缘易出现棘状突起、浅分叶或深分叶、晕征,空洞不常见但以厚壁空洞为主。空气半月征及边缘裂隙征为肿块型肺真菌病特异性表现。4、肿块型肺真菌病、结核、良性肿瘤及炎性肿块/结节征象多有相互重叠,但多数征象在不同疾病的出现率存在差异,对各个征象的详细分析和综合判断有助于肿块型肺真菌性的正确诊断。清楚界面、模糊界面、楔形征、棘状突起、直边征、晕征、空洞的出现有助于肿块型肺真菌病与炎症鉴别,深分叶、浅分叶、空洞、钙化、胸膜肥厚的出现有助于肿块型肺真菌病与结核鉴别,形态不规则、光整界面、清楚但不光整界面、棘状突起、深分叶、晕征、卫星灶、胸膜肥厚、胸膜牵拉、钙化灶的出现有助于肿块型肺真菌病与良性肿瘤鉴别。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曲霉菌病论文; 动物模型论文; 体层摄影术论文; 线计算机论文; 免疫损害宿主论文; 肺真菌病论文; 良性结节论文; 肿块论文; 鉴别诊断论文; 形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