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论文-田琨,段丽萍,李芸,郑朝霞,胡天晓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论文-田琨,段丽萍,李芸,郑朝霞,胡天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肾活检,病理类型,流行病学,回顾分析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田琨,段丽萍,李芸,郑朝霞,胡天晓[1](2019)在《单中心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15年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邯郸地区成人肾活检患者中原发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演变特点。方法 2002年4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邯郸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行经皮肾穿刺术患者中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共1 627例。回顾性分析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特点及15年流行病学演变规律。结果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 627例,男876例,占53.84%,女751例,占46.16%。男女比1.17:1,平均年龄(40.1±15.8)岁(18~79岁)。原发肾小球疾病多发于青壮年(18~40岁占51.69%),男性高发(占53.84%)。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见,占46.28%,其次微小病变(19.18%)和IgA肾病(17.33%);近几年来膜性肾病构成比明显增高(从23.98%提高到55.84%),好发于中年,IgA肾病及微小病变以青年男性高发,构成比较前有所下降(分别由27.46%降至12.99%,22.75%降至17.65%)。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肾病综合征(占64.84%)和慢性肾炎综合征(占24.65%);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占54.22%)和微小病变(占26.87%),慢性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是IgA肾病(占37%)和膜性肾病(占36.75%)。结论邯郸地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见,且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次微小病变和IgA肾病较为多见,最常见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本文来源于《临床肾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田琨[2](2019)在《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15年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邯郸地区成人肾活检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演变特点。方法:2002年5月—2017年4月就诊于我院肾内科行经皮肾穿刺术患者中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共1627例。回顾性分析15年来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特点及流行病学演变规律。结果:(1)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共1627例,男女比1.17:1,平均年龄(40.10±15.80)岁;(2)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膜性肾病最多见,占46.28%,其次微小病变(19.18%)和IgA肾病(17.33%);(3)从年龄分布上,膜性肾病好发于中年,IgA肾病及微小病变以青年高发(P<0.05);从性别分布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以男性高发,其中轻微病变及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以女性高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病理类型构成上,与2002年5月—2010年4月相比较,近几年来膜性肾病构成比明显增高(由23.98%提高到55.84%),IgA肾病及微小病变构成比较前期有所下降(分别由27.46%降至12.99%,22.75%降至17.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见,且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次为微小病变和IgA肾病。(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期刊2019-06-01)

王肖志,王珍,张文川[3](2019)在《血清25-羟维生素D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的变化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2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并对两组对象进行采血,检测并比较两组对象血清25-羟维生素D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维生素D不足者共9例,占总例数的4.50%;血清维生素D缺乏者共191例,占总例数的95.50%。观察组BMI为(24.03±3.77),对照组BMI为(24.21±4.04),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25-羟维生素D为(4.92±1.97)ng/mL,对照组为(20.11±8.82)ng/mL,观察组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明显缺乏或者不足。(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吴小珍[4](2019)在《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Wnt/β-catenin是进化上保守的信号传导途径,调节器官发育,组织稳态和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等多种生物过程。Wnt4/β-catenin表达的失调可导致各种发育异常和疾病发生,例如肾和泌尿道的先天性异常,囊性肾和肾癌。研究通过观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组织中Wnt4、β-catenin的表达,探索Wnt4、β-catenin与肾小管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进一步探讨Wnt4/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促进肾纤维化过程中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并行肾穿刺活检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肾组织病理标本石蜡切片进行PAS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按照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将入组患者分叁组:轻度肾小管损伤组22人,中度肾小管损伤组18人,重度肾小管损伤组16人,各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选取10例正常肾组织(均来自于肾肿瘤患者切除肾脏的远端(3-5cm)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中Wnt4、β-catenin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性;所有入组患者于肾穿当日留空腹外周血、中段晨尿标本,生化检测尿β2微球蛋白、血肌酐等临床指标,EPI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相关分析:Wnt4、β-catenin的水平变化与肾小管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结果:1.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42.64±12.72岁;收集10例正常正常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在29-66岁之间,平均年龄47.40±10.88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肾小管损伤评分: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结果显示对照组肾小管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组织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及肾间质纤维化,各组损伤病理积分为:轻度肾小管损伤组为2.55±0.74,中度肾小管损伤组为4.39±0.50,重度肾小管损伤组为7.50±9.9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指标分析:β2微球蛋白在各组的表达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0.108±0.05,轻度肾小管损伤组为0.58±0.33,中度肾小管损伤组为1.08±0.65,重度肾小管损伤组为0.76±0.43,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组尿β2微球蛋白排泄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肾小管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 GFR在各观察组的表达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01.04±12.09,轻度肾小管损伤组为90.34±54.42,中度肾小管损伤组为78.51±41.47,重度肾小管损伤组为45.34±31.80,e GFR在轻中度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重度组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Wnt4、β-catenin在正常对照组肾组织中仅微弱表达,主要见于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系膜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组织中出现Wnt4、β-catenin的强表达,两者表达部位一致,表达区域主要位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部位。Wnt4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组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为:轻度肾小管损伤组为3.77±1.23,中度肾小管损伤组为5.06±1.39,重度肾小管损伤组为6.06±1.1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组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为:轻度肾小管损伤组为3.86±1.46,中度肾小管损伤组为5.06±1.39,重度肾小管损伤组为6.38±1.8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分析显示:Wnt4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程度与β-catenin(r=0.96,P<0.05)呈显着正相关;肾小管损伤评分与Wnt4表达强度(r=0.75,P<0.01)及β--catenin(r=0.71,P<0.01)呈显着的正相关,提示Wnt4、β-catenin表达强度随着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增加。5.Wnt4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比较:Wnt4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与尿β2微球蛋白(r=0.34,P<0.05)呈正相关性,与e GFR(r=﹣0.38,P<0.05)呈负相关性;β-catenin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比较:β-catenin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与尿β2微球蛋白(r=0.30,P<0.05)呈正相关性,与e GFR(r=﹣0.31,P<0.05)呈负相关性。结论:1.Wnt4、β-catenin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随肾小管及肾间质损伤程度的加重表达增强;2.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高表达可能是肾小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参与了终末期肾病的进程。(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红桃,郭明好,候玉龙,马东红[5](2019)在《豫北地区近10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变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豫北地区近10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人口特征、病理类型分布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自豫北地区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病理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穿病理类型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2814例,其中膜性肾病的最多为982例占34.9%,其次为IgA肾病651例占23.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1:1,年龄范围1岁至88岁,平均年龄龄(37.95±17.075)岁。结论:豫北地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男性多见,其中膜性肾病所占比列最多,好发于中老年; IgA肾病所占比例较前减少,好发于青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谱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林川,张乾坤,陈莹,韩飞,陈江华[6](2019)在《抗磷脂抗体各亚型在1021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抗磷脂抗体(APA)及各亚型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行肾穿刺活检,并确诊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患者1021例(包括膜性肾病303例,IgA肾病483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6例,微小病变肾病119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0例),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L)不同亚型(IgG、IgM和IgA型)和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不同亚型(IgG、IgM和IgA型),并进行比较。结果膜性肾病组APA阳性率最高为17.5%,微小病变型肾病组最低为11.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CL阳性率分别为11.4%和14.5%,均显着高于抗β2GP1抗体阳性率(P<0.001,P=0.009);膜性肾病组抗β2GP1抗体阳性率为11.2%,与ACL阳性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着高于其余4组患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ACL-IgM阳性率为13.2%,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5)。IgA肾病组ACL-IgA阳性率为5.8%,明显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阳性,其亚型在不同病理类型肾炎患者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有助于疾病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强[7](2019)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与免疫病理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临床上Ig A肾病(Ig AN)和膜性肾病(MN)患者肾脏病理免疫荧光强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值的关系,以及两组之间各种指标的相关性,筛选和研究具有诊断价值的有效指标,为该两种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辅助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共纳入我院自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肾脏穿刺活检术确诊为Ig AN及MN的患者共332人。依据患者病理类型分为两组,即Ig AN组85人,MN组247人。2.记录入选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情况)。3.实验室指标:我院检验科测定血清Ig A(s Ig A)、血清Ig G(s Ig G)、血清Ig M(s Ig M)、血清C3(s C3)、血清C4(s C4);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等指标。4.病理强度判定标准:患者肾脏病理免疫复合物强度的分类: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依据显现的荧光强度来判定免疫复合物的强度:肾组织在低倍镜及高倍镜视野中均未观察到荧光为阴性(-);低倍镜下可见,高倍镜下明显可见,定义为弱阳性(+);低倍镜下明显可见,高倍镜下清晰可见定义为阳性(++);低倍镜下明显清晰可见,高倍镜下耀眼定义为强阳性(+++)。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19.0版)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P25,P75)形式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采用相关性分析,对于有序的多组多分类资料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对象332人,其中Ig AN组85人,MN组247人;其中男性199人,女性133人,年龄最大84岁,最小17岁。2.两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1)两组间病理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比较,Ig AN组补体C3病理免疫复合物强度水平强于MN组(P=0.002);Ig G病理免疫复合物沉积水平弱于MN组(P<0.001);(2)两组间血清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指标比较,Ig AN组s Ig A值、s Ig G值均高于MN组(P<0.001,P<0.001);s C3值、s C4值均低于MN组(P=0.008,P=0.001);(3)两组间肾功能指标的比较,Ig AN组BUN和Scr水平均高于MN组(P<0.001,P=0.016)。3.组内各项指标相关性比较:(1)血清指标与病理C3强度等级相关性,Ig AN组s C3水平、s C4水平与C3病理免疫复合物强度等级均呈负相关(P=0.01,P=0.02);MN组s C3水平与C3病理免疫复合物强度等级呈负相关(P=0.02);(2)血清指标与病理Ig G强度等级相关性,Ig AN组Scr水平、s Ig A水平与Ig G强度等级呈负相关(P=0.01,P=0.01);MN组s Ig G水平与Ig G强度等级呈负相关(P=0.01);(3)各病理强度等级间肾功能指标的比较:在所有的样本中,Scr、BUN在Ig G病理等级中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P=0.002);Scr在不同的C3病理等级中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肾脏组织内的Ig A及C3的沉积与血清中Ig A及C3相关(P<0.15,P<0.15)。结论:一些血清指标尤其是s C3水平与C3病理免疫复合物强度等级呈高度负相关,随着s C3水平逐渐下降,C3病理免疫复合物强度水平升高,在MN组患者中,s Ig G水平与Ig G强度等级呈负相关,而对于Ig AN组患者,s C4水平下降亦可反映C3病理免疫复合物强度水平升高。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可以将s C3、s C4作为肾脏病理类型的辅助诊断依据。(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期刊2019-03-01)

张中菊[8](2019)在《辽宁地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酸排泄分数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辽宁地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酸排泄分数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地区889例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内科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肾小疾球病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按照血清尿酸男性>420umol/L,女性>360umol/L(绝经前),女性>420umol/L(绝经后),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尿酸正常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及病理指标。并通过血尿酸(SUa)、尿尿酸(UUr)、血肌酐(SCr)、尿肌酐(UCr)计算尿酸排泄分数(FEua),由于肾小管间质的评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IgA肾病组和非IgA肾病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酸排泄分数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1、总共入选889例,尿酸正常组560例(62.99%),高尿酸血症组329例(37.01%),其中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组60例(6.76%),原发性高尿酸血症269例(30.25%),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中,尿酸排泄减少型241例(27.11%),混合型24例(2.70%),生成增多型4例(0.45%)。高尿酸血症组并发高血压的比例(53.05%)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3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并发大量蛋白尿(>3.5g)的比例(39.09%)低于尿酸正常组(49.3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糖尿病的比例在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2、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比较,24小时尿蛋白、血小板、血清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eGFR、BM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IgA组与非IgA组P值均<0.05)。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组根据尿酸排泄分数分为3组,分别为尿酸排泄减少型(<7%)、混合型(7%-12%)、生成增多型(>12%)。血红蛋白、尿素氮、胱抑素C、尿尿酸、eGFR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gA组与非IgA组的尿酸排泄分数均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相关(P<0.001)。IgA组尿酸排泄分数在肾小管间质间质病变0分、1分、2分分别为5.03±2.15、6.29±2.86、8.40±5.39,非IgA组尿酸排泄分数在肾小管间质间质病变0分、1分、2分、3分分别为5.08±3.22、5.90±3.83、9.20±5.77、18.40±12.79。非IgA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与血肌酐、尿酸排泄分数、血尿酸呈正相关(r=0.4654,P<0.05;r=0.2471,P<0.05;r=0.11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A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与血肌酐、血尿酸、尿酸排泄分数呈正相关(r=0.6434,P<0.05;r=0.3395,P<0.05;r=0.3057,P<0.05),与尿尿酸呈负相关(r=-0.22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辽宁地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合并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减少导致。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酸排泄分数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尿酸排泄分数越高,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越重。尿酸排泄分数可作为间接评估及监测肾小管损害程度的非创伤性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莫超,史伟,谢丽萍,胡雯,向长玉[9](2018)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内在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病病理诊断中最常见为膜性肾病,患者最常见的本虚证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最常见的标实证为血瘀证,本虚脾肾阳虚证患者肌酐、24 h尿蛋白、总胆固醇水平较其他证型患者更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更低(P<0. 05);标实血瘀证患者肌酐、24 h尿蛋白、叁酰甘油水平更高(P<0. 05)。结论脾肾阳虚证及血瘀证患者指标异常更明显,提示脾肾阳虚证及血瘀证患者治疗难度更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周慧,张聪,张曼[10](2018)在《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G)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功能差异,为患者的疾病状态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依据肾脏穿刺活检病理结果,选择PG组患者64例,SG组患者38例,应用流式细胞仪及凝血仪分别对其进行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些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PG组Ts%高于SG组(P<0.05),而Th细胞计数、Th%、Th/Ts均低于SG组(P<0.05);(2)PG组与SG组相比,PT、PTA、INR、FIB、APTT、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细胞数量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2018年06期)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邯郸地区成人肾活检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演变特点。方法:2002年5月—2017年4月就诊于我院肾内科行经皮肾穿刺术患者中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共1627例。回顾性分析15年来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特点及流行病学演变规律。结果:(1)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共1627例,男女比1.17:1,平均年龄(40.10±15.80)岁;(2)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膜性肾病最多见,占46.28%,其次微小病变(19.18%)和IgA肾病(17.33%);(3)从年龄分布上,膜性肾病好发于中年,IgA肾病及微小病变以青年高发(P<0.05);从性别分布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以男性高发,其中轻微病变及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以女性高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病理类型构成上,与2002年5月—2010年4月相比较,近几年来膜性肾病构成比明显增高(由23.98%提高到55.84%),IgA肾病及微小病变构成比较前期有所下降(分别由27.46%降至12.99%,22.75%降至17.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见,且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次为微小病变和IgA肾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田琨,段丽萍,李芸,郑朝霞,胡天晓.单中心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15年演变分析[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9

[2].田琨.邯郸地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15年演变分析[D].河北北方学院.2019

[3].王肖志,王珍,张文川.血清25-羟维生素D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的变化情况[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

[4].吴小珍.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石河子大学.2019

[5].刘红桃,郭明好,候玉龙,马东红.豫北地区近10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变迁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9

[6].林川,张乾坤,陈莹,韩飞,陈江华.抗磷脂抗体各亚型在1021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表达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

[7].李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与免疫病理比较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9

[8].张中菊.辽宁地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酸排泄分数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相关性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9

[9].莫超,史伟,谢丽萍,胡雯,向长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10].周慧,张聪,张曼.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凝血功能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

标签:;  ;  ;  ;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论文-田琨,段丽萍,李芸,郑朝霞,胡天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