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蓬竹克隆种群在不同喀斯特生境下的适应性

小蓬竹克隆种群在不同喀斯特生境下的适应性

论文摘要

本文对小蓬竹无性系种群在不同喀斯特生境下克隆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丰富小蓬竹种群生态学的理论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喀斯特生境条件不同的小蓬竹克隆可塑性明显。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差异显著,且与水分因子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根茎分枝角度在不同生境中无显著性差异,但跟分枝数有关系。地下茎系统呈扇形延伸分布。2、外部生境条件相同下的自然林与人工林的小蓬竹克隆可塑性明显。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差异显著。在自然林中,间隔子长度较长而分枝强度较小,表现出一种“逃避”行为。根茎分枝角度无显著性差异。3、生境条件不同的小蓬竹地上构件生物量分配格局差异显著,克隆可塑性强:生境条件优越的小蓬竹构件生物量明显高于生境条件差的小蓬竹;构件生物量在各龄级上的分配呈现逐级下降。不同龄级的地下构件生物量也具有明显差异。4、对笋期前后小蓬竹各龄级各构件进行热值测量,结果发现:无性系分株各构件单位的热值秆>枝>叶>根茎>根。同一构件单位的干重热值在不同龄级不同时期有差异。各龄级的构件能量现存量在笋期前后变化不同。从而证明了小蓬竹克隆种群的生理整合作用存在。5、采用七种指数方法探讨了不同尺度下小蓬竹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不论是种群分布格局还是克隆种群分布格局,随着分析尺度的加大,种群的聚集度都存在逐渐增大的趋势;克隆种群的聚集程度有随时间步长而减弱的趋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克隆植物及其特性
  • 1.1.1 克隆性、克隆生长与克隆植物
  • 1.1.2 克隆基株、克隆分株和克隆片断
  • 1.2 克隆植物的分布和地位
  • 1.3 克隆植物生态学及其历史回顾
  • 1.4 环境异质性
  • 1.5 克隆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适应对策
  • 1.5.1 克隆整合作用
  • 1.5.2 克隆可塑性
  •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6.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1.6.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1 研究植物
  • 1.7.2 研究方法
  • 1.7.3 主要研究内容
  • 1.7.4 回答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小蓬竹克隆构型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可塑性研究
  • 2.1 摘要
  • 2.2 引言
  • 2.3 研究地点及方法
  • 2.3.1 研究地概况
  • 2.3.2 小蓬竹群落生境小气候特征
  • 2.3.3 研究方法
  • 2.3.4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生境条件不同的自然林下小蓬竹间隔子长度
  • 2.4.2 生境条件不同的自然林下分枝强度
  • 2.4.3 小蓬竹克隆分株的分枝角度
  • 2.4.4 小蓬竹地下茎的深度情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小蓬竹克隆构型在人工林与自然林下的可塑性研究
  • 3.1 摘要
  • 3.2 引言
  • 3.3 研究地点及方法
  • 3.3.1 研究地概况
  • 3.3.2 研究方法
  • 3.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人工林与自然林下小蓬竹间隔子长度比较
  • 3.4.2 人工林与自然林下小蓬竹分株数比较
  • 3.4.3 两种生境中小蓬竹克隆分株分枝角度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小蓬竹克隆种群的生物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可塑性
  • 4.1 摘要
  • 4.2 引言
  • 4.3 研究地点及方法
  • 4.3.1 研究地概况
  • 4.3.2 研究方法
  • 4.3.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生境的小蓬竹克隆种群构件现存生物量比较
  • 4.4.2 小蓬竹克隆种群各构件的生物量龄级结构
  • 4.4.3 随不同分枝级数的增加,地下部分的秆基秆柄生物量比值的可塑性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小蓬竹生长发育关键期前后热值变化及克隆整合作用
  • 5.1 摘要
  • 5.2 引言
  • 5.3 研究地点及方法
  • 5.3.1 研究地概况
  • 5.3.2 研究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构件单位的热值
  • 5.4.2 各构件热值在笋期前后变化情况
  • 5.4.3 克隆种群能量现存量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小蓬竹分布格局与尺度的关系及克隆种群分布格局动态研究
  • 6.1 摘要
  • 6.2 引言
  • 6.3 研究地点及方法
  • 6.3.1 研究地概况
  • 6.3.2 研究方法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小蓬竹种群分布格局与尺度变化
  • 6.4.2 小蓬竹克隆种群分布格局与尺度变化
  • 6.4.3 小蓬竹克隆种群分布格局动态
  • 6.5 小结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的文章
  • 参与的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蓬竹种群地理分布及其种群分布格局[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0)
    • [2].不同喀斯特小生境中小蓬竹的遗传多样性[J]. 植物研究 2019(01)
    • [3].不同天然居群小蓬竹的遗传多样性[J]. 植物研究 2019(05)
    • [4].不同小生境中小蓬竹的含水率及生物量分配规律[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10)
    • [5].濒危植物小蓬竹地上部生态场效应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4(04)
    • [6].干旱胁迫对小蓬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9)
    • [7].小蓬竹消毒方法及诱导培养[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5)
    • [8].竹类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以小蓬竹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4)
    • [9].干旱胁迫对小蓬竹光合生理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08)
    • [10].小蓬竹地理分布及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 2010(03)
    • [11].不同小生境下小蓬竹形态多样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8)
    • [12].濒危竹种小蓬竹(Drepanostachyum luodianense)RAPD-PCR反应体系优化[J]. 浙江农业学报 2014(03)
    • [13].干旱胁迫对小蓬竹繁殖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8)
    • [14].遮阴处理对小蓬竹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2)
    • [15].小蓬竹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7)
    • [16].喀斯特适生植物小蓬竹不同龄级种群的构件特征[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4)
    • [17].小蓬竹群落学的特征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2)
    • [18].不同喀斯特生境小蓬竹无性系构件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19].喀斯特地区濒危小蓬竹的小生境变化特征[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09)
    • [20].不同季节小蓬竹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21].不同生境条件对小蓬竹生长的影响[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4(04)
    • [22].小蓬竹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4)
    • [23].小蓬竹种群结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24].小蓬竹光合作用特性对遮阴处理的响应[J]. 北方园艺 2014(19)
    • [25].不同林分下小蓬竹的群落土壤种子库[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7)
    • [26].野生小蓬竹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其模型拟合[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03)
    • [27].小蓬竹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J]. 贵州农业科学 2014(05)
    • [28].小蓬竹不同天然居群解剖形态差异[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5)
    • [29].贵州曹渡河河谷的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特征[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6)
    • [30].不同喀斯特生境条件下小蓬竹构件生物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5)

    标签:;  ;  ;  ;  ;  ;  

    小蓬竹克隆种群在不同喀斯特生境下的适应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