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纳滤深度处理的膜污染及其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

污水纳滤深度处理的膜污染及其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

论文摘要

污水中存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微量有机物,纳滤技术由于具备截留微量有机物的能力,被视为一项前景广阔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然而,膜污染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瓶颈之一。膜污染不仅影响产水效率,而且影响微量有机物的截留效果。针对目前该领域在膜污染及其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两方面的研究不足,本研究以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为研究对象,在自配水体系中系统深入考察了复合膜污染机理、复合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及其机理,之后在实际污水体系中对膜污染及其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在复合膜污染机理方面,主要研究了进水钙和铁离子以及膜表面羧基密度对复合膜污染的影响机理。Ca2+可通过主体架桥作用和表面架桥作用对复合膜污染产生影响,主体架桥作用和表面架桥作用均随Ca2+浓度增加而加强,但前者减缓膜污染速度,而后者加快膜污染。Fe3+对复合膜污染的影响只与表面架桥作用有关,Fe3+浓度越高,膜污染越严重。用酰氯基团含量少的单体合成纳滤膜可以有效降低膜表面羧基密度,羧基密度的降低可以减弱纳滤膜-污染物分子的架桥作用,进而提高纳滤膜抗污染性能。在复合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方面,从微量有机物的总体迁移、水相迁移和固相迁移三个方面研究了复合膜污染的影响规律。总体迁移可分解为水相迁移和固相迁移,分别以表观截留率、质量传递系数和真实截留率作为这三种迁移的表征指标。低进水Ca2+浓度下,复合膜污染后表观截留率、质量传递系数和真实截留率均无明显变化。高进水Ca2+浓度下,复合膜污染后表观截留率下降,这种变化源于真实截留率的下降,而质量传递系数依然不受膜污染影响。为解释复合膜污染对固相迁移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污染膜截留模型。该模型给出一不等式判据以判断污染层对固相迁移的影响机理,指出污染层致密性是关键因素。分析了污染层致密性的代表指标比阻随进水Ca2+浓度的变化规律,提出污染层的影响机理为阻碍微量有机物的反向扩散。污染层比阻越大,致密性越高,阻碍能力越大,真实截留率下降越多。实际污水体系中,膜污染随进水Ca2+浓度增加而加重,表面架桥作用是主要的膜污染机理。膜污染后微量有机物截留率升高,微量有机物分子量越小,进水Ca2+越高,截留率升高越多。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污水回用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
  • 1.2 纳滤技术在污水回用中的应用
  • 1.2.1 纳滤简介及对污水的深度处理
  • 1.2.2 纳滤对微量有机物的去除
  • 1.2.3 纳滤膜的截留机理及迁移模型
  • 1.2.4 纳滤膜污染
  • 1.3 纳滤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
  • 1.3.1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及其在污水中的普遍性
  • 1.3.2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机理
  •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纳滤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
  • 1.4.1 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机理
  • 1.4.2 膜污染后微量有机物截留效果的变化
  • 1.4.3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微量有机物的选取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金属离子对纳滤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的影响
  • 2.1 引论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装置
  • 2.2.3 膜污染的评价方法
  • 2.2.4 进水溶液特性的评价方法
  • 2.3 钙离子对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的影响
  • 2.3.1 钙离子与海藻酸钠的复合膜污染
  • 2.3.2 复合膜污染发展
  • 2.4 钙离子对进水溶液特性的影响
  • 2.4.1 溶液的粒度分布
  • 2.4.2 溶液的溶解性有机物
  • 2.5 钙离子对有机物在膜表面附着能力的影响
  • 2.6 钙离子对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的影响机理
  • 2.6.1 主体架桥作用和表面架桥作用
  • 2.6.2 钙离子对初期膜污染平均速率的影响机理
  • 2.6.3 钙离子对膜表面 TOC 附着比例的影响机理
  • 2.6.4 搅拌对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的影响
  • 2.7 铁离子对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的影响
  • 2.7.1 铁离子的膜污染能力
  • 2.7.2 复合膜污染发展
  • 2.7.3 铁离子对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的影响机理
  • 2.8 钙离子和铁离子架桥能力的比较
  • 2.9 小结
  • 第3章 表面羧基密度对纳滤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的影响
  • 3.1 引论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合成方法
  • 3.2.3 聚酰胺复合纳滤膜过滤性能和抗污染性能的评价方法
  • 3.2.4 聚酰胺复合纳滤膜表面特性的评价方法
  • 3.2.5 聚酰胺复合纳滤膜-污染物相互作用力的评价方法
  • 3.3 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过滤性能
  • 3.3.1 水渗透性
  • 3.3.2 盐截留率
  • 3.4 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抗污染性能
  • 3.4.1 膜污染行为
  • 3.4.2 膜清洗行为
  • 3.5 基于聚酰胺复合纳滤膜表面特性对抗污染性能的解释
  • 3.5.1 zeta 电位、接触角和表面粗糙度
  • 3.5.2 表面羧基密度
  • 3.6 基于聚酰胺复合纳滤膜-污染物相互作用力对抗污染性能的解释
  • 3.7 小结
  • 第4章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
  • 4.1 引论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装置
  • 4.2.2 膜污染前后微量有机物表观截留率的测定方法
  • 4.2.3 膜污染前后微量有机物质量传递系数与真实截留率的计算方法
  • 4.2.4 微量有机物浓度分析方法
  • 4.3 不同钙离子浓度下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发展
  • 4.4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表观截留率的影响
  • 4.4.1 纳滤膜对微量有机物的吸附及稳态表观截留率
  • 4.4.2 干净纳滤膜与污染纳滤膜对微量有机物的表观截留率
  • 4.4.3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后微量有机物表观截留率的变化
  • 4.5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真实截留率的影响
  • 4.5.1 浓差极化模型拟合
  • 4.5.2 干净纳滤膜与污染纳滤膜对微量有机物的真实截留率
  • 4.5.3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后微量有机物真实截留率的变化
  • 4.5.4 微量有机物分子量大小对真实截留率及其变化的影响
  • 4.6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质量传递系数的影响
  • 4.6.1 微量有机物在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前后的质量传递系数
  • 4.6.2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后微量有机物质量传递系数的变化
  • 4.7 有机/金属离子复合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迁移影响的综合分析
  • 4.7.1 表面污染层作用于水相迁移——对质量传递系数的影响
  • 4.7.2 表面污染层作用于固相迁移——对真实截留率的影响
  • 4.7.3 表面污染层作用于总体迁移——对表观截留率的影响
  • 4.8 小结
  • 第5章 污染纳滤膜对微量有机物的截留模型与污染层影响机理
  • 5.1 引论
  • 5.2 干净纳滤膜对微量有机物截留模型的简介
  • 5.2.1 空间位阻模型
  • 5.2.2 中性溶质-膜亲和力模型
  • 5.3 污染纳滤膜对微量有机物截留模型的建立
  • 5.4 模型基本参数的计算方法
  • 5.4.1 分配系数
  • 5.4.2 扩散修正因子和对流修正因子
  • 5.4.3 Peclect 数
  • 5.5 污染膜截留模型关于污染层影响机理的判据
  • 5.6 模型判据对复合膜污染影响微量有机物固相迁移的解释
  • 5.7 小结
  • 第6章 实际污水纳滤过程的膜污染及其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
  • 6.1 引论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及装置
  • 6.2.2 干净纳滤膜对微量有机物的截留率
  • 6.2.3 膜污染发展及膜污染过程中微量有机物的截留率
  • 6.2.4 化学分析方法
  • 6.3 实际污水的膜污染发展及机理
  • 6.3.1 钙离子对实际污水膜污染发展的影响
  • 6.3.2 钙离子对实际污水膜污染的影响机理
  • 6.3.3 实际污水与海藻酸钠体系膜污染能力的比较
  • 6.4 实际污水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率的影响
  • 6.4.1 膜污染过程中微量有机物截留率的变化
  • 6.4.2 微量有机物物化特性的影响
  • 6.4.3 实际污水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6.4.4 实际污水膜污染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机理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污水纳滤深度处理的膜污染及其对微量有机物截留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