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2.0的生命价值与电视受众的诉求本能

TV2.0的生命价值与电视受众的诉求本能

论文摘要

本文在对TV2.0、人类需求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分析了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新型电视传播形态TV2.0的出现及其内在原因,从技术与人类欲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视角考察分析了TV2.0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生命价值及其不足。并从需求牵引与技术进步的视角,对TV2.0与受众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对TV2.0与电视受众的需求二者关系的考察,论证了当前数字技术如何催生了人类新的需求,人类需求的改变又将如何促使技术发生改变,二者如何在这样的追逐中发展变化,寻找一种合理化的存在平衡。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就TV2.0及其状态下的受众诉求进行论述,研究媒介形态的变化促使人类需求发生改变,而变化了的人类需求又促使媒介形态进一步发生改变,二者永远在这样的追逐中发展变化,寻找一种合理化的存在平衡。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TV2.0及受众的需求进行了理论的梳理,在综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界定,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TV2.0时代的受众需求即为受众诉求,最后对受众诉求与TV2.0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深刻地阐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参考文献
  • 1.2.1 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现状
  • 1.2.2 参考文献介绍
  • 第2章 TV2.0 的分析与探讨
  • 2.1 TV2.0 的界定
  • 2.1.1 TV2.0 名称的来源
  • 2.1.2 TV2.0 的具像解读
  • 2.2 TV2.0 产生的驱动力
  • 2.2.1 多种媒介对受众市场的分割
  • 2.2.2 三网融合促成TV2.0 的出现
  • 2.2.3 受众的参与需求催生TV2.0
  • 2.3 TV2.0 的现状
  • 2.3.1 TV2.0 开始了一个新的视听时代
  • 2.3.2 TV2.0 的应用模式和营销方式
  • 2.3.3 TV2.0 在电视节目中的体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视受众的诉求研究
  • 3.1 受众诉求是人类欲求的分支
  • 3.1.1 传播媒介的受众欲求
  • 3.1.2 TV2.0 时代的受众欲求表现为受众诉求
  • 3.2 TV2.0 时代受众诉求的分类
  • 3.2.1 表达的需求
  • 3.2.2 参与的需求
  • 3.2.3 交流的需求
  • 3.3 TV2.0 时代的受众诉求是人类的本能需求
  • 3.3.1 对需求的理解
  • 3.3.2 受众诉求是人类的本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V2.0 与电视受众的诉求满足
  • 4.1 TV2.0 时代使电视受众诉求更加完美
  • 4.1.1 优越感促使受众诉求不断升级
  • 4.1.2 幸福感促使受众诉求更加充实
  • 4.1.3 游戏感使受众诉求永远在进化
  • 4.2 TV2.0 时代禁锢了受众诉求的前进步伐
  • 4.2.1 TV2.0 限制受众诉求发展的必然性
  • 4.2.2 TV2.0 本身具有的时代性
  • 4.2.3 TV2.0 满足受众诉求的局限性
  • 4.3 TV2.0 与受众诉求——变化中寻求平衡
  • 4.3.1 TV2.0 是电视在当代的一种变脸
  • 4.3.2 TV2.0 与受众诉求永远在追逐中发展变化
  • 4.3.3 电视技术与人类需求的进一步“媾和”
  • 4.4 人类诉求牵引下的未来电视形态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四种解读理论”对大数据背景下电视受众研究的启示[J]. 电视研究 2016(11)
    • [2].这么远,那么近——电视受众与参与式文化[J]. 青年记者 2016(33)
    • [3].接受美学中的电视受众艺术欣赏观[J]. 大众文艺 2017(14)
    • [4].电视受众“逆生长”的美丽与哀愁[J].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4(02)
    • [5].2010年电视受众研究概述[J]. 现代视听 2011(10)
    • [6].电视受众测量:历史回溯与现实创新[J]. 声屏世界 2017(04)
    • [7].能动力、注意力、黏着力——移动互联时代电视受众考察的三个关键点[J]. 视听界 2018(03)
    • [8].刍议电视编排艺术与技巧——有效编排节目 扩大电视受众影响[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2)
    • [9].二次售卖理论下电视受众平台的形成路径[J]. 青年记者 2016(20)
    • [10].新电视受众时代的新平衡[J].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4(02)
    • [11].电视受众“逆生长”后的平衡之道[J].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4(02)
    • [12].中国电视受众收视需求之变迁[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09)
    • [13].爱看新闻 关注本地 期盼创新——从一次调查看上海电视受众的需求[J]. 新闻记者 2008(10)
    • [14].2017,再论电视的力量[J]. 中国广告 2017(08)
    • [15].论体育电视受众特征及收视趣味的变迁[J]. 当代电视 2014(05)
    • [16].从对京郊农村的调查看农村电视受众反馈机制的建立[J]. 新闻界 2008(06)
    • [17].电视受众媒介素养与民主建设研究[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09)
    • [18].BARB正式改签TNS,为其提供6年电视受众研究服务[J]. 市场研究 2008(01)
    • [19].互联网生态下电视受众的变与不变——欧美媒体的受众研究启发[J]. 视听界 2018(04)
    • [20].全媒体时代电视受众数据化管理刍议[J]. 电视研究 2014(10)
    • [21].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受众流变及融合研究[J]. 出版与印刷 2018(01)
    • [22].中国体育电视受众收视偏好分析[J]. 电视研究 2014(03)
    • [23].以平和心态给主持人大赛降温[J]. 剧作家 2011(01)
    • [24].新媒体:电视受众“归来”的一个契机[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12)
    • [25].中国电视受众审美心理特征[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11)
    • [26].从《超级新闻场》谈电视受众的文化心理[J]. 新闻世界 2011(08)
    • [27].朗读类节目如何实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以《悦读·家》为例[J]. 东南传播 2020(05)
    • [28].施拉姆对电视受众研究的历史贡献[J]. 青年记者 2017(06)
    • [29].电视台编辑记者的创新能力探讨[J]. 记者摇篮 2017(09)
    • [30].基于科技接受模型双向互动电视受众行为分析[J]. 电视技术 2015(16)

    标签:;  ;  ;  

    TV2.0的生命价值与电视受众的诉求本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