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441700
慢性肺心病是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1]。约80%的慢性肺心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发展而来[2]。肺心病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肺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及休克等并发症[3],如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我科于2011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80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具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0例老年患者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60~84岁,平均71.5岁;患者病程5~17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肺心病的诊断标准。步步高论文发表网专注于为广大职称评定客户、护理医学论文快速写作客户,提供优良的临床医学范文格式下载,药学职称论文AI写作资源,欢迎各位老师参考指导。
1.2疗效评定显效:紫绀消失,两肺温罗音消失,咳痰喘消失,胸闷心悸明显改善,心功能Ⅰ或Ⅱ级;有效:紫绀减轻,两肺湿罗音较前减少,咳喘减轻,咯痰量减少,胸闷气短心悸缓解,心功能Ⅱ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心功能Ⅲ级或Ⅳ级[4]。
2护理
2.1础护理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适当通风。温湿度适宜。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急性期宜采取半卧位,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呼吸困难的缓解,减轻心脏负担。患者为老年,自理能力差,常需要协助翻身、擦洗,护士还要经常按摩受压部位,避免褥疮的发生,保持床单平整、干燥。
2.2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紧张情绪,多与病人沟通,向其传递爱、关心与支持,对烦躁、性格异常病人的异常表现和行为应给予理解,帮助病人树立正确面对疾病的心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增加其安全感、亲切感,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3生命体征及病情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呼吸等情况,若患者出现呼吸和脉搏加快、呼吸浅表或叹息样呼吸,提示有病情恶化的可能;血压下降、体温不升、四肢发绀,要考虑休克、DIC的可能;一旦痰色黄、多而稠,则说明病情加重。患者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颜面发绀、有窒息感、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则可能为痰液阻塞气道,需立即吸出,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每日观察大小便情况,并做好记录。血气分析、血尿常规等检查要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
2.4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高维生素的半流食或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低盐饮食,避免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免引起痰液黏稠,可用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2.5吸氧护理氧气湿化瓶及吸氧管护理均需消毒后使用,湿化瓶用灭菌蒸馏水每天更换一次,氧气连接管每周更换2次,鼻塞每天更换1次。湿化呼吸道能有效祛痰改善肺内通气与换气功能,湿化呼吸道的方法: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掌握吸氧浓度和流量,高浓度吸氧可加重CO2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吸氧浓度过低,则达不到改善缺氧的治疗效果,临床采取持续低浓度(24%~30%)、低流量(每分钟1~2L)吸氧,改善缺氧效果最佳。氧疗有效的标志是:吸氧后呼吸困难好转,呼吸、心率减慢,发绀明显减轻,神志安静。出现嗜睡、昏迷则表示通气不足,应及时增加吸氧浓度,给予呼吸兴奋剂[5]。
2.6并发症的护理
2.6.1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呼吸、心率加快,紫绀、水肿及肝肿大。护理要取半卧位,严格控制输液滴数,调整输液量,心功能代偿期输液速度控制在20~25滴/min,心力衰竭患者要控制输液速度15滴/min;准确使用洋地黄制剂及减少影响心脏前、后负荷的药物,密切观察心率、脉搏、呼吸、血压及尿量的变化,尤其是尿量的多少,注意有无电解质紊乱及洋地黄中毒的表现。
2.6.2肺性脑病早期患者记忆力和判断力明显下降。对已发生肺性脑病的患者,应有专人护理,按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和呼吸中枢兴奋剂,及时排除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吸氧浓度对意识变化的影响,禁用一切能使呼吸抑制的镇静剂,同时做好气管切开及插管准备。
3讨论
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合并慢性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如治疗护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肺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休克,死亡率高,临床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老年肺心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治要点,同时要及时、精心的观察和判断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这样才能降低死亡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6.
[2]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945.
[3]王红,杨爱春.老年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2007,3(1):69-71.
[4]那丽秋.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200-201.
[5]龚经文,程本芳.内科护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