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鸢尾属部分种发育生物学与系统演化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作者: 王玲
导师: 卓丽环
关键词: 莺尾属植物,幼苗形态,种皮微形态,序列,序列,系统演化
文献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对鸢尾属植物部分种从种子胚到种苗的发育形态学、种子表面微形态及分子系统学(核DNA的ITS序列和叶绿体DNA的trnL-F序列)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此探讨了鸢尾属植物发育生物学及系统与演化等问题,并最终以检索表的形式全面综合分析了主要性状,并取得了某些新进展,分述如下: 1、发育形态学 种子胚苗端发育较好,根端发育较弱,突出表现为子叶节以上长于子叶节以下,根端短而钝,结构上分化不明显。种子萌发时,部分个体早期初生根紧邻根尖分生区之上产生环状膨大生毛区。这些个体性状与单子叶沼生目和双子叶睡莲目多数水生植物相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它们在系统发生上的关系。 通过种子到种苗发育过程的观察与实验表明可以用来区分种的稳定性状是:由子叶节发出的维管束通过子叶鞘进入子叶联结的维管束的数目及位置;有无舌状鞘;子叶鞘的缺失与否:上胚轴和下胚轴明显与否;幼芽萌动的形式,尤其种子结构和第一片叶的形态:胚芽叶萌发时胚芽鞘膨大的形态;子叶联结的位置。发现胚芽鞘膨大的形态与子叶联结的位置存在相关性,子叶联结位于子叶鞘中上部的,子叶鞘会沿胚根方向延伸膨大,如子叶联结位于子叶鞘偏下部位置,子叶鞘会呈三角锥状突起膨大。 2、种子表面微形态 鸢尾属植物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具有稳定性,与分布区无关,但同一种的种子凹、凸面微形态差异很大。所以应取果实中部的发育良好、自然成熟的种子,并在比较观察时选择相同部位。所研究的鸢尾种都为网状(网纹或负网纹)文饰,这与鸢尾属植物花粉的基本纹饰相同,鸢尾属植物种子表面纹饰的进化关系为:网胞同形较网胞异形的原始;负网纹结构较网纹结构原始;网脊突起不明显较网脊突起明显或凹陷呈蜂窝状的纹饰原始;网眼较浅较网眼较深的原始;次级雕纹平滑的较次级雕纹具褶皱或突起的原始。 3、分子系统学 通过引物设计,PCR,基因克隆,测序,聚类分析及其同源性比对,得到了10种鸢尾属植物和1个外类群的ITS序列,并进行了相应的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中ITS序列包括部分18S、全部的ITS1、5.8S及ITS2序列、部分26S。在鸢尾属部分种中ITS1区长度在219-243bp,5.8S序列长度均为165bp,ITS2区长度变异范围为196-239bp,ITS1进化速率快于ITS2。5.8SDNA序列过于保守,保守位点占81.9%,不适于单独用作鸢尾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可以利用ITS整个序列进行统计发育分析。ITS序列对于区分鸢尾属植物组级的较大分类等级较好。用近缘属射干属的Belamcanda chinensis作为外类群,用邻位相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进行聚类分析所得的较一致的系统树,分析表明ITS序列对于建立属间的分类等级更加有效。结合genebank中的中国鸢尾属的种的序列,比较支持中国鸢尾属植物组以上的分类系统。由于鸢尾属种内ITS序列的多样性,ITS序列分析适于用于鸢尾属植物居群多样性研究,探讨物种起源与演化关系。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幼苗发育形态特征的研究进展
1.2 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在植物系统与演化中的应用
1.3 基于 ITS序列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基于trnL-F序列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鸢尾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5.1 分类学研究
1.5.2 细胞学研究
1.5.3 繁殖生物学及育种研究
1.5.4 分子生物学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鸢尾属植物部分种幼苗发育形态学比较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种的幼苗发育形态
2.3.2 幼苗形态分类
2.3.3 幼苗发育形态与系统演化关系
2.3.4 幼苗形态分类检索表
2.4 本章小结
3 鸢尾属植物部分种种子形态学——微结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同一种不同表面种子微形态比较
3.3.2 不同地域玉蝉花种子凸面表面微形态比较
3.3.3 不同种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
3.3.4 种子表面微形态与系统演化关系
3.3.5 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分类检索表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 ITS序列的鸢尾属部分种分类与系统演化关系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鸢尾属植物部分种 ITS区序列长度和变异信息
4.3.2 基于n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3.3 基于 ITS序列的鸢尾属种内多态性的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trnL-F序列的鸢尾属部分种分类与系统演化关系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鸢尾属部分种trnL-F区序列长度和变异信息
5.3.2 利用trnL-F序列对鸢尾属植物部分种系统发育分析
5.3.3 中国鸢尾属植物部分种系统演化关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8-25
参考文献
- [1].黑水银莲花、燕子花的遗传结构和银莲花属、鸢尾属的亲缘地理学研究[D]. 孙明洲.东北师范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黑水银莲花、燕子花的遗传结构和银莲花属、鸢尾属的亲缘地理学研究[D]. 孙明洲.东北师范大学2012
- [2].鸢尾属(Iris L.)植物铅积累、耐性及污染土壤修复潜力研究[D]. 韩玉林.南京农业大学2007
- [3].百子莲繁殖生物学研究[D]. 孙颖.东北林业大学2009
- [4].马蔺繁殖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王育青.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 [5].中国十字花科植物部分属种的系统学研究[D]. 孙稚颖.山东师范大学2006
- [6].东北地区丁香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D]. 何淼.东北林业大学2007
- [7].木犀属微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研究[D]. 卢龙斗.南京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