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中国股票市场诞生之日起,上市公司股票就有所谓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分。由于非流通股不能在市场上流通,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取向经常背离,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直到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上市公司股票同股不同权的制度缺陷才‘得以彻底改观,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依然存在。在非流通股解禁的高峰期,业界甚至把股市低迷的矛头部分地指向“大小非”减持。认为控股股东利用非流通股解禁实现了利益转移。而在学术界,非流通股解禁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所谓“掏空”行为是否得到纠正一直都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大部分研究都认为这种“掏空”行为在股改之后并没有得到完全纠正,而只有少部分研究证实控股股东在非流通股解禁之后产生了利益回归现象。随着2009年和2010年非流通股解禁高潮的到来,以及股票市场的持续波动,学术界在这方面的争论也更为激烈。终极控股股东作为公司控制链上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主体,在金字塔式的上市公司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非流通股解禁背景下上市公司各种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终极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股东们在解禁前后是否存在利益回归现象。本文全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进而总结归纳度量“掏空”行为的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适合本文研究的度量方法。第三章分析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本质,研究非流通股解禁影响终极控股股东的具体方式与理论依据,指出终极控股股东在非流通股解禁后确实出现利益回归现象,并分析利益回归行为产生的动因,利用相关理论解释利益回归行为的本质。第四章选取2009年出现非流通股解禁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根据LLSV(2002)的方法,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非流通股解禁后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利益回归行为,并进行稳健性检验,验证模型与变量的准确性,最终证明在非流通股解禁后,上市公司的终极控股股东确实存在利益回归行为,换言之,其“掏空”行为在解禁后得到有效纠正。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核心素养视角下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目标失衡与重构[J]. 教育评论 2018(12)
- [2].P2P技术软件服务提供商帮助行为正犯化路径[J]. 法制与社会 2016(22)
- [3].多种回归行为在受迫摆系统状态空间内共存现象的分析[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