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村落风水林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特点和生态意义,是一类特殊的景观资源。在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的今天,对这类资源应如何处理,目前尚未有定论。本文经过对东山岛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展开实地调查,发现部分村落风水林保存较为完整,如山只村、黄山村、后腰村、湖塘村等风水林,而有些村落风水林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而遭到严重破坏,如山口村、白珵村等风水林。本文在综合风水林各种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风水林进行具体的调查与研究,力图把握东山岛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及其外部景观风水格局特征,为其进行整体评价与规划提供依据,并通过探讨风水林群落内部植物的科属种的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重要值、种间联结强弱等特征来评价风水林群落的保育状况。以此结合风水林的生态应用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对东山岛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的长期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对风水林群落的实地调查与研究选取了3处与海岸线距离不等,具有代表性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山只村,黄山村,后姚村。并以此三个保存完整的风水林群落与遭受破坏的山口村风水林群落形成鲜明的对比。2.概括总结了古代风水理论与风水林的研究进展,理清了东山岛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和风水学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追溯了其历史渊源,发掘了其文化内涵,对东山岛沙质海岸带风水林的进一步研究规划和采取的保育措施提供了历史和文化参考价值。3.对东山岛3处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的外部景观风水格局进行分析,认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与古代传统的村落风水林格局一脉相承,基本符合理想的景观风水格局模式,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其周围的地形、村落、道路等环境要素的不同;反映了当地村落风水林景观格局特征与区域社会环境的演变与保护有直接的联系。然而,山只、黄山、后姚三个村都存在共同的问题:随着村落的发展,尤其是公路的建设、村落房舍的扩建,使风水林与村落的相对格局发生错位变化。因此,风水林应随之进行相应的景观格局规划,以保证其对村落的防护作用。4.对3处沙质海岸带风水林样地进行调查并做保育现状分析。实地调查了风水林群落内部各层植物科属种的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发现三个村落风水林有其共同点,即内部层次结构和科属种的组成非常相似,各层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较好,丰富程度较高,保育状况良好,只有后姚村草本层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出现了问题,多样性很差;计算了风水林群落植物的重要值,以获得其保育现状的一手数据,体现风水林群落植物的长势情况:山只、黄山和后姚风水林群落有共同的特征,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重要值大的种类较少,重要值小的种类较多,林间层次明显,然而,三个村落风水林的乔木顶极种各不相同,灌木层大致相同,都是当地乡土树种潺槁木姜子Litseaglutinosa占优势,其群落的演替都将向以潺槁木姜子Litseaglutinosa为顶级种并且可自然更新的天然植物群落方向发展,这为今后的规划与保育措施提供了参考;建立了风水林群落物种的种间联接性,以此分析整个风水林群落的内部稳定性——山只和后姚风水林地因受人为干扰较轻,保护完整,林内植物种类较丰富,联结性较强,后姚表现的最突出,尤其是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等乡土树种与其他种之间联结较为显著,表现出一定的群落稳定性,是一种前顶级群落。而黄山村风水林群落经历过七十年代的砍伐,破坏严重,人工种植的木麻黄和黑松没有和前种群形成互惠共存的种间关系,联结关系较为松散,群落稳定性较差。对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保育现状的分析为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今后的长期规划与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5.指出对当前东山岛沙质海岸带村落风水林保护存在的问题,如环保意识的淡薄、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建筑物发展对风水林景观格局的影响、风水林资源界定模糊等,并从选址规划、面积规划等方面总结了地域性、可持续性的风水林规划与保育的原则。从村落风水林的乡土植物、生态与资源价值、区域文化、景观价值等方面探讨了其应用优势,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风水林的长期管理规划进行了探讨,如:对风水林资源进行界定、对风水林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植、对风水林内的廊道进行科学的规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