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传染病模式转变的研究

中医诊治传染病模式转变的研究

论文摘要

近些年来,传染病带给人类的威胁不容忽视,西医药治疗存在诸多不足,中医药在治疗上收效显著,但是辨证体系上无统一规律,因此有必要整理中医传染病学说的模式发展过程。所谓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传染病诊治模式经历了从《内经》热病、至伤寒六经、至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至现代寒温统一的趋势。本文分为6个部分,传染病在中医中称作温疫、疫病、疫疠等,属于伤寒、温病、热病范畴。因此第一部分简介了病名由来。并说明了疫病包括传染病,也可以包括其他非传染性流行病。《内经》中首载热病,之后伤寒名称取代了热病,明清时期热病统称为温病。中医外感病治疗体系的转变,是随着诊治疫病而产生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内经》中热病的病因、辨证,热病病因为伤于寒邪,辨证以六经体现热病阶段性,治疗上主要是针刺法,汗法、泄法的治则为后世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了《伤寒论》对诊治模式的发展,《伤寒论》中将热病、疫病称作伤寒,延续了《难经》提出的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概念。在辨证上借用《内经》六经,融入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经络等辨证要素,三阳至三阴的传变过程,是疾病表入里、阳转阴、热化寒、实至虚的过程。三阴证侯补充了《内经》六经无阴证、寒证的不足。发展了汗下和温清补等丰富的治则治法。第四部分介绍了温病学说对诊治模式的发展。吴鞠通提出温病有九种,成为广义温病,病因为新感温邪所致,解表以辛凉解表为主。膜原学说继承了伤寒六经表里概念,认为邪气入侵后伏于半表半里之膜原,从膜原出可有向表、向里九种传变。治疗上用达原饮引邪出,再解表攻里。此证与半表半里之少阳证不同,前者需透达祛邪,后者宜扶正祛邪。卫气营血辨证继承了《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表里含义的阐述,其传变体现了由表及里,由实热转阴虚的过程,动血的血分证病情危重,为热迫血行,热炼血瘀的病机,丰富了阳明蓄血的血证范围。三焦辨证继承了《内经》中关于三焦升降运动的特性,用于表达外感热病虚实变化,但是表里、寒热、虚实的转化没有很清晰的传变层次性、关联性。体系注重脏腑辨证,发展了阳明经病承气汤内容,在神明症状上,论述更为全面,创立三宝开窍醒神。在热证中注重湿的病性。突出了热病伤阴的特点,补充了六经中伤阴证侯的不足。同时期余霖清瘟败毒饮大清胃热治疫疹,杨璇升降散灵动通达,均为治疫名方。第五部分介绍了近现代诊治模式的完善,根据气候、体质,辨析证侯发生、发展特点,广泛应用活血化瘀法,证明了血证的重要性。新创截断扭转疗法,先证用药,扭转病势,避免深重传变,体现了辨证基础上的辨病特色。第六部分,讨论了从古至今,传染病治疗理论转变的原因、意义、影响。从《内经》热病、至仲景伤寒、至清代温病,辨证理论从六经辨证,到卫气营血、到三焦辨证,其原因均是出于临床需要。首先,辛凉解表取代辛温解表是解表法的完善进步,仲景时期没有辛凉解表法,辛温是为解表发汗,不是散寒,与病因之寒没有必然联系。辛温解表难用,因此医家始用凉药解表。第二,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在临床中,后世医家观察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证侯群,应用已有辨证理论不能取效,因此另创治法,将证侯、治则整理成为新的辨证模式。第三,当新的辨证模式产生,必将在病因病名病机治则等一系列理论上发展成为完整的学说,当医家用一套疾病观来解释自己的理论时,伤寒温病的争鸣就产生了。这种学说间的争鸣一方面丰富了外感病治疗体系,另一方面寒温对立影响了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不利于治疗疾病。因此众多学者提出了寒温融合的设想。在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中,强调了辨西医病种,同时中医辨病,把握疾病整体发展转归,控制传变,及时截断扭转。辨病的治则一般贯穿治疗始终。辨证上应与辨病结合,但同时保持着证的灵活性,也不应受到病的特征的束缚。在此基础上,导师认为,整合外感热病学理论,建立完善开放的辨证体系,融合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理论是可行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论述外感发热类疾病,都包含传染病特有的阶段性病位辨证,都反映了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传变趋势。构想大致为:整体分为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表证包括六淫所致病证,半表半里包括少阳诸证、邪伏膜原证,里证则体现了寒热、虚实两种趋势,包含了实热、湿热、营分血分、虚寒、伤阴、伤阳等环节。总之,研究传染病治疗理论的变化过程,有利于了解学说发展规律,更好指导临床,建立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传染病诊疗理论。本文只是简述了一个方面,如何完善中医传染病学说,仍有待探索。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中医诊治传染病模式转变的研究
  • 前言
  • 传染病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 《内经》奠定了诊治基础
  • 《伤寒论》对诊治模式的发展
  • 温病学说对诊治模式的发展
  • 近现代诊治体系的完善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J]. 中医药通报 2017(03)
    • [2].热病的危机[J]. 美文(上半月) 2013(08)
    • [3].气温升高需防“热病”[J]. 农家致富 2011(12)
    • [4].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跛行性流行热病[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7(02)
    • [5].出疹性热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内蒙古中医药 2015(10)
    • [6].《热病》的主题探索[J]. 语文学刊 2011(17)
    • [7].没有胜者的战争——简论《罗马热病》中的悲剧原因[J]. 语文学刊 2013(06)
    • [8].癌症热病诊治问题——答《科技中国》杂志记者问[J]. 临床医学工程 2009(07)
    • [9].中医药挑战现代医药之二 辩证治疗热病[J]. 医疗保健器具 2008(04)
    • [10].《最爱》中“热病”之疑[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2011(09)
    • [11].“热病救阴”释义及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04)
    • [12].从百合病的组方及分量浅议热病后遗症的调治[J]. 北京中医药 2010(07)
    • [13].谈时行热病中寒温的对立与统一[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7)
    • [14].为什么新版《热病》取消表15F[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0(02)
    • [15].杨群玉教授辨治岭南暑月热病的经验[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04)
    • [16].夏季最常见三大热病[J]. 健康人生 2018(07)
    • [17].夏季外出锻炼谨防“热病”[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06)
    • [18].暑天锻炼谨防“热病”缠上身[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4(08)
    • [19].石元春 用科学精神抵御“热病”[J]. 科学新闻 2013(09)
    • [20].谈时行热病中寒温的对立与统一[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11)
    • [21].黑水城出土4则西夏文治热病医方考述[J]. 河北中医 2018(06)
    • [22].河舟码头学说与热病统寒温新探索[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5)
    • [23].终将伤寒统热病——重温《感症宝筏》对热病诊疗的把握[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03)
    • [24].谈热病证治的四分法[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08)
    • [25].语带双关、伏脉纵横——伊迪斯·华顿《罗马热病》赏析[J]. 译林 2009(03)
    • [26].《咦?气候到底怎么了?》[J]. 中国校园文学 2010(Z2)
    • [27].《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篇学术思想探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4(01)
    • [28].论《罗马热病》中的象征[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 [29].谈《素问·热论》之热病遗复[J]. 中医药学报 2010(02)
    • [30].试谈《罗马热病》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标签:;  ;  ;  ;  ;  ;  

    中医诊治传染病模式转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