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金潘峰(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针灸理疗科山东枣庄277102)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0-0332-02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1],又称漏肩风、五十肩、肩痹等,是指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其主要病理改变常为肱二头肌长短肌肿胀,关节滑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液渗出等;任何有关盂肱关节附近的炎性改变,均是导致肩关节周围炎的诱发因素。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作者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1月对78例中重度肩周炎的病人进行麻醉下行小针刀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78例患者(男27,女51)平均年龄51.5岁;右肩30例,左肩41例,双肩7例;病程3~16月,平均9月。均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2]。其中中度患者52例,重度患者26例。来本科就诊前,有34例曾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有46例接受理疗、针灸、推拿、封闭、外敷膏药等治疗无明显疗效。所有病例均作血常规、生化、血沉、X线、免疫血清学检查,排除肿瘤、骨折、脱位等引起肩部疼痛或其他关节炎的痛症。符合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中重度肩周炎诊断标准[2]中度:肩及上背部经常疼痛,肩关节活动不当即可诱发疼痛,夜间加重,常影响日常生活。肩外展或前屈上举<150°,后伸<25°,压痛点2~3个以上,肩周肌肉有不同程度萎缩。重度:上述症状加重,肩外展或前屈上举<90°,后伸<15°,压痛点3~5个不等,肩关节造影可见肩关节容量减少。符合以上一个条件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2.1小针刀治疗[3]
应用汉章牌Ⅰ型4号小针刀,确定小针刀松解的部位及刀口走向,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肱二头肌长肌腱沟部、三角肌前后缘、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及端寻找固定疼痛点,用龙胆紫标出进针点及该处的肌纤维及血管神经走向。定点后常规消毒、铺巾、戴无菌手套,左手拇指在痛点处加压,避开神经血管,右手持小针刀从标记处顺大血管、神经、肌纤维走向垂直于皮肤快速刺入,深达筋膜下,摸索进针,当患者感到局部酸痛、胀痛及术者手感刀下有阻力、滞刀感明显时行纵行剥离,刀下感松动后快速出针。
2.2关节松动治疗[4]
小针刀施术完毕,取坐卧式“沙滩椅”位置,助手在健侧以手固定健侧肩部和患侧骨盆,便于术者操作和防止病人跌落床下。医者立于患侧,一手置于患肩,另一手握患侧肘部,施以手法松解患侧肩关节。以正常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幅度为对照,分别按照外展、内收、前屈、后伸、上举、外旋、内旋摸背、环转顺序依次松解患侧肩关节。松解时若遇到阻力,稍用力即可出现肌腱或韧带撕裂感,或可闻及喀嗒声,提示粘连松解成功,再予小幅度手法适当牵拉肩关节,并辅以患侧肩部肌肉按摩手法(注意松解时切勿使用暴力),直至无任何阻力。治疗期间,嘱患者每日坚持做手指爬墙、体后拉手、原地摆臂摇肩及拉单杠等功能锻炼。
2.3评定标准
将肩周炎治疗分为4个等级,治愈:肩关节疼痛消失,活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肩关节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明显改善,高举达到170度以上,指端可摸到对侧耳朵,恢复工作;良好:肩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活动功能改善,高举至140度以上,指端可摸到头顶,恢复轻工作;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3结果
78例肩周炎行小针刀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后治愈26例,显效35例,良好12例,无效5例。治愈率33.3%,显效率(治愈+显效)78.2%,总有效率93.6%。
4讨论
肩关节包括胸锁、肩锁、盂肱3个关节和2个滑动面(肩胛胸间隙和肩峰下间隙),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也是发病率较高关节之一。肩周炎起病较缓慢,多无明显外伤史或仅有轻微的外伤史或受凉史。发病初期为轻度肩痛,呈进行性加重,严重者稍一触碰即疼痛难忍,夜间疼痛尤重,肩关节活动逐渐受限。小针刀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中重度肩周炎效果是肯定的。但重症肩周炎关节和周围组织内炎症反应明显,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组织血管脆性增加,神经敏感性增加,外力作用易造成新的损伤,使渗出增加,炎症加重,疼痛使运动受限,关节易重新粘连。所以本组资料首先是痛点神经阻滞4次加针刀松解紧张、粘连、痉挛的纤维组织,切碎疤痕和钙化块1~2次,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得以改善,局部疼痛控制后,肩周炎炎症减轻,组织反应小,易受药物控制,渗出少且易吸收,不易重新粘连,并结合关节松动术彻底松解粘连。在疼痛明显减轻的前提下,粘连再发生率少,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施祀,石印玉.骨伤科[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42-146.
[2]赵俊,李树人.疼痛诊断治疗学.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52.
[3]徐洪璋.小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2,25(2):148-151.
[4]林木南,刘献祥,戴西湖.臂丛麻醉下推拿治疗肩周炎250例对照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