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感恩教育探析

大学生隐性感恩教育探析

论文摘要

“感恩戴德”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感恩缺失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时有发生,这给高校感恩教育敲响了警钟。本文力图通过对大学生感恩现状的调查,了解目前高校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分析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进而对隐性感恩教育的实施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建构。绪论部分概括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学界对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除绪论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感恩”、“感恩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感恩教育的隐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为隐性感恩教育的提出提供铺垫。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启迪和引导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而靠德育课堂的理论说教难以真正产生实效,必须充分发挥隐形教育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通过对上海五所高校大学生感恩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总结当代大学生感恩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感恩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感恩认知方面“无恩可感”、感恩情感方面“有恩无感”、感恩行为方面“有感无示”或“有感错示”。第三部分分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从传统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感恩教育面对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三个层面进行剖析。第四部分挖掘隐性感恩教育的特点和现实意义,指出隐性感恩教育不仅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隐性感恩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方式的渗透性、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教育效果的全面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因而能够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促进感恩教育效果的真正实现。第五部分从隐性感恩教育的实施要求、方式方法和过程模式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努力构建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隐性感恩教育实施体系。大学生隐性感恩教育的实施要坚持与显性感恩教育相结合,注意整体性和连续性,并要求因人、因材施教,综合运用情感陶冶法、活动体验法和榜样示范法,对大学生进行感恩认知、感恩认知和感恩行为的教育和培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的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1、感恩内涵的诠释
  • 2、感恩教育的研究现状
  • 3、感恩教育的实现路径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感恩、感恩教育的涵义探析
  • (一) 感恩内涵的深度剖析
  • 1、感恩的概念
  • 2、感恩和感激、感动的比较
  • 3、感恩和感念的比较
  • (二) 感恩教育的内涵和隐性特征
  • 1、感恩教育的涵义
  • 2、感恩教育的隐性特征分析
  • 二、从调查问卷看大学生的感恩现状
  • (一) 问卷设计情况分析
  • 1、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二) 从问卷结果看大学生的感恩问题之所在
  • 1、感恩认知层面,"无恩可感"
  • 2、感恩情感等面,"有恩无感"
  • 3、感恩行为层面,"有感无示"或"有感错示"
  • 三、大学生感恩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显性感恩教育存在问题
  • 1、功利化色彩明显,急功近利倾向突出
  • 2、教化色彩明显,缺乏情感性
  • 3、形式主义色彩明显,缺乏实效性
  • 4、体制呈"倒三角"模式,缺乏层次性
  • (二) 感恩环境层面存在问题
  • 1、学校环境中,对感恩文化的塑造不够到位
  • 2、家庭环境中,存在与学校教育不和谐的音符
  • 3、社会环境中,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并不断蔓延
  • (三)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容易出现问题
  • 1、自我认知有失偏颇
  •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 3、情绪和意志较为薄弱
  • 四、隐性感恩教育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
  • (一) 隐性感恩教育的涵义及构成
  • 1、隐性感恩教育的涵义
  • 2、隐性感恩教育的构成
  • (二) 隐性感恩教育的优势所在
  • 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方式的渗透性
  • 2、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 3、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 4、教育效果的全面性和持久性
  • (三) 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 1、弥补传统的显性感恩教育的不足
  • 2、促进高校感恩教育目标的落实
  • 3、协调和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 4、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五、隐性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
  • (一) 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总体要求
  • 1、坚持隐性感恩教育与显行感恩教育相结合
  • 2、注重隐性感恩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 3、隐性感恩教育要讲求主体性和针对性,因材、因时施教
  • (二) 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 1、情感陶冶法
  • 2、活动体验法
  • 3、榜样示范法
  • (三) 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过程模式
  • 1、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的知恩、识恩教育阶段
  •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的感恩情感体验教育阶段
  • 3、以隐性教育为主的感恩观的端正和确立教育阶段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的思考[J]. 中国建设教育 2011(Z6)
    • [2].深刻把握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J]. 群众 2020(05)
    • [3].深挖隐性教育资源例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02)
    • [4].数学隐性教育对军校学员的血性培养[J]. 高教学刊 2020(19)
    • [5].如何加强爱国主义网络隐性教育[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10)
    • [6].基于隐性教育的高校校园雕塑的教育价值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15)
    • [7].浅谈“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隐性教育[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1)
    • [8].美国高校隐性教育及启示[J]. 邢台学院学报 2019(03)
    • [9].隐性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探析[J]. 世纪桥 2017(11)
    • [10].发展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9)
    • [11].美国隐性教育对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启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 [12].隐性教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一种视角[J]. 科教导刊(下旬) 2018(02)
    • [13].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 [14].静态中的隐性美——论雕塑的隐性教育功能[J]. 艺术科技 2018(04)
    • [1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隐性教育[J]. 华夏教师 2018(28)
    • [16].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隐性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17(01)
    • [17].高校辅导员“隐性教育放弃”工作模式合理性的探讨[J]. 教育评论 2017(06)
    • [18].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20)
    • [19].浅谈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J]. 教育现代化 2017(37)
    • [20].试论专业转型背景下“学科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21].美国高校隐性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21)
    • [22].隐性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4(34)
    • [23].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功能及意义探析[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5(03)
    • [24].分析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的扩展与开发探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09)
    • [25].谈历史隐性教育功能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6].实施隐性教育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48)
    • [27].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 考试与评价 2020(04)
    • [28].如何开发学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J]. 知识文库 2020(09)
    • [2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实施[J]. 清风 2020(18)
    • [30].高校隐性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视角[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36)

    标签:;  ;  ;  ;  

    大学生隐性感恩教育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