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田亭亭[1](2020)在《YZ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存在着各种盈余管理行为,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改善信息质量,而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会损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大部分长期资产一旦计提就不得转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上市公司转而寻找其他类型资产的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如利用短期资产的减值比如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可见公司依然存在着盈余管理的空间。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对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剖析,其次,系统阐述了资产减值有关理论以及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动因,并阐述了现行会计标准下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YZ公司为案例,分析了YZ公司2013至2018年财务报表中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的减值对净利润的影响,探究了YZ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和原因,研究表明,YZ公司存在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其动机主要是扭亏为盈、避免退市。最后,从资本市场、会计政策、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四方面提出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翁建华[2](2020)在《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行为与动机研究 ——以金岭矿业为例》文中认为虽然在2006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通过对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现行准则颁布后仍有不少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案例。过度的盈余管理会严重损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对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影响,损害他们的利益。由于事后监管的处罚并不严重,使得这一现象屡禁不止。基于此,本文将从案例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行为与动机出发,探究公司是如何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相应的解决对策又有什么?为此,本文深入学习了相关理论与研究,选取山东金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从该公司2014年至2018年间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出发,对其在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资产三个方面的资产减值处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其在2015年勉强盈利后连亏两年又在2018年扭亏为盈的过程中,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时存在的问题。最终发现:该公司由于管理层变更并为了避免退市,利用现行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过度的盈余管理。公司通过变更会计估计政策、改变应收账款账龄及异常地计提存货跌价、长期资产减值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最后,本文针对案例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时暴露的问题,探究能够广泛适用的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处理行为的对策建议,如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健全市场体系,改善内部治理等,希望有助于规范国内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
王雅熙[3](2020)在《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产减值准则源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旨在除去资产价值中虚增的部分,使其能如实地反映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真实价值。在理想状态下,资产减值必然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出真实的资产价值信息,但实际上,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操纵的现象十分常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早在2006年就采取了相应措施,即对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行为设置限制,禁止上市公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并不是操纵利润的唯一手段,利用计提和转销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同样可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在现有政策背景下,上市公司是如何利用长期资产减值来操控利润的?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由此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以验证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有效性。首先,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资产减值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不同理解,列举并阐述了部分盈余管理动机和相应手段。同时,从信息观和计量观两个视角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此理论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法对2014年至2018年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数据进行了检验,实证检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长期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展开的,先采用特定应计模型对长期资产减值的相关行为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从盈余管理和公司经济因素两个角度选取相关变量,采用计提和转销模型分析其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带来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二部分主要是运用Ohlson的价格模型验证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先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再分别按长期资产类别和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划分,对比分析不同种类长期资产以及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差异,并采用收益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结合实证结果为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及提升长期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提出相应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在2014—2018年期间,具有“大清洗”动机的上市公司会通过计提和转销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而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仅通过转销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在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长期投资减值和商誉减值中,仅固定资产减值和商誉减值具有价值相关性。其中,对于固定资产而言,其只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时才具有显着的价值相关性。将样本公司按盈余管理动机分类后,只有存在利润平滑动机的公司,其长期资产减值信息才具有价值相关性。
朱叶菁[4](2020)在《西部牧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高度发展,企业制度越来越完善的今天,由于资产减值相对其他会计准则来讲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常常被用来调节报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这种做法对于企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些投机取巧的公司过分的依赖资产减值来调节甚至是改变报表内容,这就丧失了财务报表的初衷,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定,也不利于公司的决策者及时的发现问题,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弊大于利的,我国资产减值的政策通过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已经达到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水平。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比如财政部在2006年修订的关于资产减值的文件中提到,长期资产一旦计提,在以后会计年度不能转回。这就制止了一些企业想通过计提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这种做法也并非万全之策,在接下来的财务报表中,我们发现一些管理者更加依靠短期资产的计提来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资产减值来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依然存在,并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我们对于资产减值的政策修改应该根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特点进行同步完善。我们要意识到,资产减值准则的完善与企业的发展既互相制约又互相发展。本文把规范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阐释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与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进一步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了西部牧业公司从2012年到201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分析对于上市公司有针对性的在不同角度对不同主体提出意见与建议。
雷浩[5](2019)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创始人减持的会计操纵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股东获利的方式发生根本改变,他们的财富直接与公司股价挂钩。公司的业绩好坏会直接影响股价的变动,作为公司的内部人,创始人股东往往有权力也有能力采用各种手段来修饰公司财报,让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相信公司现今的发展状况良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不同于主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前者不仅经历了上市公司自成立、发展壮大到逐步上市的全过程,一直拥有实际控制权,掌握了解公司更多的信息,也相对于后者,在上市之后有着更强的减持意愿。那么创业板上市公司创始人在减持时是否会利用会计操纵手段配合自己的减持呢?而配合减持的会计操纵手段会向证券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误导他们作出错误的决策,最终会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创业板的三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浏览案例公司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时间,并对近年来各类财务数据、指标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案例公司在减持前多会有利好消息的公布,创始人会在减持前通过利用存货减值准备的计提,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和利用会计方法变更等会计操纵手段修饰财报中的各项财务数据,以期增加当期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使公司有一份亮丽的业绩。这种利好消息往往会拉升公司的股价,使创始人能够在高位减持套现。最后,为防范创始人减持时的会计操纵行为,针对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维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完善市场监管规范等起到有效的作用。
陈新菲[6](2019)在《驰宏锌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逐渐放宽准入政策,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相比之下,我国相关的会计政策制定及披露制度还不够健全,上市公司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通常会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调节利润,增强在资本市场中的优势地位。资产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来说存在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已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重要方式。随着证监会加强对上市企业的监督管理,重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防范市场波动风险,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企业披露信息的质量。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仍有待完善,外部投资者在市场上所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少,仍主要依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成为外部投资人了解企业的主要方式,其客观性及真实性受到监管部门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重视。然而,许多企业盲目的为了企业的创利创收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通常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不能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样让债权人承担更多的财务风险,也不利于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当前经济政策及利率、汇率波动显着的大背景下,现行准则对资产减值的判断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指标的研究,分析企业在盈利状况不佳时,企业如何通过资产减值的手段改善企业的盈余,并针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企业应真正依靠提质增效来提升盈利状况,才真正符合政策监管者的要求及满足外部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利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有色金属加工行业的上市企业驰宏锌锗为例,利用公司2014-2018年度的财务数据,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来判断企业是否有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分析驰宏锌锗盈余管理的方法与动因。并对企业优化自身发展,专注改善企业业绩提出相应的建议。
陈璇[7](2019)在《CH公司基于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盈余管理的问题都是会计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会计核算中经常可以看到盈余管理的身影。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着盈余管理的行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能更合理地管理利润,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高。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会使企业盈余信息的质量被削弱,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会显着降低,不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也不利于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现行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灵活判断资产减值的空间,这就给企业隐蔽地利用资产减值进行过度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逐渐成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导致公司信息的失真,从而会影响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信息正确使用,造成决策失误。本文主要利用了文献研究法和事件分析法来进行案例分析,以被会计事务所连续六年提出了非标准审计报告的CH公司为研究案例,分析了CH公司如何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并测算了资产减值对该公司的净利润造成的影响,指出该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当地将资产减值准备用于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实现企业调整利润的目的,不断地粉饰了企业的财务报告。本文在分析时先整理了关于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结合CH公司从2009年到2018年的财务信息,充分了解CH公司的经营现状及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而分析了CH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金额较大的四项资产的减值计提额对净利润的影响水平,然后分析了CH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产生的财务效应。根据本文的研究,CH公司通过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影响净利润,有着实现保壳,避免退市及获得低成本资金的动机,进行了过度的盈余管理。本文针对此现象对上市公司、监管人员和机构、会计准则及财务信息使用者分别提出了如何遏制将资产减值用于盈余管理的建议。
王思佳[8](2019)在《獐子岛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动机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农业就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进入“十三五”以来,农业发展问题依旧是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2017年农业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18年更是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质量年”,从2018年年初至今出台的多项农业改革政策已透露出农业优先发展的讯号。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农业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健康持续性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对农业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农业企业的经营特性决定了农业上市公司资产主要由生物资产构成。生物资产的生长离不开其所需要的特定自然环境,又因为生物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资产自身的价值也会随之改变,因此生物资产未来的收益通常存在不确定性。加之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农业企业生物资产盘点人员限于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和资产盘点技术、设备的缺失,在对生物资产清查时常常存在一定的困难。盘点人员对生物资产通常采用抽查的方式确定其实存数量与价值量,这就使得农业上市公司在生物资产价值估算中很难保证真实客观。所以,资本市场上发生过很多起农业上市公司利用存货类资产不易盘点、价值难以估算等特点进行财务舞弊的事件。农业类上市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因为其资产形态的特殊性、在公司资产总额中占比较大以及存货计量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等因素,存货资产减值成为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首选目标。因此,深入分析农业上市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背后的动机以及存货资产减值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了农业上市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归纳了现有研究文献和理论基础之后,以獐子岛公司为案例分析对象,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獐子岛公司2014年和2018年两次巨额存货减值事件的过程,结合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特征、资产减值理论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深入探究獐子岛两次巨额存货减值事件发生的本质动因,并分析两次减值事件短期内在资本市场上引起的反响和对獐子岛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考察獐子岛公司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的动机及经济后果。案例研究发现:(1)经济因素、盈余管理动机等是引发獐子岛计提大额存货跌价准备的本质动因。资产减值政策具有的可选择性的特点,而农业企业生物资产难以盘点的特征以及会计师监督审计力度的弹性等多种因素,均是诱发獐子岛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动机与条件。本案例中,獐子岛首先由于经济因素计提了巨额的存货跌价准备,且在减值事件发生后的不同会计期间内,人为操纵了存货跌价准备转回(或转销)的时间及金额。2014年獐子岛宣称水产养殖区域遭遇“冷水团”,当年计提34814.59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转回跌价准备330.90万元,同时转销29826.57万元存货跌价准备。通常,存货销售时才需要转销存货跌价准备,经查阅财务报告,201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266221.15万元,同期营业成本229221.86万元,加上当年转销的29826.57万元存货跌价准备,2014年獐子岛营业成本高达259048.43万元,这显然与当年营业收入的增幅严重不匹配;2018年类似现象再次出现,公司2017年末计提6072.16万元存货跌价准备,且当年核销57758.13万元消耗性生物资产。巨额的存货跌价准备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天量核销,使得公司当年产生72576.75万元的巨额亏损。生物资产的特殊性以及资产减值政策的可选择性,使得农业类上市公司有机会运用盈余管理手段对存货资产减值行为进行操纵。此外,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獐子岛公司政企不分,股权集中度较高以及董事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均有可能引发公司盈余管理行为。(2)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企业资产质量下降的信号,降低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从而引起企业股票价值的下跌。獐子岛公司2014年和2018年的两次巨额存货减值行为均引起公司股价剧烈波动,其市场绩效在短时间内显着下降。2014年存货减值事件导致公司股价下跌,但下降幅度不大,多数投资者还在观望中,因证监会之后的申明认为獐子岛并不存在财务造假问题,公司股票价格曾一度回升,甚至还获得了短期市场绩效的提升。而2018年再度发生的巨额存货跌价事件引起獐子岛公司股票价格迅速下跌,短期内市场收益下跌了将近一半,可见投资者对獐子岛再度发生的存货减值事件产生了怀疑,市场反应消极。至今证监会没有公布对2018年獐子岛巨额存货减值事件调查结果,公司股价也一直没有回暖的趋势。两次巨额存货减值事件均对獐子岛公司的会计利润造成了重大影响,公司资产规模下降,水产养殖海域面积减少,导致獐子岛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想要恢复以前的盈利水平十分困难。(3)与同时期同类型的东方海洋公司相比,獐子岛公司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令人担忧,且其财务数据出现明显的人为操纵痕迹。案例分析显示,2011年至2017年,东方海洋盈利水平稳定且逐年上升,其经营状况的变化趋势与相应年份渔业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相吻合。虽然东方海洋与獐子岛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接近,但造成獐子岛两次巨额存货减值事件的环境因素似乎对东方海洋毫无影响。反观獐子岛公司,因两次巨额存货减值事件,公司会计利润大幅下降,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净利润在2014年第一次存货减值事件后持续为负数,说明减值事件对案例公司的经营状况产生了较为持久的负面影响。通过与东方海洋公司同期财务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发现2014年后东方海洋经营能力逐年提升,而獐子岛不但经营业绩不佳,且其会计盈余人为操纵明显。财务分析表明,獐子岛公司存在利用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销操纵公司利润的行为。会计准则要求农业企业消耗性生物资产在其可变现净值低于历史成本时,按照存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造成存货减值的因素消失后,企业才能在已经计提的减值金额范围内将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然而资产减值准则并不要求企业披露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相关依据,生物资产的特殊性、会计师审计弹性以及资产减值政策的可选择性,为企业盈余管理留下了的空间,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獐子岛事件案例分析结果,可给我们提供以下思考或启示:第一,在公司层面,农业上市公司应该健全生物资产内控制度,尤其应加强消耗性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完善存货资产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第二,在监管层面,证监会应加强对农业企业存货减值项目信息披露,强化生物资产项目的监管,必要时可建立内部人举报制度。第三,在事务所层面,应建立健全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的盘点程序,同时审计师应多向专家咨询,提升自身的审计独立性和专业性,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价值估算的科学性。
赵媛[9](2018)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墨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资产的评估测试与减值已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应用的及为普遍。虽然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反映财务信息应当坚持稳健性,应当定期做好资产减值测试,以便发生减值时及时计提,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挤出资产虚假泡沫。但是,资产减值准则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性,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评估资产的可收回额及未来的现金流量、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等等。2007年后新修订的会计准则规定非流动的长期资产一旦计提了减值准备,后期即使市场环境和经营状况好转也不能再转回前期已计提的减值,对2005年、2006年及2007年的全体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变动及固定资产减值变动情况做了统计对比分析,发现2005年上市公司总的资产减值损失占总资产的比例为0.1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固定资产的比例为0.17%;而2006年资产减值损失占总资产的比例为0.25%,比2005年上涨近1倍,但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却下降了3%;到2007年时,资产减值的总体计提比例提高到0.35%,上涨了近42%,而固定资产减值占比不升反降,从0.14%降到0.07%,下降了近50%(1),不得不怀疑这与新准则对非流动资产减值规定了不可逆转有关,因此大部分企业会谨慎计提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但长期资产大额计提减值后留待处置的情况如何?而对于存货、坏账等流动资产的减值新准则也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资产减值的情况说明应当在年报中详细披露出来,会计政策与估计的变更都需要详尽的解释披露,但是上市公司仍旧存在着利用流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操纵财务业绩的空间。本文采用文献梳理、评述,规范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个案近10年资产减值的实际情况及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近10年该公司资产减值损失的变化趋势及其各个资产的减值与当期净利润的比率关系,发现随着外界经济环境的日益严峻,该公司最近几年的资产减值与净利润的比率关系发生了陡然地巨变,这与以往的计提比例截然不同,值得深入剖析。在这反常的几年里,依次横向比较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与相对利润的比率变化程度,发现该公司越是亏损计提的减值越高,2014年的勉强盈利主要是靠减值的转回,2017年度盈利主要靠长期资产处置,进而得出结论:业绩较好时期企业会利用资产减值平滑利润;巨额转回减值仍旧无法扭亏的年份就会大量计提减值用以扭亏年度的转回或转销;新准则出台后,对于资产减值的计提方面短期资产比长期资产的使用频率更高,但长期资产仍然可以通过处置操纵利润。此外,2014年是通过资产减值扭亏为盈的一年,2016年是巨额亏损且大量计提减值的一年,2017年又是勉强盈利的一年,该公司终于在连续两年ST后于2017年成功解除风险警告,是产品业绩好转或是其他因素导致2017年盈利?本篇还对收入的构成做了分析,并对减值计提反常的近几年财务指标做了较全面的虚拟测算,分析计提减值后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的影响大小,该行业的平均指标如何,哪些指标变化较大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证券业和投资人、债权人。结论是:山东墨龙最近几年业绩不好,无论是否计提减值,各项财务评价指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7年成功摘牌也只是资产减值的调控,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政府补助等非经营性项目造成的表面利润;公司需要革新并加强内控;证监会在贴ST等标签或制定配股资格时可以增加一些其它辅助性考评指标综合考虑(如营业收入增长率等,该指标不受资产减值影响),以便更好保护投资人利益。规范资产减值的建议:资产减值准则更加细化、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严格规范年报中的披露、加强注册会计师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等等。
王淇[10](2018)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会计研究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盈余管理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发展为上市公司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通过国内外会计界学者的大量研究以及上市公司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适当的盈余管理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财务信息更能吸引到投资人的目光,使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投资以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但是,不恰当的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则会降低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损害到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会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鉴于资产减值准备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出台的资产减值政策中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尤其可以体现在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这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通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科目来操纵盈余的行为仍然层出不穷。本文选择2013年至2015年我国A股非金融行业中正常上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对这些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明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盈余管理水平,在已有研究中所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计提和转回两个角度的回归模型,利用SPSS 22.0及Stata 12.0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实现盈余管理目标的可能性较大;(2)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不再成为上市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一种重要途径;(3)具有利润平滑动机和夸大亏损动机的公司与避免亏损的公司相比更倾向于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最终,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外审机构以及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提出更加全面、严格的要求;加大外审的力度,在外审中重点关注公司的资产减值情况;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抑制盈余管理现象的发生;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道德,合规的进行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二、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YZ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2.1 资产减值基本理论 |
2.1.1 资产减值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2 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发展过程 |
2.2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
2.2.1 盈余管理概念 |
2.2.2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
2.2.3 盈余管理的动机 |
2.2.4 盈余管理的方式 |
2.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影响 |
2.3.1 现行准则给盈余管理留下的施展空间 |
2.3.2 准则发展对盈余管理起的抑制作用 |
2.3.3 盈余管理促进了资产减值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
第3章 YZ公司案例介绍 |
3.1 YZ公司简介 |
3.2 YZ公司经营状况 |
3.3 选择YZ公司的原因 |
第4章 YZ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分析 |
4.1 YZ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总体状况分析 |
4.2 YZ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项目分析 |
4.2.1 计提坏账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2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3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4 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3 YZ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4.3.1 夸大亏损,甩掉包袱 |
4.3.2 扭亏为盈,避免退市 |
4.4 YZ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分析 |
4.4.1 实现扭亏和“保壳” |
4.4.2 盈利能力并无实质性改变 |
4.5 YZ公司得以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
4.5.1 资本市场监管缺陷 |
4.5.2 会计准则不够完善 |
4.5.3 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
4.5.4 内部治理不够健全 |
第5章 案例启示 |
5.1 改善资本市场监督制度 |
5.2 完善资产减值相关准则 |
5.2.1 量化资产减值时间的判定标准 |
5.2.2 完善资产减值计提或转回的规定 |
5.3 提升外部审计监督水平 |
5.4 改善内部治理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行为与动机研究 ——以金岭矿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论文的特色与不足 |
1.3.1 特色 |
1.3.2 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 |
2.1.1 资产减值的定义 |
2.1.2 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 |
2.1.3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
2.2 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论 |
2.2.1 概念 |
2.2.2 动机 |
2.2.3 手段 |
2.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2.3.1 准则发展对盈余管理起的抑制作用 |
2.3.2 现行准则仍给盈余管理留下的施展空间 |
2.4 文献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4.3 概括性评价 |
第3章 金岭矿业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 |
3.1 案例介绍 |
3.1.1 案例选择 |
3.1.2 我国矿业概况 |
3.1.3 金岭矿业概况 |
3.1.4 金岭矿业的经营状况 |
3.2 金岭矿业应用资产减值的总体分析 |
3.3 金岭矿业应用资产减值的具体行为分析 |
3.3.1 应收款项方面 |
3.3.2 存货方面 |
3.3.3 长期资产方面 |
3.4 金岭矿业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的动机分析 |
3.4.1 管理层变更动机 |
3.4.2 利用准则缺陷的动机 |
3.4.3 避免退市动机 |
3.5 金岭矿业资产减值会计应用模拟 |
3.5.1 应收账款方面 |
3.5.2 存货及长期资产方面 |
3.6 案例小结 |
第4章 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的对策建议 |
4.1 会计准则的完善 |
4.1.1 减值现象的界定规范 |
4.1.2 对减值选择权进行适当限制 |
4.1.3 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规范 |
4.1.4 关于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规范 |
4.1.5 提升相关信息的披露质量 |
4.2 健全市场体系 |
4.2.1 信息市场以及价格市场的健全 |
4.2.2 健全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 |
4.2.3 不断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制化进程 |
4.3 内部治理的改善 |
4.3.1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
4.3.2 业绩评价体系的改进 |
4.3.3 加强内控 |
4.3.4 培养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与技能水平 |
4.4 加强外部监督 |
4.4.1 对业绩评价指标的优化 |
4.4.2 加强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鉴别 |
4.4.3 打通信息使用者的监督质询渠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分析 |
3.1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
3.1.1 盈余管理的定义 |
3.1.2 盈余管理的动机 |
3.1.3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
3.2 价值相关性基本理论分析 |
3.2.1 基于信息观的价值相关性理论 |
3.2.2 基于计量观的价值相关性理论 |
第四章 长期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
4.1 长期资产减值行为分析 |
4.1.1 研究假设 |
4.1.2 模型设计 |
4.1.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4.2 盈余管理动机对长期资产减值行为的影响分析 |
4.2.1 研究假设 |
4.2.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
4.2.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2.5 稳健性检验 |
4.3 小结 |
第五章 长期资产减值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模型设计 |
5.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整体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
5.4.4 不同类别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
5.4.5 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长期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
5.4.6 稳健性检验 |
5.5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盈余管理动机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则的运用存在影响 |
6.1.2 长期资产减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
6.1.3 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三者存在必然联系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会计准则的相关制度 |
6.2.2 改善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 |
6.2.3 完善管理层薪酬体系 |
6.2.4 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
6.2.5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
6.3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西部牧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 |
1.2.2 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 |
1.2.3 关于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关系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资产减值的概念 |
2.1.2 盈余管理概念 |
2.2 盈余管理存在可操纵空间 |
2.2.1 减值判断主观性强 |
2.2.2 计量基础判断主观性强 |
2.2.3 资产转回为企业提供操纵利润的机会 |
2.3 资产减值准则制约盈余管理 |
2.3.1 对于资产减值计提规定更细致 |
2.3.2 部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得转回 |
2.3.3 明确了资产减值的确认时点和披露要求 |
2.4 盈余管理促进资产减值准则的完善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2.5.2 博弈论 |
2.5.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5.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章 案例介绍 |
3.1 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概况 |
3.1.2 选择西部牧业为案例的原因 |
3.2 西部牧业利用资产减值的具体分析 |
3.2.1 坏账准备的计提对净利润的影响 |
3.2.2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对净利润的影响 |
3.2.3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总额对净利润的影响 |
第4章 西部牧业利用资产减值的动机及后果分析 |
4.1 西部牧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
4.1.1 资本市场监管缺陷 |
4.1.2 会计准则不够完善 |
4.1.3 外部审计监督不力 |
4.1.4 内控治理不够健全 |
4.1.5 对会计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 |
4.2 西部牧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后果 |
4.2.1 短期内实现公司“扭亏为盈” |
4.2.2 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
4.2.3 公司股价变化分析 |
第5章 规范资产减值的建议 |
5.1 完善会计准则 |
5.1.1 结合行业特点优化减值确认 |
5.1.2 完备资产减值转回相关约束条款 |
5.1.3 衡量长期资产处置前减值的合理性 |
5.2 优化各行业减值规则体系 |
5.2.1 结合行业特点合理确定减值金额范围 |
5.2.2 结合企业业绩制定各年份减值区间 |
5.3 改善内部治理 |
5.3.1 将资产减值标准纳入公司治理范围 |
5.3.2 减少对于减值项目的依赖性 |
5.3.3 增加会计部门与减值项目相关部门间的沟通 |
5.4 加强外部治理 |
5.4.1 加强问题减值项目的专项审计 |
5.4.2 增加评价公司经营指标 |
5.4.3 判断盈余管理的性质 |
5.4.4 拓宽外部使用者监督渠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创业板上市公司创始人减持的会计操纵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创业板 |
1.2.2 创始人股东 |
1.2.3 会计操纵行为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股东减持行为的理论研究 |
2.1.1 限售股解禁与减持的问题研究 |
2.1.2 股东减持动机的问题研究 |
2.1.3 股东减持时机选择的问题研究 |
2.1.4 股东减持的市场反应的问题研究 |
2.2 会计操纵行为的理论研究 |
2.2.1 会计操纵行为动机理论研究 |
2.2.2 会计操纵的手段 |
2.2.3 会计操纵行为的成因分析 |
2.2.4 会计操纵产生的不利后果 |
2.2.5 会计操纵识别的研究 |
2.3 股东减持与会计操纵行为相关联的研究 |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概况及创始人减持现状 |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情况 |
3.2 创业板创始人减持现状 |
第四章 创始人股东减持的会计操纵行为案例分析 |
4.1 利用八项计提的会计操纵案例分析 |
4.1.1 CF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4.1.2 创始人股东减持事件回顾 |
4.1.3 减持前后的资产减值损失的变化 |
4.1.4 减持前后一些经济指标的变化 |
4.2 利用会计方法变更的会计操纵案例分析 |
4.2.1 DF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4.2.2 创始人股东减持事件回顾 |
4.2.3 具体操纵行为分析 |
4.2.4 重要财务人员更换 |
4.3 利用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的会计操纵案例分析 |
4.3.1 HP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4.3.2 创始人股东减持事件回顾 |
4.3.3 减持前后收入与费用的变化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中小投资者的建议 |
5.2.2 给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建议 |
5.2.3 给证券监管部门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驰宏锌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3.3 比较分析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
1.5.2 研究评述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1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 |
2.1.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盈余管理定义 |
2.2.2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2.2.3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2.2.4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
2.3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2.3.1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正向作用 |
2.3.2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负向作用 |
3 驰宏锌锗案例分析 |
3.1 驰宏锌锗简介和行业情况 |
3.1.1 驰宏锌锗简介 |
3.1.2 有色金属加工业的行业现状 |
3.2 驰宏锌锗盈余管理存在的模型分析 |
3.2.1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选择 |
3.2.2 全部应计利润模型检验 |
3.3 驰宏锌锗盈余管理资产减值计提的合理性分析 |
3.4 驰宏锌锗利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3.5 驰宏锌锗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
3.6 驰宏锌锗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分析 |
4 对策及建议 |
4.1 强化企业会计政策运用监督 |
4.2 健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
4.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4.4 强化公司信息披露 |
4.5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CH公司基于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资产减值的概述 |
2.1.1 资产减值的定义 |
2.1.2 资产减值的特点 |
2.1.3 对利润的影响 |
2.2 盈余管理的概述 |
2.2.1 盈余管理定义 |
2.2.2 盈余管理的特点 |
2.2.3 盈余管理的手段 |
2.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 |
第3章 CH股份有限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3.1 CH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3.1.2 公司财务情况简介 |
3.2 CH股份有限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3.2.1 公司融资 |
3.2.2 公司保壳 |
第4章 CH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分析 |
4.1 CH股份有限公司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 |
4.1.1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
4.1.2 计提坏账准备 |
4.1.3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 |
4.1.4 计提在建工程减值 |
4.1.5 总结 |
4.2 CH股份有限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财务效应分析 |
4.2.1 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
4.2.2 公司股价变化分析 |
第5章 建议与启示 |
5.1 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
5.1.1 对上市公司的相关建议 |
5.1.2 对资产减值准则的建议 |
5.1.3 对监管人员和机构的建议 |
5.1.4 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建议 |
5.2 案例启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獐子岛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动机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资产减值与企业经济因素 |
2.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因素 |
2.3 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性 |
2.4 存货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 |
2.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农业企业资产 |
3.1.1 生物资产概念 |
3.1.2 生物资产分类 |
3.1.3 生物资产特殊性 |
3.2 资产减值理论 |
3.2.1 资产减值政策的变迁 |
3.2.2 资产减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
3.2.3 资产减值与会计信息披露 |
3.2.4 资产减值与存货跌价准备 |
3.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獐子岛巨额存货减值事件案例背景 |
4.1 渔业类农业上市公司及其发展 |
4.2 獐子岛公司资产管理状况 |
4.2.1 獐子岛公司发展现状 |
4.2.2 獐子岛公司资产状况 |
4.2.3 消耗性生物资产管理 |
4.3 两次“獐子岛事件”过程梳理 |
4.3.1 2014年资产减值事件 |
4.3.2 2018年资产减值事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獐子岛计提巨额存货减值动机及条件 |
5.1 獐子岛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动机 |
5.1.1 资产减值与企业经济因素 |
5.1.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因素 |
5.1.3 资产减值与公司治理因素 |
5.2 獐子岛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条件 |
5.2.1 资产减值政策的可选择性 |
5.2.2 农业企业生物资产盘点特征 |
5.2.3 会计师监督审计力度及弹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獐子岛计提巨额存货资产减值的影响 |
6.1 案例分析思路 |
6.2 存货减值公告市场反应分析 |
6.2.1 2014年“獐子岛事件”市场反应 |
6.2.2 2018年“獐子岛事件”市场反应 |
6.3 存货减值对财务报告影响分析 |
6.3.1 2014年存货减值对财务报告影响 |
6.3.2 2014年獐子岛与东方海洋财务状况比较 |
6.3.3 2018年存货减值对财务报告影响 |
6.3.4 2018年獐子岛与东方海洋财务状况比较 |
6.4 巨额存货减值背后的制度成因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公司层面 |
7.2.2 监管层面 |
7.2.3 审计师层面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墨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2.资产减值与财务业绩的理论基础 |
2.1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 |
2.1.1 资产减值的界定 |
2.1.2 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
2.1.3 资产减值对财务业绩的影响路径分析 |
2.2 财务业绩的相关理论 |
3.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演变及资产减值行为动机 |
3.1 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与演变比较 |
3.1.1 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 |
3.1.2 资产减值会计演变比较 |
3.1.3 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方面 |
3.1.4 对于可收回额的判定更具体 |
3.1.5 长期资产减值后不可逆转 |
3.1.6 对商誉减值方法的进一步明确 |
3.1.7 提高了信息的披露要求 |
3.2 会计盈余导向的监管及资产减值动机 |
3.2.1 会计盈余导向的上市公司相关监管 |
3.2.2 资产减值操纵财务业绩动机 |
4.山东墨龙资产减值行为对其财务业绩的影响 |
4.1 山东墨龙资产减值案例背景 |
4.1.1 山东墨龙的自然业态 |
4.1.2 山东墨龙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状况 |
4.2 资产减值计提对财务业绩的影响 |
4.2.1 计提坏账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2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3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4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4.2.5 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对净利润的影响 |
4.3 资产减值对财务业绩影响的评价与财务指标的虚拟测算 |
4.3.1 资产减值计提对财务业绩影响总体评价 |
4.3.2 资产减值下财务指标的虚拟测算 |
5.结束语 |
5.1 结论与建议 |
5.1.1 对投资者的建议 |
5.1.2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
5.1.3 对证监会的建议 |
5.1.4 对中介机构的建议 |
5.1.5 完善会计准则的建议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成果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3.1 资产减值相关理论 |
3.1.1 资产减值相关概念 |
3.1.2 资产减值理论基础 |
3.1.3 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演变 |
3.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3.2.1 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
3.2.2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
3.2.3 盈余管理的动机 |
3.2.4 盈余管理的手段 |
3.3 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
3.3.1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存在互动关系 |
3.3.2 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 |
3.3.3 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创造条件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2 样本筛选、数据来源与样本分类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样本分类 |
4.3 研究模型的构建 |
4.3.1 被解释变量的选择和计量 |
4.3.2 解释变量的选择与计量 |
4.3.3 控制变量的选择与计量 |
4.3.4 回归模型构建 |
第5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相关变量统计与描述性分析 |
5.2 模型回归分析 |
5.2.1 模型检验 |
5.2.2 回归结果 |
5.2.3 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检验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与对策 |
6.2.1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 |
6.2.2 加大外部审计力度 |
6.2.3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6.2.4 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 |
6.2.5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YZ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D]. 田亭亭.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2]上市公司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行为与动机研究 ——以金岭矿业为例[D]. 翁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3]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研究[D]. 王雅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4]西部牧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研究[D]. 朱叶菁.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5]创业板上市公司创始人减持的会计操纵行为研究[D]. 雷浩.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6]驰宏锌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案例研究[D]. 陈新菲. 中原工学院, 2019(01)
- [7]CH公司基于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研究[D]. 陈璇.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8]獐子岛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动机及影响研究[D]. 王思佳.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墨龙为例[D]. 赵媛. 云南大学, 2018(01)
- [10]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 王淇. 天津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