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县农村母婴保健的社会性别分析

四川省安县农村母婴保健的社会性别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为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之子课题“母婴保健中的社会性别相关问题研究”,旨在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母婴保健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更全面地探讨母婴保健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尤其是引入定量研究方法探索母婴保健中的社会性别影响模式。方法设计问卷和定性访谈提纲在项目县开展调查。借鉴“哈佛框架”、“摩塞框架”以及“社会性别分析法”的相关内容,初步构建母婴保健行为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即根据现场调查数据拟合模型、验证或进一步修正理论模型。结果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表现为农业劳动呈现妇女化,妇女非农就业率低;女性的个人收入普遍比男性低;90.3%的妇女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妇女政治参与意识和行动不足。农村家庭规模以主干家庭为主,20.3%的家庭婚前经济状况婆家好于娘家,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妇女家庭地位与男性相当或略高,但在家庭比较重要的事务中,决策权仍主要掌握在男性手中。妇女社会性别意识各条目得分普遍不高,尤其表现在性的平等意识以及对男性的领导态度上。在生育观上,农村妇女对妇科病的发生与男性有关达到普遍共识,对月经期保健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对孕期高危症状的认识不足。在妇女保健行为上,91%的妇女进行了产前检查;未住院分娩的妇女占29.75%;孕期妇女普遍会加强营养,减少劳动负荷。母乳喂养率虽达到94.5%,但早开奶率却很低。在儿童卫生服务利用中,15%的妇女在孩子生病时不去就医,而就医机构以乡镇卫生院选择频率最高,达46.25%。调查显示没有采取避孕措施的妇女人流率高于采取了措施的妇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获得母婴保健行为的社会性别影响模式:妇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地位,以及丈夫的关爱直接影响母保健行为及服务的利用,而妇女社会性别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及知识间接影响其保健行为。结论提高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家庭地位和社会性别意识是在母婴保健工作中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关键是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提高妇女的非农就业率,增加妇女的个人收入,通过各种社会性别项目强化妇女自我意识,进而促进母婴保健。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 1.1.1 社会性别概念的早期形成
  • 1.1.2 社会性别概念的正式提出和发展
  • 1.1.3 母婴保健的社会性别视角
  • 1.2 研究目的
  • 2 资料来源与研究思路
  • 2.1 资料来源
  • 2.1.1 抽样设计和样本含量
  • 2.1.2 调查工具
  • 2.1.3 质量控制
  • 2.2 研究思路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果
  • 3.1 妇女地位及社会性别意识
  • 3.1.1 妇女社会经济地位
  • 3.1.1.1 劳动状况
  • 3.1.1.2 教育状况
  • 3.1.1.3 经济状况
  • 3.1.1.4 婚姻状况
  • 3.1.1.5 政治参与
  • 3.1.2 妇女家庭地位
  • 3.1.2.1 婚前经济条件
  • 3.1.2.2 家庭规模
  • 3.1.2.3 家庭事务决定权
  • 3.1.2.4 自我意愿决策权
  • 3.1.3 妇女社会性别意识
  • 3.1.4 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及知识
  • 3.2 母婴保健行为
  • 3.2.1 妇女的保健行为
  • 3.2.2 丈夫的参与和关怀行为
  • 3.3 母婴保健行为的社会性别影响模式
  • 3.3.1 结构方程模型
  • 3.3.1.1 CFA理论
  • 3.3.1.2 通径分析理论
  • 3.3.1.3 SEM理论
  • 3.3.2 建模步骤及结果
  • 3.3.2.1 模型建构
  • 3.3.2.2 模型识别
  • 3.3.2.3 模型拟合
  • 3.3.2.4 模型评价及修正
  • 4 讨论与总结
  • 4.1 社会性别分析方法
  • 4.2 母婴保健行为的社会性别影响模式
  • 4.3 研究特色
  • 5 参考文献
  • 6 附件
  • 6.1 调查表
  • 6.2 初始模型的方差协方差阵
  • 6.3 LISREL程序示例
  • 7 文献综述
  • 8 综述参考文献
  • 9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四川省安县农村母婴保健的社会性别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