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极限载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力管道,局部减薄,塑性极限载荷,免于评定条件
塑性极限载荷论文文献综述
秦敬芳,陈定岳,陈文飞,黄焕东,陈虎[1](2017)在《含局部减薄缺陷压力管道的塑性极限载荷数值分析和安全评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减薄是压力管道一种常见的体积型缺陷。对含体积型缺陷管道,一般采用塑性极限载荷评价其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因此准确预测含局部减薄缺陷压力管道的极限载荷,对于压力管道的安全评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承受内压、弯矩及弯矩和内压组合作用下的局部减薄压力管道极限载荷开展了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内压单独作用时,局部减薄缺陷的深度和轴向长度压力管道极限载荷影响显着,而周向长度的影响较小;在弯矩单独作用时,局部减薄缺陷的深度与周向长度对压力管道极限弯矩的影响显着,而轴向长度的影响较小。根据计算结果,得到了含局部减薄缺陷管道在内压和弯矩载荷联合作用下的安全评定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设备与管道》期刊2017年02期)
杜国强[2](2017)在《含缺陷弯头塑性极限载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以断裂力学理论为基础,应用ANSYS软件建立含裂纹弯头有限元模型,通过施加内压载荷,对模型的塑性极限载荷做了简单的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裂纹对塑性极限载荷的影响不可忽略,同时可以为在役含缺陷压力管道安全评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管道技术与设备》期刊2017年02期)
贾晓亮[3](2016)在《基于可靠性的典型承压部件塑性极限载荷分析及强度设计系数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来源于中国特检院承担的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于损伤模式的承压设备合于使用评价技术研究及应用”(201411024)。针对承压部件的塑性垮塌失效,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对典型承压部件进行塑性极限承载能力分析。考虑现行设计标准中对承压结构几何参量、材料参量等不确定性的规定,结合实际生产中各参量的不确定性影响,对典型承压部件进行基于塑性失效模式的可靠性分析,最终得到强度设计系数计算方法,并与现行标准中规定的设计系数进行对比研究。为挖掘承压设备潜在承载能力、延长使用寿命、节能减排及设计标准从确定性向可靠性的转化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本研究从塑性理论出发,采用有限元中的非线性分析方法与可靠性分析,对典型承压部件的极限载荷及塑性失效概率进行分析,主要解决了叁方面问题:其一是研究基于塑性极限分析的典型承压部件可靠性分析方法,得到规则设计下几何参量、材料参量等对承压部件塑性失效概率分布的影响规律。其二是利用本文提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结合现行标准中对于承压设备所用材料的几何参量不确定性及材料参量不确定性的规定,建立基于可靠性的强度设计系数计算方法,并给出不同可靠度指标下强度设计系数的推荐值。其叁是利用本文推导出的强度设计系数计算方法及强度设计系数分布曲线,对当前法规中确定性的强度设计系数进行评价,为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将ANSYS有限元的非线性分析法与可靠性分析中的蒙特卡罗法相结合,建立了计算典型承压部件塑性失效概率分布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及分析程序,并将其与理论推导进行对比,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2)依据理论推导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截面含椭圆度的内压圆筒极限载荷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与可靠性程序对带椭圆度内压圆筒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到了几何参量及材料参量的不确定性对承压结构塑性失效概率的影响规律。(3)基于可靠性程序及一次二阶矩法,得到了内压圆筒在五种情况下(仅壁厚不确定;仅椭圆度不确定;仅屈服强度不确定;壁厚与屈服强度双参数不确定;壁厚、屈服强度、椭圆度叁参数不确定)强度设计系数计算方法与推荐值。(4)将本文提出的基于可靠性强度设计系数与现行标准中的强度设计系数进行对比发现,若仅考虑单参量不确定,则现行标准中的强度设计系数较为保守。当考虑双参数不确定时,以壁厚为25mm为分界,在壁厚小于25mm时现行标准中的强度设计系数偏于危险,而当壁厚大于25mm时则偏于保守。当考虑叁参数不确定时,以壁厚为40mm为分界,在壁厚小于40mm时现行标准中的强度设计系数偏于危险,而当壁厚大于40mm时则偏于保守。(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周小玲[4](2015)在《半球封头圆柱壳结构的塑性极限载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压力容器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工业、科研与军工等行业,其工作介质一般具有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等特点,其设计制造的不合理易导致爆炸、燃烧、起火等危及人民生命、物质财产安全及环境污染的事故。世界各国都对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过程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有限元分析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压力容器常规设计方法存在的盲目性和应力分类法存在的高成本与不确定性等问题,出现了以塑性分析为基础的极限载荷分析法。极限载荷分析与美国ASME标准中的弹塑性分析在分析思路上是一致的,只是极限载荷分析的数值模型对真实情况作了一定的简化,弹塑性分析相对来说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它的计算分析成本也更高,最重要的是,目前各种材料考虑应变强化效应的真实应力―应变数据还很欠缺。所以现阶段对极限载荷分析法(不考虑材料硬化效应)的广泛应用是当务之急。半球封头圆柱壳结构是压力容器行业中的典型结构,将极限载荷分析法应用在其设计当中对推动压力容器行业设计方法的更新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采用大型非线性分析软件ABAQUS对半球封头圆柱壳结构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结构参数对其在内压作用下的极限载荷的影响规律以及该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失效形式。主要结论如下:(1)球壳结构与圆柱壳结构在同样条件下的承载能力是不同的,且球壳结构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大;(2)半球封头圆柱壳结构在极限载荷下有叁种失效模式,一是球壳结构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大时,由筒体的膨胀变形而导致的结构破坏;二是当圆柱筒体的承载能力较大时,由球壳部分膨胀变形而导致结构的破坏;叁是当球壳与圆柱壳承载能力相当时,球壳与圆柱壳同时出现球壳的膨胀变形和圆柱筒体的轴向拉伸变形导致结构的破坏。(3)该结构的结构参数当中,壳体半径是最主要因素,壳体厚度次之,壳体长度是次要因素;结构的极限载荷随着圆柱壳体半径增加单调递减;随着圆柱壳体厚度增加单调递增;随着圆柱壳体长度增加变化不明显。(4)设计了研究球壳与柱壳最佳厚度比(使两者承载能力相当)的方案,找到最佳厚度比,并进行验证,证明了它的有效性。(5)对半球封头圆柱壳结构中封头与筒体不同的不等厚连接形式进行了有限元极限载荷分析,发现连接形式对极限载荷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忽略。(6)拟合半球封头圆柱壳结构的极限载荷工程应用公式,并验证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5-04-27)
姜峰,杜超飞,郑运虎[5](2014)在《内压作用下轴向斜接管塑性极限载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只在内压作用下斜接管的塑性极限载荷,并将按ASME法求得的极限载荷与按不同准则求得的极限载荷进行比较。通过模拟计算出斜接管的应力集中系数,将其与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中给出的估算值进行比较,得出应力集中系数随夹角θ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4年05期)
吕岩松,郭日修[6](2014)在《计算加肋轴对称组合壳塑性极限载荷的缩减弹性模量有限元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缩减弹性模量的理念,建立计算加肋轴对称组合壳塑性极限载荷的有限元方法。定义轴对称壳单元的"弹性状态"、"局部屈服状态"和"截面屈服状态",并提出判断条件。提出肋骨单元屈服的判断条件。外载荷分成若干载荷步,分步加载,通过缩减"局部屈服"壳单元和屈服的肋骨单元的弹性模量,模拟组合壳的弹塑性应力状态,直至组合壳达到"截面屈服"的塑性极限状态,从而得到组合壳的塑性极限载荷。编制了有限元计算程序,算例表明该方法计算速度快,计算精度较高,可用于工程计算。(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4年S1期)
杜超飞[7](2014)在《内压作用下轴向斜接管的塑性极限载荷及应力集中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内压作用下带轴向斜接管的圆柱壳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该结构的屈服规律、塑性极限载荷及应力集中系数的变化规律。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及专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模拟研究工作,但对小角度和大开孔率(d/D>0.5)斜接管结构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对斜接管结构进行极限载荷的分析研究将具有较高的工程意义。借助有限元法,对内压作用下带有不同夹角轴向斜接管的圆柱体结构进行了极限载荷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开孔率d/D为0.6,倾斜角0分别为15°,35°,55°,75°四种情况进行了极限分析。研究其在内压作用下应力分布规律,获取最大应力值,进而得到应力集中系数随夹角变化的规律。2.在内压作用下,得到接管与筒体相贯区附近几个关键点的应变值,并绘制出各关键点的应力-应变曲线图,按照不同判定准则,分别求其塑性极限载荷,并作对比分析。3.采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和回归预测软件对塑性极限载荷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预测,并与模拟结果比较。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斜接管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开孔会引起结构体上出现严重的应力集中,并且随着夹角0减小,极限载荷逐渐减小,即承载能力减弱。双切线准则、两倍弹性斜率准则和零曲率准则均可用于斜接管结构极限载荷的计算,且由不同准则求得的极限载荷有如下关系:PL>Pt>PΦ。(2)夹角0越小,锐角侧尖角处应力集中系数K就越大,即应力集中越严重。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际生产中应尽量采用夹角大于45°的斜接管结构。(3)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第叁篇中关于内压作用下斜接管的应力集中系数的计算公式,对夹角0>30°的应力集中系数预测较为准确,对夹角θ≤30°的应力集中系数预测误差较大。故对于小角度(0≤30°)斜接管结构的应力集中系数的计算不推荐采用该公式。(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4-04-21)
万里平,黄勇力[8](2014)在《塑性极限载荷分析法在圆筒接管开孔强度分析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筒体大开口模型进行了应力计算及评定,使用应力分类法对大开口处两条路径上的一次应力、一次加二次应力评定时,发现应力强度不能满足要求,依据JB 4732—1995(2005年确认)中的相关规定,对同一大开口模型进行了极限载荷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设计内压小于最大允许内压,设计内压满足要求。由于应力分类法偏于保守,当对某些设备的局部部位进行强度校核时,在应力分类法不能通过的情况下,可使用塑性极限载荷分析法进行判定。(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备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马景槐,朱福先[9](2013)在《基于叁剪统一屈服准则受内压弯管塑性极限载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变壁厚椭圆截面弯管应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叁剪统一屈服准则,对承受内压作用的弯管进行了极限载荷分析,推导出考虑弯管截面壁厚变化和弯管椭圆度的变壁厚椭圆弯管的塑性极限压力统一解析解。弯管的极限载荷随着弯管壁厚和弯管椭圆度的不同而变化。(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12期)
吕岩松,郭日修[10](2013)在《计算加肋轴对称组合壳塑性极限载荷的缩减弹性模量有限元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缩减弹性模量的理念,建立计算加肋轴对称组合壳塑性极限载荷的有限元方法。提出轴对称壳单元"弹性状态"、"局部屈服状态"和"截面屈服状态"的判断条件。外载荷分成若干载荷步,分步加载,通过缩减"局部屈服"单元的弹性模量,模拟组合壳的弹塑性应力状态,直至组合壳达到"截面屈服"的塑性极限状态,从而得到组合壳的塑性极限载荷。编制了有限元计算程序,算例表明该方法计算时间省,计算精度较高,可用于工程计算。(本文来源于《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3-08-10)
塑性极限载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中以断裂力学理论为基础,应用ANSYS软件建立含裂纹弯头有限元模型,通过施加内压载荷,对模型的塑性极限载荷做了简单的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裂纹对塑性极限载荷的影响不可忽略,同时可以为在役含缺陷压力管道安全评定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极限载荷论文参考文献
[1].秦敬芳,陈定岳,陈文飞,黄焕东,陈虎.含局部减薄缺陷压力管道的塑性极限载荷数值分析和安全评定研究[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7
[2].杜国强.含缺陷弯头塑性极限载荷研究[J].管道技术与设备.2017
[3].贾晓亮.基于可靠性的典型承压部件塑性极限载荷分析及强度设计系数评价[D].北京工业大学.2016
[4].周小玲.半球封头圆柱壳结构的塑性极限载荷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
[5].姜峰,杜超飞,郑运虎.内压作用下轴向斜接管塑性极限载荷分析[J].化工机械.2014
[6].吕岩松,郭日修.计算加肋轴对称组合壳塑性极限载荷的缩减弹性模量有限元法[J].工程力学.2014
[7].杜超飞.内压作用下轴向斜接管的塑性极限载荷及应力集中系数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8].万里平,黄勇力.塑性极限载荷分析法在圆筒接管开孔强度分析上的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14
[9].马景槐,朱福先.基于叁剪统一屈服准则受内压弯管塑性极限载荷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
[10].吕岩松,郭日修.计算加肋轴对称组合壳塑性极限载荷的缩减弹性模量有限元法[C].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