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的视角研究“80后”媒介形象的嬗变

从框架理论的视角研究“80后”媒介形象的嬗变

论文摘要

“80后”这一概念最先源于文学范畴,后渐渐延伸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用来指代出生在1980年-1989年的人。在改革开放、计划生育和应试教育等政策下生活、学习和成长的“80后”,他们身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代际特征,伴随时间的推移,他们终将成为主流社会的中坚力量。“80后”将以怎样的姿态步入主流社会自然成为社会大众和专家学者的焦虑所在,因此这一群体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公众和媒体的持续关注。通过对近八年媒体关于“80后”报道的时间、立场和主题等分析发现,“80后”的媒介形象经历了“文学新锐”、“垮掉的一代?”、“社会的栋梁”和“身负重压的一代”几个阶段,特别是在“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后,“‘80后’的媒介形象经历了由大批判到盛赞的逆转,媒体用一些饱含激情的赞美语言取代了原来贴在该群体身上的贬义标签。实际上,以上几个阶段的媒介形象皆不是“80后”这一群体的客观全貌,它们是从“80后”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分离出的侧面,是大众传媒在各阶段受新闻框架竞争格局中的消息来源、新闻媒体和社会情境等因素的制约,通过选择和重组机制建构起来的。而一个客观全面的“80后”媒介形象对于这一群体自身和整个社会又尤为重要。因为理性的报道有利于“80后”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更合格的社会建设者;有利于改善“80后”与其他代际之间的疏离局面,避免代际关系断裂的危机;最重要的,“80后”的报道对其他群体、代际的报道具有启示意义,媒体应学会不受固定报道框架的束缚,用广角镜头来扫描各种群体,从而营造出更加公正、全面、和谐的媒介图景。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运用内容分析法、文体分析法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分析在“80后”媒介形象所经历的各阶段,不同报道框架的作用及消息来源、新闻媒体和社会情境等因素对框架的影响,揭示出框架不可避免地始终存在于新闻报道中,只有勇于突破框架的限制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客观真实。全文共分6个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三章为本文重点部分,具体框架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该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阐释框架理论和媒介形象的内涵,重点介绍为什么用框架理论来研究“80后”的媒介形象。第二章,以“80后”成长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为背景来分析“80后”的内涵,并界定本文所研究的“80后”的范围。通过统计报道的时间、立场和主题几个方面来考察“80后”的媒介图景,进而总结出“80后”媒介形象的框架经历了“文学新锐”、“垮掉的一代?”和“社会的栋梁”三个阶段。第三章,从消息来源、新闻媒体以及社会情境三个影响新闻框架的因素分析了“80后”媒介形象发生嬗变的原因。第四章,对“80后”报道的最新趋势进行了考察,并举例说明现阶段有关“80后”的报道存在的问题。结语部分,通过总结“80后”报道存在的偏差指出框架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应对的策略。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新闻教育学上的意义
  • (二) 新闻社会学上的意义
  • (三) 新闻文化学上的意义
  • 三、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一) 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 (二) 文献研究法
  • 第一章 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
  • 一、框架理论概述
  • (一) 框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 框架的机制
  • (三) 框架理论的实践意义
  • (四) 新闻框架
  • 二、媒介形象概述
  • 三、用框架理论研究“80 后”媒介形象的意义
  • 第二章 “80 后”媒介形象的嬗变及其框架
  • 一、“80 后”的内涵探析
  • (一) 谁是“80 后”?
  • (二) “80 后”生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 (三) 对本文研究的“80 后”的界定
  • 二、嬗变中的“80 后”媒介形象
  • (一) 发表时间
  • (二) 报道立场
  • (三) 报道主题
  • 第三章 影响“80 后”报道框架的因素
  • 一、消息来源
  • (一) 消息来源与新闻媒体间的博弈
  • (二) “80 后”在消息来源中的竞争位置
  • 二、新闻媒体组织
  • (一) 市场需求
  • (二) 议程设置
  • 三、社会情境
  • (一) 社会情境与新闻框架
  • (二) 社会情境对“80 后”媒介形象的作用机制
  • 第四章 媒体对“80 后”报道的新趋势
  • 一、“80 后”的生存现状成为媒体的聚焦点
  • 二、现阶段“80 后”报道存在的问题
  • (一) 部分媒体的价值导向有误
  • (二) 部分媒体存在跟风、炒作等不负责任之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闻报道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是否侵权的认定[J]. 人民司法(案例) 2016(29)
    • [2].保护消息来源为何如此重要?——媒体道德与伦理经典案例评析(十九)[J]. 青年记者 2015(34)
    • [3].小苏打“饿死”癌细胞:没那么玄乎[J]. 家庭医学 2016(11)
    • [4].你说话的可信度有多高[J]. 人生十六七 2008(03)
    • [5].保护消息来源:国际视野与本土案例[J]. 新闻界 2018(05)
    • [6].消息来源及其偏向性[J]. 新闻传播 2013(04)
    • [7].浅析合理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方法[J]. 今传媒 2012(11)
    • [8].商业新闻中网络消息来源的风险及其防范[J]. 上海商业 2012(12)
    • [9].从转述引语的消息来源看新闻语篇的对话性[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02)
    • [10].从消息来源的核实看西方媒体如何防范虚假新闻[J]. 新闻与写作 2011(04)
    • [11].西方媒体如何从来源入手防范假新闻[J]. 城市党报研究 2011(05)
    • [12].关于匿名消息来源的实验研究与思考[J]. 新闻与写作 2010(06)
    • [13].对媒体滥用匿名消息来源的拷问——从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角度[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1)
    • [14].对匿名消息来源的法律思考[J]. 新闻世界 2009(04)
    • [15].正确使用“本报讯”[J]. 新闻与写作 2009(08)
    • [16].对认真核实消息来源的再认识[J]. 中国记者 2009(09)
    • [17].普利策突发新闻奖作品的消息来源选择和设置——以“克莱蒙斯”案为例[J]. 新闻知识 2018(10)
    • [18].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读《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感想[J]. 报刊荟萃 2018(04)
    • [19].西方媒体防范虚假报道的做法和经验[J]. 中国记者 2009(05)
    • [20].危险的记者:与消息来源的超常关系——媒体道德与伦理经典案例评析(二十一)[J]. 青年记者 2016(04)
    • [21].在媒体与司法之间——论国际媒体对消息来源和“吹哨人”的法律保护[J]. 法制资讯 2008(04)
    • [22].传媒与司法互动中域外消息来源的保护[J]. 新闻爱好者 2011(20)
    • [23].汉日新闻语篇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4].关系主义视角下调查记者与消息来源的互动机制[J]. 中国出版 2018(18)
    • [25].媒体如何摆脱权威依赖症[J]. 青年记者 2019(30)
    • [26].传媒消息来源的偏向性对早期风险预警的影响——以代表性媒体的新冠肺炎早期报道为例[J]. 新闻界 2020(07)
    • [27].日常风险议题的现实图景与报道逻辑——以电梯风险议题报道为考察对象[J]. 新闻知识 2018(07)
    • [28].“微博客”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1(09)
    • [29].新闻来源中记者与消息互动模式探讨[J]. 记者摇篮 2012(10)
    • [30].媒体道德与伦理经典案例评析[J]. 青年记者 2015(34)

    标签:;  ;  

    从框架理论的视角研究“80后”媒介形象的嬗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