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论文摘要

挥发性卤代烃VHCs(Volatile halocarbons)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和臭氧层破坏者,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来源主要有天然产生和人为活动两种,其中海洋是大气挥发性卤代烃的重要天然来源。海洋界面层是水—大气之间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海洋既可能是大气VHCs的源,也可能是汇。海洋对大气VHCs的源汇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开展对海洋环境中VHCs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中国有代表性的东海和黄海陆架海以及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深海区为研究目标,对这些海域中常见的几种VHCs的浓度分布特征、时空变化、海—气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丰富我国在海洋领域中VHCs的研究内容、客观估算中国海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贡献提供了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实验室已经建立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VHCs的基础上,分析测定了海水中常见的6种VHCs,它们分别是:氯仿(CHCl3)、四氯化碳(CCl4)、三氯乙烯(C2HCl3)、一溴二氯甲烷(CHBrCl2)、一氯二溴甲烷(CHBr2Cl)和溴仿(CHBr3).对实验条件和色谱测定条件优化后,该方法检测限分别达到了0.25 pmol L-1 CHCl3、0.03 pmol L-1CCl4、0.08 pmol L-1 C2HCl3、0.01 pmol L-1 CHBrCl2、0.16 pmol L-1 CHBr2Cl和0.12 pmol L-1 CHBr3.相对标准偏差介于1.82%-3.98%之间,回收率在87.3%-109.4%之间,与国外同类方法相当。该方法的建立,为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VHCs的分析测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于2009年4-5月对东海和黄海6种VHCs的浓度分布和海—气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CHCl3、CCl4、C2HCl3、CHBrCl2、CHBr2Cl和CHBr3平均浓度及范围分别是42.19(2.57-139.76)、2.91(0.06-13.49)、17.85(2.67-41.99)、24.47(7.17-45.71)、6.31(0.47-30.45)和10.09(5.54-21.93)pmol L-1。东海和黄海表层海水中6种VHCs的水平分布呈现一定的分布特征。主要来自人为排放的CHCl3、CC14和C2HCl3浓度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趋势。在东海陆架的东部海域,由于受到低营养盐、低Chl-a、高温、高盐的黑潮水入侵影响,三者浓度存在明显的低值区。生源为主的CHBrCl2、CHBr2Cl和CHBr3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频发区出现高浓度分布。断面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6种VHCs在每一个断面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周日变化研究显示,从总体来看,可通过生源产生的5种VHCs浓度周日变化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较大,人为产生的CCl4影响较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海水温度与CHBrCl2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盐度与CHBr2Cl的负相关较明显。在6种VHCs中,只有CHBrCl2与Chl-a有一定的正相关。海一气通量研究表明,在本航次调查期间,东海和黄海是CCl4的汇,是C2HCl3、CHBrCl2和CHBr2Cl的源,而对于CHCl3和CHBr3,除部分站位出现不饱和外,大部分海域都表现出是它们的源。由此可见,陆架海区虽然只占全球海洋的一小部分,但对估算全球海洋中这6种VHCs的海一气通量不容忽略。(3)于2009年3-4月对我国南海北部海域4种VHCs的浓度分布和海—气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CHCl3、C2HCl3、CHBrCl2和CHBr3平均浓度及范围分别是6.47(0.88-27.02)、1.44(0.31-6.79)、3.12(0.35-6.76)和23.39 (5.84-32.12) pmolL-1。这4种VHCs在水平分布上呈现一定的分布特征。CHCl3、CHBrCl2和C2HCl3的最高浓度分别出现在调查海域北部陆坡区的NO1、N02和N03站位;CHBr3最高值则出现在西部陆坡区的QB4站,且高值区也出现在此海域;CHCl3、CHBrCl2和CHBr3在黑潮区都表现出浓度低的现象,但C2HCl3在该区域出现较高值。周日变化研究显示,这4种VHCs在总体上白天浓度相对较高,而夜间浓度较低,说明它们受光照和水温的影响比较大。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HBrCl2和C2HC13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CHBrCl2与海水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海—气通量研究显示,总体上该调查海区是CHCl3、C2HCl3、CHBrCl2和CHBr3这4种VHCs的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海洋中VHCs的来源、生成机理及其消费去除
  • 1.1.1 海洋中VHCs的来源
  • 1.1.2 海洋中VHCs的生成机理
  • 1.1.3 海洋中VHCs的消费去除
  • 1.2 海水中VHCs的浓度分布与海—气通量
  • 1.2.1 海水中VHCs的浓度分布
  • 1.2.2 海水中VHCs的海—气通量
  • 1.3 海水中VHCs的分析方法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目标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实验条件
  • 2.2.1 吹扫-捕集条件
  • 2.2.2 气相色谱条件
  • 2.3 实验步骤
  • 2.3.1 实验操作
  • 2.3.2 定性分析
  • 2.3.3 定量分析
  • 2.3.4 水样的采集、测定与保存
  • 2.3.5 Chl-α含量的测定
  • 2.3.6 纯水的制备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分析结果
  • 2.4.2 分析方法的质量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东海和黄海6种VHCs的分布与通量
  • 3.1 航次简介
  •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春季东海和黄海6种VHCs和Chl-α的水平分布
  • 3.3.2 东海和黄海中Chl-α和5种VHCs的季节变化规律
  • 3.3.3 东海和黄海中6种VHCs的垂直分布
  • 3.3.4 东海6种VHCs的周日变化
  • 3.3.5 相关性分析
  • 3.3.6 海—气通量
  • 3.4 本章小结
  • 4 南海北部海域4种VHCs的分布与通量
  • 4.1 航次简介
  • 4.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春季南海北部4种VHCs和Chl-α的水平分布
  • 4.3.2 南海北部4种VHCs的周日变化
  • 4.3.3 相关性分析
  • 4.3.4 海—气通量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学期间主要的学术论文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3)
    • [2].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15(06)
    • [3].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J]. 科学通报 2015(10)
    • [4].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5)
    • [5].新生代早期南海北部水系演变[J]. 科技导报 2020(18)
    • [6].基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的2004—2005年次表层盐度异常特征与形成机制[J]. 海洋与湖沼 2018(01)
    • [7].南海北部区域沉积黏土基本工程特性及打桩分析[J]. 中国海上油气 2018(05)
    • [8].南海北部陆缘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地质意义[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9].南海北部缘重力异常的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讨论[J]. 现代地质 2012(06)
    • [10].南海北部中生代沉积模式[J]. 热带海洋学报 2011(01)
    • [11].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7)
    • [12].基于光学遥感图像的南海北部内孤立波振幅反演模型与应用[J]. 光子学报 2019(12)
    • [13].南海北部揭阳凹陷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异常特征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20(02)
    • [14].南海北部深水油气新认识[J]. 科技导报 2020(18)
    • [15].南海北部深水区靖海凹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J]. 高校地质学报 2017(03)
    • [16].南海北部5万年来的表层海水盐度及东亚季风降水[J]. 第四纪研究 2011(02)
    • [17].近3000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的记录[J]. 海洋学研究 2012(03)
    • [18].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科学考察的进展与成果[J]. 热带海洋学报 2011(01)
    • [19].南海北部琼东南海域活动冷泉流场特征初探[J]. 科学通报 2020(12)
    • [20].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J]. 海洋地质前沿 2013(04)
    • [21].冬季南海北部近岸蒸发波导环境分析[J]. 电波科学学报 2013(04)
    • [22].南海北部白垩系发育特征及构造意义[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06)
    • [23].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 海洋科学 2008(12)
    • [24].根据重力数据研究南海北部陆缘断裂带的延伸问题[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5)
    • [25].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2014(03)
    • [26].南海北部波浪特征分析[J]. 海洋湖沼通报 2019(02)
    • [27].南海北部张网作业状况及其管理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6)
    • [28].南海北部风浪特征的计算[J]. 广东气象 2009(05)
    • [29].南海北部大气气相多溴联苯醚的含量及来源[J]. 环境科学 2012(08)
    • [30].南海北部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  ;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