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创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伤,皮肤缺损创面,修复,VSD
皮肤创伤论文文献综述
黄忠福,陈华荣[1](2019)在《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创伤皮肤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创伤皮肤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皮肤缺损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创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VSD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植皮所需时间和换药次数;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植皮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VSD治疗创伤皮肤缺损有效率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植皮所需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35期)
王晓腾,甘慧,刘晓亚,刘玲英,杨龙龙[2](2019)在《载VEGF及bFGF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的制备及其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以及载药温敏凝胶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有膜释药法测定制备的载药凝胶体外释药效果;建立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按照治疗用药种类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组(Control)、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组(Gel)、VEGF及bFGF冻干粉组(VEGF/bFGF冻干粉)、载VEGF及bFGF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组(VEGF/bFGF载药凝胶)。创伤后3、7和14 d,进行创面愈合程度观察,并取创面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创面修复情况、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CD31的表达并计数新生血管数目,ELISA检测创面中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成功制备了载VEGF及bFGF泊洛沙姆温敏凝胶,体外释药结果显示,VEGF及bFGF从载药凝胶中1 h释药量仅为5%,在第5天释药量约达到60%,提示VEGF/bFGF载药凝胶具有良好的持续药物释放行为;载药凝胶的模型大鼠皮肤损伤修复实验结果显示,致伤14 d后,VEGF/bFGF载药凝胶组中创面愈合率达到(90.3±2.4)%,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伤后3 d,与Control组和Gel组比较,VEGF/bFGF载药凝胶组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HE染色表明,VEGF/bFGF载药凝胶组及VEGF/bFGF冻干粉组的大鼠伤口愈合良好,新生血管数量较多,表皮层出现较早。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VEGF/bFGF载药凝胶组和VEGF/bFGF冻干粉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均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及Gel组(P<0.05)。结论本文研究制备的VEGF/bFGF载药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可用于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其可降低创面早期炎症反应,促进创面血管新生,从而加速创面愈合。(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黄丽,苑娜[3](2019)在《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足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足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 100例手足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皮瓣修复手术及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术及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后皮肤缺损恢复情况、肢体功能恢复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1期修复率为52%, 2期修复率为48%;对照组1期修复率为20%, 2期修复率为80%;研究组患者1期修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术以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皮损修复质量,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且术后恢复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20期)
杨发明,林海生,秦小明,章超桦,曹文红[4](2019)在《牡蛎酶解产物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香港牡蛎Crossostrea sikamea酶解产物(enzymolysis products of oyster,EPO)对小鼠皮肤软组织开放性创伤的愈合效果,构建直径约0.8 cm的小鼠(体质量为20 g±2 g)背部全皮层创伤模型,试验设每天涂抹30~35 mg EPO(肽含量为1.5~2.5 mg)的给药组和每天涂抹2~3 mg云南白药的阳性对照组,以及不做任何处理的阴性对照组,采用体外抗菌、体表促凝血和小鼠皮肤愈合试验,进行了EPO对小鼠皮肤创伤愈合作用效果及作用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EPO无促凝血作用,且对13种常见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株无抑制作用;各试验组动物在第2天时皆已结疤,第6、10、14天时给药组创伤愈合率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EPO可显着提高瘢痕收缩率(P<0.05);生化指标测试结果显示,EPO对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生成无显着性影响(P>0.05),但第3天时可显着促进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分泌(P<0.05);给药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含量显着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细胞生长周期素1(CCND1)含量显着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给药后第7天,给药组羟脯氨酸含量较阴性对照组降低,第14天时较阴性对照组升高,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涂抹EPO可以加快小鼠软组织开放性创伤愈合,对浅表瘢痕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丽,张逸之,葛金文,赵思如,林飞阳[5](2019)在《复方微粉ANBP对皮肤创伤早期小鼠FⅦ与ATⅢ含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复方微粉ANBP对皮肤创伤早期小鼠血清凝血因子(FⅦ)与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皮肤创伤小鼠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于小鼠背部脱毛消毒,用直径1cm打孔器建立皮肤创伤小鼠模型,分别对用复方微粉ANBP处理和不做任何处理的小鼠肉眼观察,用大小及厚度相同的滤纸贴于伤口,通过滤纸浸润面积判断创面渗出及其干燥程度,并眼眶取血0.5mL,离心后得到血清并以酶联免疫法测定其中FⅦ和ATⅢ的含量。结果肉眼观察:较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背部创面在6h时最为干燥;FⅦ含量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创伤后24h内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6h时达到观察期间的含量最大值(97.32±12.11)ng/mL,高峰明显提前出现(P<0.05);ATⅢ含量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创伤后24h内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在6h时达到观察期间的含量最小值(17.36±7.89)ng/mL,低于对照组(22.55±6.48)ng/mL(P<0.05)。结论复方微粉ANBP具有在创伤早期动态调节C57BL/6小鼠的FⅦ与ATⅢ含量的作用,使机体FⅦ、ATⅢ含量分别在创伤发生初(3~6h)和6~24h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杨发明,林海生,秦小明,章超桦,曹文红[6](2019)在《珍珠贝外套膜酶解产物促进皮肤创伤愈合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拓宽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的高值化利用途径,文章探讨了马氏珠母贝外套膜酶解产物体外抗菌活性、促凝血作用以及对小鼠软组织开放性创伤愈合效果。结果表明,珍珠贝外套膜酶解产物具有一定的促凝血作用,但对13种测试菌无抑制作用;涂抹给药6 d后,给药组小鼠的创伤愈合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给药组的第14天愈合率达100%,疤痕缩小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生化指标测试结果显示,与2个对照组相比,马氏珠母贝外套膜酶解产物能够抑制炎症因子IL-6生成;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其可极显着促进IL-10分泌;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皮肤组织中FGF-2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EGF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而TGF-β和CCND1含量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综上,马氏珠母贝外套膜酶解产物具有一定促凝血、抑制炎症作用并促进生长因子分泌,从而加快小鼠软组织开放性创伤愈合,对浅表瘢痕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胡兴旺,谢雅琳,龙娟,周磊,陈旺青[7](2019)在《小鼠CD147过表达对皮肤毛发生成和创伤修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D147基因过表达对皮肤毛发和创伤修复的影响。方法测量观察CD147基因过表达小鼠及同窝野生型对照小鼠生长发育状况;取1、5、8个月龄小鼠,随机拔取背部毛发,显微镜下分类、测量长度;选择8周龄野生型小鼠(WT)和CD147过表达转基因鼠各6只,进行9轮脱毛后,皮肤镜扫描检测毛发密度,背部打孔观察皮肤创伤愈合能力,冷冻切片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皮肤干细胞标志基因CD34表达情况和BrdU法观察皮肤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CD147过表达对小鼠生长发育和皮肤结构无显着影响;与同窝野生型小鼠毛发相比,各类型毛发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类统计显示各型毛发比例有变化,刚直毛比例减少,Z型绒毛增多;多轮脱毛后,CD147过表达小鼠毛发密度降低,创伤愈合速度减慢;免疫荧光显示CD147过表达小鼠皮肤毛囊干细胞增殖增加。结论 CD147在皮肤毛发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促进皮肤干细胞增殖,多轮脱毛后加速毛囊干细胞消耗,从而降低皮肤毛发密度和创伤愈合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敖薪,黄涛[8](2019)在《蜂蜜对创伤大鼠皮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蜂蜜在皮肤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学指标的变化,揭示蜂蜜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2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蜂蜜组,由专人用皮肤取样器在大鼠背部的相同位置建立皮肤创面。造模后,对照组不涂药,蜂蜜组用蜂蜜涂抹创面。于伤后第1、3、5、7天,各组分别处死大鼠4只,取创伤处皮肤组织制作切片,光镜观察创面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判断皮肤组织愈合过程中炎性浸润、毛细血管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结果:①炎性浸润。第1天,蜂蜜组炎性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显着(P<0.05);第3天,蜂蜜组较第1天显着减少,对照组浸润加重,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5天,蜂蜜组只剩少许炎性细胞,对照组与第3天近似,2组有显着差异(P<0.05);第7天,蜂蜜组无炎性细胞,对照组仍然清晰可见,2组差异显着(P<0.05)。②毛细血管。第1天,2组均无毛细血管再生;第3天,蜂蜜组新生毛细血管较多,对照组较少,2组有明显差异(P<0.05);第5天,蜂蜜组增生更加明显,对照组变化不大,差异显着(P<0.05);第7天,蜂蜜组较第5天显着下降,对照组则增生明显,有显着差异(P<0.05)。③纤维增生。第1天,2组均无纤维增生;第3天,蜂蜜组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对照组量少,2组有显着差异(P<0.05);第5天,蜂蜜组较第3天显着增加,对照组增加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蜂蜜组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对照组则继续增加,差异显着(P<0.05)。结论:蜂蜜在皮肤修复早期(1~2d)有促进炎性细胞分泌的作用,可以更强发挥炎性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调节作用,提高伤口愈合能力;中期(3~5d)具有抗炎性细胞分泌,促进炎症消散作用,为创面愈合营造环境。具有促进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速肉芽组织形成,加快伤口愈合作用;后期(6~7d)具有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作用,以阻止肉芽组织生长过剩,预防瘢痕形成。(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朱明向,仵敏娟[9](2019)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表皮细胞迁移加快皮肤创伤修复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中胚层来源的多能干细胞,MSC不仅通过自身增殖分化修复损伤组织,也可通过旁分泌的产物外泌体实现促创伤修复。外泌体是一类由细胞通过出芽方式形成的、直径在30~150 nm之间的双层囊泡样结构,富含miRNA,mRNA及蛋白质成分。本研究表明,MSC促进皮肤损伤修复的能力与其分泌的外泌体有(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王雪儿,张琳[10](2019)在《mDia1调节活化素B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皮肤创伤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BMSC)是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多能成体干细胞,应用BMSC治疗皮肤创伤修复已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生长因子activin B可以提高BMSC移植效率,促进皮肤创伤愈合;体外细胞学研究发现,activin B诱导BMSC迁移。RhoA是Rho GTP酶蛋白家族成员,前期研究发现RhoA在activin B(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皮肤创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以及载药温敏凝胶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有膜释药法测定制备的载药凝胶体外释药效果;建立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按照治疗用药种类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组(Control)、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组(Gel)、VEGF及bFGF冻干粉组(VEGF/bFGF冻干粉)、载VEGF及bFGF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组(VEGF/bFGF载药凝胶)。创伤后3、7和14 d,进行创面愈合程度观察,并取创面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创面修复情况、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CD31的表达并计数新生血管数目,ELISA检测创面中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成功制备了载VEGF及bFGF泊洛沙姆温敏凝胶,体外释药结果显示,VEGF及bFGF从载药凝胶中1 h释药量仅为5%,在第5天释药量约达到60%,提示VEGF/bFGF载药凝胶具有良好的持续药物释放行为;载药凝胶的模型大鼠皮肤损伤修复实验结果显示,致伤14 d后,VEGF/bFGF载药凝胶组中创面愈合率达到(90.3±2.4)%,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伤后3 d,与Control组和Gel组比较,VEGF/bFGF载药凝胶组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HE染色表明,VEGF/bFGF载药凝胶组及VEGF/bFGF冻干粉组的大鼠伤口愈合良好,新生血管数量较多,表皮层出现较早。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VEGF/bFGF载药凝胶组和VEGF/bFGF冻干粉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均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及Gel组(P<0.05)。结论本文研究制备的VEGF/bFGF载药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可用于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其可降低创面早期炎症反应,促进创面血管新生,从而加速创面愈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创伤论文参考文献
[1].黄忠福,陈华荣.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创伤皮肤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
[2].王晓腾,甘慧,刘晓亚,刘玲英,杨龙龙.载VEGF及bFGF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的制备及其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促进作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3].黄丽,苑娜.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足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4].杨发明,林海生,秦小明,章超桦,曹文红.牡蛎酶解产物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效果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
[5].陈丽,张逸之,葛金文,赵思如,林飞阳.复方微粉ANBP对皮肤创伤早期小鼠FⅦ与ATⅢ含量影响的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9
[6].杨发明,林海生,秦小明,章超桦,曹文红.珍珠贝外套膜酶解产物促进皮肤创伤愈合效果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9
[7].胡兴旺,谢雅琳,龙娟,周磊,陈旺青.小鼠CD147过表达对皮肤毛发生成和创伤修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9
[8].敖薪,黄涛.蜂蜜对创伤大鼠皮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朱明向,仵敏娟.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表皮细胞迁移加快皮肤创伤修复的机制研究[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10].王雪儿,张琳.mDia1调节活化素B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皮肤创伤修复[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