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县永和乡一中张静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创设情境,尝试探索,发散思维.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那些内容呢?《小学数学教学义务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砖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六点做起:
1.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
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好,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让学生明白要这样做的意义.例如,要求学生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这样做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运算顺序,寻找简便计算方法,而且还能避免因看错抄错数据、运算符号而产生错误.学生明白了,就会认真审题,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再如学生写字时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即头要端正,不要歪斜甚至伏在手臂上,眼睛离笔尖一尺左右;腰要正直稍有前倾,不要俯向桌面;双臂要撑开些,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两臂缩拢,会书写不灵便;双足放平,脚踏实地,不要一前一后,或交叠一起.对于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随时纠正,同时讲一些危害性.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习惯.
3.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从小抓起,长抓不放.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再加奖励一个“笑脸”或是一朵“小花”,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牵引写的不好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如:“你如果独立完成,思路肯定是最独到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写,肯定会把字写的最漂亮!”,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5.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在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
1.创设情境.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老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老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多妙的开头啊!
教学过程中,老师承接前一项训练内容,说:“小朋友玩得正高兴,突然天色昏暗,眼见就要下雨了.这时小白兔来了,带来了很多伞,他的伞可不是卖的,而是送给做对题目的小朋友的.”学生纷纷抢着做题,多好的故事渲染啊!
多媒体传真:小猫亲切的叫卖声:"卖苹果,卖苹果咯!"小鸟飞来了,说:"我买9个","小朋友,请你帮小猫算一算,还剩几个?"浓厚的生活情趣,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而且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2.尝试探索.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尝试、探索.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7=□这节课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摆一摆,用数学具的方法完成计算.(2)小组协作讨论,探索计算的方法.
①35+7=5+7+30=42
②35+7=35+5+2=42
③35+7=35+10-3
3.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数学知识巩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大量地重复练习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会使学生获得真知,兴趣盎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思维发散训练,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把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如:在□中填上适当的数:□+12=5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由“加法想减法”等一些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同样鼓励学生的其他解决方法.总而言之,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而这真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