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公共财政制度是确定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根本利益分配的核心制度,其宗旨是规范政府与社会成员在分配领域的利益安排和双方由此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行使税收征管权和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主要内容。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和完善势在必行,而对中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和完善进行整体性、基础性的法理研究是我们应予承担的重大学术使命。本文在梳理和扬弃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交易成本分析方法、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方法仔细分析政府与社会成员在税收征管和公共服务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紧密结合中国公共财政的具体实践和社会现实,创新性地提出“秩序正义”作为建构中国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核心价值,并以此出发明确了公共财政制度完善中应予重点关注的“三大均衡”,将制度性“收支均衡”作为公共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支出相关制度设计的制度结构目标。同时,创新性地提出“权力与责任”、“有序与无序”、“结构与功能”、“权威与信任”、“服从与救济”等五对范畴,作为中国公共财政法理体系的基础性理论范畴;提出“最低责任原则”、“刚性预算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综合效率原则”、“差异平衡原则”、“成本控制原则”、“规范透明原则”等七项法律原则,作为中国公共财政法理体系的基础性法律原则。在此之上,本文鲜明地提出有限政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中国公共财政的法治要求。
论文目录
提要引言第一章 公共财政理论脉络梳理1.1 西方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理论1.1.1 古典经济学主要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1.1.2 庸俗经济学学派主要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1.1.3 社会政策学派主要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1.1.4 凯恩斯学派主要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1.1.5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主要的财政支出理论1.2 西方税收公平的主要理论1.2.1 亚当·斯密之前的主要税收公平理论1.2.2 亚当·斯密、萨伊、穆勒的税收公平理论1.2.3 瓦格纳的税收公平理论1.2.4 庇古的税收公平理论1.2.5 当代西方主要税收公平理论1.3 西方税收效率的主要理论1.3.1 亚当·斯密的税收效率理论1.3.2 马歇尔、庇古等关于税收效率的论述1.3.3 供给学派的税收效率理论1.3.4 布坎南的税收效率理论1.4 西方公共产品论的理论脉络1.4.1 奥意学派的贡献1.4.2 瑞典学派的发展1.4.3 萨缪尔森的创新1.5 中国公共财政理论的自我检视和评判1.5.1 我国关于“公共财政”的主要学术争议1.5.2 对计划财政模式的学术质疑的法理分析1.5.3 国内财政法学研究的学术现状透视和学术总结第二章 公共财政的制度特性和成本结构2.1 公共财政的制度特性2.1.1 公共财政的类型归属2.1.2 公共财政的职能2.1.3 税收征管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直接性和制度性保证2.1.4 从权利本位视角看公共财政制度2.2 公共财政制度的成本结构——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2.2.1 公共财政收支的成本元素2.2.2 公共财政收支制度中的成本分析重点第三章 收支均衡:中国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的重要指标3.1 均衡分析是对公共财政制度进行法理研究的有效方法3.1.1 均衡方法是经济学分析的主流方法3.1.2 均衡分析是公共财政制度研究的重要方法3.2 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3.3 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组成3.4 政府收支赤字与均衡性判断3.5 西方主要国家公共财政均衡制度的借鉴意义3.5.1 美国财政均衡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认识3.5.2 德国财政均衡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认识3.5.3 澳大利亚财政均衡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认识第四章 理念创新与发展4.1 秩序正义:促进中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的核心性法律价值观4.1.1 提炼法律价值应予以面对的影响公共财政制度转型的主要障碍因素4.1.2 秩序正义的价值归属:正义价值的规定性4.1.3 秩序理念的启示4.1.4 适合中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的法律价值——秩序正义的特定内涵4.2 基础性法理范畴:对于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秩序的法学理论提炼知识报告之一4.2.1 权力与责任4.2.2 有序与无序4.2.3 结构与功能4.2.4 权威与信任4.2.5 服从与救济4.3 基础性法律原则:对于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秩序的法学理论提炼知识报告之二4.3.1 最低责任原则4.3.2 刚性预算原则4.3.3 税收公平原则4.3.4 综合效率原则4.3.5 差异平衡原则4.3.6 成本控制原则4.3.7 规范透明原则结语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后记中文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公共财政论文; 制度博弈论文; 权利本位论文; 秩序正义论文;
中国公共财政的法理基础 ——以税收征管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博弈为逻辑分析主线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