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低温冷害对来年紫花苜蓿绿化的影响

春季低温冷害对来年紫花苜蓿绿化的影响

一、春季低温冷害对紫花苜蓿种植翌年返青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苏力合[1](2021)在《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花苜蓿在新疆草食畜牧业生产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疆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冬季气候、土壤环境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苜蓿生产性能受挫。因此,安全越冬是苜蓿种植中的重要问题。目的:明确田间有无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及相关抗寒基因在紫花苜蓿根系中的表达规律,同时明确积雪对紫花苜蓿翌年返青后越冬率、生产性能的影响。最终解释积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方法:本研究设定覆雪及不覆雪2个处理,选择5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1、3、5、7和9级),通过观测紫花苜蓿根颈处及表层土壤(1,20 cm)温度变化,并研究有无覆雪对紫花苜蓿根部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抗寒相关基因(CAS15A、DREB1、NAC3)表达规律的影响。以及积雪如何影响紫花苜蓿春季返青、生产性能的问题上进行阐述。结果:(1)与不覆雪相比,覆雪能提高紫花苜蓿根颈处及地表温度。相比于不覆雪,覆雪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的越冬率(P<0.05),紫花苜蓿越冬率表现为秋眠型>半秋眠型>非秋眠型。根系保护物质含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覆雪下各秋眠级紫花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不覆雪处理,丙二醛含量低于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抗寒生理和越冬率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覆雪处理的秋眠型苜蓿(肇东、中苜2号)抗寒性最好。(2)抗寒基因DREB1,CAS15A和NAC3基因在3个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中均可被诱导。DREB1基因的表达量在秋眠型紫花苜蓿(肇东)中最高,CAS15A和NAC3基因的表达量在半秋眠型紫花苜蓿(Archer)中最高;覆雪与不覆雪状态下3个紫花苜蓿抗寒基因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3)同一秋眠级紫花苜蓿在覆/不覆雪处理下的产量大小顺序为:覆雪>不覆雪。不覆雪的Archer品种产量最高为10.93t/hm2,覆雪下的肇东品种产量最高为14.83t/hm2。覆/不覆雪下,中苜2号的株高都为最高,分别为95.67cm和86cm。积雪可保证紫花苜蓿正常生产性能。覆/不覆雪处理仅影响翌年第一茬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而对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无明显影响。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紫花苜蓿草产量及营养品质可得出,覆雪后的秋眠型和半秋眠型苜蓿生产性能表现良好。结论:覆雪产生的保温效应可提高紫花苜蓿的抗寒性保护其安全越冬,并可保证紫花苜蓿正常生产性能。紫花苜蓿CAS15A、DREB1和NAC3抗寒基因在有无覆雪条件下均可被诱导,表达量与秋眠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秋眠型和半秋眠型紫花苜蓿抗寒性及生产性能表现良好。

王晓龙[2](2021)在《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文中提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高产优质,适口性好,经济价值高,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其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有大面积栽培。本研究以国外引进和国内审定登记的10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测定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种子、幼苗、田间植株直至根系入手对材料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理化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并利用转录组分析技术筛选研究与苜蓿抗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旨在探究苜蓿耐寒响应机理,为苜蓿耐寒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条件下,所有苜蓿材料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均呈下降趋势,萌发高峰期随温度降低而后延。6℃的温度条件为苜蓿材料萌发的临界温度,超过该温度全部品种发芽率均高于50%;低于该温度发芽率不及或部分达到50%。品种间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发芽率差异显着,且与萌发时的温度条件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指标鉴定萌发期苜蓿的抗寒性。依据这几个指标的表现,经隶属函数筛选分析初步判定龙牧806、龙牧801、草原3号、肇东和公农2号苜蓿的耐寒能力较强。(2)苜蓿材料中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呈先升后降之势,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EC)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明显。低温处理6h后,品种龙牧801的Pro、SP和SS含量均最高,而草原3号和公农2号的SOD、POD活性最高;处理8h后,龙牧801和龙牧806的MDA含量及EC最低,龙牧801的SP和SS含量最高,而龙牧806和肇东苜蓿CAT、POD活性最高。据此可将全部材料按抗寒性等级分类,龙牧801、龙牧806和肇东苜蓿属于强抗寒性品种,草原3号、公农2号为较强抗性品种,敖汉、中苜1号、皇后苜蓿抗寒性较弱,420、赛迪苜蓿抗寒性较差。(3)品种越冬率与中性洗涤纤维、饲草产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光合速率、叶片水汽压、可变荧光(Fv)、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呈显着正相关(P<0.05);越冬率与株高、节间长、相对饲用价值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品种草原3号、肇东、龙牧806、龙牧801和中苜1号苜蓿饲草产量较高,龙牧806和中苜1号苜蓿饲用品质优良,适宜在呼和浩特地区种植。(4)冬季尽管苜蓿停止生长,但根系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一直延续。随地温降低,根系内Pro、SS、SP、MDA、脱落酸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均普遍升高,至最冷的1月(气温、地温均最低)达到峰值,此后随温度回升有所下降;而EC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秋眠等级越低、越冬率越高的品种,变化趋势越明显,且其根系内各种内含物的含量与活性在最冷时期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简言之,最冷时期根系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测定分析是甄别苜蓿品种抗寒性强弱的有效手段,依此排列的品种抗寒强弱顺序依次为:龙牧801>龙牧806>肇东>草原3号>公农2号>中苜1号>敖汉>皇后>420>赛迪。苜蓿越冬率与根颈大小及位置密切相关,根颈越大、入土越深、则翌年苜蓿越冬率越高。(5)从苜蓿根颈中共获得44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鉴定出7个低温响应转录基因和关键信号转导通路DEGs,分别从属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过氧酶体通路和转录因子家族(MYB、B3、AP2/ERF、WRKY),且主要富集在细胞部分(cell part)、细胞膜部分(membrane part)、对刺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和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等细胞生理、代谢过程。7个DEGs经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得出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趋于一致。论文研究探索出苜蓿种子萌发的临界温度,明确了根颈大小、入土位置与苜蓿越冬相关,提出幼苗期和越冬期苜蓿叶片和根系内各种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品种抗寒性鉴定的重要指标。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并优化苜蓿抗寒性鉴定评价体系,结合代谢组学或蛋白组学,深入揭示苜蓿抗寒响应机理。

刘虎[3](2021)在《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文中认为北疆干旱荒漠地区地处我国西北牧区,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草畜失衡、灌溉水管理粗放、饲草水肥响应等基础研究相当薄弱,本研究针对该区域灌溉饲草地建设中所面临的灌溉用水规律不明晰、饲草作物系数缺失、灌溉水管理策略缺乏、水肥利用效率低、施肥量与灌水量时空不协调等问题,以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要试验对象,并结合苏丹草、披碱草等当地优势且常见的饲草作物,通过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开展单作和混间播条件下非充分灌溉试验、水肥耦合试验,从水量平衡原理、饲草作物水模型、灌溉水优化配置、作物混间播高产栽培和水肥耦合理论等角度,提出单作灌溉饲草作物灌溉关键指标和灌溉制度;通过分析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产出效应及灌溉水效益,提出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最优间播组合模式;优选了缺资料地区ET0简化计算方法,并对FAO推荐的饲草作物系数Kc进行了修正;基于最小二乘法确定了苏丹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的饲草作物水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法对灌溉水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不同可供水量条件下饲草地灌溉水管理决策方案;构建了单作条件和混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料的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并提出最佳水肥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规模化高效开发利用饲草地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饲草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紫花苜蓿在全年中收获两茬,每茬生长期约为60 d,充分灌溉条件下需水量为690 mm。全生育期连续受旱时,需水量为607 mm,仅为充分灌溉时的88%;苏丹草的需水量随着作物受旱情况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充分灌溉的需水量为431 mm,重旱条件下需水量仅为充分灌溉的48.0%;青贮玉米抽穗—开花期不灌水条件下需水量最小,仅为341.0 mm,为充分灌溉时的60%。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产量最大时的灌溉定额分别为407 m3/亩、264 m3/亩和367 m3/亩,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时的灌溉定额为367 m3/亩、172 m3/亩和286 m3/亩。间播条件下,采用2行青贮玉米与12行紫花苜蓿组合可以得到较多的粗蛋白质、钙以及磷,而紫花苜蓿单作是营养产出最高的种植模式。4行青贮玉米与8行紫花苜蓿间播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并且对地表会起到较好的覆盖作用,能在保证较低需水水平下(需水量为660.5mm),得到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0计算方法优选与Kc值修正以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ET0为标准,通过比较与其他4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在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段FA056 PM法与FAO Penman法和IA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PT法和HS法计算的ET0较FAO56 PM计算值总体偏大,且偏差较大。IA法所需要的气象资料仅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并且计算结果有较高精度,IA法可以代替FA056 PM法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完成ET0计算。经过修正后,青贮玉米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8、0.96、1.03和0.7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2。苏丹草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66、0.77、0.91、和0.84,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80。紫花苜蓿第一/二茬的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快速生育期的Kc分别为0.94/0.51、1.03/1.18、0.86/1.0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3。苏丹草、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全生育期修正后的全生育期作物系数Kc较FAO56推荐值,分别提高了10.00%、13.04%、5.38%。(3)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苏丹草均为充分灌溉条件下产量最高,苏丹草产量与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紫花苜蓿在返青-分枝期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苏丹草全生育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受重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青贮玉米在抽穗-开花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连续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需(耗)水量与饲草料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Jensen模型、Stewart模型和Jensen模型来进行模拟预测,三种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51%、9.24%和9.25%,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作物各自生长最为敏感阶段分别是紫花苜蓿的分枝-孕蕾期(第一茬)、苏丹草的灌浆-乳熟期和青贮玉米的苗期。(4)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当灌溉供水量M出现轻度紧缺时(紫花苜蓿420 mm≤M≤500 mm、苏丹草250mm≤M≤360 mm、青贮玉米200 mm≤M≤450 mm),应分别优先保证紫花苜蓿蔓枝延长期、苏丹草孕穗开花期和青贮玉米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当灌溉供水量十分紧张时(紫花苜蓿M≤420 mm、苏丹草M≤250 mm、青贮玉米M≤200 mm),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应分别优先保证第二茬开花成熟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5)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膜下滴灌青贮玉米,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拔节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青贮玉米株高增长最快的处理为高肥轻旱,在不受旱和轻度受旱条件下,青贮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旱和受重旱条件下,中肥和低肥的叶面积指数相当。灌溉量在250m3/亩,追肥施肥量在10 kg/亩,青贮玉米产量可达3000 kg/亩。当灌溉量、追肥施肥量大于上述量时,产量增加幅度不大。水利用效益最大的是高肥重旱处理,化肥利用效益和水肥耦合效益均为低肥不受旱处理;产值较高的为高肥不受旱、中肥不受旱和中肥轻旱处理。紫花苜蓿和不同饲草进行混间播时,混播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组合,施农家肥量1231 kg/亩,灌溉定额为240 m3/亩;间播的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施农家肥量2248.9 kg/亩、灌溉定额180 m3/亩。混播条件下饲草生育期内最大需水强度为5.73 m3/(亩·天),混播饲草料作物干旱年灌水8次,灌溉定额为240m3/亩。混间播饲草地饲草料作物在需水强度、产量、肥料利用等方面都由于单作饲草地。

闫士元[4](2021)在《不同生长年限与刈割强度下苜蓿生产性能分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生态适应性广泛,具有较强的生物固氮、土壤改良、固土护坡以及植被修复能力,饲草产量高,各种家畜喜食,是奶牛养殖及草地畜牧业生产中重要的优质蛋白饲草。本文选用6份国内外紫花苜蓿种质为材料,在5年生长期内,对其生物学特性、饲草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等性状进行鉴定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生长年限间与不同刈割强度下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综合评价试验材料的生产性能,为苜蓿优质高效种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各供试苜蓿材料株高、茎粗、分枝数均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赛迪苜蓿株高于生长第2年减幅最大,达58%,且年平均株高于生长第4年达到最大值,达92.33cm;WL525苜蓿茎粗于生长第4年减幅最大,达53%,且年平均茎粗于生长第5年达到最大值,达3.42mm;中苜1号苜蓿分枝数于生长第6年刈割3茬减幅最大,达47%,且平均分枝数于生长第3年达到最大值,达36.89个。(2)相较于初次刈割,各供试苜蓿材料粗蛋白含量、粗灰分含量于其他刈割条件下均增加,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均减少。其中,甘农9号苜蓿粗蛋白含量于生长第4年第2茬增幅最大,达37%,且年平均粗蛋白含量于生长第4年达到最大值,达21.77%;赛迪苜蓿粗灰分含量于生长第5年第2茬增幅最大,达19%,且年平均粗灰分含量于生长第4年达到最大值,达12.25%。(3)各供试苜蓿材料茎叶比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其中,WL525苜蓿茎叶比于生长第3年第3茬减幅最大,达51%,且年平均茎叶比于生长第4年达到最小值,达1.03。(4)各供试苜蓿材料饲草产量、干鲜比均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其中,草原3号苜蓿饲草产量于生长第2年增加量最大,增加了5657.00kg/hm2,且年平均饲草产量的排名顺序为Y6>Y2>Y4>Y5>Y3;WL525苜蓿干鲜比介于2.81~4.23之间,于生长第5年减少量最大,减少了0.82,且年平均干鲜比的排名顺序为Y2>Y5>Y3>Y4>Y6。(5)各供试苜蓿材料相对饲用价值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其排名均于生长第4年位列前3。故,苜蓿相对饲用价值于生长第4年较高,适口性较好。综合来看,各供试苜蓿材料最宜生长年限为4年,最佳年刈割次数为3次。

邬佳宾[5](2021)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越冬期低温胁迫是影响人工草地栽培及农牧业低产、减产的关键因素。随着气候异常变化的加剧,温度的急剧变化更加频繁,局部地区寒旱灾害呈多发态势,在北方季节性冻土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近年来我国北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迅猛,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紫花苜蓿抗寒性和越冬率的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本项研究以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广泛种植且易受寒害的典型牧草紫花苜蓿为对象,通过野外控制实验,开展紫花苜蓿越冬期土壤水热环境对冬灌(包括封冻灌溉、融冻灌溉)的响应、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效应综合评价等研究,探究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优化应对寒害的田间管理措施。(1)封冻灌溉增加了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入冬前土壤含水量,融冻灌溉增加了返青前土壤含水量,高水量冬灌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高于低水量冬灌;封冻灌溉后,各土层土壤温度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提高,高水量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高于低水量0.5-2℃;融冻灌溉后,高水量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高于低水量1-2℃;封冻灌溉与融冻灌溉均具有平抑土壤温度变幅的效果,对于浅层土壤的影响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封冻灌溉能够促进土壤冻结,融冻灌溉则缓解土壤融冻。上述结果表明,冬灌创造了良好土壤水热环境,有利于紫花苜蓿越冬和返青。(2)基于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封冻灌溉后,紫花苜蓿仅在根层土壤含水量足够高的情况下才吸收土壤水分;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根茎水的贡献率有所不同,贡献率最高的3个土层分别为40-50 cm、50-60 cm和0-10 cm,总贡献率达70%。低水量和中水量封冻灌溉仅引起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紫花苜蓿并未吸收利用土壤水分。上述结果表明,高水量封冻灌溉有利于紫花苜蓿顺利进入越冬期。融冻灌溉后的第三天,紫花苜蓿开始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在低水量处理下,紫花苜蓿根茎水分的主要来源为中层、深层土壤;中水量处理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根茎水的贡献率相似;高水量处理下,中层土壤成为紫花苜蓿水分吸收的主要来源。上述结果表明,融冻灌溉缓解了紫花苜蓿返青初期的干旱胁迫,能够促进紫花苜蓿提前返青。鉴于此,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实施融冻灌溉,规避可能发生的早春冷害。(3)冬灌后紫花苜蓿根系中脯氨酸、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与根系活力均有明显变化。除低水量封冻灌溉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增加不显着以外,封冻灌溉、融冻灌溉两次冬灌后紫花苜蓿根系脯氨酸含量都显着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高水量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脯氨酸含量最高;不同水量封冻灌溉、融冻灌溉后,紫花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增加,且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量与冬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封冻灌溉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POD、SOD均显着增加,中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POD、SOD活性最高;低水量和中水量封冻灌溉引起了紫花苜蓿根系MDA的较大变化,高水量封冻灌溉的影响则较小。低水量融冻灌溉显着增加了紫花苜蓿根系MDA含量,中水量、高水量融冻灌溉对MDA的影响则不显着;除高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以外,其他冬灌处理都引起了紫花苜蓿根系活力的较大变化,其中高水量封冻灌溉和中水量融冻灌溉对根系活力的提高最为有效;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上述结果表明,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生理指标响应积极,冬灌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在保障紫花苜蓿安全越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冬灌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越冬率及产草量,在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越冬率以及鲜、干草产量达到最大。综合分析冬灌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热环境、紫花苜蓿水分摄取策略、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抗寒性等因素,本项研究认为,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是紫花苜蓿冬灌的最优灌溉模式。冬灌改善了紫花苜蓿越冬前期及翌年返青前期两个关键时期的土壤水热环境,促进了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的活性,增加了紫花苜蓿根系水分吸收利用,提高了越冬率和牧草产量。在生产实践中,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是紫花苜蓿冬灌的最优灌溉模式,封冻灌溉时间在土壤进入稳定冻结期前20天左右进行效果最佳,融冻灌溉的最佳时间是中国北方平均日最低气温稳定在-4℃以上。本项研究从多角度深化了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效应与机制的认知,所提出的优化冬灌模式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徐洪雨[6](2020)在《水分亏缺和骤然降温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最重要的优良牧草之一。在我国,紫花苜蓿在冬春季节时常遭遇冻害,严重影响了紫花苜蓿的种植和推广。前人研究表明,冬季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越冬有重要影响,但相关机理仍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分别模拟紫花苜蓿的抗寒锻炼期和冬季休眠期的水分状况,以及返青期的温度骤降,对紫花苜蓿的越冬机理及其品种差异进行试验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在土壤冷冻前的冷适应阶段,选择紫花苜蓿“WL353LH”,设置80%和25%最大持水量两个水分处理,温度从24/20℃(昼/夜)逐渐降低到4/0℃(昼/夜)、再到-2/-6℃(昼/夜),温度变化过程中监测紫花苜蓿根颈低温半致死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充分浇水处理(80%)相比,水分亏缺处理(25%)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生化指标测定和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水分亏缺处理提高了根颈内总可溶性糖、氨基酸类(如脯氨酸、脯氨酸甜菜碱)、脂类和类脂分子(如: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甘油磷脂)的含量,相关代谢通路得到加强。KEGG富集分析发现,18条显着富集的代谢通路涉及到糖类、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这些物质是重要的渗透调节剂和冷冻保护剂,还涉及细胞膜的合成、流动和稳定。根颈内物质含量的提高以及相关代谢通路所涉及到的物质合成/代谢,与水分亏缺处理中紫花苜蓿抗寒能力的提高有关。2.在土壤冷冻后的冷冻阶段,选择“WL440HQ”和“肇东”,75%最大持水量下充分冷适应(4/0℃,昼/夜,1周),而后将一半样品的表土更换为烘干的沙土,另一半保持75%最大持水量,再在-2℃低温冷冻(无光照),模拟紫花苜蓿越冬的冻干环境和正常冷冻。结果表明,与“肇东”苜蓿相比,“WL440HQ”根颈在冷适应结束时甜菜碱和可溶性糖(总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半乳糖和水苏糖)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较低,在随后的冻干环境中,其根颈失水速率较快,细胞液相对渗透率加大,导致细胞受到无法修复的损伤,严重影响“WL440HQ”苜蓿根颈的抗寒能力。相比之下,冻干环境对肇东苜蓿的影响并不显着。3.在紫花苜蓿对骤然降温的响应试验中,在冷适应前和退适应后进行两次骤然降温处理(18℃2℃),调查“WL440HQ”和“肇东”苜蓿对此处理的响应。与“WL440HQ”相比,“肇东”苜蓿在骤然降温环境下,GaS和StaS基因表达量快速提高,棉子糖和水苏糖快速积累,其抗寒能力提高的更快,以此应对不利的环境条件。因此,骤然降温对肇东苜蓿的影响更低。本研究将为紫花苜蓿越冬水分管理及骤然降温高发区紫花苜蓿种植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来降低骤然降温对紫花苜蓿的伤害奠定基础。

高茜[7](2020)在《冬灌对紫花苜蓿土壤温度和湿度及越冬生理的影响》文中指出紫花苜蓿是畜牧业的重要牧草,近年来,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生产中遇到的越冬困难日趋严重。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冬灌制度对紫花苜蓿越冬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北方紫花苜蓿的越冬管理提供参考。试验分为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在低温光照培养箱内进行,模拟越冬期间大田气象环境,探究冬灌处理对紫花苜蓿根颈部生理指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内,于2018-2019年越冬期间进行,在田间苜蓿越冬前设置了不同的冬灌水量处理,记录越冬期间苜蓿田间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并于2019年3月进行返青率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室内试验设置了降温前灌水与对照处理,分别为:仅灌水处理、仅覆盖处理、灌水后覆盖、和无灌水无覆盖处理。使用低温光照培养箱模拟越冬环境,测定处理下苜蓿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性。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温度降低,各处理紫花苜蓿根颈中的丙二醛含量均增高,其中冬灌处理后植株根颈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低温胁迫下植株根颈中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大幅度上升,而冬灌处理能显着提高其积累量。2、冬季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不同的冬灌水量处理,分别为一次性灌水:60 mm、40 mm、20mm,记录越冬期间田间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试验数据表明,最大冬灌处理的试验小区在越冬期间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春季土壤解冻后深层土壤的含水量也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增加冬灌水量对田间土壤温度有一定影响,且可以在苜蓿返青期间提供部分水分。3、在田间小区试验中还测定了不同冬灌处理对紫花苜蓿越冬率与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越冬率最高的是最大冬灌水量处理小区,且该处理后,紫花苜蓿根颈部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大量冬灌能增加紫花苜蓿根颈抗寒性物质,保护紫花苜蓿根颈,降低苜蓿受害程度,提高越冬率。

刘凤歧[8](2020)在《紫花苜蓿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分析及遗传改良》文中研究表明紫花苜蓿(Medicago L.)是一种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在中国分布广泛,有“牧草之王”的称号。在紫花苜蓿的栽培过程中,干旱、盐胁迫问题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具有极大限制作用。本试验选取15份苜蓿材料,其中国外材料1 1份,国内材料4份,包括阿迪娜、甘农3号、三得利、皇后2000R、岩石、南苜501、WL343、中苜1号、龙牧801、中苜3号、DS310FY、陇东、耐盐、德国大叶、盐宝。用于农艺性状测定以及耐盐性检测,农艺性状测定主要包括:干鲜比、株高、分枝数、株丛大小、生长速度、茎叶比、茎粗、植株数,三茬干草产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于苜蓿萌发期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胚根长、胚芽长、幼苗干重等指标,并计算其盐害系数进行耐盐性检测。SSR标记共检测到56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得到18.8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84,且所选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在0.6以上。等位基因数和PIC值与标记数目关系较小,而与其多态性关系密切。在耐盐性鉴定方面,种子萌发期各指标间相关关系最密切的是根长和发芽指数,相关系数为0.931。各指标耐盐性关联度范围为0.353-0.793,其中幼苗干重和发芽率与品种的耐盐性紧密相关。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一个与紫花苜蓿干旱相关基因MsZNR,对MsZNR基因进行克隆,连接3302植物表达载体,转入紫花苜蓿中,通过组织培养获得MsZNR高水平表达的转基因紫花苜蓿植株。对转基因紫花苜蓿植株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内源激素水平分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探究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紫花苜蓿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关基因、激素水平以及生理生化的差异,探究MsZNR基因对紫花苜蓿干旱胁迫的调节作用,并为紫花苜蓿干旱响应机制提供新的视角。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在干旱条件下,转基因植株中丙二醛与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而脱落酸在转基因植株中明显升高。对APX、POD、SDD这3种基因进行了 qRT-PCR分析,结果显示APX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而POD基因与SOD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植株中明显降低。通过对紫花苜蓿逆境胁迫下MsZNR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理分析,进一步了解紫花苜蓿的抗性胁迫响应机制,从而为从分子水平上对紫花苜蓿品种性状改良以及苜蓿性状改良提供条件,从而为紫花苜蓿的生长质量提高奠定基础,进行紫花苜蓿的性状改良。

王伟[9](2019)在《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地保存天然草地牧草营养物质,厘清其收获过程中的营养耗损机制,改变传统打草模式,保证牧民可以收获到营养价值高的天然牧草。本研究以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为材料,对不同刈割期的牧草营养品质进行系统研究,明晰了不同收获期对牧草营养水平的影响;选择降雨量、收获时间、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四个因素,通过四因素三水平(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条件下牧草营养品质、消化率和返青率的变化,确定了当地最适收获条件;以建群种(针茅)和优势种(羊草)为材料,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代谢物表达差异,厘清不同收获期牧草品质差异机理;同时研究不同刈割频度对牧草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的影响,明确了牧草补偿性生长规律。研究不同收获期主要牧草挥发性物质的异质性,为今后牧草收获、调制和品质评定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试验通过样线调查、正交试验设计和代谢组学研究,结合类平均聚类法、极差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最优母序列及模糊评价等数据分析办法,得到以下结果:(1)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共有33种牧草,其中20种牧草属于高纤维含量牧草,13种牧草属于低纤维含量牧草。在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变化,确定当地天然草地牧草的最适收获期为8月20日左右。(2)对适时收获时间(8月20日)与传统收获时间(9月20日)收获的针茅和羊草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晚于适时收获期收获牧草,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苯乙酰胺、赖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嘌呤、嘧啶等相关代谢物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而异谷氨酰胺、苯丙氨酸、L-谷氨酸和糖类等物质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导致纤维类物质含量上升。这不仅揭示了牧草收获期延迟导致粗蛋白质含量下降,纤维性物质含量上升的内在机制,也进一步验证了牧草适时收获的重要性。(3)刈割频度对牧草当年、翌年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天然草地牧草刈割频度的增加,将会降低刈割后的牧草补偿性生长能力,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下降,所以一年刈割2次和两年刈割3次的刈割模式不适合在巴林左旗典型草原打草场实施。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因素,当地天然草地最适刈割频度为一年刈割1次。(4)巴林左旗典型草原主要牧草中共有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酮类、脂类、醇类和烷烃类为主;醛类、酚类、苯类、萘类和酸类物质为辅。牧草收获期推迟,导致影响牧草适口性的酚类和苯类物质含量增加,降低牧草利用率。(5)通过综合研究对比,确定巴林左旗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模式为:收获时间为8月20日左右,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次数为1年刈割1次。该模式下不仅可以收获粗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含量高,纤维含量低的高品质牧草,同时对天然草地生态无负面影响。

方国杰[10](2019)在《西北旱区不同灌溉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农牧业供给侧调整明显加快,现代草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现代草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像种粮一样种苜蓿”逐渐成为行业共识。我国的苜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优质苜蓿种子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国内苜蓿种子的生产仍面临诸多困境,主要问题之一是产量低下,因此,探索高产稳产的制种灌溉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试验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甘肃武威开展,本试验共设置了三种灌溉方式,即地下滴灌(MSDI)、膜下滴灌(MDI)、沟灌(MFI),均覆地膜。其中,地下滴灌的滴灌带埋深为15cm,膜下滴灌的滴灌带固定于膜下地表,垄沟覆膜沟灌采用3垄4沟模式。每一种灌溉方式又设置了 3个灌溉梯度,分别为充分灌溉(W1)、调亏灌溉(W2)和亏缺灌溉(W3)。通过分析不同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地上生长指标、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种子产量及品质指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地上生长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调亏灌溉的补偿性生长效应在紫花苜蓿的主要生长指标中均有明显体现。相对而言,灌溉量对株高、茎粗和分枝数等主要生长指标影响较大,灌溉方式对其影响较小。在本次试验灌溉定额设置范围内,紫花苜蓿在地下滴灌+充分灌溉(即T1)的处理下,其株高、茎粗、分枝数等主要生长指标最高,若综合考虑节水效应,则地下滴灌+调亏灌溉(即T2)的处理是理想选择。(2)不同灌溉处理对紫花苜蓿的各项种子构成因素(花序/分枝、小花/花序、荚果/小花、种子/荚果)均存在显着性影响(P<0.05)。总体而言,在地下滴灌+充分灌溉(即T1)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各项种子构成因素数值均为最高,同时,在所有灌溉处理中,T1的种子产量及品质也是综合表现最好的。(3)不同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的种子产量及其品质差异性显着(P<0.05)。水分(尤其是生殖生长期)是紫花苜蓿种子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地下滴灌+充分灌溉(即T1)处理的各项指标总体较好,沟灌+亏缺灌溉处理(即T9)的各项指标最差,同时,调亏灌溉并没有大幅降低紫花苜蓿的种子产量及品质指标。若单纯追求种子产量及品质,则地下滴灌+充分灌溉(即T1)为最佳灌溉方式,其产量达到了959.92kg/hm2,若综合考虑节水效应,则地下滴灌+调亏灌溉(即T2)处理是最优选择,其产量可达943.02kg/hm2。

二、春季低温冷害对紫花苜蓿种植翌年返青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季低温冷害对紫花苜蓿种植翌年返青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积雪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
        2.2 越冬期低温胁迫与抗寒性
        2.3 紫花苜蓿根系形态与抗寒性
        2.4 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特征与抗寒性
        2.5 紫花苜蓿秋眠性与抗寒性
        2.6 紫花苜蓿抗寒相关基因
        2.7 积雪对紫花苜蓿抗寒性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及越冬率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覆/不覆雪处理对紫花苜蓿根冠处、土壤表层(1,20 cm)温度的影响
        2.2 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变化的影响
        2.3 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变化的影响
        2.4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越冬率的影响
        2.5 覆/不覆雪处理下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和越冬率的相关性分析
        2.6 覆/不覆雪处理下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指标的交互作用
        2.7 覆/不覆雪处理下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和越冬率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根颈土层温度及越冬率的影响
        3.2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基因表达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覆/不覆雪下不同各秋眠级紫花苜蓿总RNA的提取
        2.2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影响
        2.3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4 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和抗寒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2.5 覆/不覆雪、不同采样时间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基因的交互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2.2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2.3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2.4 覆/不覆雪处理下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2.5 覆/不覆雪,不同茬次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交互作用
        2.6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3.2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3.3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生态生物学
    1.2 苜蓿品种适应性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萌发期耐寒性研究
        1.3.2 幼苗期耐寒性研究
        1.3.3 形态结构与抗寒性
        1.3.4 秋眠性与抗寒性
        1.3.5 根系性状与抗寒性
        1.3.6 抗寒基因表达研究
        1.3.7 转录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萌发期耐寒性
        2.3.2 幼苗期耐寒性
        2.3.3 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
        2.3.4 越冬期根系生理
        2.3.5 越冬后期根系性状
        2.3.6 转录组测序分析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萌发期种子对低温的响应
        3.1.1 恒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3.1.2 变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3.1.3 萌发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3.2 幼苗期生理及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3.2.1 苜蓿幼苗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3.2.2 幼苗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3.2.3 抗寒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3.3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3.3.1 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
        3.3.2 耦合作用及相关性分析
        3.3.3 光合荧光特性
    3.4 越冬期根系生理对低温的响应
        3.4.1 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3.4.2 根系膜系统及酶活性变化
        3.4.3 根系抗寒性综合评价
    3.5 越冬后期的根系构成
        3.5.1 根颈直径、入土深度及主根直径
        3.5.2 侧根数、侧根直径、位置及根颈干重
        3.5.3 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及根尖数
        3.5.4 根颈体积和表面积
        3.5.5 地下生物量
        3.5.6 根系构成与耐寒相关性分析
    3.6 转录组分析
        3.6.1 测序及数据组装
        3.6.2 功能注释
        3.6.3 DEGs鉴定
        3.6.4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3.6.5 转录因子
        3.6.6 qRT-PCR验证
4 讨论
    4.1 萌发期苜蓿抗寒性
    4.2 幼苗期苜蓿抗寒性
    4.3 生长期苜蓿抗寒性
        4.3.1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4.3.2 光合荧光特性与抗寒性
    4.4 苜蓿根系生理与抗寒性
    4.5 苜蓿根系构成与抗寒性
    4.6 转录组分析
        4.6.1 抗氧化系统与抗寒性
        4.6.2 转录因子参与抗寒性
        4.6.3 激素信号转导与抗寒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_0与作物系数K_c研究
        1.2.2 作物水分模型及水资源配置研究
        1.2.3 饲草高产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1.2.4 饲草作物对水肥耦合响应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田间试验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代表性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农业气象灾害
        2.2.4 植被土壤
    2.3 试验饲草料作物选择
        2.3.1 供试作物
        2.3.2 供试材料
    2.4 主要试验观测仪器设备
    2.5 基本土壤物理化学指标测定
        2.5.1 田间持水量与容重
        2.5.2 土壤物理化学组成
        2.5.3 土壤粒径分析
    2.6 基于定位通量法的地下水补给量测定
3 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观测技术指标
    3.3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3.3.1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
        3.3.2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强度
        3.3.3 不同水分处理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与需水模数
    3.4 基于作物灌水特征的不同目标灌溉制度
        3.4.1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水特征
        3.4.2 不同目标条件下单作饲草作物灌溉制度
    3.5 小结
4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及种植模式
    4.1 前言
    4.2 试验方法
        4.2.1 田间试验设计
        4.2.2 观测技术指标
    4.3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
        4.3.1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
        4.3.2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生长指标
        4.3.3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产量及其品质
        4.3.4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
    4.4 基于SPSS主因子方法的间播模式综合评价
        4.4.1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指标的优选
        4.4.2 饲草料作物综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4.3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结果
    4.5 小结
5 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_0计算方法优选与K_C值修正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计算方法
    5.3 干旱地区气象资料缺失条件下ET_0算法优选
        5.3.1 不同水平年下ET_0计算结果比较
        5.3.2 不同计算方法结果偏差与原因分析
        5.3.3 潜在腾发量ET_0与对应气象要素间的灵敏性分析
    5.4 灌溉饲草料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K_C值修正
        5.4.1 基于FAO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推求饲草作物K_c
        5.4.2 基于田间试验实测数据计算饲草作物Kc
        5.4.3 饲草作物实测K_c与FAO推荐K_c值比较分析
    5.5 小结
6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1 引言
    6.2 不同水分处理对单作饲草作物产量影响
        6.2.1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产量影响
        6.2.2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减产率的影响
    6.3 国内外常用作物水—模型
        6.3.1 作物水模型定义
        6.3.2 模型基本假定
    6.4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4.1 模型选取
        6.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敏感指标推求
        6.4.3 饲草作物敏感指标分析与作物水模型优选
    6.5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及验证
        6.5.1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
        6.5.2 饲草作物-水模型验证
    6.6 小结
7 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
    7.1 引言
    7.2 DP法基本原理
    7.3 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构建
        7.3.1 目标函数
        7.3.2 阶段变量、决策变量与状态变量
        7.3.3 系统方程及约束条件
        7.3.4 初始条件与递推方程
    7.4 作物水模型的有限水量优化配置求解
        7.4.1 DP法所需计算参数
        7.4.2 作物水模型优化配置求解
    7.5 基于DP法的优化配置结果与灌溉管理策略
        7.5.1 优化配置结果
        7.5.2 饲草作物灌溉管理策略
    7.6 小结
8 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分析
    8.1 引言
    8.2 试验方法
        8.2.1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2.2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3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料作物水肥响应分析
        8.3.1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8.3.2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8.3.3 青贮玉米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构建
        8.3.4 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8.4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研究
        8.4.1 水肥因子对多年生灌溉饲草料作物产量的影响
        8.4.2 基于回归分析的试验结果分析
        8.4.3 混间播饲草作物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
        8.4.4 混间播饲草料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优选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不同生长年限与刈割强度下苜蓿生产性能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概况
        1.1.1 苜蓿种植利用现状
        1.1.2 苜蓿草产业存在问题
    1.2 苜蓿抗性研究
    1.3 苜蓿生产性能研究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饲草产量
    1.4 苜蓿饲用价值研究
        1.4.1 饲草品质
        1.4.2 营养品质
        1.4.3 相对饲用价值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区概况
    2.3 试验区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饲草产量
        2.4.2 茎叶比和干鲜比
        2.4.3 株高
        2.4.4 茎粗
        2.4.5 分枝数
        2.4.6 营养成分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发育指标
        3.1.1 株高
        3.1.2 茎粗
        3.1.3 分枝数
    3.2 营养品质评价
        3.2.1 相对饲用价值
        3.2.2 营养成分
        3.2.3 茎叶比
    3.3 饲草产量及品质评价
        3.3.1 饲草产量
        3.3.2 干鲜比
        3.3.3 饲草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生物学特性
    4.2 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
    4.3 相对饲用价值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低温胁迫对作物的危害
        1.2.2 苜蓿的抗寒性
        1.2.3 植物水分摄取策略研究
        1.2.4 低温胁迫的应对措施
        1.2.5 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土壤特征
        2.1.3 地形与地貌特征
        2.1.4 气候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试验设计
        2.2.1 冬灌试验处理设计
        2.2.2 小区设置
        2.2.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试验设计
        2.2.4 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试验设计
    2.3 数据获取
        2.4.1 气象数据获取
        2.4.2 灌溉制度数据获取
        2.4.3 土壤相关数据获取
        2.4.4 紫花苜蓿生长发育指标获取
        2.4.5 紫花苜蓿生理生化指标获取
        2.4.6 水稳定同位素丰度数据获取
    2.4 数据分析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冬灌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
    3.1 封冻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状况及其变化
        3.1.1 封冻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2 封冻灌溉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融冻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状况及其变化
        3.2.1 融冻灌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2 融冻灌溉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
    4.1 SPAC系统中不同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丰度特征
    4.2 基于图解法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摄取特征
        4.2.1 封冻灌溉
        4.2.2 融冻灌溉
    4.3 基于Mix SIAR模型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
        4.3.1 封冻灌溉
        4.3.2 融冻灌溉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灌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抗寒性的影响
    5.1 冬灌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2 冬灌对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分析
        5.2.1 冬灌处理下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变化
        5.2.2 冬灌处理下紫花苜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3 紫花苜蓿保护性酶系统对冬灌处理的响应
        5.2.4 不同冬灌处理下紫花苜丙二醛含量变化
        5.2.5 紫花苜蓿根系活力对冬灌处理的响应
    5.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
        5.3.1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2 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5.3.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4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5.3.5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紫花苜蓿冬灌优化模式
    6.1 封冻灌溉优化模式
    6.2 融冻灌溉优化模式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成果与科研工作目录清单
致谢

(6)水分亏缺和骤然降温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紫花苜蓿的越冬过程
        1.2.2 紫花苜蓿对低温信号的感知
        1.2.3 秋眠性与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关系
        1.2.4 组织器官与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关系
        1.2.5 低温对紫花苜蓿细胞的影响
        1.2.6 紫花苜蓿对低温的响应策略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1 冷适应期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2.1.2 冷冻期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2.1.3 紫花苜蓿对骤然降温环境条件的响应
    2.2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冷适应期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处理
        3.2.3 样品收集
        3.2.4 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
        3.2.5 生化物质的测定
        3.2.6 非靶向代谢组学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物质量
        3.3.2 低温半致死温度
        3.3.3 丙二醛
        3.3.4 生化物质
        3.3.5 代谢组学
    3.4 讨论
        3.4.1 水分亏缺对抗寒性和膜透性的影响
        3.4.2 生化物质与抗寒性的关系
        3.4.3 代谢物与抗寒性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冷冻期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处理
        4.2.3 样品收集
        4.2.4 膜透性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
        4.2.5 生化物质的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干物质量
        4.3.2 膜透性和低温半致死温度
        4.3.3 根颈组织含水量
        4.3.4 丙二醛
        4.3.5 脯氨酸、甜菜碱和可溶性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紫花苜蓿对骤然降温环境条件的响应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处理
        5.2.3 样品收集
        5.2.4 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
        5.2.5 可溶性糖的提取及测定
        5.2.6 糖代谢相关基因和冷调节基因的定量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低温半致死温度
        5.3.2 淀粉和可溶性糖
        5.3.3 糖代谢相关基因和冷调节基因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7)冬灌对紫花苜蓿土壤温度和湿度及越冬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苜蓿生产现状
        1.1.1 苜蓿产业发展
        1.1.2 苜蓿越冬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理指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1.2.2 提高苜蓿越冬能力的研究
        1.2.3 冬灌对越冬期间田间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本试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质水分含量对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的影响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指标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丙二醛
        2.3.2 过氧化氢
        2.3.3 可溶性糖
        2.3.4 游离脯氨酸
        2.3.5 可溶性蛋白
        2.3.6 过氧化物酶
        2.3.7 超氧化物歧化酶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冬灌水量对田间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量指标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冬灌对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
        3.2.2 冬灌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冬灌水量对紫花苜蓿越冬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量指标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冬灌对越冬率的影响
        4.2.2 冬灌对苜蓿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紫花苜蓿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分析及遗传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卷一: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品种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 综述
        1.1 盐碱化土壤概述
        1.2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3 植物耐盐机理
        1.4 苜蓿种植现状
        1.5 苜蓿耐盐性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3.2 不同盐浓度对各品种发芽的影响
    4 结论
卷二:MsZNR基因对紫花苜蓿的克隆转化及抗旱性分析
    1 研究背景与研究依据
        1.1 紫花苜蓿概述
        1.2 紫花苜蓿抗旱生理的研究
        1.3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4 苜蓿抗旱相关基因的研究
        1.5 锌指蛋白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MsZNR基因克隆及载体构建
        2.1 材料与试剂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3 MsZNR基因对紫花苜蓿的转化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 转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试剂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个人简历
永久通信地址

(9)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1.3 牧草收获技术研究进展
    1.4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5 牧草刈割频度研究进展
    1.6 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分析试验
        2.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试验
        2.3.3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代谢组分析试验
        2.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试验
        2.3.5 不同收获期对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种类影响试验
    2.4 测定方法
    2.5 体外消化指标测定
    2.6 牧草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2.7 牧草代谢组成分研究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及品质分析
        3.1.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分析
        3.1.2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含水量变化分析
        3.1.3 不同收获期羊草营养成分分析
        3.1.4 不同收获期针茅营养成分研究
        3.1.5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牧草营养成分研究
        3.1.6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研究
        3.2.1 收获条件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收获条件对天然牧草消化能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3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代谢组研究
        3.3.1 不同收获期针茅样本代谢组分析
        3.3.2 不同收获期羊草样本代谢组分析
    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研究
        3.4.1 不同刈割频度对天然牧草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刈割频度对当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刈割频度对翌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5 典型草原5种主要单种牧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1 不同收获期羊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2 不同收获期针茅挥发性物质分析
        3.5.3 不同收获期达乌里胡枝子挥发性物质分析
        3.5.4 不同收获期中华隐子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5 不同收获期冰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4 讨论
    4.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研究
    4.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期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4.3 典型草原牧草最佳收获工艺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
    4.4 典型草原牧草延迟收获品质劣化的机制
    4.5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机制
    4.6 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及其对收获期的响应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10)西北旱区不同灌溉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苜蓿的市场需求
        1.1.2 苜蓿种业困境
        1.1.3 河西走廊的制种优势
        1.1.4 水资源紧缺现状
    1.2 文献综述
        1.2.1 水分对苜蓿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2 灌溉方式对苜蓿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3 种植模式对苜蓿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4 种子丰产其他环节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2.试验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小区布置
        2.2.3 灌溉处理设计
    2.3 技术路线
    2.4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2.4.1 气象因子与土壤含水率测定
        2.4.2 生长指标测定
        2.4.3 种子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2.4.4 种子产量及品质指标测定
    2.5 数据分析
3.试验结果分析
    3.1 土壤含水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1.1 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
        3.1.2 小结与讨论
    3.2 不同灌溉处理对苜蓿主要生长指标的影响
        3.2.1 不同灌溉处理对苜蓿株高的影响
        3.2.2 不同灌溉处理对苜蓿茎粗的影响
        3.2.3 不同灌溉处理对苜蓿分枝数的影响
        3.2.4 小结与讨论
    3.3 不同灌溉处理对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3.1 种子产量构成因素
        3.3.2 种子产量
        3.3.3 千粒重
        3.3.4 发芽率
        3.3.5 发芽势
        3.3.6 小结与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春季低温冷害对紫花苜蓿种植翌年返青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 苏力合.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D]. 王晓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D]. 刘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不同生长年限与刈割强度下苜蓿生产性能分析评价[D]. 闫士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5]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D]. 邬佳宾. 内蒙古大学, 2021
  • [6]水分亏缺和骤然降温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机理[D]. 徐洪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冬灌对紫花苜蓿土壤温度和湿度及越冬生理的影响[D]. 高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紫花苜蓿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分析及遗传改良[D]. 刘凤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5)
  • [9]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D].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10]西北旱区不同灌溉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方国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春季低温冷害对来年紫花苜蓿绿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