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质量控制方法与白芍总苷药物动力学研究

芍药质量控制方法与白芍总苷药物动力学研究

论文题目: 芍药质量控制方法与白芍总苷药物动力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物分析学

作者: 王巧

导师: 果德安,毕开顺

关键词: 白芍,赤芍,指纹图谱,质量控制,药物动力学

文献来源: 沈阳药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芍药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直接使用的干燥根,白芍为植物芍药水煮去皮后使用的干燥根。本论文以白芍和赤芍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白芍的化学成分、白芍和赤芍的质量控制方法、白芍的加工和白芍总苷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采用各种色谱分离手段,对白芍饮片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提取分离到了11个化合物,依据化学和波谱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芍药苷亚硫酸酯、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儿茶素、没食子酸、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没食子酸甲酯、没食子酸乙酯、蔗糖和β-谷甾醇。其中芍药苷亚硫酸酯为新化合物。且在白芍饮片中含量较高。经产地进行白芍采收加工调查,推测该化合物可能为白芍的加工产物,提示对白芍加工方法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从全国各地药店和产区收集了37个白芍样品、34个赤芍样品和芍药鲜根,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建立了白芍样品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应用对照品对照将色谱图中8个主要色谱峰分别指认为没食子酸、芍药苷亚硫酸酯、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苯甲酸和苯甲酰芍药苷。对37个白芍样品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并将获得的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可将37个白芍样品分为3类。三类样品的相似度分别在0.9-1.0、0.6-0.9和0.2-0.4之间。其中对照药材和来自道地产区的饮片与对照药材划分到了一类(0.9-1.0),其余两类同类样品间相似度比较结果一致,说明所建立的方法能很好地区分白芍药材的质量差异,为白芍的质量控制方法做了有意义的补充。同时发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亚硫酸酯三个成分的变化对白芍药材类别划分有着较大的影响。相同条件下建立了赤芍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应用对照品对照,图中8个主要色谱峰分别指认为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苯甲酸、苯甲酰芍药苷和丹皮酚。对34个赤芍样品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将获得的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无论以赤芍或川赤芍为对照,都能根据相似度数据将34个样品明显分为两类,一类为赤芍样品,另一类为川赤芍样品,且分类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说明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赤芍和川赤芍两个品种,该法简单快速,弥补了传统鉴别的不足。同时发现,赤芍和川赤芍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区别是没食子酸、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和鞣质类成分。采用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也可明显区分白芍和赤芍。以扑热息痛为内标,采用HPLC对白芍和赤芍中没食子酸、芍药苷亚硫酸酯、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苯甲酸和苯甲酰芍药苷等8个主要成分进行了同时定量分析。方法精密度RSD<4.3%,回收率>93.2%,为赤芍和白芍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定量依据。分别对37个白芍样品和34个赤芍样品中8个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白芍和赤芍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别显著。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亚硫酸酯和苯甲酸是两者的最大差别。芍药苷亚硫酸酯只存在于白芍,白芍中芍药内酯苷的含量远远大于赤芍,而赤芍中芍药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又明显高于白芍。(2)37个白芍样品中芍药苷的量符合药典规定的仅有20个,而16个样品中芍药苷亚硫酸酯是含量最高的成分。提示,对白芍进行严格地质量控制是当务之急。(3)川赤芍样品中没食子酸含量是赤芍中含量的近10倍,而1,2,3,4,6-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的量更是远远高于赤芍。(4)测定的赤芍样品中芍药苷的含量除1个为1.8%之外,其他均大于2.5%。根据以上结果建议白芍的质量标准增加芍药内酯苷的含量测定项,以区分白芍和赤芍。利用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年生和不同商品等级的白芍以及不同产地的芍药根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在所检测的一到三年生样品中,芍药苷的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而芍药内酯苷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而含量明显降低。单从芍药苷的量上分析,可以解释芍药根经三年才能采挖的规定。对商品等级一等品、三等品和芍药侧根化学分析结果说明,芍药侧根不做药用有其科学依据。一等品和三等品之间的化学成分变化并无明显的规律性,依据大小粗细划分等级的规定不科学。杭芍和亳芍的测定结果说明杭芍质量最佳的说法也值得探讨。考察了去皮、水煮和硫磺熏制对白芍中8个成分的影响,说明三个阶段都可使白芍成分发生较明显的变化。经去皮水煮加工,除没食子酸和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外,白芍中其他6种成分的含量均比加工前的芍药根降低。分别将芍药根经硫磺熏制、与二氧化硫反应和将芍药苷对照品与二氧化硫反应后进行检测,发现芍药苷在有水存在时可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芍药苷亚硫酸酯,证实了芍药苷亚硫酸酯是在白芍硫磺熏制加工过程中芍药苷的转化产物。经药理实验初步证明芍药苷亚硫酸酯不具有芍药苷对胃肠平滑肌的药理活性,而芍药苷亚硫酸酯的产生明显使芍药苷的含量降低,故白芍的加工过程是否需要硫磺熏制值得探讨。建议白芍的质量标准中增加该化合物的限量检查。首次建立了大鼠血浆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二者同时定量分析的HPLC-MS-MS方法。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解决了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正常剂量给药时的检测问题。利用该方法分别研究了灌胃给予大鼠单体芍药苷、不同剂量的芍药内酯苷和白芍有效部位白芍总苷后的药物动力学。分别测定了给药后血浆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浓度,根据药-时曲线计算各成分药物动力学参数,并比较各给药形式下的药动学特征。给予单体芍药苷和白芍总苷后芍药苷的Cmax分别为836.4 ng/ml和947.9 ng/ml,Tmax分别为20 min和19 min,t1/2分别为122.4 min和64.9 min,AUC0-∞分别为81011.4ng.min/ml和97758.2 ng.min/ml。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芍药苷的Cmax和Tmax无显著性差异(p>0.05),AUC0-t与t1/2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尽管两种情况下芍药苷给药剂量相同,但芍药苷动力学过程受不同存在形式的影响。与芍药苷单体比,白芍总苷AUC0-t增加,说明其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这将更有利于发挥芍药苷的疗效。白芍总苷的t1/2降低,说明其消除加快,提示白芍总苷中有其他成分促进芍药苷的消除。给予低、中、高三种不同剂量的芍药内酯苷后芍药内酯苷的Cmax分别为221,434,817 ng/ml,Tmax分别为20,22,19 min,t1/2分别为64.5,70.5,66.6 min,AUC0-∞分别为15948.8,38948.7,72717.8 ng.min/ml。表明芍药内酯苷在体内吸收迅速,消除也较快。经统计学检验表明,在给定的三个剂量范围内,芍药内酯苷药动学具有线性动力学的特征。给予白芍总苷后芍药内酯苷的Cmax为275.3 ng/ml,Tmax为19 min,t1/2为63 min,AUC0-∞为11592.0 ng.min/ml。与给予低剂量芍药内酯苷的药动学比较,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芍药内酯苷的Cmxa、Tmax、t1/2和AUC0-∞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芍药内酯苷药物动力学过程不受白芍总苷中其他成分的影响。白芍总苷中两主要成分的t1/2均为65 min左右,提示白芍总苷在给药时间间隔上应该缩短,日给药次数增加。本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对白芍和赤芍两种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质量标准提出了建议。对芍药苷、不同剂量芍药内酯苷和白芍总苷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丰富了中药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为探讨中药复杂体系药动学特征作了有益的尝试。本论文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论文目录:

部分缩略语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中药材质量控制现状

1.2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芍药的研究概况

1.3.1 芍药的本草考证

1.3.2 芍药的化学成分

1.3.2.1 萜与萜苷

1.3.2.2 黄酮

1.3.2.3 鞣质

1.3.2.4 芳酸及其酯类

1.3.2.5 糖类

1.3.2.6 其他

1.3.3 芍药的药理作用

1.3.3.1 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

1.3.3.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3.3.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3.3.4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3.3.5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3.3.6 护肝作用

1.3.3.7 其他作用

1.3.4 芍药的加工炮制

1.3.5 芍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1.3.6 芍药的药物动力学

1.3.7 白芍和赤芍的区分

1.4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白芍和赤芍样品收集与白芍产地调查

2.1 药材收集

2.2 白芍药材现状

2.2.1 安徽毫州十九里镇白芍采收加工

2.2.2 浙江东阳干祥镇白芍采收加工

2.2.3 存在问题

第3章 白芍化学成分研究

3.1 仪器与实验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药材

3.2 提取分离

3.3 新化合物芍药苷亚硫酸醋(WP4)的结构鉴定

3.4 其他化合物结构鉴定

3.5 讨论

第4章 白芍和赤芍指纹图谱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2 白芍指纹图谱研究

4.2.1 白芍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4.2.1.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2.1.2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4.2.1.3 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的选择

4.2.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2.1.5 测定法

4.2.1.6 方法学验证

4.2.2 白芍样品指纹图谱中主要色谱峰的指认

4.2.3 不同来源白芍样品的指纹图谱测定和相似度分析

4.2.4 讨论

4.3 赤芍指纹图谱研究

4.3.1 赤芍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4.3.2 赤芍指纹图谱中主要色谱峰的指认

4.3.3 不同来源赤芍样品的指纹图谱测定和相似度分析

4.3.4 讨论

4.4 白芍与赤芍、川赤芍指纹图谱的比较

第5章 白芍和赤芍化学成分定量分析

5.1 仪器、试药与药材

5.2 色谱条件

5.3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3.2 内标溶液的制备

5.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4 标准曲线的制备

5.5 方法学验证

5.5.1 系统适用性试验

5.5.2 专属性试验

5.5.3 定量限

5.5.4 精密度试验

5.5.5 回收率试验

5.5.6 稳定性试验

5.6 不同来源的白芍和赤芍样品的测定

5.7 讨论

第6章 加工炮制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

6.1 仪器、试剂与药材

6.2 药材加工方法

6.2.1 去皮加工实验

6.2.2 水煮加工实验

6.2.3 硫磺熏制实验

6.3 样品溶液的制备

6.4 分析条件

6.5 结果与讨论

6.5.1 去皮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

6.5.2 水煮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

6.5.3 硫磺熏制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

6.6 结论

第7章 白芍总苷药物动力学研究

7.1 实验材料

7.2 芍药苷药物动力学

7.2.1 血浆样品中芍药苷H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7.2.2 芍药苷药动学

7.3 芍药内酯苷药物动力学

7.3.1 血浆样品中芍药内酯苷H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7.3.2 芍药内酯苷药动学

7.4 白芍总苷药物动力学

7.4.1 血浆样品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同时测定的H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7.4.2 白芍总苷药动学

7.5 讨论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发布时间: 2006-12-14

参考文献

  • [1].白芍总苷对肺纤维化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及抑制MRC-5增殖的机制研究[D]. 杜丽娟.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 [2].白芍有效成分经皮微乳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药效物质基础[D]. 韩旭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 [3].芍药甙的抗血栓与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叶剑锋.浙江大学2003
  • [4].川赤芍化学成分与芍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王瑞.沈阳药科大学2005
  • [5].芍药甙和甘草酸调节胃肠动力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于文胜.天津医科大学2003
  • [6].芍药属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D]. 何春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赤芍与白芍质量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王秋玲.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 [2].甘草附子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高秋涛.沈阳药科大学2005
  • [3].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左旋四氢巴马亭在微生物和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D]. 李丽.沈阳药科大学2005
  • [4].虎杖质量控制方法与相关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 张文婷.沈阳药科大学2009
  • [5].决明子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以及体内代谢研究[D]. 吴晓辉.华中科技大学2010
  • [6].灵芝药材及其制剂双灵固本散的质量控制和体内代谢研究[D]. 王晓明.沈阳药科大学2007
  • [7].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芍药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 王晓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

标签:;  ;  ;  ;  ;  

芍药质量控制方法与白芍总苷药物动力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