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观察与护理

项妤枫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2)

急性坏死性肠炎,又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以小肠病变为主的急性坏死性炎症伴广泛性出血,主要l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腹胀、呕吐及全身中毒症状等,且常伴发休克,发病急骤,病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甚为重要。该病临床上较少见,原因尚不明确,多发生于农村,儿童多见。近几年来,我院共收治急性坏死性肠炎8例,全部治愈出院。现就其诊断、治疗及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8例患儿,男5例,女3例。年龄3—11岁,平均7岁。临床表现:均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腥臭,呈糊状,暗红色或鲜红色,无黏液、脓液及里急后重感。腹胀7例,恶心、呕吐6例,发热5例,体温高达40℃者2例,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5例,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3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末梢血白细胞增高,8例均在12×109—20×109/L之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有核左移现象。粪便均呈血性,隐血试验阳性8例,且有少量或中等量脓细胞。x线检查:8例患儿均见肠管胀气,其中有3例肠管扩张,2例立位拍片见液气平面。超声检查:8例患儿均显示有肠管大量积液积气,其中有3例肠管扩张,管径宽者达4.0cm,肠蠕动减弱或近消失,呈麻痹性肠梗阻表现。肠间隙见液性暗区4例。

1.2治疗方法

1.2.1一般治疗让患儿卧床休息、禁食。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做胃肠减压。腹痛减轻后可酌情进流质饮食。严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高热、烦躁者给予吸氧、解热镇痛药或物理降温。

1.2.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患儿每日补液量约80—100ml/kg,其中5%一10%葡萄糖液约占2/3—3/4,生理盐水约占l/3—1/4,补充能量合剂,必要的电解质和氨基酸。

1.2.3抗休克治疗应尽快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一方面要补充晶体溶液,还要根据病情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

1.2.4抗生素治疗应用抗生索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肠道内感染,以减轻临床症状,主要应用氨基苄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索、卡那霉素、多黏菌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尽量选择两种联合应用。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JLIl伍床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大便隐血阴性,恢复饮食后无复发。好转:患儿II缶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大便次数、性状及常规检查接近正常。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2结果

本组8例急性坏死性肠炎,经过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血象正常,大便潜血阴性而出院,其中2例因肠梗阻和肠穿孔行手术治疗。

3护理

3.1一般护理

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及液体顺利输入,合理调整药物输入速度。腹胀明显者要立即行胃肠减压,做好胃肠减压护理。观察腹胀情况。仔细观察、记录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及量,及时、正确留取大便标本送检。腹痛较重时,酌情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监测体温,根据情况应用解热药或物理降温。患儿呕吐时,应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同时要注意记录呕吐物的性状、颜色及量。注意口腔护理,患者因禁食及胃肠减压,因此口干时要湿润口唇,用消毒石蜡油涂抹于胃肠减压管周围,同时每天定时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3.2密切观察病情

由于急性坏死性肠炎细菌及毒素的侵人、肠壁组织坏死和过敏反应,患儿有腹痛、腹泻、发热、体液丢失、电解质失衡和中毒性休克等表现,因此必须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电解质、大小便等病情变化。一旦患儿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等中毒性休克时,应立11fl,b充有效血循环,改善微循环,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巾毒,补充热量及营养。

3.3饮食护理

急性坏死性肠炎患儿人院后应立即禁食。患儿只有待便血及腹胀减轻、大便潜血阴性后才可进食,恢复阶段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要注意食物的种类和性状,饮食要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向正常饮食过渡,一般顺序应为流质饮食(如汤、牛奶、米汤)一半流质饮食(如稀粥)一软食一正常饮食。新生儿患者恢复喂养从水开始,再用稀释奶,逐渐增加奶量和浓度。禁食时间较长者,在控制败血症的基础上,给予静脉高营养液。在调整饮食期间要继续观察腹胀及大便情况,发现异常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在便血、腹胀存在的情况下,家长一定不要因患儿饥饿而提前给患儿进食,这种做法只会加重病情,再次导致肠道出血。

3.5宣教护理

患儿住院期间和出院时。要告诉患儿家长,注意患儿饮食卫生,不食腐败变质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食生冷油腻食物,及时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4讨论

4.1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急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肠道非特异性感染及机体过敏反应有关。文献中多认为本病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及其产生的口肠毒素所致,因为此毒索可引起组织坏死。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诱因与进食花生、大豆、蚕豆、甘薯、海鲜或暴饮暴食有关,要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一些未煮熟的食物。急性坏死性肠炎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多见。多发生于农村。致病因素主要是肠道内细菌的作用,与缺氧缺血、红细胞增多症、喂食高渗溶液等所致的肠黏膜损伤有关,与肠道中含有碳水化合物的发酵作用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4.2病理表现

急性坏死性肠炎病变主要位于空肠下段和回肠上段,也有累及全部小肠或结肠、食管者。病灶呈节段性、散在性及多发性,主要改变为肠壁各层的充血、水肿,大多数病例黏膜及黏膜下层出血、坏死,部分病例可发生各层肠壁坏死,病变达浆膜层时,可并发肠穿孔。

4.3临床表现

急性坏死性肠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小儿,以3~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本病起病急骤,腹痛多为首发症状,呈持续性钝痛,伴阵发性加剧。多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和便血,开始为黄色稀便,以后呈暗红色糊状,严重者呈赤豆汤样血水便,有特殊腐败腥臭味,无里急后重感。多有发热,体温在38—40℃。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腹胀。重症病例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中毒性休克。

4.4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中自细胞总数和粒细胞增多,重者血小板减少明显,大便隐血阳性。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见肠管胀气、肠管扩张、肠蠕动减弱或肠管僵直、肠壁增厚、肠间隙增宽,可见液平面,肠穿孔者膈下有游离气体。超声检查,显示有肠管积液积气,部分病例肠管扩张,有麻痹性肠梗阻者肠蠕动减弱或近消失,肠间隙间液性暗区。

4.5诊断依据

腹痛、便血、腹胀,严重中毒症状甚至休克;大便果酱样或洗肉水样,有特殊腐败腥臭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增高,核左移,大使潜血阳性;x线检查:肠管胀气、肠管扩张、肠蠕动减弱、肠穿孔者膈下有游离气体;超声检查,显示有肠管积液积气,部分病例肠管扩张,有麻痹性肠梗阻者肠蠕动减弱或近消失,肠间隙见液性暗区。注意与中毒性菌痢、过敏性紫癜、阿米巴肠病、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以及肠息肉等疾病的鉴别。

5结论:

急性坏死性肠炎虽然比较少见,发病急骤,病死率较高,如果早期诊断正确,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并配合精心的护理,一般预后良好。

标签:;  ;  ;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