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谷氨酸棒杆菌的乙醛酸循环与L-谷氨酸合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发酵工程
作者: 余秉琦
导师: 诸葛健
关键词: 乙醛酸循环,谷氨酸
文献来源: 江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过去四十多年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展了不少有关谷氨酸棒杆菌的遗传和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尽管如此,谷氨酸棒杆菌过量合成并分泌产生L-谷氨酸的机理仍然处于研究阶段,虽然存在一些相关的假说,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 在L-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回补途径是谷氨酸棒杆菌过量合成L-谷氨酸的瓶颈之一。乙醛酸循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丙酮酸羧化酶PC是目前已经确认的三个具有回补功能的途径和酶。有关乙醛酸循环在L-谷氨酸生物合成中的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且彼此之间存在分歧。研究乙醛酸循环与谷氨酸棒杆菌菌体生长以及L-谷氨酸合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阐明L-谷氨酸过量合成的机理,对L-谷氨酸菌种的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围绕乙醛酸循环在L-谷氨酸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 当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细胞内的乙醛酸循环活性仍然存在,而且对L-谷氨酸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受到部分抑制时,L-谷氨酸的分泌产生量有所下降;当异柠檬酸裂解酶编码基因被敲除后,L-谷氨酸的分泌产生量大幅下降;由此得出的进一步结论是在以生物素限量法诱导L-谷氨酸的过量合成时,菌体细胞更加需要乙醛酸循环的回补功能。可能原因是生物素限量供应时,以生物素为辅酶的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几乎为零,而另一条回补途径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具有较强的逆向反应; (2) 增加异柠檬酸裂解酶编码基因的拷贝数,该酶活性增加近六倍,细胞的L-谷氨酸分泌产生量只是略有提高,可能是因为对于L-谷氨酸的生物合成来说,乙醛酸循环既是回补途径,同时也是“支流代谢”,L-谷氨酸的产生量并非随乙醛酸循环途径的增强而呈直线上升; (3) 虽然培养基中添加琥珀酸对异柠檬酸裂解酶具有抑制作用,但是,由于存在琥珀酸和琥珀酰辅酶A共同作用的综合效应(琥珀酰辅酶A对α-酮戊二酸脱氢酶具有抑制作用),L-谷氨酸产生量没有下降,基本上是随着琥珀酸的增加而上升,细胞生长减弱,残糖增加;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谷氨酸的理化性质及其用途
1.1.1 谷氨酸的理化性质
1.1.2 谷氨酸的用途
1.2 L-谷氨酸的生物合成
1.2.1 引言
1.2.2 糖的摄取
1.2.3 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
1.2.4 回补途径
1.2.5 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
1.2.6 氨的同化
1.2.7 能量
1.2.8 谷氨酸的运输
1.3 代谢流的改变对诱导L-谷氨酸过量合成的重要性
1.4 诱导L-谷氨酸过量合成机理的假说
1.5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 13032基因组
1.5.1 基因组序列的组装与注释
1.5.2 基因组结构
1.5.3 编码区的注释
1.5.4 与L-谷氨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乙醛酸循环途径缺失对L-谷氨酸合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乙醛酸循环途径缺失突变株C. glutamicum WT ⊿A的构建
2.2.2 生长曲线的绘制
2.2.3 乙醛酸循环途径缺失的突变株C. glutamicum WT ⊿A的谷氨酸合成
2.2.4 异柠檬酸裂解酶ICL酶活测定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强化乙醛酸循环途径对L-谷氨酸合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强化乙醛酸循环突变株C. glutamicum WT CA的构建
3.2.2 ICL酶活的测定
3.2.3 C. glutamicum WT CA的L-谷氨酸合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异柠糠酸裂解酶的抑制剂对L-谷氨酸合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琥珀酸对L-谷氨酸合成的影响
4.2.2 苹果酸对L-谷氨酸合成的影响
4.2.3 琥珀酸和苹果酸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琥珀酸和乙酸协同促进谷氨酸棒杆菌的L-谷氨酸合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 glutamicum 13032 WT的生长曲线
5.2.2 乙酸对细胞生长和L-谷氨酸合成的影响
5.2.3 乙酸和琥珀酸对L-谷氨酸合成的协同作用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温度和溶菌酶敏感菌株的构建及其在琥珀酸和乙酸协同作用下的L-谷氨酸合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
6.2.1 温度和溶菌酶敏感菌株C. glutamicum WT ⊿L的构建
6.2.2 转化子C. glutamicum WT ⊿L的温度敏感性
6.2.3转化子C. glutamicum WT ⊿L的溶菌酶敏感
6.2.4 C. glutamicum WT ⊿L的L-谷氨酸合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谷氨酸棒杆菌L-谷氨酸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异柠檬酸裂解酶ICL酶活性
7.2.2 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酶活性
7.2.3 a-酮戊二酸脱氢酶ODHC酶活性
7.2.4 谷氨酸脱氢酶GDH酶活性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7-20
参考文献
- [1].高产琥珀酸大肠杆菌的代谢工程[D]. 王庆昭.天津大学2006
- [2].基于多尺度创新原理的工业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D]. 谭俊.华东理工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利用代谢酶学和模型技术改善谷氨酸发酵的稳定性和糖酸转化率[D]. 曹艳.江南大学2013
- [2].酵母在不同培养环境下中间代谢途径代谢调控过程的研究[D]. 张慧敏.浙江大学2005
- [3].微生物制备γ-聚谷氨酸的研究[D]. 石峰.浙江大学2006
- [4].钝齿棒杆菌精氨酸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D]. 陈雪岚.江南大学2005
- [5].微生物耐碱性木聚糖酶的合成、调控及底物降解方式的研究[D]. 许正宏.江南大学2005
- [6].谷氨酸结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张文会.华南理工大学1994
- [7].产甘油假丝酵母产甘油发酵的代谢机理[D]. 谢涛.江南大学2006
- [8].产1,3-丙二醇新型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转化甘油的研究[D]. 张晓梅.江南大学2006
- [9].粗糙脉孢菌漆酶基因的克隆、定点诱变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D]. 谌斌.江南大学2006
- [10].高产琥珀酸大肠杆菌的代谢工程[D]. 王庆昭.天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