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后根神经节卡压的临床诊治

腰骶后根神经节卡压的临床诊治

一、腰骶部后根神经节卡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萌萌[1](2021)在《“V”字型针刀松解术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观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通过腰骶部“V”字型针刀松解术和膝关节局部针刀松解术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等指标的变化,探讨腰骶部“V”字型针刀松解术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评价针刀远端取点治疗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为开展腰骶部“V”字型针刀松解术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11月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就诊或收住入院的符合本课题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腰骶部“V”字型针刀松解术对腰骶部肌肉筋膜附着点进行松解治疗,根据解剖结构选择竖脊肌起点(竖脊肌骶棘肌起点3(骶正中嵴点1、骶正中嵴旁开2 cm点2)、竖脊肌胸最长肌髂嵴外侧边缘点2、竖脊肌腰髂肋肌髂嵴外侧边缘点2)、下段胸腰筋膜点(腰背部髂嵴的最高点2)、髂后上棘点2作为针刀治疗点;对照组采用膝关节局部针刀松解术对膝关节局部存在粘连瘢痕等的高应力点进行松解治疗,根据膝关节解剖结构选择患侧髌韧带点、髌韧带外侧支持带点、髌韧带内侧支持带点、内侧副韧带点、外侧副韧带点、股直肌肌腱点、股内侧肌肌腱点、骨外侧肌肌腱点、鹅足囊点作为针刀治疗点。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d记录VAS评分和WOMAC评分,比较两组进行针刀治疗的效果。治疗后8周进行回访,比较VAS评分、WOMAC评分及复发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针刀疗法的安全性。结果:1.VA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OMAC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WOMAC各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除WOMAC日常功能活动障碍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27)0.05),其余WOMAC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及总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3.临床疗效: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控制1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控显率43.3%,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临床控制1例、显效22例、有效7例、无效0例,控显率76.7%,总有效率达100%;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控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27)0.05)。腰骶部“V”字型针刀松解术治疗早中期KOA的临床疗效高于膝关节局部针刀松解术。4.治疗结束8周后进行随访:两组随访时VAS评分及WOMAC评分均高于治疗后(P<0.05),且对照组较观察组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对照组复发4例,观察组复发1例,对照组的复发率14.29%高于观察组的3.33%。5.行腰骶部“V”字型针刀松解术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1.腰骶部“V”字型松解术和膝关节局部针刀松解术均可有效减轻K OA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且两种治疗方法近期疗效相近;但就远期疗效而言,腰骶部“V”字型松解术疗效更优。2.运用腰骶部“V”字型针刀松解术远端取点治疗KOA疗效肯定,不仅可在短期内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而且疗效持久,远期治疗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杨思琪[2](2021)在《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纤维环断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节段脊神经根或脊髓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体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病变(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radiculopathy,LDHR)是指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的肌肉或皮节分布区疼痛、无力和麻木的临床综合症。而其中麻木和疼痛是LDH令患者最感困扰的两大主要神经根病变症状。LDHR常被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腰痛”、“痹证”、“顽麻”的范畴。目前临床上对于腰痛已有多种治疗方式,但针对以麻木为主的神经根症状的有效手段较少,临床疗效较差。针刀疗法在治疗LDH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刀神经触激术同时具有松解肌肉和触激神经的作用,在LDHR治疗中具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针刀神经触激术缓解LDHR具有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本课题探讨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R的临床疗效,为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本病提供实践依据和循证依据。研究目的:1.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明确针刀神经触激术在LDH及神经根病变治疗中的作用,评价其与电针、常规针刀治疗相比,对改善腰部疼痛及神经根病变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分数、治疗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指导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R的临床实践。2.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临床疗效优劣,为神经触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高级别循证证据。研究方法:1.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针刀科就诊并确诊为LDH并且伴有明显神经根病变症状的患者共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电针组、常规针刀组和针刀触激组,每组各3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其他两组均采用针刀治疗,常规针刀组采用常规针刀松解术治疗,针刀触激组采用针刀刀神经触激术治疗,每周1次,连续干预4周。记录三组治疗结束后的疗效,疗效观察及评价标准选用VAS评分、JOA评分、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2.计算机检索已发表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论文,提取文献资料有效率、VA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数据后使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并评价异质性和评估偏倚风险。研究结果:1.通过VAS评分对比患者疼痛和麻木程度,治疗后两组的腰痛和麻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确改善(P<0.05),且针刀触激组显着优于常规针刀组和电针组(P<0.05)。2.通过JOA评分量表对比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腰部活动功能情况,治疗后三组患者腰部活动障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5),针刀触激组明显优于常规针刀组和电针组(P<0.05)。3.Meta分析显示已有研究中神经触激术在治疗LDH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P<0.05),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研究结论: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R的临床疗效较常规针刀和电针治疗的临床疗效好。在本研究的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血肿、剧烈疼痛、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说明针刀神经触激术在LDHR的临床应用中较为安全可行。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疗效显着,安全性良好。

杜佳慧[3](2021)在《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骨倾斜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骶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髂关节紊乱中骶骨倾斜移位的临床疗效和骶骨的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为临床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提供理论依据和干预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前来甘肃省中医院推拿科诊断为骶髂关节紊乱并符合骶骨倾斜移位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SPSS24.0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微调正骨手法组)与对照组30例(传统复位手法组),在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拍摄DR骨盆平片和腰椎侧位片,测量骶骨左右倾斜度、宽度、腰骶角、骶骨左右旋转度、骨盆左右倾斜度数值,并记录JOA下腰痛评估表、VAS疼痛评分标准表。将两组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其统计资料与临床疗效是否具有可比性。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微调正骨手法组在改善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上总有效率100%,传统复位手法组总有效率70%,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调正骨手法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复位手法。(2)JOA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评分为9.80±3.85,治疗为后23.67±3.09,JOA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积分11.50±4.38,治疗后为18.93±4.7,JOA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JOA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调正骨手法在改善下腰痛方面优于传统复位手法。(3)VAS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6.40±1.52,治疗后为2.43±1.14,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6.43±1.66,治疗后为3.13±1.70,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调正骨手法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传统复位手法组。(4)骶骨X线参数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前后骶骨宽(右旋)、骶骨左右倾斜度、骶骨左右旋转度、腰骶角、骨盆左右倾斜度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骶骨宽(左旋)、骶骨宽(右旋)、骶骨左右倾斜度、骶骨左右旋转度、腰骶角、骨盆左右倾斜度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骶骨宽(左旋)、骶骨宽(右旋)、骶骨左右倾斜度、骶骨左右旋转度、腰骶角、骨盆左右倾斜度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调正骨手法可以调整骶骨的倾斜移位疗效更优。(5)骶骨能动性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骶骨前倾、骶骨后仰、骶骨倾斜度(骶骨左右倾斜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骶骨前倾、骶骨后仰、骶骨倾斜度(骶骨左右倾斜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在手法治疗后X线上的数值改变说明其具有能动性。结论:(1)微调正骨手法干预治疗骶骨倾斜位移的临床疗效显着。(2)骶骨倾斜移位在X线上的改变证明其具有能动性。

李文龙[4](2020)在《骶骨骨折致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及电生理和组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SD大鼠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及电生理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骶骨骨折在骨盆骨折中约占20%-30%,其中22%-60%合并神经症状。骶骨受到强大暴力时,容易骨折,造成骶孔变形、缩小,损伤骶神经产生相应的功能障碍,成为晚期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治疗尚存在较大分歧。如何通过骨折程度评估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是否需要神经减压,何时减压以及陈旧性损伤减压是否有效均存在较大争议。因此研究骶骨骨折致骶神经迫性损伤机制,神经减压与神经功能(感觉、运动、大小便)之间的关系对于确定手术指征和选择手术时机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人的解剖学研究发现骶丛由腰骶干(LA、5)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坐骨神经由L4、5,S1~3构成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阴部神经来自阴部神经丛,神经纤维由骶2、3、4神经前支组成,内含许多副交感神经纤维。骶骨骨折后引起的神经损伤主要是坐骨神经(S1)和阴部神经(S2-4)损伤。因此我们把研究目标神经定位为坐骨神经和阴部神经。坐骨神经可以反映下肢感觉运动情况,阴部神经用于反映大小便功能变化。骶骨骨折特别是合并神经损伤方面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进行体内研究特别是人体研究困难。基于人体内试验研究的局限性,我们考虑构建一个有效的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来研究神经根在不同压迫程度下的功能改变。在神经损伤研究中,大鼠的神经损伤模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模型,文献报道各种方法来制备这一类损伤模型,建立大鼠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目前仍然被认为是神经损伤研究中最常用和最可靠的实验模型。随着电生理技术不断进步,电生理不仅为周围神经损伤的范围、程度等提供了有效的判断,而且可确定周围神经的修复程度。我们对大鼠的腰骶部进行解剖,明确大鼠腰骶神经根的主要构成、走形特点,并设计建立了骶骨骨折致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以研究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及神经压迫与神经功能间的关系。设计并进行了大鼠神经根压迫损伤电生理测试,观察不同压迫程度下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用20只SD成年健康大鼠,大鼠年龄均为9周,体重在250-300g之间,进行大鼠腰骶部解剖学研究。采用2%戊巴比妥进行麻醉,固定于动物解剖台上,取腰椎后正中入路切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显露并切除双侧椎旁肌,显露出T12-S3节段。后路椎板广泛切开至椎间孔。将L4-S1神经根完全显露。在手术显微镜(x10)下观察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应用游标卡尺测量椎间孔的直径,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和直径以及出椎间孔后形成脊神经的直径。再将动物仰卧固定,解剖腰骶丛,手术显微镜(x10)下观察股神经、坐骨神经和阴部神经的构成。将大鼠分成分成4组:sham(假手术组)、10g组、30g组和60g组,每组24只。进行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电生理研究,将大鼠麻醉后,固定于动物解剖台上,行椎板切除术,切开硬脊膜显露L5神经根,由同一位实验员完成,采用10g、30g、60g力量的无菌血管夹钳夹血管3次,每次持续10s,3次夹闭中间间隔10s,sham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处理完成后第0、2、7、14天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速度(CV)、复合动作电位下曲线面积(AUC)和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峰值(Peak值)。结果SD大鼠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SD大鼠的腰椎分为六节(L1-L6),骶骨分为四节(S1-S4),4块骶椎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4对椎间孔中相应发出4对骶神经。SD大鼠的骶骨上方是腰6椎体,腰6椎体与骶骨形成的关节可部分活动,腰6神经根从腰6椎体和骶骨的椎间孔发出,腰6神经根是比较粗大的(1.01±0.09mm);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由L1-L4构成,坐骨神经由L5-L6构成,阴部神经由L6-S1构成,尾神经干由S1-S4神经构成。L5神经根恒定构成坐骨神经,L6神经恒定构成阴部神经。其中L5神经根长度3.67±0.15mm,适合放置电极进行神经根压迫损伤电生理研究。大鼠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的电生理研究:各组压迫后0天,2天,7天,14天,传导速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横向比较各组,传导速度亦未发生明显降低。压迫30g和60g组,刺激伪迹后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间较sham和10g组有明显延长,压迫10g和sham组未观察到此变化;随着时间增加复合动作电位下曲线面积(AUC)降低的百分比逐渐减少;10g压迫后用3v、2v、1v刺激,Peak值在1v和2v增加,而3v减少。30g和60g压迫后用3v、2v、1v刺激下Peak值均减少,且10g、30g和60g组间相比较有差异(P<0.05)。10g组发现在压迫后1v刺激0d-14d Peak值逐渐增加,2v刺激0d-14d Peak值增加;30g、60g组各时间点Peak值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通过SD大鼠的腰骶神经根解剖学研究可知,SD大鼠作为一种最常用的实验动物,L5、L6神经根构成神经相对恒定,适合用来研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并且L5和L6神经根长度适合放置电极进行电生理测试来评估神经根受压后的损伤情况。可采用SD大鼠神经根挤压损伤的实验模型模拟人体骶骨骨折导致的神经根压迫损伤。电生理学方法是检测神经功能较准确和有效的方法。研究发现压迫10g对神经功能丧失并不明显,复合动作电位下曲线面积(AUC)和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峰值(Peak值)反而出现增加,特别是压迫Od时最明显。说明当压迫较轻时会引起神经异常放电。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功能越趋于正常。压迫30g以上出现神经功能丢失,压迫60g神经功能丧失更明显,并随着时间延长无明显恢复。第二部分SD大鼠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组织学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骶骨发生骨折后,压迫骶神经进而导致骶神经受到损伤。神经压迫性损伤主要有以下两个机理:一个是通过机械性压迫导致神经直接发生原发性损伤;另一个是压迫神经使神经血供产生障碍从而导致继发性损伤。机械性压迫损伤使神经干产生一个纵向推力,引起郎飞氏结节部位狭窄,轴浆粘稠度高。在机械压迫下,迫使郎飞氏结节及髓鞘突入邻近结节间区,使髓鞘施万细胞基膜及轴突膜发生撕裂,导致髓鞘脱失,形成典型的套叠现象。当压力作用于神经,受压神经段发生机械性变形,神经的血管损伤,从而进一步损害神经内微循环,神经可发生缺血性改变,局部缺血可以使髓鞘代谢受抑制,引起脱髓鞘改变,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感觉和运动功能降低或丧失。机械性压迫对神经的损伤与压力的强度相关,通常压力强度较高时,主要通过直接的力学效应和间接的生物学效应造成神经损伤。压力较低时主要通过神经血供和营养运输障碍等间接损伤效应导致神经损害。在较高压力(200-400mmHg)作用下,即使压迫时间很短,也将引起神经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障碍。因此神经损伤的程度与压迫强度相关。本实验构建了 SD大鼠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设计了不同压迫力量下的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并且进行了压迫后不同时间下的神经根组织学检测,课题通过神经组织学方法研究不同压迫程度与神经功能变化和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神经根压迫损伤组织学研究实验大鼠分成4组:sham(假手术组)、10g组、30g组和60g组,每组24只。分别于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制备后第0、2、7、14天,且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后进一步将各组大鼠解剖行组织学分析,在对应的神经电生理测试点取神经进行组织学观察。每个标本切9张切片(远端3,压迫3,近端3),在各个部位取一张组织切片进行不同的染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数码图像采集系统将图像采集到电脑。40倍光镜下观察,每张切片取20个高倍视野(highpower fields,HPFs)。最后图像分析和评分由熟悉病理学实验但未参与该研究的实验人员进行。HE染色观察血管破裂,βAPP染色观察神经纤维着色和浸银染色观察神经纤维间隙和断裂等情况。结果HE染色观察:Sham组观察神经纤维染色均匀,连续性良好。10g压迫神经根后发现少量红细胞,2d后观察神经根内炎性细胞聚集,神经出现空泡现象。7d后观察炎性细胞减少,神经根水肿。14d后观察神经内出血消失,水肿亦较前减轻。30g压迫后0d,神经根内出血较10g加重。2d后仍可见神经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根空泡样变。7d后神经根内出血减少,轴突水肿,炎性细胞浸润。14d轴突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均较前减少,但可见压迫后轴突中断。60g压迫后0d,神经内出血严重。2d可观察到轴突连续性中断,7d神经根内仍可见红细胞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空泡样变。14d后红细胞和炎性细胞均减少,但轴突断裂情况明显。β-APP染色观察:在各压迫组中均在2d后发现βAPP神经轴突中染色阳性并持续到14d仍可观察到阳性表达。浸银染色观察:10g压迫后神经根轴突形态基本保留完好,2d发现轴突水肿明显。30g压迫后可明显观察到轴突断裂。60g压迫神经根轴突损伤严重。0d即出现明显水肿。结论在不同损伤程度及时间情况下,神经纤维周围发生的组织学可发生变化。压迫10g未发现明显的轴突断裂,神经功能保留较好,神经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引起神经异常放电的主要原因。压迫30g出现轴突断裂引起神经功能丧失。压迫60g组织学损伤表现明显,并随着时间延长无明显恢复。此结果对于神经根损伤后选择修复时机以及预后的判断,可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李俊[5](2020)在《多模态3.0T MRI对近侧坐骨神经卡压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多模态3.0TMRI技术对正常近侧坐骨神经观察价值目的:对比分析多回波融合梯度回波序列(Multiple-Echo Recalled Gradient Echo,MERGE)、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技术(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ic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Ideal),以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神经纤维束追踪成像对正常近侧坐骨神经形态的成像价值观察。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26例,采用3.0T磁共振完成双侧坐骨神经多模态序列包括MERGE、Ideal、DTI及纤维束追踪成像。2名神经影像医师完成容积成像序列包括MERGE、Ideal序列对骶1神经、近侧坐骨神经的显示价值对比分析。测量双侧骶1神经根层面(a层面)、坐骨神经约平下孖肌下缘层面(c层面)以及上述两层面中点(b层面,约平坐骨神经总支起始处)FA值,并进行左右侧值对比分析。完成双侧近侧坐骨神经纤维示踪成像观察。结果:共纳入21例健康志愿者、42侧坐骨神经。MERGE、Ideal序列对骶1神经显示评分对比分别为:3.000±0.000、2.762±0.431,P<0.05。对近侧坐骨神经评分分别为:2.810±0.397、2.357±0.759,P<0.05。MERGE、Ideal序列均可清晰显示骶1近侧坐骨神经,优良率分别为100%、83.3%,P<0.05。左、右侧坐骨神经各层面FA值分别为:a层面(0.326±0.007、0.325±0.007,P>0.05)、b 层面(0.400士0.007、0.401±0.008,P>0.05)、c 层面(0.525±0.006、0.526±0.007,P>0.05),左右侧坐骨神经ab层面、ac层面、bc层面FA值差异均小于0.05。正常近侧坐骨神经纤维示踪图像显示神经纤维形态自然、走行连续,纤维束分布均匀,边缘清楚。结论:MERGE、Ideal两序列均能清晰显示正常近侧坐骨神经;对于近侧坐骨神经的显示,MERGE序列优于Ideal序列。坐骨神经不同水平层面FA值差异具有显着性,对不同层面神经功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多模态3.0TMRI对近侧坐骨神经卡压诊断价值研究目的:评价多模态3.0T磁共振(MERGE、Ideal、DTI)对近侧坐骨神经卡压的诊断价值。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单侧近侧坐骨神经卡压患者,均完成常规MRI扫描及MERGE、Ideal、DTI扫描。分别对比坐骨神经卡压组患侧卡压处FA值与同层面健侧FA值、健康对照组对应层面神经FA值平均值的差异;分别对比患侧a、b、c三层面与健侧对应层面FA值的差异。分析坐骨神经卡压组患侧卡压处FA值、FA变化值与患者VAS评分的相关性。2名神经影像医师采用盲法阅片,对比分析常规磁共振检查和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对近侧坐骨神经卡压的诊断价值,并采用MedCalc绘制ROC曲线,对比曲线下面积。结果:共纳入患者21例,合计42侧坐骨神经成像。坐骨神经卡压组患侧卡压处FA值与同层面健侧神经FA值分别是:0.270±0.032、0.399±0.011,P<0.05,与健康对照组对应层面FA值平均值分别是:0.270±0.032、0.401±0.007,P<0.05;血管卡压患者患侧与健侧FA值比较a层面(0.324±0.007、0.326±0.005,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b 层面(0.270±0.032、0.399±0.011,P<0.05)和c层面(0.400±0.012、0.525±0.007,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坐骨神经卡压组患侧卡压处FA值、健侧同层面FA值与患侧神经卡压处FA值的差值与病人VAS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0.436,P>0.05。常规磁共振序列诊断近侧坐骨神经卡诊断敏感度为61.90%,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66.67%。多模态磁共振诊断近侧坐骨神经卡压敏感度为80.95%,特异度为90.48%,准确度为85.71%。常规磁共振序列及多模态磁共振诊断近侧坐骨神经卡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7、0.857,P<0.05。结论:与常规MRI扫描相比,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对于近侧坐骨神经卡压具有良好显示效果及较高的诊断价值。功能性成像DTI、FT有助于辅助诊断,提高准确性。

赵贤坤[6](2019)在《拔伸按压法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所致麻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客观地评价“拔伸按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神经根卡压所致持续性麻木的有效性,以期为LDH的治疗探索出一种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的推拿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将72例受试者通过SPSS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拔伸按压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评估受试对象麻木VAS评分、水平法定量感觉检查QST评分(包括棉签实验、针刺实验)、下腰痛量表(JOA)评分,在治疗4周后评估治疗改善率,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内、组间差异,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治疗前基线值比较:试验前两组基线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1)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在麻木VAS评分、棉签实验、JOA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针刺实验中试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在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麻木VAS评分、针刺实验、棉签实验、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周后,麻木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针刺实验、棉签实验、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麻木VAS评分、棉签实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针刺实验、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改善效率: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不论是常规推拿手法还是在常规推拿手法基础上加用“拔伸按压法”,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效,加用“拔伸按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所致持续性麻木的缓解优于常规推拿手法。(2)从某种程度上讲,“拔伸按压法”被认为是在特定适用群体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是相对安全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和使用。

刘月霞[7](2019)在《马尾神经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MRI影像学技术探讨腰骶部和马尾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影像学特征,神经的局部形态以及走行分布,为马尾神经综合征(CES)等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要进行腰部MRI检查的60例疑似为马尾神经损伤综合征的患者,其中26例为男性,34例为女性,年龄分布处于23-50岁,平均年龄35.8±11.2岁,所有研究对象脊柱外观无畸形性改变,脊柱椎体无移位及骨折,以往病史中没有明确的神经系统的病变。本研究中所使用的MRI仪器为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TM MR750系列3.0TMRI对上述60例研究对象进行腰骶部影像学检查,MRI扫描后所生成的图像传至AW Volume Share 4 AW4.5工作站,经过MRI图片处理系统对检查结果进行加工处理,由影像学专业人员进行读片。通过对60例研究对象的腰骶部MRI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腰骶部马尾神经周围解剖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了减少误差的发生,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每位研究对象每个部位所收集的数据均进行三次的测量,最后算出其平均值。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L2至S1脊神经的后根外径明显大于脊神经的前根外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60例研究对象中,有58例属于后者类型,占总研究对象的96.67%。L2、L3、L5以及S1四个腰骶神经前根以及后根汇合点与神经出硬脊膜距离左侧大于右侧,其中L3左右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4位置处,腰骶神经前根以及后根汇合点与神经出硬脊膜距离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1至L5节段的脊神经根贴硬脊膜的距离均明显大于前后根贴附的距离,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S2节段脊神经根贴硬脊膜的距离与前后根贴附的距离差异不显着(P>0.05),4.有76.67%的研究对象脊髓圆锥下极位置位于L1的下缘,与其它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L2至S2位置的节段后根进入脊髓的角度,无论是最大角、最小角还是平均值,不同水平的节段间的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Tll和T12椎体下缘与L1至S2节段神经根的交点之间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RI可对脊神经根进行准确测量和精确定位,此技术是研究活体状态下人体脊神经和马尾神经区域的重要技术方法。2.3D CISS技术不仅能清晰的显示脊神经、马尾神经的走行,还能将它前后根的三维立体呈现出来,使其解剖结构更加直观,为临床医生开展相关外科手术提供重要影像学参考。

唐健[8](2016)在《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快速鉴别脊神经前后根再行硬膜外精确吻合重建人工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文中研究表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类因神经病变或者损伤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创伤所致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其常见的原因。目前为止,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常导致尿路感染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已成为脊髓损伤后患者的第一位死因。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为改善神经源性的膀胱功能障碍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包括药物治疗、康复锻炼、膀胱造口及膀胱神经再支配等,其中近年来,随着人工反射弧的发展,给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目前的人工反射弧的有效率仍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人工反射弧重建中胸、腰段脊神经前根-骶神经前根能否准确鉴别并进行吻合吻合,二是目前的人工反射弧的重建都是在硬膜内进行神经吻合,术后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多。目前快速、准确鉴别周围神经性质仍是世界性难题,现有的鉴别方法如解剖结构法,电刺激法,同位素法,免疫组化及近红外光谱法等,由于检测精确性低、耗时长、操作发杂、费用昂贵等原因限制了其在术中的应用。脊神经属周围神经,前根为运动支,后根为感觉支,两者内均含有乙酰胆碱酯酶(AchE),虽然前根中的AchE含量明显高于后根,但含量都极微量,传统方法如免疫组化和ELISA,虽可鉴别,但耗时长,无法在术中快速、准确鉴别。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是一种新型高精度谐振式测量仪器,测量精度高(纳克级别)、速度快(10分钟左右),而压电免疫传感器是一种基于QCM的免疫传感器,我们借用压电免疫传感器快速、准确鉴别脊神经前根、后根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并依次鉴别脊神经前根与后根。我们将犬的脊神经前根、后根取出,切成1-2mm片段,浸泡于250ul的磷酸盐溶液(PBS)中,利用预先固定有AchE单克隆抗体的传感器芯片检测该溶液的AchE含量,当含有AchE的样品经过芯片表面时,AchE可与芯片表面的AchE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芯片质量变化,进而导致芯片谐振频率变化,质量变化越多,谐振频率变化越大。在我们的实验中,神经根前、后根均能够引起传感器芯片谐振频率的改变,且前根明显高于后根,故可以根据谐振频率的变化值鉴别脊神经的前、后根,整个鉴别过程大约10min。而操作过程中涉及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和PBS缓冲液则不能引起石英晶体芯片谐振频率的明显改变。因此压电免疫传感器很有潜力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检测工具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鉴别周围神经性质。在人工反射弧重建的方法上,为了避免硬膜内神经移植术中脊柱后方骨性结构的过多破坏、术后脑脊液漏及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等手术弊端,我们探讨在硬膜外进行神经吻合的可能性。实验中,我们利用10只beagle犬进行腰骶部解剖测量,观察椎管内、硬膜外段脊神经根的解剖学特点,测量L6-骶3节段椎管内、硬膜腔外的脊神经根长度和上位神经根硬膜囊出口至骶2或骶3脊神经根硬膜囊出口处的距离,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计算L6-骶3脊神经前根中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的数量。结果显示,椎管内、硬膜外段脊神经在后根膨大神经节之前是可以在显微镜下分离和鉴别的,且通常脊神经前根走行在相应脊神经后根的腹侧;比较椎管内、硬膜外段脊神经的长度与上位脊神经硬膜囊出口至骶2或骶3硬膜囊出口处的距离,我们发现骶1前根和部分腰7前根可以与骶2前根行无张力吻合,腰6前根及部分腰7前根需借助桥接神经与骶2前根行无张力吻合;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数量都是从腰6至骶3递减,故而行腰6~骶1脊神经根与骶2或骶3脊神经根吻合时,供支的神经纤维数量能够满足神经移植的要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在硬膜外利用骶1前根与骶2前根吻合,保留完整的骶1、骶2后根,建立“躯体神经-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beagle犬模型16只,饲养12个月后,在腰1-腰2平面横断脊髓,造成圆锥上脊髓损伤模型,继续饲养3个月,期间3只beagle犬死亡,存活13只。二次手术时由于瘢痕粘连原因,分离骶1——骶2前根吻合口时,3只beagle犬未能分离出吻合的神经,另外发现有2只beagle犬骶1——骶2前根吻合处未能愈合,最终8只beagle犬模型获得满意结果,在脊髓横断前刺激对照侧的骶2脊神经后根,膀胱逼尿肌压平均为30.75±4.86cmH2O,膀胱顺应性平均为29.5±7.25ml/cmH20,残余尿量平均为46.62±9.79ml。在实验侧骶1——骶2脊神经前根吻合12个月后,脊髓横断之前,电刺激实验侧骶1脊神经后根,膀胱逼尿肌压平均为21.75±4.69cmH2O,膀胱顺应性平均为22.43±6.68ml/cmmH2O,残余尿量平均为51.56±13.02ml;而在脊髓横断3个月后,同样的电刺激实验侧骶1脊神经后根时,膀胱逼尿肌压平均为20.5±4.63cmH2O,膀胱顺应性平均为21.81±3.35ml/cmH2O,残余尿量平均为67.12±19.30ml。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与实验前的对照侧相比,在硬膜囊外骶1—骶2脊神经前根移位建立的人工排尿反射弧的相关实验参数膀胱逼尿肌压、膀胱顺应性及残余尿量虽然不及正常对照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果显示膀胱功能均有所改善。

王晓雯[9](2014)在《3.0T磁共振周围神经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在腰骶部脊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腰腿痛作为一种慢性常见病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机构调查研究发现超过80%的人在其一生中都经历过腰腿痛的困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腰腿痛病因及机制探讨也不断深入。研究认为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众多,大部分是由于各种压迫、损伤引起的神经病变所致。因此,准确清晰的腰骶部神经成像对腰腿痛的诊断及治疗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个影像学成像技术领域而言,腰骶部神经成像一直是困扰很多影像医生的棘手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腰骶部结构复杂,神经走行多变,先天变异较多,解剖学差异较大,使得腰骶部神经成像的影像发展相对落后。传统影像学技术的缺陷与不足给腰骶神经病变的诊断鉴别带来困难,使腰骶部神经病变的治疗发展亦受到限制。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体部成像(Dffusion weighted whole body imaging with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是以弥散技术为基础,将EPI,STIR,SENSE三种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血管及周围组织背景信号的抑制,特异性的对神经进行成像。该序列由日本学者发明,在早期应用中,由于扫描时间长,信噪比低,脂肪抑制不均匀等问题,DWIBS多应用于恶性肿瘤多发转移或淋巴瘤全身情况的评估。随着磁共振场强的提高,3T高场磁共振的应用、并行采集技术的发明,相控线圈的开发,DWIBS成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对外周神经的成像也成为可能。国内有学者就DWIBS在臂丛及下肢外周神经的应用进行讨论研究,证实了其对外周神经病变评价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DWIBS对正常腰骶丛的成像显示及对病变神经的诊断评估,初步探讨DWIBS在腰骶丛的应用价值,并与现有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神经成像技术的差别,为临床诊断提供选择依据。利用先进的后处理软件对神经进行多方位多序列多种成像方法结合的综合分析。同时,通过对ADC值的测量,初步探讨DWIBS序列对腰骶丛神经病变定性及定量的诊断价值。第一部分3.0T磁共振神经成像DWIBS序列在正常腰骶部脊神经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目的1、评价DWIBS对正常腰骶丛的显示率,对比DWIBS与PROSET,3D STIR三种序列在腰骶丛神经中的成像效果,讨论DWIBS序列应用于腰骶丛成像的可行性。2、测量DWIBS与PROSET图像中神经节、节前根鞘与邻近肌肉的信号强度,计算对比噪声比,探讨两种成像技术各自对神经节、节前根鞘的显示能力及两序列间差异。分析DWIBS成像特点。3、通过测量正常志愿者腰骶神经节、节前根鞘及根鞘-神经根夹角等参数,了解腰骶丛的正常形态及走行情况,评价DWIBS序列对正常腰骶神经根形态特征的显示价值。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正常志愿者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2242岁,所有正常组志愿者均无任何腰骶丛神经病史,无腰腿痛症状,无心脏起搏器、空间幽闭症等磁共振扫描禁忌症。(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仪器设备Pilips Achieva3.0T TX双源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线圈采用体部Torso coil32elements。通过飞利浦星云太空站(INTELLISPACE PORTAL)5.0进行后处理。2、扫描方法2.1常规MR扫描:矢状面T1WI、矢状面T2WI、轴位T2WI,扫描参数见表1:2.2横断面DWIBS:叠加单个扩散敏感梯度场(motion probing gradients,MPGs)在相位编码方向,重复时间:9000ms,反转时间:250mm,回波时间:69mm,层数:80,层厚3mm,视野:300×300mm,矩:112×109,并行采集因子(SENSE:2,采集次数:10,带宽:36.8Hz。2.3冠状位PROSET:重复时间:8.6ms,回波时间:4.6ms,视野:270×270mm,激励角度8,激励次数6次,层厚0.7mm,层距0mm,扫描矩阵216×216。2.4冠状位3D STIR:重复时间:3000ms,回波时间:90ms,视野:236×227mm激励次数4次,层厚3mm,层距:1mm,扫描矩阵216×216。3、数据测量分析3.1分析腰1-骶1各段脊神经神经根鞘、神经节及前支近端显示率情况。采用两两对比卡方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对腰2-腰5层面DWIBS PROSET、3D STIR双侧脊神经显示情况进行分级,标准如下:I级:各部分显示清晰,边缘锐利;II级:形态模糊或边缘不清,仍可辨认;III级:显示不清,无法辨认。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3.3测量腰4右侧神经节、节前神经鞘信号强度(SN)、同层面邻近肌肉信号强度(SM)。计算神经-肌肉对比噪声比。比较DWIBS、PROSET两序列间相同部位CNR的差异及同序列中不同部位(神经节与节前神经鞘)CNR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3.4测量腰2-腰5水平右侧腰4神经节宽径、长径,节前神经鞘的宽径、长径及神经根与根鞘的夹角。每组测量数据均行左右侧的配对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侧腰2-5不同水平测量值间差异性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腰1水平脊神经不同部位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节的显示率高于神经根鞘及前支近端的显示率,腰2-腰5均可清晰显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2-腰5水平脊神经各部位显示率均高于腰1双侧脊神经显示率。2、腰2、3水平DWIBS、PROSET、3D STIR三序列中脊神经图像质量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4、腰5水平三序列图像质量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图像观察可见DWIBS序列在显示神经根、神经节方面具有特异性、直观的特点。PROSET序列可清晰显示神经边界及走行,但其三维重建图较模糊,3D STIR序列对椎管、髓鞘含液性成分的组织敏感,重建图中腰骶部神经根易受周围小血管及细小神经的干扰。3、DWIBS图像中神经节信号明显高于神经根信号,两者CNR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ROSET中神经节与神经根信号差异不显着,需要结合形态学进行观察。DWIBS对神经节显示明显优于PROSET序列。4、同水平左右侧脊神经诸观察指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水平间神经节长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余不同水平间同侧节前根鞘长度、宽度、神经节长度、宽度四项观察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随着水平的下降,所有指标均增大。不同水平间同侧神经根鞘夹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水平的降低夹角逐渐减小。结论DWIBS可作为腰骶部脊神经成像的常规方法,直观的显示腰骶部脊神经的整体形态,为研究临床相关疾病神经的变化奠定基础。第二部分DWIBS在腰骶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1、DWIBS在各个疾病的表现特点及显示情况,探讨DWIBS在临床疾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特征。2、对比DWIBS、PROSET、3D STIR三序列对病变显示情况并进行分级,讨论三种腰骶部神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3、通过后处理软件将DWIBS与PROSET图像或CT图像进行融合,分析融合图像对腰骶神经病变显示的可行性。4、测量正常腰骶神经节及明显受压神经节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初步探讨ADC值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神经病变的量化分析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收集腰腿痛患者107例。男61例,女47例,年龄1374岁,中位年龄52岁。其中腰腿痛并椎间盘突出者73例,肿瘤性病变23例(继发性肿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8,原发骨肿瘤8例,神经根鞘囊肿3例)脊柱侧弯2例,脊髓栓系综合征5例,腰骶丛神经损伤4例,非特异性炎症1例。(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仪器设备级扫描前准备同第一部分2、检查方法具体参数同第一部分。DWIBS采用三方向MPGs。此外,对腰骶部肿瘤性病变患者行增强的冠状位、矢状位、轴位T1WI扫描并在一周内行CT检查。(三)、图像后处理及评估项目1、图像后处理:1.1同第一部分。1.2通过P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 V5.0Multimodality Review后处理软件将DWIBS序列与PROSET序列进行融合,通过CT Viewer将CT图像与MR DWIBS图像进行融合。2、数据统计项目2.1分析病例组中DWIBS图像对病变脊神经形态显示情况。2.2观察分析DWIBS、PROSET、3D STIR三序列对神经外病变与神经的关系的显示情况,三种序列图像间分级采用Friedman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test,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观察分析DWIBS与PROSET及CT融合图像对腰骶神经病变的表现。2.4测量正常神经节及2、3级椎间盘突出型患者受压侧神经的神经节ADC值并记录。探讨ADC值与年龄相关性。分析比较正常腰骶神经节与受压异常组的神经节的ADC值变化,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选取最佳截断点。结果1、在107例腰骶部神经病变患者中,DWIBS对14例0、1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盘与神经关系显示不佳,对2级椎间盘突出神经受压的显示率为9/21,对23例肿瘤病变、7例发育异常病变及4例外伤病变显示率为23/23(100%),7/7(100%),4/4(100%)。2、DWIBS、PROSET、3D STIR序列三序列对病变与神经关系显示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进一步分析可知DWIBS与3D STIR,PROSET与3DSTIR图像分级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DWIBS,PROSET两序列的对病变的显示优于3D STIR序列,可清晰显示病变与神经的关系,而DWIBS与PROSET两者间无明显差别。DWIBS序列在显示病变方面具有特异性、直观的特点。PROSET序列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及周围组织受压情况,3D STIR序列对椎管、髓鞘含液性成分的组织敏感,重建图中易受周围小血管及细小神经的干扰,对于肿瘤患者,3D STIR序列重建图示肿瘤局部结构紊乱显示欠佳。DWIBS可清晰显示各类病变导致的神经损害特点及程度,并做到精准定位3、融合图像能在1副图像上充分反映两种成像序列的图像信息特点,并对各个序列的缺点进行了补充,帮助观察病变累及范围及程度。4、ADC与年龄相关系数为0.069。p值为0.635,相关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将明显受压侧神经节ADC值与对侧未见明显突出受压神经节的ADC值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受压侧神经节ADC值较正常侧高。做ROC曲线分析,初步选取最佳截点的ADC值为于1.3801×10-9(mm2/s),考虑在椎间盘病变中该数值为诊断神经病变的最适预测值。结论DWIBS对腰骶丛病变显示效果较好,可对病变进行直观整体显示,帮助临床明确病变范围及进行损伤程度的分析,与3D STIR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图像融合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后处理技术,可对两种成像序列的缺点进行补充,但对融合的精准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ADC值作为神经病变的量化指标在未来疾病的诊断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李红,全昌斌,乔远罡,田梅[10](2011)在《MR PROSET序列在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成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磁共振PROSET序列对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显示,探讨磁共振PROSET序列在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采用PROSET序列做冠状面扫描,获得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影像,所得原始图像经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 IP)处理。结果:30例PROSET成像及M IP重建图像多方位旋转均清楚显示腰骶部硬脊膜囊、神经根鞘、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结论:PROSET序列能清晰显示腰骶部神经根,结合常规磁共振图像,为临床诊治腰骶神经根病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二、腰骶部后根神经节卡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骶部后根神经节卡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V”字型针刀松解术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及基线分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的选择
        2.2 治疗方案
        2.3 操作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完成情况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5 随访结果比较
        3.6 安全性观察结果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KOA的认识
        1.1 病名辨识
        1.2 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2.1 KOA的病因病机
        2.2 KOA的临床诊断及分型
    3 膝关节局部针刀松解术的理论及选点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选点依据
    4 基于“腰-膝”关联探讨从腰治疗KOA的理论依据
        4.1 中医对“腰-膝”关系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腰-膝”关系的认识
        4.3 小结
    5 腰骶部“V”字型针刀松解术治疗点选择依据
    6 结果分析
        6.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6.2 两组患者WOMAC评分比较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及现代医学治疗KOA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外治法治疗KOA的临床研究进展
        1.1 针刺治疗
        1.2 电针治疗
        1.3 温针灸
        1.4 针刀疗法
        1.5 热敏灸
        1.6 推拿手法治疗
        1.7 其他中医外治法
        2 现代医学治疗KOA的研究进展
        2.1 非药物治疗
        2.2 药物治疗
        2.3 手术干预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视觉模拟量表(VAS)
    附录三 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
致谢

(2)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认识
        1、病名
        2、病因病机
        3、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4、小结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病变的认识
        1、概述
        2、解剖与生理
        3、病因病理
        4、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症状与体征
        5、诊断方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6、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临床研究进展
        7、小结
    第三章 针刀神经触激术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1、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原理
        2、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3、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器材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结局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纳入流程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3、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讨论与思考
    1、目前针刀神经触激术的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探讨
    2、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有效性探讨
    3、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病变的安全性探讨
    4、针刀神经触激术的中医原理探讨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骨倾斜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骶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1 基线资料
        1.2 性别的均衡性比较
        1.3 病程均衡性比较
        1.4 年龄均衡性比较
        1.5 诊断标准
        1.6 纳入标准
        1.7 排除标准
        1.8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骶骨X线测量参数
        2.3 疗效观察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3.3 VAS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骶骨X线参数比较
        3.5 骶骨能动性比较
        3.6 临床异常情况和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骶髂关节是脊柱的枢纽
        4.2 骶髂关节紊乱
        4.3 骶骨是骶髂关节枢纽
        4.4 骶髂关节紊乱的X线表现形式
        4.5 骶骨倾斜移位的X线表现形式
        4.6 微调正骨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
        4.7 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骨倾斜位移原理
    5 结论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骶髂关节紊乱的生物力学机制探讨与推拿正骨手法的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骶骨骨折致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及电生理和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SD大鼠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及电生理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用于腰骶神经根解剖学研究
        1.2 用于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电生理研究
        2 研究所需设备及测量仪器
        3 实验动物腰骶神经根解剖
        4 大鼠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的建立
        5 大鼠神经根损伤模型的电生理检测
        6 电生理糊指标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D大鼠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的组织学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试剂
        2 材料及仪器
        3 组织准备
        4 SD大鼠神经根取材
        5 神经根固定及石蜡包埋
        5.1 脱水
        5.2 透明
        5.3 渗透
        5.4 包埋
        6 HE(Haematoxylin & Eosin)染色
        6.1 溶液配制
        6.2 具体步骤
        6.3 β-APP ( β淀粉样前体蛋白)免疫染色
        7 银浸染色
    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骶骨骨折致觝神经压迫性损伤的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以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5)多模态3.0T MRI对近侧坐骨神经卡压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多模态3.0T MRI技术对正常近侧坐骨神经观察价值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模态3.0T MRI对近侧坐骨神经卡压诊断价值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MRN在下肢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6)拔伸按压法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所致麻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病例的选择
        1.4 剔除、脱落、终止和撤出病例的处理
        1.5 不良事件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样本含量
        2.3 分组前准备
        2.4 试验对照设计
        2.5 盲法
        2.6 技术路线图
    3.治疗方案
        3.1 健康教育
        3.2 操作规范
        3.3 分组治疗方案
    4.观察指标
        4.1 一般项目
        4.2 疗效评价指标
        4.3 疗效判定标准
        4.4 依从性评价
        4.5 安全性评价
    5.统计方法
        5.1 统计软件
        5.2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和缺失值处理
        5.3 统计分析方法
        5.4 质量控制和保证
研究结果
    1.入选病例完成情况
    2.基线分析(PPS)
        2.1 人口学资料(PPS)
        2.2 病情资料(PPS)
    3.治疗结果(PPS)
        3.1 两组治疗前后麻木VAS评分比较(PPS)
        3.2 两组治疗前后QST比较(PPS)
        3.3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PPS)
        3.4 治疗改善率(PPS)
    4.依从性分析(FAS,PPS)
    5.安全性分析(SS)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概念
        1.2 流行病学
        1.3 椎间盘的生理特点
        1.4 椎间盘突出的病因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基础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麻木的产生机制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
        1.8 现代医学治疗方式
    2.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病因及病机
        2.3 中医推拿治疗
    3.关于本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3.1 统计指标的选择
        3.2 基线比较结果(PPS)
        3.3 试验结果分析(PPS)
        3.4 安全性分析(SS)
        3.5 依从性分析(FAS、PPS)
    4.彭教授“拔伸按压法”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推拿手法的一般治疗作用
        4.2 对伸进后根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4.2.1 降低前柱椎间盘内压
        4.2.2 松解粘连
        4.2.3 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4.2.4 改善神经根的营养状态
    5.“拔伸按压法”的优势
        5.1 更有助于腰骶神经后根功能的恢复
        5.2 更有助于神经根新的位置关系的建立和适应
        5.3 手法灵活,适时调整
        5.4 相对安全,易于接受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中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病例筛选表
附件二 疗效指标观察表
附件三 在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马尾神经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马尾神经的解剖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快速鉴别脊神经前后根再行硬膜外精确吻合重建人工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术中快速鉴别脊神经根前根与后根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硬膜外脊神经根移位重建犬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解剖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硬膜外脊神经根移位建立人工排尿反射弧的研究:Beagle犬动物模型建立与疗效观察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9)3.0T磁共振周围神经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在腰骶部脊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3.0 T 磁共振神经成像 DWIBS 序列在正常腰骶部脊神经的可行性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DWIBS 在腰骶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完成和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MR PROSET序列在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正常志愿者选择
    1.2 成像设备及参数
    1.3 图像后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磁共振RPOSET技术成像的基本原理
    3.2 腰骶部脊神经根成像的研究意义
    3.3 腰骶部脊神经根MR PROSET图像

四、腰骶部后根神经节卡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V”字型针刀松解术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李萌萌.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文献研究[D]. 杨思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骨倾斜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骶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D]. 杜佳慧.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骶骨骨折致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及电生理和组织学研究[D]. 李文龙. 山东大学, 2020(04)
  • [5]多模态3.0T MRI对近侧坐骨神经卡压诊断价值研究[D]. 李俊.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6]拔伸按压法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所致麻木的临床研究[D]. 赵贤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马尾神经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 刘月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快速鉴别脊神经前后根再行硬膜外精确吻合重建人工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D]. 唐健.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5)
  • [9]3.0T磁共振周围神经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在腰骶部脊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雯.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10]MR PROSET序列在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成像中的应用[J]. 李红,全昌斌,乔远罡,田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07)

标签:;  ;  ;  ;  

腰骶后根神经节卡压的临床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