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张虹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威海市妇女儿童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目的本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小儿肠套叠手术方法后的复发率,以便了解回盲部固定术是否有助于预防肠套叠术后复发。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5月至2010年9月进行手术治疗的49例肠套叠患儿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单纯肠套叠手术复位;肠套叠复位+回盲部固定)分成两组,追踪随访至术后2-6年,比较分析不同手术组患儿肠套叠的复发率。结果单纯肠套叠复位的患儿复发率为12.1%;肠套叠复位+回盲部固定的患儿复发率为6.2%。两组间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肠套叠手术复位相比,回盲部固定术无助于预防小儿肠套叠复发。
【关键词】肠套叠儿童回盲部固定术复发随访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390-01
肠套叠是除了便秘以外婴幼儿急性腹痛的第二大最常见的原因,也是该年龄组患儿急性小肠梗阻的常见原因[1]。在我国的大城市的儿童医院,每年均可收治百余例的肠套叠患儿,男孩比女孩多2-3倍。出生后第1年发生占60%以上,尤以5-9个月为高峰年龄[2]。幸运的是采用液体静压及空气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通常为回结型,占95%)可以使90%以上得以复位。只有10%或更少的病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对于原发性肠套叠的手术方法通常采用手法复位或同时行阑尾切除,有文献报道手术后肠套叠复发率为0%~5%[3]。由于回盲部游离异常,以及回盲瓣上部突于升结肠与盲肠之间等解剖因素的存在,当这部分蠕动过度痉挛时,将成为套叠起点,进而诱发肠套叠。于是有学者提出肠套叠复位后行回盲部固定以预防术后肠套叠复发。我院对部分手术病例采用了肠套叠复位+回盲部固定(回肠固定于升结肠,盲肠固定于侧腹膜)的手术方法。笔者回顾性总结了我院近6年收治的376例(手术治疗51例)肠套叠患儿,并就不同手术方法和肠套叠复发率的关系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本院6年间收治的肠套叠病例376例,其中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的回结型肠套叠患儿51例。原发性肠套叠49例,继发于美克尔憩室内翻1例,继发于回肠息肉1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原发性肠套叠手术病例分为2组,初发年龄均小于2岁,复发间隔时间均追踪至术后2-6年。
1.2复发次数:49例患儿中复发病例共5例,其中1例复发2次,其余均为复发1次。
1.3复发标准:出现与初发肠套叠相似的阵发性哭闹或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包块。腹部触诊或B超检查发现包块,并采用空气灌肠确诊。
1.4治疗方法:所有复发性肠套叠均行空气灌肠,复位成功,未有二次手术复位病例。
1.5统计方法:两个组间的复发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49例患儿中有33例(67.3%)采用单纯肠套叠手术复位(方式1),16例(32.7%)采用肠套叠复位+回肠固定于升结肠,盲肠固定于侧腹膜的手术方法(方式2)。采用方式1的33例患儿中有4例复发,其中1例复发2次,复发率为12.1%;采用方式2的16例患儿中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6.3%;两组间复发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肠套叠的发生与年龄有明显关系。婴幼儿回盲部移动性较大,固定不完全,容易形成套叠,超过2岁后,回盲部逐渐发育,与成人相似,相对较固定,因此,发病率明显下降[4]。基于此,对于空气灌肠不能复位以及反复发作需要手术治疗的肠套叠患儿曾一度流行肠套叠复位后将回肠远端固定于升结肠以及将盲肠固定于侧腹膜等回盲部固定的手术方法。其目的都是通过人为的降低肠套叠好发部位肠管的活动度,以便降低肠套叠的复发率。不同学者对于以上手术方法预防肠套叠复发效果的结论不尽相同。我院在过去的几年里更是将回肠固定于升结肠及盲肠固定于侧腹膜这两种固定术式同时应用来尝试是否能够降低肠套叠患儿术后复发率。但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我们采用的肠套叠复位+回盲部固定和单纯的肠套叠手术复位的术后复发率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其并不能明显降低复发率。经非手术疗法整复失败的患儿,其套叠段肠管壁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瘀血等损伤,该段肠管术后肠蠕动恢复较慢;而套叠段近端的肠管损伤较轻,术后肠蠕动恢复较快可能是肠套叠复位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回盲部固定术不能明显降低肠套叠复发率的可能原因在于其术后套叠段肠管水肿非但无改善而且回盲部固定术亦能加重肠壁水肿。并且回盲部固定后可能扰乱了肠蠕动的节奏,从而使近端的回肠更容易套入远端的肠袢中形成肠套叠。另一个可能原因是肠壁水肿消退后,缝合固定的缝线随着肠蠕动可能松动甚至脱落,并未起到固定作用,这已在部分行回肠固定术后二次复发再手术时被发现确实存在。以上两种假设或许都可以解释回盲部固定术无助于降低肠套叠的术后复发率。通过以上回顾性研究我们认为回盲部固定术效果不确切,加上过多的手术操作可能增加发生肠梗阻、肠壁撕裂穿孔的危险性,故不主张作肠固定术。对于术后复发的病例,空气灌肠仍为效果好、损伤小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晔明,主译.小儿外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313-1368.
[2]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