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校正BMD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可行性临床分析

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校正BMD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可行性临床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将DXA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缺点是仅仅提供了面积骨密度g/cm2,而不是体积骨密度g/cm3。面积骨密度与骨的大小成正比,忽略了骨厚度,用面积骨密度代替体积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势必导致体型瘦小者误诊,体型高大漏诊,但对于T值的具体影响还未见相关报道。体重是继年龄性别外对骨密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已经公认,该文用体重及其衍生变量体重指数、体表面积校正骨密度,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对T值的影响,并随访探讨校正可行性。方法选择本科接受DXA检查患者3072例,测量身高、体重、L1-l4、L2-L4、左、右股骨颈、左髋、右髋、全髋平均BMD。体重校正后骨密度=骨密度/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校正方法同上。另取20-39岁青年样本,计算以上7个部位三种校正方法校正前后平均BMD及标准差,即为峰值BMD和SD值。根据公式T=(BMD-峰值BMD)/SD计算大样本各个部位原始数据及校正后的T值。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回归讨论各种校正方法对各个部位T值的影响,以L1-L4、L2-L4、左、右股骨颈T≤-2.0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究校正后T值变化对5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诊断的影响,并对校正后有诊断差异的病例进行随访。结果1.男女样本均只有体重指数校正后在所有7个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女样本绝大部分T值略有下降,这可能与高体重指数在人群中的比率略高有关。体重校正及体表面积校正仅在某些部位有统计学意义,且男女样本不尽相同。2.男女样本均是体重指数校正后各部位相关系数提高,体重校正在男性样本腰椎及双侧股骨颈相关系数提高,在女性样本各部位相关系数下降,体表面积校正在男女样本各部位相关系数均下降。3.男女样本各部位校正后ΔT与体重指数的关系,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女样本各个部位ΔT随体重指数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样本ΔT变化趋势在各个部位基本一致,低BMI组ΔT上升,在高BMI组ΔT下降,男女样本均在体重指数约为22.0时ΔT值为0。男性ΔT变化曲线斜率比女性高。4.病例随访结果诊断不一致的病例可能漏诊OP病例占总被检者约21.2%,可能误诊病例约占总被检者约15.6%。随访发现新诊断出的OP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等症状,绝大部分实验室检查有阳性指标(不全),可能误诊的低体重者267名被检者并未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结论体重指数校正面积骨密度BMD可以增加肥胖被检者骨质疏松检出率,降低瘦小被检者的误诊率,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灵敏度,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三年期间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校正BMD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可行性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