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氮素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多以植物难以利用的有机态存在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是氮素转化(如氨化过程、硝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水热条件和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重要因素。全球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预计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每10年升高0.2℃,我国平均气温将增加0.45℃,降水增加3%。全球变化通过影响温度、降雨和养分形态转化等影响着土壤生态过程,最终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本文选择我国东部地区三种主要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红壤),通过在温带的黑龙江海伦,暖温带的河南封丘和中亚热带的江西鹰潭三个野外生态实验站设置野外土壤置换(每种土壤各取三份,原地留一份,运抵其余两站各一份)试验,模拟研究不同气候带水热条件下各土壤氮素氨化和硝化阶段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作用强度的变化。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同种土壤在不同气候带上,氨化细菌的数量差值平均为15.19×106个/克干土,其中黑土、潮土、红壤的平均差值分别为15.60×106个/克干土、17.96×106个/克干土、12.00×106个/克干土;硝化细菌的数量差值平均为4.77×102个/克干土,其中黑土、潮土、红壤的平均差值分别为2.82×102个/克干土、9.22×102个/克干土、2.28×102个/克干土。不同生长期,氨化细菌在玉米生长旺盛期高于玉米种植前和玉米成熟期;而硝化细菌在玉米生长旺盛期低于种植前和成熟期。同一生长期的不同气候带,氨化、硝化细菌数量在海伦和封丘高于在鹰潭。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不同气候带上,氨化细菌数量与温度和降水量基本呈负相关关系(r温度=-0.295,r降水量=-0.267,P<0.01)。硝化细菌在三个时期没有与月均温和降水量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土壤间,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黑土和潮土高于红壤。回归分析显示:硝态氮、土壤pH成为了氨化细菌数量的影响因子,综合解释能力达40.5%。土壤氨化强度在玉米不同生长季节的差异不显著。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同种土壤在不同气候带上,氨化强度差值平均为4.65 NH4--Nmg/100ml,其中黑土、潮土、红壤的平均差值分别为4.30NH4--Nmg/100ml、4.71NH4--Nmg/100ml、4.95NH4--Nmg/100ml。不同土壤间,黑土和潮土中氨化强度(30~40 NH4--Nmg/100ml)高于红壤(20~30NH4--Nmg/100ml)。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氨化强度与土壤pH达到了极显著相关(r=0.700,P<0.01)。回归分析表明,在玉米种植前,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决定土壤氨化强度的关键因素。玉米生长旺盛期,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是决定土壤氨化强度的关键因素。在玉米成熟期鲜土含水量、有机质含量、氨态氮含量和速效钾是决定土壤氨化强度的关键因素。经通径分析:种植前和旺盛期的土壤pH(1.414,0.321)及成熟期的速效钾(-0.587)与氨化强度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季水热-土壤,水热-土壤-施肥,水热-施肥等对氨化强度有着明显的交互影响作用,达到了显著甚至极显著程度。而土壤-施肥之间对土壤硝化强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硝化作用强度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同种土壤在不同气候带上,硝化作用强度差值平均为36.20%,其中黑土、潮土、红壤的平均差值分别为44.91%、45.30%、8.53%。且差异性显著。在玉米种植前和成熟期不同气候带之间,硝化强度:海伦>封丘>鹰潭,且差异显著;不同土壤之间,潮土>黑土>红壤,潮土中微生物的硝化强度高达90%以上,而红壤却不到20%;施肥处理高于不施肥处理。相关分析显示:硝化强度与土壤pH达到了极显著相关(r=0.800,P<0.01)。回归分析知:不同气候带水热条件下,玉米种植前,温度、降水量、土壤pH和土壤全磷含量是决定土壤硝化强度的关键因素;旺盛期,温度、土壤pH、NO3-N、NH4-N以及速效钾是决定土壤硝化强度的关键因素;成熟期,降水量、鲜土含水量和全钾是决定土壤硝化强度的关键因素。而经交互性分析可知:土壤-施肥,土壤-水热,水热-施肥等对硝化强度有着明显的交互影响作用,达到了显著甚至极显著程度。而水热-土壤-施肥对土壤硝化强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通径分析可知:土壤pH和全钾对硝化强度的直接影响力最强,直接通径系数为0.652和0.606。特别在玉米生长旺盛期,三种土壤均随着温度和降水量在不同气候带上的增加而下降。从海伦到鹰潭,2006年月平均温度由22.53℃上升到28.31℃,月降水量由119.2mm增加到265.0mm,2007年月平均温度由22.14℃上升到25.19℃,月降水量由82.38mm增加到134.2mm。由北向南,从海伦到鹰潭,三种土壤的硝化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海伦>封丘>鹰潭,而且差异显著,土壤硝化强度与温度和降水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温度=-0.354,r降水量=-0.290,P<0.01)。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苯酚在水热条件下对棉的碳化影响研究[J]. 应用化工 2017(06)
- [2].水热条件下不同形貌和晶相碳酸钙的形成和转化[J]. 人工晶体学报 2016(07)
- [3].水热条件下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取向有序生长[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4].秦岭南部一季稻区水热条件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5].2017/2018年度冬季水热条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8(05)
- [6].水热条件下富层状硅酸盐矿物糜棱岩的摩擦特性实验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2)
- [7].水热条件下碳酸钙的仿生合成[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5)
- [8].水热条件下碳酰肼分解二噁英的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11)
- [9].长期高温水热条件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水化规律[J]. 硅酸盐学报 2020(05)
- [10].水热条件下催化还原CO_2生成甲酸的优化研究[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7(03)
- [11].中亚热带水热条件对农田置换土壤硝化强度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02)
- [12].不同水热条件下氧化镧的制备和表征[J]. 广东化工 2008(12)
- [13].水热条件下掺杂硼对ZrO_2晶化过程的影响[J]. 山东化工 2015(20)
- [14].水热条件对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分布影响的讨论[J].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0(04)
- [15].适用于3S技术的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水热指标改进[J]. 中国草地学报 2012(04)
- [16].长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9(11)
- [17].制备工艺对水热条件下γ-MnOOH性能的影响[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5(02)
- [18].GFRP在水热条件下力学性能的退化[J]. 建设科技 2015(19)
- [19].水热条件下黄铁矿生长过程的XRD研究[J]. 矿物学报 2012(S1)
- [20].水热条件下合成的γ-AlOOH纳米棒的形貌及形成机制[J]. 湿法冶金 2016(01)
- [21].夜幕降临时,森林里热闹得像是“夜总会”[J]. 海峡旅游 2020(03)
- [22].水热条件下纳米级球状羟基磷灰石的制备[J]. 硅酸盐通报 2012(04)
- [23].沂蒙山区植被NDVI的时空特征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4(01)
- [24].高碱度水热条件下方沸石的合成机理及动力学[J]. 广东化工 2016(20)
- [25].重庆市NDVI对水热条件变化的响应及其空间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4)
- [26].水热条件下黄铁矿片、板状晶体的微结构[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4)
- [27].基于荧光光谱特性的水热条件对农田黑土富里酸结构的影响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02)
- [28].吃与地理[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7(12)
- [29].模拟注蒸汽油藏水热条件下低硫稠油的化学改质反应研究[J]. 自然科学进展 2009(12)
- [30].水热条件下棉纤维的结构演变特性[J]. 精细化工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