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祥
(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德州251114)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而努力。本文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开始,知是行之成。”也就是强调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成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的爱和情感,如同池塘的活水,没有水,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全方位的,生活上关怀冷暖,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技能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均在爱生之义。
教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和蔼、相信的目光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和被关注感。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
二、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拓展,更需要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关注细节,才能使课堂呈现“活”而不“乱”、“活”而不失“品味”的局面。
一是倾听
学生只有有效地倾听,学习才会进步,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强调倾听能力的作用。课堂教学不能回避“用心听讲”的字眼,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课堂装点得五彩缤纷,但热闹的课堂结束后,留给学生的东西却不多。倾听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倾听,即学生注意倾听教师的提问讲解,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还应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如果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只停留在提问与回答,不管对与错,只要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就行,就会缺乏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就会架空在肤浅的“对话”之上。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教师的提问,同时也要时刻检查自己是否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没有,不妨停下讲课,让学生再听一次问题,再听一遍同学的见解。
二是“异声”
“异声”就是学生与众不同的声音。这类学生往往思维特别活跃,他们想人之所未想,喜欢另辟蹊径,但有时也失之偏颇,使教师处于被动地位,措手不及甚至难堪。但这些“异声”迸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求知的激情,才是课堂最宝贵的资源。对于课堂中的“异声”,应该立即接纳并引导。在讲授《威尼斯商人》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夏洛克的性格特征,有学生说“贪婪”、“吝啬”、“冷酷无情”,可有一名学生却说“可怜”,理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同学们一片哗然。我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感受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并用“汶川地震”涌现的事迹为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思想的错误。
三是评点
目前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流于表象的过分热情的表扬式评点,如“你真聪明”、“真棒”、“太好了”等,而缺少让学生知道自己之所以被称赞的实质性评点。试想,如果课堂中教师一直忽视评点的这个细节,会给学生造成多大的不利影响,他们无法分辨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教师只有抓住学生说话的根本点,精确地说出合理的内核,剥离出不够到位或有错误的地方,才是评点的魅力所在。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自己的评点,让学生明确自己之所以被肯定或被否定的原因,这样会使课堂更有说服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不断学习才能成功,学习永远比经验重要。在课堂上,只有付出全部汗水,才能有一份收获。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灵动美丽,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才会迸发出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