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器件细小喷淋冲击冷却流场及形成的薄液膜特性研究

微器件细小喷淋冲击冷却流场及形成的薄液膜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采用数值计算和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验观测,研究了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流动现象,以及液膜形状的演化过程;研究了受细小喷淋冷却液滴冲击时,热物体表面液膜的稳定性。初步明确了影响液滴与液膜撞击合并过程的诸因素,阐明了各种因素对受细小喷淋冷却液滴冲击的固体表面液膜稳定性的影响,为喷淋液滴冲击冷却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论文包括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高速摄影仪,在不同液膜厚度条件下,实验观测了不同冲击速度的水滴和乙醇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后的流动现象,探讨了液滴冲击速度、液体粘性、表面张力、液膜厚度和液滴直径等对液滴撞击液膜后的流动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液体的粘性主要影响液滴撞击液膜后产生的水花的厚度及其稳定性;液体的表面张力主要影响撞击后产生的水花的高度,抑制飞溅的发生;液膜厚度增加时,液滴冲击产生的水花高度略有降低,水花的壁厚增加;飞溅出来的液滴个数与冲击液滴的直径有关。(2)采用VOF方法数值模拟了单个液滴撞击固体表面液膜后的流动过程,探讨了液滴撞击液膜形成水花的流动机理。液滴中液体持续冲击进入液膜,液膜内持续产生径向高速流动的流体,冲击周围液膜中原先静止的液体。在高速流动的流体和静止流体撞击位置,流动速度出现间断,该速度间断的位置不断向液滴冲击区域外扩展。速度间断两侧的流体的撞击作用形成冠状水花,水花形成后,由于继续有流体流入,其高度逐步增加。(3)数值分析了单个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时,液滴冲击的Weber数、Reynolds数以及液膜厚度等因素对液滴撞击固体表面液膜后出现的流动现象以及液膜形状演化的影响,与实验结果进行的比较定性地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液滴冲击对液膜状态的影响表现为:液滴冲击的Weber数和Reynolds数较大时,液滴撞击液膜后,液膜状态不稳定;反之,液滴撞击液膜后,液膜状态稳定。减小液滴直径和冲击速度,采用张力和粘性较大的液体,都有利于抑制水花和飞溅,也有利于液膜的稳定。(4)数值分析了两个和三个液滴与固体表面液膜的撞击合并过程,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液滴接连不断地冲击液膜时,上下液滴间距离较小时,在液膜上不易产生水花等流动现象,形成的液膜稳定;液滴间距离较大时,在液膜上易产生水花等流动现象,形成的液膜不稳定。液滴并排地同时冲击液膜时,液滴间距离不同,液膜形态的演化基本相同,变动幅度受液滴间距离的影响。多个液滴同时撞击液膜时,液膜形状随时间的演化,将随着液滴数的增加趋于复杂。(5)理论和数值分析了细小喷淋冷却液滴冲击对热物体表面薄液膜的质量和动量传输、液膜自身蒸发和表面张力等因素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细小喷淋冲击冷却时选择气化潜热较大、热传导系数小的液体作为冷却液,可使热物体表面形成的薄液膜较为稳定。选择表面张力较大的液体作为冷却液,有利于在热物体表面形成稳定的薄液膜。恰当的喷淋流量分布,能使热物体表面形成的薄液膜保持稳定,冷却性能最佳。流量过小,液膜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会产生破裂。流量过大,虽能形成稳定的液膜,但形成的液膜厚度较大,冷却性能并非最佳。喷淋液滴冲击液膜产生的动压力是导致液膜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因此应控制喷淋液滴冲击液膜前的动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电子器件液体工质冷却的主要问题
  • 1.2.2 几种微电子器件液体工质冷却方式
  • 1.2.3 液体射流冲击冷却的研究现状
  • 1.2.4 喷雾冲击冷却和喷淋冲击冷却的研究现状
  • 1.2.5 喷雾冲击冷却和喷淋冲击冷却研究的关键问题
  • 1.2.6 若干尚待研究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工作概述
  • 第二章 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流动显示实验
  • 2.1 引言
  • 2.2 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
  • 2.2.1 实验装置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液滴冲击水平固体表面上薄液膜
  • 2.3.2 液滴冲击水平固体表面上较厚的液膜
  • 2.3.3 不同大小液滴冲击水平固体表面上的液膜
  • 2.4 结论
  • 第三章 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数值计算方法
  • 3.1 F函数
  • 3.2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 3.2.1 控制方程
  • 3.2.2 边界条件
  • 3.2.3 初始条件
  • 3.3 数值计算方法
  • 3.3.1 控制方程的差分格式
  • 3.3.2 自由面上的边界条件
  • 3.3.3 压力迭代
  • 3.4 F函数的演化及自由面重构
  • 3.4.1 F函数的演化
  • 3.4.2 自由面重构
  • 第四章 单个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物理模型和计算网格
  • 4.2.1 物理模型
  • 4.2.2 液滴撞击液膜表面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4.2.3 计算网格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1 液滴冲击液膜产生水花的流动分析
  • 4.3.2 液滴冲击Weber数的影响
  • 4.3.3 液滴冲击Reynolds数的影响
  • 4.3.4 薄膜厚度H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个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不同垂直距离的两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
  • 5.2.1 物理模型
  • 5.2.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5.2.3 计算网格
  • 5.2.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 不同水平距离的两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
  • 5.3.1 物理模型
  • 5.3.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5.3.3 计算网格
  • 5.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 三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
  • 5.4.1 三个液滴先后撞击固体表面液膜
  • 5.4.2 三个液滴并排同时撞击固体表面液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细小喷淋液滴冲击的热物体表面液体薄膜稳定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 6.2.1 液膜控制方程
  • 6.2.2 固体壁面条件
  • 6.2.3 气液界面上的边界条件
  • 6.3 喷雾或喷淋液滴冲击的薄液膜的演化方程
  • 6.3.1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无量纲化
  • 6.3.2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的量级分析
  • 6.3.3 喷雾或喷淋液滴冲击的薄液膜界面演化方程
  • 6.4 物体表面薄液膜的稳定性分析
  • 6.4.1 计算方法
  • 6.4.2 液膜蒸发的影响
  • 6.4.3 液膜表面张力的影响
  • 6.4.4 喷淋量的影响
  • 6.4.5 喷淋液滴冲击动压力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缸盖高热密度区纳米流雾化冲击冷却的研究[J]. 汽车工程 2017(01)
    • [2].进口雷诺数和湿空气含湿量对冲击冷却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20(05)
    • [3].一种新型组合内部冷却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8(05)
    • [4].冲击冷却结构流动传热特性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7(07)
    • [5].水射流冲击冷却过程靶面热流密度测试方法的改进[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3(12)
    • [6].燃烧室过渡段冲击冷却效果计算与分析[J]. 热力透平 2013(04)
    • [7].径向稳定器冷却方式对壁温和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J].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18(06)
    • [8].微小扰流元件对阵列冲击冷却流动换热的影响[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8(07)
    • [9].微尺度冲击冷却通道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 推进技术 2015(01)
    • [10].狭窄通道具有针肋的表面冲击冷却实验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6(09)
    • [11].微尺度受限冲击冷却通道换热特性研究[J]. 机械与电子 2014(08)
    • [12].冲击-气膜冷却孔排列方式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J]. 汽轮机技术 2014(03)
    • [13].冲击+同向对流+气膜冷却的三维壁温计算与分析[J]. 航空动力学报 2011(10)
    • [14].异五边形扰流柱冲击冷却系统的数值研究[J]. 低温工程 2019(05)
    • [15].具有针肋的狭窄空间冲击冷却实验和数值计算[J]. 航空动力学报 2016(08)
    • [16].具有微小针肋阵列靶板表面冲击传热性能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8(09)
    • [17].气膜和冲击复合冷却结构耦合传热数值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11)
    • [18].自由空间水/气垂直冲击冷却实验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3(12)
    • [19].阵列射流冲击冷却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J]. 汽轮机技术 2010(03)
    • [20].带横流及旋流射流冲击换热的数值与实验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08(03)
    • [21].涡轮叶片弦中区扰流柱强化换热实验[J]. 航空动力学报 2010(03)
    • [22].叶片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的数值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01)
    • [23].含湿气流单缝冲击冷却数值模拟[J]. 航空动力学报 2013(01)
    • [24].复合倾斜冲击冷却结构设计及应用[J]. 航空发动机 2012(05)
    • [25].转子叶片径向受限的“冲击-气膜出流”冷却结构流动与换热[J]. 推进技术 2011(01)
    • [26].扰流柱形状对冲击冷却综合换热效率影响研究[J]. 推进技术 2019(03)
    • [27].涡轮第二级导叶冷却结构设计研究[J]. 节能技术 2013(03)
    • [28].带前缘涡轮动叶内冷通道流动换热数值模拟[J]. 航空动力学报 2012(04)
    • [29].抽吸孔对旋流和冲击冷却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7(01)
    • [30].球凹平板冲击冷却性能的数值研究及结构改进[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  ;  ;  ;  

    微器件细小喷淋冲击冷却流场及形成的薄液膜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