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对HL60/HT耐药细胞中各种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

川芎嗪对HL60/HT耐药细胞中各种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

一、川芎嗪对HL60/HT耐药细胞多种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雯[1](2020)在《川芎嗪二聚体、四聚体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是抗肿瘤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是从伞形科植物川芎中提取分离的一种生物碱单体活性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免疫功能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TMP具有多重抗肿瘤效应,对恶性肿瘤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血管生成、耐药及肿瘤免疫等均有一定的影响。TMP化学结构简单,科学家们通常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将TMP与其他抗肿瘤成分进行结构组合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如:川芎嗪-三萜类轭联物、川芎嗪-姜黄素类轭联物及川芎嗪-鬼臼毒素类轭联物等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TMP。二聚体和多聚体是药物化学家广泛使用的新药设计策略,主要用于增强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通常将两个或多个相同的抗肿瘤活性片段通过一个连接体连接形成同源二聚体或多聚体,如:青蒿素二聚体、β-咔啉二聚体及芹菜素二聚体等,它们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单体分子。连接体在二聚体及多聚体的设计中至关重要。前期研究发现,以环己酮、肟、五环三萜类及姜黄素等刚性结构作为连接体的川芎嗪二聚体的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川芎嗪单体化合物。本文设计以烷基链等柔性链作为连接体,合成新型川芎嗪四聚体7个,川芎嗪二聚体8个,采用MTT法评价其对He La,Hep G2,MCF-7,Fa Du和A549五种肿瘤细胞株及人乳腺细胞MCF 10A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且川芎嗪二聚体的抗肿瘤活性强于四聚体,最佳连接体长度为8–12碳链。其中,以1,10-癸二胺连接的川芎嗪二聚体8e的活性最强,对体外培养的He La,MCF-7,Fa Du,A549和MCF 10A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42±0.71μM,0.037±0.001μM,0.00136±0.00035μM,1.05±0.05μM和0.047±0.008μM,特别是对Fa Du细胞有较高的选择性,SI值(IC50MCF 10A/IC50 Fa Du)为34.56。此外,受启发于杂环化合物在药物设计中的重要性,设计以空间结构和电子云分布类似于川芎嗪的杂环化合物为基本母核,合成小分子杂环二聚体36个。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能够选择性杀伤Fa Du细胞,而对其他四种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表明,杂原子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且杂原子的种类及相对位置不同,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也不同。此外,目标化合物结构中的酰胺键和烷基链偶联方式是该类二聚体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关键。之后,以化合物8e为代表,采用一系列生物实验探讨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内外抗肿瘤药效和作用机制。克隆形成实验表明8e能够明显抑制Fa Du细胞克隆形成,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Calcein AM/PI(Propidium iodide,碘化丙啶)实验更加直观地表明8e能够有效杀伤肿瘤细胞,进一步验证了8e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同时,采用Fa Du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评价8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低、中、高剂量组对Fa Du移植瘤的抑制率分别为28.4%、54.8%、70.3%,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产生。此外,ADMET预测实验表明大部分目标物具有良好的成药性,特别是化合物8e,有望成为一个安全有效的抗肿瘤候选药物。Hoechst 33342染色、Annexin V/PI双染、JC-1染色及PI染色实验表明,8e可通过诱导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8e对Fa Du细胞中EGFR及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8e可抑制EGFR表达,而对VEGFR-2无明显作用。微管蛋白聚合分析实验表明8e能够抑制微管蛋白聚合。进一步采用分子对接研究8e与EGFR和微管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8e能较好的嵌入到蛋白活性口袋中,且结构中的酰胺键与蛋白形成的氢键作用有助于二者紧密结合。总之,本研究系统评价了一类川芎嗪四聚体、二聚体及其类似物的抗肿瘤活性,并初步探讨了苗头化合物8e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为该类化合物作为抗肿瘤候选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李续博,姜广宇,董航,赵旭[2](2019)在《基于液质联用的川芎嗪对人THP-1细胞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代谢轮廓及代谢通路技术靶向性分析人白血病THP-1细胞的代谢物,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质谱技术(UHPLC-Q-Exactive)靶向性分析人THP-1细胞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及的代谢途径变化,通过聚焦分析方法明确白血病发病的核心靶标及相关代谢径路。同时,观察给予川芎嗪对人THP-1细胞在代谢调控方面的治疗作用。结果通过化学计量学综合分析显示,THP-1细胞存在显着的代谢异常。差异代谢物分别为花生四烯酸、柠檬酸、肌酸、丙酮酸盐、胆碱、苯基丙氨酸。给予川芎嗪后其含量全部呈现回调趋势。结论川芎嗪单体对人白血病THP-1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通过靶向性的分析人THP-1细胞发现,其与正常细胞相比主要存在显着的代谢差异,所主要涉及的花生四烯酸代谢、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等通路可是为人白血病THP-1细胞的核心代谢途径,本研究鉴定的差异代谢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川芎嗪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王俊敏,王慧杰,孙彦君,陈辉,郝志友[3](2019)在《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故寻找高效低毒的相关逆转剂是该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体外实验被证明具有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很多,但真正进入临床研究的只有异搏定、环孢菌素A等极少数,而且疗效不理想,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研究转到低毒的天然产物,并从中发现具有相关作用的活性成分,本文将对此进行概述。

张坤[4](2018)在《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进行干预,明晰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髓系白血病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探索白血病病情进展与Wip1、野生型p53表达的相关性。采集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诊/敏感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健康成年人3-5ml外周血,提取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的总RNA,应用定时定量PCR检测Wip1、野生型p53表达量,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53热点突变情况。2.尾静脉接种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应用4-5周龄雌性SCID beige小鼠,2GyX射线预处理后,经尾静脉接种不同浓度的HL60、HL60/ADR细胞悬液。通过观察一般情况,照射前、造模第10、18、28天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骨髓形态学检查和组织切片病理检查鉴定模型。3.浙贝黄芩汤联合阿霉素体内干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比化疗敏感株与耐药株的疗效差异,明晰Wip1、P53的表达与疗效的相关性。将上述课题组构建HL60白血病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浙贝黄芩汤灌胃(中药)组、阿霉素腹腔注射(化疗)组、浙贝黄芩汤灌胃+阿霉素腹腔注射(中药+化疗)组。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中药组灌胃浙贝黄芩汤(7.58g/d/kg)每天一次,化疗组腹腔注射盐酸阿柔比星(1mg/kg)隔日一次,中药+化疗组应用浙贝黄芩汤联合盐酸多柔比星进行干预,周期14天。HL60/ADR白血病模型分组及给药处理方式均同上。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生存状态,于给药第15天或濒死前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各项指标检查,对比HL60白血病模型及HL60/ADR白血病模型各项指标及疗效的差异,包括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骨髓白血病细胞比值、脾脏重量、组织切片病理检查、Wip1及P53的表达情况,评价浙贝黄芩汤调控Wip1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白血病病情进展者,Wip1表达升高,野生型p53表达降低。白血病发病不同阶段Wip1的表达情况。共采集25例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复发/难治组)外周血、10例初诊或化疗敏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诊/缓解组)、7例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如下(正态分布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①Wip1mRNA:正常对照组、初诊/缓解组、复发/难治组中性粒细胞 Wip1mRNA 相对β-actin 的表达量分别为 0.0021(0.0016,0.0116)、0.0109(0.0050,0.0207)、0.0092(0.0037,0.0278),单个核细胞 Wip1mRNA 相对 β-actin 的表达量分别为 0.0024±0.0011、0.0080±0.0063、0.0042(0.0024,0.0100);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Wip1表达升高。②野生型p53mRNA:正常对照组、初诊/缓解组、复发/难治组单个核细胞p53mRNA相对β-actin的表达量分别为0.0056(0.0022,0.0063)、0.0060(0.0041,0.0359)、0.0018(0.0008,0.0045);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野生型p53mRNA表达下降。③检测了 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53热点突变,突变率为25%,分别位于6、7外显子,p53突变患者预后差。2.尾静脉接种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各模型组于接种细胞7-10天,出现竖毛、萎靡少动、脊背弓起、步态不稳、偏侧或转圈,接种HL60、HL60/ADR细胞悬液高浓度(1×107个/只)发病进展更快,通过比较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组织病理检查鉴定动物模型,而骨髓形态学检查因随实验进程,小鼠疾病进入终末期,极度消瘦,生存状态极差,处死取材时未能吹出骨髓细胞,未能得到有效制片获得实验数据。根据其余相关检测结果显示:接种浓度为1×107个/只的HL60、HL60/ADR两模型组白血病浸润更明显,可满足下一步实验需求。3.浙贝黄芩汤可减轻白血病模型肿瘤负荷、增强化疗敏感性、部分逆转耐药,与降低Wip1的表达有关。HL60、HL60/ADR模型均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药+化疗组,每组6只。①生存期(天):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17.83±6.88、20.00±6.23、22.00±4.43、23.00±2.00;HL60/ADR 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20.83±5.00、21.33±4.55、23.17±2.04、24.00±0.00,单用浙贝黄芩汤即可延长生存期,中药联合化疗生存期最长。②给药第15天小鼠体重(g):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9.80±2.60、10.24± 1.59、11.03±1.31、11.62±1.96;HL60/ADR 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 1 0.94±0.92、11.67±2.03、13.52±1.65、15.56±0.87,仅HL60/ADR中药+化疗组的体重较造模时(13.16±1.04g)增加,其余组均较造模前下降,说明耐药白血病模型应用化疗时联合中药可改善恶病质状态。③给药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L):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3.36±1.08、1.39±0.39、0.45±0.24、0.45±0.23,化疗、中药+化疗组较其余两组明显下降。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0.96±0.40、1.24± 1.04、0.66±0.44、0.81±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给药第15天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55.21±7.29、39.24±2.94、31.49±2.36、25.52±0.81。浙贝黄芩汤具有减轻白血病负荷、化疗增敏的作用。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77.42±0.73、75.65±0.18、72.74±1.18、67.03±3.83,耐药株 HL60/ADR 各实验组化疗耐药,浙贝黄芩汤联合化疗可部分逆转耐药。⑤脾脏重量(g):脾脏为髓外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主要场所,通过观察脾脏的重量可反映体内白血病负荷。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0.1637±0.0359、0.1132±0.0075、0.0662±0.0152、0.0854±0.0008,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0.1768±0.0226、0.1765±0.0191、0.0828±0.0074、0.0968±0.0052,耐药株各组脾脏重量明显高于敏感株,中药联合化疗可减轻白血病模型脾脏肿瘤负荷。⑥脾脏病理切片HE染色:HL60模型组小鼠脾脏镜下可见,脾脏正常组织结构被完全破坏,弥漫性白血病细胞浸润灶,中药联合化疗能明显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HL60/ADR模型组脾脏正常结构亦完全破坏,镜下白血病细胞弥漫浸润,且耐药株各组小鼠脾脏浸润灶均明显多于敏感株相应组别。⑦Wip1mRNA相对表达量: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1.3733±0.4347、0.4525±0.2298、0.4700±0.3220、0.1825±0.1410;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0.8166±0.6886、0.7193±0.3412、0.1061±0.1074、0.1011 ±0.0976。随着白血病病情的控制,Wip1表达量减低,中药联合化疗可进一步下调Wip1表达。结论浙贝黄芩汤可通过下调Wip1减轻白血病负荷、增强化疗敏感性、部分逆转白血病耐药,白血病病情进展与Wip1表达升高相关。

杨臻[5](2016)在《浙贝黄芩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比较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HL60/ADR细胞增殖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2.探讨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pl)在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观察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HL60/ADR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Wipl表达的相关性。4.探讨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增加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HL60/ADR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与Wip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MTS法检测比较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敏感细胞HL60、耐药细胞HL60/ADR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各提取物的IC5。值。测定非毒剂量(<IC,0)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后HL60、HL60/ADR细胞阿霉素IC50的变化。2.中性粒细胞分离液分离5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难治组)、3例化疗敏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缓解组)、3例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单个核细胞,分别提取总RNA,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Wip1mRNA的表达情况。3.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作用于HL60、HL60/ADR细胞,Real-time PCR法检测Wip1mRNA的表达变化;经Annexin/PI双染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4.Real-time PCR法检测HL60、HL60/AD R细胞Wip1mRNA表达的差异。非毒剂量(<IC,0)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HL60、HL60/ADR细胞,Real-time PCR法检测Wip1mRNA表达的变化。利用Lipofectamine 3000转染试剂将Wipl高表达质粒(hWIP1-FLAG-pCMV-Neo-Bam)及对照质粒(pCMV-Neo-Bam)转染入HL60细胞,上调HL60细胞Wip1表达。MTS法检测Wipl高表达HL60细胞及转染对照质粒HL60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结果1.浙贝黄芩汤提取物对HL60细胞的IC50值由低到高依次为醇提取物(141.06±11.29ug/ml)、水提取物(177.28±4. OOug/ml)、酸水提取物(217.66±16.78 ug/m1),P<0.05。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IC50值均大于200ug/ml,浙贝黄芩汤酸水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IC50值大于400ug/ml,各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工C50值均高于HL60细胞。200ug/m1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7.28±4.69)%、(37.67±3.43)%、(25.39±4.98)%,其中醇提取物抑制率高于水提取物及酸水提取物,P<0.05;水提取物及酸提取物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毒剂量(<IC10)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于HL60细胞,阿霉素的IC50值降低,P<0.05,增敏倍数分别为1.60、2.00倍。非毒剂量(<IC10)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于HL60/ADR细胞,阿霉素的IG50值降低,P<0.05,逆转倍数为1.50倍。2.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难治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Wip1mRNA目对内参基因β-actin的表达量为0.0969±0.0684,缓解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Wip1mRNA相对内参基因β-actin的表达量为0.0083±0.0078,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Wip1mRNA相对内参基因β-actin的表达量为0.0116(0.0021,0.0118)。Wip1mRNA在难治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较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plmRNA在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缓解组、难治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Wip1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作用于HL60、HL60/ADR细胞,HL60细胞早期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率增加,P<0.05;HL60/ADR细胞早期凋亡率增加,P<0.05,晚期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作用后,HL60细胞Wip1mRNA水平下调,HL60/ADR细胞Wipl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4.WiplmRNA在HL60/ADR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低于HL60细胞。与单用阿霉素组相比,非毒剂量(<IC10)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后,HL60细胞WiplmRNA表达上调、HL60/ADR细胞WiplmRNA表达下调。Wipl高表达HL60细胞阿霉素的IC50值为0.35±0.09ug/m1,转染对照质粒HL60细胞阿霉素的IC50值为0.36±0.17u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能不同程度的抑制HL60及HL60/ADR细胞增殖,以醇提取物抑制作用最强。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抑制作用弱于HL60细胞。非毒剂量(<IC,0)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能有效增加HL60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并部分逆转HL60/ADR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2.Wipl可能在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高表达,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仍有待进一步检测研究。3.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能促进HL60、HL60/ADR细胞凋亡,但与Wip1的相关性不明确。4.本实验未显示Wipl高表达与HL60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与Wipl表达未显示相关性。

刘海晔[6](2015)在《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长久以来困扰着肿瘤治疗的临床难题。MDR机制的形成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水平、多结构和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克服肿瘤细胞MDR,提高抗癌药物疗效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的重点与关键课题。目前多数化学药逆转剂往往只针对单一的耐药机制,且逆转剂本身不良反应较大,制约着临床的使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越来越多的中药抗癌药物正在被挖掘、被研究、被使用。中药治疗疾病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能明显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的细胞毒作用。从论述MDR的机制入手,综述近年来中药逆转肿瘤MDR的研究进展。

林锦璇[7](2014)在《川芎嗪衍生物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由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1173519)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项目(2011-CXTD-15)资助。受启发于中药的配伍和化药的拼合,本课题组前期基于川穹——丹参、川芎——当归经典药对中的活性成分,设计、合成了川芎嗪系列衍生物108个。经过9种细胞模型系统筛选发现川芎嗪化合物17和化合物4、13、26分别具有神经保护和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研究价值。本论文深入开展上述先导化合物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合前期工作基础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川芎嗪衍生物17对分化后神经细胞拟缺血损伤模型的影响川芎嗪衍生物17,结构新颖,是从60种川芎嗪衍生物中初步筛选出来的,具有较强的神经细胞保护活性先导化合物。本课题通过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建立体外拟缺血损伤神经细胞模型,进一步探讨该药对神经元作用及其机制。一、化合物17对神经细胞拟缺血损伤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化合物17对体外培养PC12细胞在NGF诱导、拟缺血损伤等条件下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化合物17对损伤神经细胞NF-κB/p65、COX-2的表达情况,探讨化合物17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1.化合物17对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未分化PC12细胞的生长条件为85%RPMI1640+5%胎牛血清+10%马血清+双抗(100μg·mL-1链霉素和100 青霉素);分化后培养基改为90%RPMI1640+10%胎牛血清+双抗(100μg·mL-1链霉素和100 U·mL-1青霉素);在37℃恒温、5%C02及饱和湿度培养箱中生长。通过NGF对PC12细胞诱导分化并用CoC12作用于细胞12h后建立拟缺血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17对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2.化合物17对拟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不同给药浓度的化合物17对分化后拟缺血损伤PC12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探讨化合物17是否通过影响神经细胞凋亡率,从而促进神经细胞增殖,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程度。3.化合物17对诱导分化拟缺血损伤PC12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作用浓度化合物17对分化后拟缺血损伤PC12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ICC染色法,分析NF-κB/p65、COX-2的表达。结果:1.熟练掌握了该课题组建立的PC12细胞培养体系,实验结果稳定;并验证PC12细胞分化后拟缺血损伤模型作为神经保护药物筛选模型的可行性;以50ng·mL-1NGF,作用24h诱导PC12细胞分化建立神经细胞模型;以200μmol·L-1氯化结,作用12h为分化后PC12细胞拟缺血损伤造模条件。2.化合物17可使拟缺血损伤神经细胞活性增强,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3.75μmol.L-1、7.5μmol·L-1、15μmol·L-1、30μmol·L-1、60μmol·L-1各浓度组的OD值明显高于模型组及川芎嗪组;浓度为60μmol.L-1时OD值明显高于NGF组。3.化合物17可抑制分化拟缺血损伤PC12的凋亡;不同作用浓度化合物17组可显着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15μmol·L-1、30μmol·L-1、60μmol·L-1各浓度组的细胞存活率值明显高于NGF组及模型组。4.化合物17对拟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影响HE染色结果:(1)NGF组:与模型组比较,可见细胞体积显着增大,胞核也增大,胞浆较饱满,几乎每个胞体均长出多个突起,长短不一,突起末端呈现楔状的生长锥,相互交错形成网状;(2)模型组:细胞两极突起减少或消失;细胞折光性差,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胞浆少,包膜破裂,细胞坏死;(3)化合物17组:与NGF组相比较,可发现细胞突起数目增多,突起长度增长,特别是高剂量组变化明显。ICC染色结果:(1)NF-KB/p65:化合物17可增加缺氧时NF-κB/p65的表达;(2)COX-2:化合物17可减少缺氧时COX-2的表达。结论:化合物17对拟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化合物17具有NGF激动剂活性;其作用机理可能为:化合物17可能通过增加NF-κB/p65的激活,并减少下游因子COX-2的表达,减轻PC12细胞拟缺血后的炎症反应,抑制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二、结语综上所述,化合物17具有明显的NGF激动剂活性,并能够显着减轻分化后PC12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的损伤,随着化合物17浓度的增加对拟缺血损伤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显着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少下游因子COX-2的表达,进而抑制神经细胞拟缺血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川芎嗪衍生物4、13、26的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基于中医经典药对抗癌活性成分,以拼合原理为指导,设计、合成高效、低毒的抗癌先导化合物,是发现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思路之一。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和钙拮抗、抗内皮素和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川芎嗪衍生物4、13、26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从48种川芎嗪衍生物中初步筛选出来的,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前期关于这3种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未出现毒性反应或较轻,提示这些化合物安全性较高。本文利用MTT比色法完成化合物4、13、26在HepG2、MCF-7、Hela和HT-29等在4种癌细胞模型上的抗肿瘤活性多浓度梯度筛选,并计算出IC50,与阳性药顺铂进行比较。利用AnnexinV-PI凋亡检测试剂盒与流式细胞仪检测先导化合物4、13、26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检测化合物26对HepG2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采用H22荷瘤小鼠模型检测化合物26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为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研究提供实验依据。1.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及其IC50值测定为了考察本课题组在研的先导化合物,重点是川芎嗪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确定了4种肿瘤细胞的MTT筛选条件,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一步抗肿瘤活性筛选,并计算其IC50值,结果显示川芎嗪衍生物4、13和26的抗肿瘤效果显着,它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且IC50值与顺铂相当。2.化合物4、13及26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检测为了研究化合物4、13和26是否通过诱导凋亡的方式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我们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这些化合物作用于HepG2细胞后的凋亡率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4、13、26均可浓度依赖性地诱导细胞凋亡,且以早期凋亡为主。3.化合物26影响HepG2细胞周期分布的检测多数抗肿瘤化合物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同时具有细胞周期依赖性,因此我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化合物26对HepG2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化合物26可使细胞周期的各时相细胞百分数发生显着改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同浓度均使GO/GI期与G2/M期细胞数增加,S期细胞数减少,结果提示化合物26可使细胞停滞在GO/GI期与G2/M期,阻止S期细胞向G2/M期移行,最终诱导细胞凋亡,而且可能以S期为主。4.化合物26对H22荷瘤小鼠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化合物26对肿瘤细胞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干扰肿瘤细胞的分裂周期有关。为了探讨其体内抗肿瘤作用,设计了 H22荷瘤小鼠的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6可以显着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给药浓度为30mg/kg(腹腔注射)时抑瘤率达到了 60%以上,并呈现出较低的毒副作用。

林淑仪,戴碧涛[8](2012)在《苦参碱和川芎嗪抑制白血病细胞侵袭转移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苦参碱及川芎嗪对低氧(3%O2)培养条件下人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ji细胞、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细胞,低氧环境下继续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0.15、0.2、0.25 g/L苦参碱或0、0.1、0.15、0.2 g/L川芎嗪处理,以常氧培养不加药物的细胞为对照组,分别检测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以RT-PCR方法检测HIF-1α、VEGF mRNA的表达。结果低氧环境下Raji细胞和K562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HIF-1α、VEGF mRNA的表达均较常氧对照组显着增强(P<0.01)。0.15、0.2、0.25 g/L苦参碱均有效抑制低氧环境下Raji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下调HIF-1α、VEGF mRNA的表达(P<0.05)。0.2、0.25 g/L苦参碱均有效抑制低氧环境下K562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下调HIF-1α、VEGF mRNA的表达(P<0.05)。0.1、0.15、0.2 g/L川芎嗪均有效抑制Raji细胞、K562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下调HIF-1α、VEGF mRNA的表达(P<0.05),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苦参碱和川芎嗪能有效抑制低氧环境下Raji细胞和K562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内HIF-1α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VEGF mRNA的生成来实现。

伍俞霓[9](2012)在《川芎嗪对HL-60细胞株及其SCID小鼠模型的治疗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TMP和联合As2O3后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建立SCID小鼠-人AML模型,体内验证TMP减毒增效功能,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TMP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MTT法检测TMP对HL-60细胞增殖影响;NBT还原能力实验检测TMP作用下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时功能成熟程度,并筛选出TMP最佳诱导分化浓度;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CD14表达率;流式细胞仪检测HL-60细胞周期分布;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mRNA和蛋白:c-myc、p27、CDK2和cyclinE1表达。2. TMP联合As2O3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HL-60和ECV-304两种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TMP组、As2O3组、TMP联合As2O3组。MTT法检测HL-60细胞增殖变化;RT-PCR测定HL-60细胞VEGF mRNA表达;ELISA检测HL-60细胞分泌VEGF蛋白的差异。台盼蓝染色计数绘制ECV-304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ECV-304细胞早期凋亡率;倒置显微镜观察ECV-304细胞贴壁情况。3.TMP联合As2O3对HL-60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分组同前。MTT实验检测HL-60细胞增殖变化;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NBT还原能力实验检测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时功能成熟程度;流式细胞仪检测HL-60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CD14表达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c-myc、p27、CDK2和cyclinE1mRNA和蛋白表达。4.建立SCID小鼠-人AML模型,对TMP减毒增敏功能进行体内实验验证。建模:在给予SCID小鼠300cGy (60Co source)放射24h内,尾静脉注射HL-60细胞(1×106个)建立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D33蛋白表达阳性率和HE染色观察白血病细胞侵润组织情况共同来鉴定建模是否成功。分组:建模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患病组(不予药物治疗)、单用TMP组(200mg/kg TMP腹腔注射,Qd×21天)、单用As2O3组(3mg/kg As2O3腹腔注射,Qd×21天)、TMP联合As2O3组(200mg/kg TMP腹腔注射+3mg/kg As2O3腹腔注射,Qd×21天)。各组小鼠濒死前麻醉后处死。取小鼠血清,检测肝肾功能;ELISA检测血清中VEGF蛋白分泌量;免疫荧光检测小鼠骨髓微小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D33、HIF-1α蛋白表达。结果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TMP对HL-60细胞的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低浓度(200-300μg/ml) TMP作用下NBT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300μg/ml TMP处理HL-60细胞不同时间后,CD11b阳性表达率升高呈时间依赖性(p<0.01),CD14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c-my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p27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1),cyclinE1和CDK2mRAN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其蛋白表达水平则显着下降(p<0.01),呈时间依赖性。2.在TMP+As2O3组HL-60细胞生长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组或单用As2O3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HL-60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在联合处理后明显减少。在TMP+As2O3组ECV-304细胞早期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或单用As2O3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经TMP和As2O3单独处理后均可抑制ECV-304细胞对培养瓶壁的粘附能力,联合作用后效果明显增强。3.在TMP联合As2O3组HL-60细胞NBT还原率和粒系分化抗原CD11b表达率显着增高(p<0.01);油镜下观察到细胞在形态学上亦趋于成熟;p27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较对照组显着上升(p<0.05),c-my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1),cyclinE1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其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更明显(p<0.01),CDK2mRAN表达变化轻微,但其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1)。4.预处理后SCID小鼠注射HL-60细胞后其骨髓单个核细胞CD33呈强阳性表达,肝、脾、肾、骨髓及转移瘤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有大量AML白血病细胞浸润,证实SCID小鼠-人AML模型建立成功。各组白血病SCID小鼠生存时间存在显着差异,各治疗组小鼠生命延长率分别是:单用TMP组29.63%,单用As2O3组50%,TMP联合As2O3组74.07%。AST在患病组显着少于As2O3组(p<0.05),AST、CREA在联合用药组显着少于As2O3组(p<0.05)。CD33蛋白在患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表达呈强阳性,在单用As2O3组、单用TMP组呈中度表达,在联合用药组呈低表达。HIF–la蛋白在患病组呈强阳性表达,在单用As2O3组呈中度表达,在单用TMP组呈低表达,联合用药组表达阴性。在联合用药组VEGF蛋白分泌量也较单用药物组和患病组显着降低。患病组白血病SCID小鼠骨髓微血管的血管形态幼稚,血管腔狭小,血管管壁结构紊乱;治疗组白血病SCID小鼠骨髓微血管管腔较对照增大,血管结构较完整。各治疗组小鼠骨髓MVD显着地低于患病组(p<0.05),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单药治疗组之间骨髓MVD计数无差异。结论1.小剂量TMP能诱导HL-60细胞分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其机制可能是c-myc表达的下调,p27表达的增加,在蛋白水平抑制与cyclin E-CDK2复合物的结合,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2.TMP联合As2O3后抑制HL-60细胞增殖作用增强。其机制可能是一方面HL-60细胞VEGF mRNA合成和蛋白分泌减少,通过VEGF自分泌途径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通过VEGF旁分泌途径中抑制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增殖;另一方面抑制内皮细胞ECV-304的增殖与转移,阻断血管新生的重要环节。3.小剂量TMP能增强小剂量As2O3诱导分化的作用,以粒系分化为主。其机制可能是TMP通过上调p27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c-myc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cyclin E-CDK2复合物蛋白激酶活性,阻滞细胞由G1期向S期过渡,促使HL-60细胞分化成熟。4. TMP能增强As2O3对SCID小鼠-人AML模型的治疗作用,明显改善小鼠的肝肾功能。其增效的机制可能是TMP下调白血病模型小鼠体内HIF-1a和VEGF的表达,小鼠骨髓MVD减少,微小血管结构趋向正常化,使AML细胞凋亡率升高。该实验填补了TMP在抗血管生成作用动物模型的空白。

褚雨霆[10](2012)在《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背景:目前,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AL)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为增强疗效,提高缓解率多采用更换化疗方案、加大抗癌药物剂量与使用多药耐药逆转剂三种应对措施。但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因多数RAL患者均经过多疗程化疗,已经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②所有抗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因此,加大抗癌药物剂量并非是提高RAL临床疗效的理想方案。③应用多药耐药逆转剂可能是提高PAL临床疗效的有效措施。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我科从1993年开始针对RAL患者临床缓解率低及其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性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并有明确的研究结果。根据中医理论确定了“痰瘀互阻”证型的药物“复方浙贝颗粒”,并且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等研究中证实:①复方浙贝颗粒具有抑制K562/A02细胞外排抗癌药物的能力,并能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②复方浙贝颗粒能明显增加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抑制效果,并能降低移植瘤组织细胞的MDR1基因、BCL-2蛋白高表达,提高BAX蛋白表达水平。并且对移植瘤组织细胞耐药相关酶(GSH,TopoⅡ)、膜耐药相关蛋白(Pgp, MRP)具有抑制作用。十五期间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的中医干预研究证实:复方浙贝颗粒能明显提高临床缓解率,并且具有显着的增效减毒作用。前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观察显示出复方浙贝颗粒具有良好的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作用,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白血病患者常存在免疫功能障碍,复方浙贝颗粒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是否起作用尚缺乏研究。目的: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AL)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的影响,以明确其能否改善RAL患者免疫功能。方法:标本来源于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就诊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共收集31份外周血标本,28份骨髓标本。于外周血及骨髓标本收集后,对符合“痰瘀互阻”证型的患者给予复方浙贝颗粒(浙贝母、川芎、防己按3:4:3比例制成,10g/袋,每日两次)口服,并于治疗后第28天时再次复查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外周血及骨髓液均采用美国BD FACSCanto II流式细胞仪检查,观察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治疗前后表达比例变化情况。结果:RAL患者缓解和未缓解组比较淋巴细胞、粒细胞、前B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较结果显示,CD4+CD25+Foxp3Treg在RAL组(1.71±1.65)与健康组(0.99±0.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CD41CD25-1Foxp3Treg细胞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川芎嗪对HL60/HT耐药细胞多种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芎嗪对HL60/HT耐药细胞多种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嗪二聚体、四聚体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川芎嗪在抗肿瘤方面的结构修饰
    1.2 二聚体及多聚体策略在抗肿瘤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1.2.1 柔性连接体
        1.2.2 刚性连接体
    1.3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2.1 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川芎嗪四聚体的合成
        2.3.2 川芎嗪二聚体的合成
        2.3.3 小分子杂环二聚体的合成
        2.3.4 川芎嗪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川芎嗪四聚体的结构表征
        2.4.2 川芎嗪二聚体的结构表征
        2.4.3 小分子杂环二聚体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川芎嗪衍生物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细胞系与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毒性实验(MTT)
        3.2.3 克隆形成实验
        3.2.4 Calcein AM/PI细胞双染实验
        3.2.5 裸鼠体内抑瘤实验
        3.2.6 ADMET预测
        3.2.7 数据统计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川芎嗪衍生物的体外细胞毒性
        3.3.2 川芎嗪二聚体8e抑制FaDu细胞克隆形成
        3.3.3 川芎嗪二聚体8e的Calcein AM/PI细胞双染实验
        3.3.4 川芎嗪二聚体8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3.3.5 川芎嗪衍生物的ADMET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川芎嗪衍生物抗肿瘤机制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细胞系
    4.2 实验方法
        4.2.1 基于Hoechst33342染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4.2.2 基于Annexin V/PI双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4.2.3 基于JC-1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4.2.4 基于PI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4.2.5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4.2.6 微管蛋白聚合分析
        4.2.7 分子对接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川芎嗪二聚体8e诱导FaDu细胞凋亡
        4.3.2 川芎嗪二聚体8e诱导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
        4.3.3 川芎嗪二聚体8e诱导FaDu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
        4.3.4 川芎嗪二聚体8e对EGFR、VEGFR-2表达的影响
        4.3.5 川芎嗪二聚体8e抑制微管蛋白聚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川芎嗪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液质联用的川芎嗪对人THP-1细胞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细胞培养
    1.3细胞提取方法
    1.4 分析条件
    1.5 数据处理及生物标记物鉴定
2 结果
3 讨论

(3)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碱
    1.1 苦参碱
    1.2 粉防己碱
    1.3 川芎嗪
    1.4 甲基莲心碱
    1.5 贝母素乙
    1.6 蝙蝠葛碱
    1.7 麻黄碱
    1.8 乌头碱
    1.9 千金藤素
    1.10 龙葵碱
    1.11 其他
2 黄酮
    2.1 槲皮素
    2.2 姜黄素
    2.3 葡萄籽多酚
    2.4 其他
3 苯丙素
    3.1 五味子乙素
    3.2 补骨脂素
    3.3 蛇床子素
4 皂苷
    4.1 三七总皂苷
    4.2 野木瓜果实总皂苷
5 其他
    5.1 白藜芦醇
    5.2 雄黄
    5.3 提取物和复方制剂
6 结语

(4)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逆转白血病耐药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Wip1生理与病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Wip1调控野生型p53的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进程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实验二 尾静脉注射HL60、HL60/ADR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实验三 浙贝黄芩汤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绩

(5)浙贝黄芩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
        2 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现状
        3 中药复方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现状
        4 中药与西药逆转剂的联合应用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Wip1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1 Wip1基因的致癌特性
        2 Wip1基因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3 Wip1基因促进肿瘤发生的机制
        4 Wip1表达的调控
        5 Wip1与肿瘤耐药
        6 Wip1高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7 Wip1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8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浙贝黄芩汤提取物对HL60、HL60/ADR细胞增殖及耐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实验二 Wip1在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实验三 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与Wip1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实验四 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与Wip1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 MDR 产生机制
    1.1 经典途径介导的 MDR
    1.2 非经典途径介导的 MDR
    1.3 DNA 损伤修复与 MDR
    1.4 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及基因与 MDR
    1.5 其他
2 中药逆转肿瘤 MDR 现状
    2.1 中药单体对肿瘤 MDR 的逆转作用
    2.2 中药提取物对肿瘤 MDR 的逆转作用
    2.3 中药复方对 MDR 的逆转作用
3 展望

(7)川芎嗪衍生物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及其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川芎嗪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流程框架示意图
    第一部分 川芎嗪衍生物17对分化后神经细胞拟缺血损伤模型的影响
        实验一、分化后PC12细胞拟缺血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化合物17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川芎嗪衍生物17对分化后拟缺血损伤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川芎嗪衍生物17对分化后拟缺血损伤PC12细胞的形态学影响及其机理探讨
        一、化合物17促神经分化活性的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二、化合物17抗缺血性脑中风作用机理的探讨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川芎嗪衍生物4、13、26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实验一 肿瘤细胞的培养及川芎嗪衍生物4、13、26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
        MTT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川芎嗪衍生物4、13、26对HEPG2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一、化合物4、13、26对HepG2细胞作用浓度与时间的筛选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二、川芎嗪衍生物4、13、26对HepG2细胞周期及凋亡影响的检测
        实验材料与方法
        凋亡检测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川芎嗪衍生物26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8)苦参碱和川芎嗪抑制白血病细胞侵袭转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主要材料
    2细胞低氧培养和分组
    3实验方法[12-14]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9)川芎嗪对HL-60细胞株及其SCID小鼠模型的治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TMP 对 HL-60 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TMP 联合 As2O3抑制 HL-60 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TMP 联合 As2O3诱导 HL-60 细胞株分化与分子机制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TMP 联合 As2O3对 SCID 小鼠-人 AML 模型治疗机制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1. 中药单药
    2. 中药复方
    3. 讨论
    参考文献
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川芎嗪对HL60/HT耐药细胞多种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嗪二聚体、四聚体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佳雯.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液质联用的川芎嗪对人THP-1细胞干预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J]. 李续博,姜广宇,董航,赵旭.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3)
  • [3]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活性的天然产物研究进展[J]. 王俊敏,王慧杰,孙彦君,陈辉,郝志友. 中成药, 2019(04)
  • [4]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D]. 张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浙贝黄芩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敏感性的影响[D]. 杨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 刘海晔. 中草药, 2015(07)
  • [7]川芎嗪衍生物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研究[D]. 林锦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苦参碱和川芎嗪抑制白血病细胞侵袭转移作用的实验研究[J]. 林淑仪,戴碧涛.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2(05)
  • [9]川芎嗪对HL-60细胞株及其SCID小鼠模型的治疗机制研究[D]. 伍俞霓. 重庆医科大学, 2012(11)
  • [10]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D]. 褚雨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川芎嗪对HL60/HT耐药细胞中各种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