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全球化与中国崛起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 聂继永
导师: 庞元正
关键词: 全球化,后发展国家,中国崛起,生产力,制度,文化
文献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历史呈递性为线索,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通过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自身的发展,在理论上作了必要的梳理和准备,由此过渡到全球化进程中后发展难题的描述与分析中。通过对后发展难题的多维度阐释,揭示了后发展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悖论”式命运。最后,文章从生产力、制度和文化等三个层面分析了融入全球化之后的中国在崛起途径和方式上的选择,试图展示中国崛起的未来图景。 本文除导论外,正文分为三章。导论主要说明了研究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缘起和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状况以及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是围绕着马克思、列宁和邓小平关于全球化的思考展开论述。世界历史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运动的科学认识,而在对这一理论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作为世界历史理论奠基者的马克思,他的贡献在于通过批判到继承近代资产阶级尤其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基本理论框架。从历史材料的积累和揭示到对世界文化的敏锐把握再到资本运动的具体分析,马克思一步步从现象走向本质,而“世界历史”的精神实质也逐渐明朗,即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运动,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脱离开它在欧洲的特定历史起源而表现为真正的全球性抽象概念。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透彻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变的基本特征,在理论上深化了马克思的构想,同时也更加接近了理论自身的逻辑运动的中心。在帝国主义时代,在经济转变为世界经济的时期,列宁还提出了把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思想。邓小平作为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阐释者,他的特点是侧重于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而不是理论的建设,直接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了指导中国开放实践的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这一理论以发展为旨归,阐明了对外开放的原则和开放实践中的辨证法,尽管不具备象马克思和列宁那样鲜明的理论形态,却不失为一种前瞻性的发现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展难题。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作为后来者,后发展国家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诸多悠关命运的二难选择。何去何从,殊难抉择。在政治上,坚持主权原则是后发展国家自主决定命运的前提,这正面临着来自资本在全球行走所带来的全球治理要求和西方的“新殖民主义”的双重冲击。在经济上,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和机遇是多方面、多领域的。
论文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世界历史的形成
二、世界历史的发展
三、世界历史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趋势
四、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二、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
一、对外开放理论的形成基础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三、对外开放中的辩证法
四、对外开放理论中的发展观
第二章 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展难题
第一节 全球化的内涵、逻辑和本质
一、全球化的内涵
二、全球化的逻辑
三、全球化的本质
第二节 后发展难题:从后发展国家的角度看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一、政治领域的两难选择
二、经济领域的两难选择
三、文化领域的两难选择
第三节 融入全球化:破解后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一、反全球化运动与后发展国家的抉择
二、从政治上看后发展难题的破解
三、从经济上看后发展难题的破解
四、从文化上来看后发展难题的破解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崛起
第一节 中国崛起的内涵和界定标准
一、中国崛起的内涵
二、中国崛起的界定标准
第二节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与中国崛起
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中国崛起的内在要求
二、全球化时代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三、全球化时代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性
第三节 制度建设与中国崛起
一、制度建设与中国崛起的制度基础
二、全球化条件下的制度建设
三、全球化时代制度建设的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文化建设与中国崛起
一、文化的力量与中国崛起
二、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路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相关论文
- [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D]. 孙凡荣.中共中央党校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