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梅娘,成长并成名于沦陷区。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再现了被殖民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对弱者给予人文关怀。她的家境殷实,却缺乏母爱,性格独立而倔强,因此,在父亲去世后,她毅然离开旧式家庭,去开辟自己的天地。她成名于伪满洲国,并留学日本,最终在沦陷区的华北文坛上绽放光芒。关注女性的创作主题,使得她在官方倡导与个人兴趣之间找到平衡。新中国成立前夕,丈夫遇难,她带着孩子回到北京,对新政权满怀期待。然而,沦陷区创作却成为她的罪名,并因此在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中备受批判。她一生坎坷:幼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然而她的坚忍与乐观,助她挺过劫难,迎来平反。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对沦陷区文学关注度上升,梅娘作为少数仍然健在的沦陷区作家之一,成为颇有研究价值的个案。伴随着她的新作出版,梅娘也频繁出现在研究者和传媒的视野中。然而,再度复出后的梅娘,异常在意“身份”问题,她不断的表明自己并未被沦陷区的污水所沾染,积极参与到自我研究与作品解读中。对“政治身份”的敏感在她心里留下烙印,她在传媒采访、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甚至在发表的散文中,不断地重申她的身份问题,试图给大众营造一个“政治清白”的梅娘。本文以梅娘的文学活动轨迹为线索,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了梅娘的家庭背景,并分析其主要作品借以阐释梅娘的文学思想;第二章考察新中国成立前夕梅娘决定回国的原因,以及建国后梅娘与新政权短暂的蜜月期;第三章则关注梅娘再度复出后的文学活动,试图走进这位经历丰富的沦陷区作家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