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孔间距阳极氧化铝及其双层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大孔间距阳极氧化铝及其双层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论文摘要

多孔阳极氧化铝(Anodic Aluminum Oxide,以下简称AAO)膜,因其可控的纳米阵列结构、稳定的制备工艺、低廉的生产成本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文利用改性的电解液制备大孔间距以及孔间距大范围可调的多孔AAO膜,同时利用多孔AAO膜内、外层分别制备α-Al2O3多孔膜和AlOOH纳米柱以及纳米管阵列,并研究了大孔间距AAO膜的湿度敏感特性。根据阳极氧化电压与孔间距的线性关系,大孔间距AAO膜需通过施加高阳极氧化电压制备得到,但是由于高氧化电压下难以控制电解液中参与导电的离子浓度,易导致击穿现象的发生,所以目前稳定地制备高度有序大孔间距AAO膜依然存在困难。本文在磷酸溶液中添加草酸铝作为缓冲剂,有效抑制了高氧化电压下击穿现象的发生,成功制备了孔洞排列高度有序,孔径一致且孔间距达530nm的大孔间距AAO膜。实验表明大孔间距AAO膜的有序度与阳极氧化电压、反应温度、电解液浓度等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拓宽多孔AAO膜的孔间距调节范围,本文以0.3M草酸和1wt%磷酸/0.01M草酸铝混合液为电解液,通过改变草酸体积百分含量,成功制备出了孔间距在100nmα-500nm范围可调、孔洞排列高度有序的多孔AAO膜。实验结果显示,最优阳极氧化电压与临界氧化电压基本相等;草酸体积百分含量与最优阳极氧化电压呈线性关系;孔间距随草酸体积百分含量减小而增大。理论分析表明,阳极氧化电流与电解液中酸根离子的电离常数密切相关。由于磷酸根的二次电离常数远小于草酸根,因此随草酸体积百分比减小,最优阳极氧化电压增大而稳态阳极氧化电流减小。利用多孔AAO膜制备具有抗腐蚀、耐高温性能的α-Al2O3多孔膜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多孔AAO膜的双层结构,直接烧结会导致微观有序孔洞结构被破坏,宏观上产生膜片卷曲、开裂的现象。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利用水热法对多孔AAO膜进行晶化预处理,以增强其内层六方骨架的抗腐蚀能力,再利用刻蚀液将外层成分彻底去除后进行烧结的方法,制备得到了具有高度有序六方结构的纯α-Al2O3多孔膜。通过实验发现晶化预处理温度与去除外层成分时间影响制备得到的α-Al2O3多孔膜形貌。此方法为制备α-Al2O3多孔膜提供新思路,制备得到多孔膜能够应用于过滤、催化以及吸附等领域。AlOOH纳米材料在催化、吸附、耐火材料中有广泛用途,并且研究表明微观形貌直接影响其应用特性,故制备微观形貌可控的AlOOH纳米材料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为了控制生成AlOOH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多孔AAO膜被用作原材料进行水热反应。本文针对多孔AAO膜水热过程,提出溶解α-沉淀理论解释AlOOH生长过程。基于此生长机理,通过改变多孔AAO膜外层成分含量以及控制反应温度实现对AlOOH纳米材料微观形貌的调控。获得的AlOOH纳米柱以及纳米管阵列能够提高其催化、吸附性能,并拓展其在生物与纳米科学方面的应用。多孔AAO膜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且易吸附水分子,是一种构造湿度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本文结合溅射、光刻、电化学镀等半导体工艺,制备出基于大孔间距AAO膜的单通以及双通湿度传感器。分别研究器件结构、电极材料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通湿度传感器中,全电极传感器的灵敏度优于叉指电极,并且通过扩孔能够进一步提高其灵敏度。除此之外,采用双通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器件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并降低阻抗便于实际应用。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电极材料影响湿度传感器的性能:溅射金、铜两种不同金属电极的双通湿度传感器表现出不同的感湿灵敏区域,金电极在高湿度区域内(高于75%RH)灵敏度高,但在低湿区域内(低于40%RH)具有铜电极的湿度传感器灵敏度较高。我们认为具有双通孔结构的多孔AAO膜除了应用于湿度传感器外,还可以通过填充催化物或复型各种气敏材料,在气体传感、气体分离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孔阳极氧化铝(AAO)膜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1.1.1 多孔 AAO 膜概述
  • 1.1.2 多孔 AAO 膜的生长机理
  • 1.1.3 影响多孔 AAO 膜自组织生长过程关键因素
  • 1.2 多孔 AAO 膜的结构与组成
  • 1.2.1 多孔 AAO 膜的结构模型
  • 1.2.2 多孔 AAO 膜的组成成分
  • 1.3 多孔 AAO 膜应用现状
  • 1.3.1 影响多孔 AAO 膜应用的关键参数
  • 1.3.2 多孔 AAO 膜在纳米结构材料制备上的应用
  • 1.3.3 多孔 AAO 膜功能性应用
  • 1.4 大孔间距 AAO 膜研究进展
  • 1.4.1 草酸中制备大孔间距 AAO 膜
  • 1.4.2 磷酸中制备大孔间距 AAO 膜
  • 1.4.3 其他方法制备大孔间距 AAO 膜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潜在应用前景
  • 1.5.4 本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孔间距 AAO 膜的制备
  • 2.1 实验过程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方法
  • 2.2 磷酸溶液中制备大孔间距 AAO 膜
  • 2.3 磷酸、草酸铝溶液中制备大孔间距 AAO 膜
  • 2.3.1 温度对于大孔间距 AAO 膜有序度影响
  • 2.3.2 氧化电压对于大孔间距 AAO 膜有序度影响
  • 2.3.3 溶液浓度对于制备大孔间距 AAO 膜的影响
  • 2.3.4 阳极氧化时间对于制备大孔间距 AAO 膜的影响
  • 2.4 大孔间距 AAO 膜孔径调节
  • 2.4.1 孔径调节工艺概述
  • 2.4.2 温度对于孔径调节的影响
  • 2.5 混合电解液下制备孔间距大范围可调 AAO 膜
  • 2.5.1 研究基础以及实验过程
  • 2.5.2 草酸、磷酸/草酸铝混合电解液下阳极氧化电压研究
  • 2.5.3 草酸含量对于混合电解液中氧化电流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2O3多孔膜的制备'>第三章 大孔间距 AAO 膜内层六方骨架的提取以及 α-Al2O3多孔膜的制备
  • 2O3概述'>3.1 α-Al2O3概述
  • 2O3的形成'>3.1.1 氧化铝的晶型转变及 α-Al2O3的形成
  • 2O3的结构及性质'>3.1.2 α-Al2O3的结构及性质
  • 2O3多孔膜制备方法以及应用'>3.2 α-Al2O3多孔膜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 2O3多孔膜制备方法'>3.2.1 α-Al2O3多孔膜制备方法
  • 2O3多孔膜的应用'>3.2.2 α-Al2O3多孔膜的应用
  • 2O3多孔膜可行性讨论'>3.3 利用多孔 AAO 膜制备 α-Al2O3多孔膜可行性讨论
  • 2O3多孔膜存在问题'>3.3.1 利用多孔 AAO 膜直接制备 α-Al2O3多孔膜存在问题
  • 3.3.2 利用扩孔方法去除多孔 AAO 膜外层成分可行性讨论
  • 2O3多孔膜'>3.4 利用大孔间距 AAO 膜内层六方骨架制备 α-Al2O3多孔膜
  • 3.4.1 制备方法与步骤
  • 3.4.2 晶化预处理温度对提取内层骨架影响
  • 2O3多孔膜形貌影响'>3.4.3 去除外层成分时间对制备 α-Al2O3多孔膜形貌影响
  • 2O3多孔膜成分影响'>3.4.4 烧结温度对制备 α-Al2O3多孔膜成分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用大孔间距 AAO 膜外层制备 AlOOH 纳米柱以及纳米管阵列
  • 4.1 引言
  • 4.2 AlOOH 研究概述
  • 4.2.1 AlOOH 的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 4.2.2 利用多孔 AAO 膜制备 AlOOH 可行性讨论
  • 4.3 利用大孔间距 AAO 膜外层制备 AlOOH 纳米柱以及纳米管阵列
  • 4.3.1 利用大孔间距 AAO 膜外层制备 AlOOH 机理研究
  • 4.3.2 AlOOH 纳米柱以及纳米管阵列制备方法与实验过程
  • 4.4 结果表征
  • 4.4.1 温度对于制备 AlOOH 纳米柱以及纳米管阵列形貌影响
  • 4.4.2 扩孔时间对于制备 AlOOH 纳米柱以及纳米管阵列形貌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孔间距 AAO 膜湿度敏感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孔 AAO 膜的感湿机制
  • 5.2.1 水分子表面吸附
  • 5.2.2 毛细管吸附
  • 5.3 多孔 AAO 膜湿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5.3.1 湿度对阻抗的影响
  • 5.3.2 湿度对电容的影响
  • 5.4 三种结构不同湿度传感器设计
  • 5.4.1 表面叉指结构
  • 5.4.2 单通孔全电极结构
  • 5.3.3 双通孔全电极结构
  • 5.5 实验过程
  • 5.5.1 湿度传感器制备过程
  • 5.5.2 大孔间距 AAO 膜去势垒层研究
  • 5.5.3 大孔间距 AAO 膜湿度传感器形貌表征
  • 5.5.4 湿度传感器性能测试装置以及性能表征参数
  • 5.6 不同结构 AAO 膜湿度传感器性能比较
  • 5.6.1 相对湿度与电容关系
  • 5.6.2 相对湿度与阻抗关系
  • 5.7 电极材料对湿敏特性的影响
  • 5.7.1 金电极双通孔湿度传感器性能研究
  • 5.7.2 铜电极双通孔湿度传感器性能研究
  • 5.8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预裂爆破中最佳空孔间距的选择[J]. 矿业工程研究 2012(01)
    • [2].煤矿顺层钻孔瓦斯抽采合理布孔间距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6(08)
    • [3].多孔热水浮射流不同孔间距的数值模拟研究[J]. 人民长江 2010(01)
    • [4].某煤矿不同孔间距爆破程度模拟试验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7(35)
    • [5].硅通孔间距与形状对热应力的影响[J]. 硅谷 2015(02)
    • [6].布孔间距和抽采时长对K_1指标的影响分析[J]. 中国煤炭 2016(11)
    • [7].水平井分段压裂射孔间距优化方法[J]. 石油钻探技术 2012(05)
    • [8].基于Fluent的复杂边界条件流动传热数值模拟[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01)
    • [9].基于不同孔间距数值模拟的钻孔瓦斯抽采有效半径确定方法[J]. 煤炭技术 2016(09)
    • [10].隔离线接地孔间距对抑制串扰效能影响的分析[J]. 微波学报 2010(S2)
    • [11].基于固气耦合模型顺层孔抽采半径及孔间距研究[J]. 山西焦煤科技 2015(07)
    • [12].预抽煤层瓦斯交叉钻孔合理孔间距的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09(09)
    • [13].关于顺层钻孔瓦斯抽采半径及布孔间距分析[J]. 山西化工 2020(03)
    • [14].不同孔间距抽采孔对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效果影响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8(05)
    • [15].角度和孔间距对双向扩张型孔流量系数影响的实验[J]. 航空动力学报 2009(03)
    • [16].空气间隔装药技术周边孔间距对爆破效果的研究[J]. 爆破 2011(04)
    • [17].轴孔间距的测量方法对测量准确度的影响[J]. 煤矿机械 2008(06)
    • [18].电解抛光后铝箔表面粗糙度对阳极氧化铝模板孔间距的影响[J]. 铸造技术 2019(02)
    • [19].深孔预裂爆破不同孔间距下裂隙演化规律[J]. 煤矿安全 2016(11)
    • [20].孔间距对缩放槽缝孔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J]. 汽轮机技术 2010(03)
    • [21].以孔代巷瓦斯抽采布孔间距模拟及试验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9(05)
    • [22].浅析孔间距的测量方法与误差[J]. 科技视界 2015(32)
    • [23].稀土元素对阳极氧化铝模板孔间距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18(10)
    • [24].压力容器开孔间距对应力集中的影响[J]. 油气储运 2012(06)
    • [25].不同孔间距气膜冷却的数值模拟[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26].弹性应力集中的孔间耦合作用及其工程应用[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27].深孔水压控制爆破的实际应用情况[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07)
    • [28].不同孔间距下镍基单晶叶片气膜孔弹塑性行为研究[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3(03)
    • [29].孔间距对锯齿槽改善气膜冷却特性影响[J]. 推进技术 2017(05)
    • [30].基于神经网络的采场凿岩爆破参数优化及应用[J]. 黄金 2017(10)

    标签:;  ;  ;  ;  

    大孔间距阳极氧化铝及其双层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