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时间热水涂刷处理以减少柑桔类水果采后腐烂(论文文献综述)
李园园[1](2017)在《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防腐保鲜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红艳”草莓为试材,研究了 2,4-表油菜素内酯浸泡处理对草莓果实采后品质和抗病性的影响,从活性氧代谢、苯丙烷类代谢以及病程相关蛋白的角度探讨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诱导草莓果实抗病机理,结果如下:1.探究了 2,4-表油菜素内酯浸泡处理抑制草莓果实腐烂的最佳浓度,发现5.0μmol/L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效果最佳,2.5 μmol/L和10 λmol/L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抑制果实腐烂的作用都达不到最佳效果。通过分析不同浓度的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的腐烂指数和腐烂率的显着性的影响,和测定草莓果实相关抗氧化物质含量,筛选出5.0μmol/L浓度的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更适用于草莓果实保鲜。2.探究了 2,4-表油菜素内酯浸泡处理对采后草莓果实品质、膜脂质过氧化程度、活性氧相关酶活性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5.0 μmol/L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能有效抑制草莓果实腐烂,一定程度地延缓了果实中TSS含量下降,降低了膜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维持果实品质,延长贮藏期限。此外,5.0μmol/L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还显着提高了果实中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活性,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提高,使果实保持较高的总酚、花色苷、类黄酮含量,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3.探究了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诱导草莓果实抗病性的机理,发现5.0μmol/L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能通过调控果实中苯丙烷类代谢相关酶活性,例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和肉桂酸羧化酶(C4H),诱导提高果实中的抗氧化物质含量。通过抑制果实中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来降低果实中MDA含量,减少膜脂过氧化程度。另外,在生物胁迫作用下利用5.0 μmol/L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能显着提升几丁质酶(CHT)和β-1,3葡聚糖酶(GLU)的活性。结果表明,5.0 μmol/L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调控了采后草莓果实苯丙烷类代谢以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来延缓果实成熟衰老、抑制果实腐烂。
牛青青[2](2015)在《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拜城县具有发展果品的独厚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拜城县的果树业没有得到很好重视和发展。因此,摸清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探索果树发展对策,对拜城县果树产业化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分析,搞清了拜城县的基本情况和果业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具体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拜城县地域辽阔,总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山区面积1.52万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9.58%;盆地面积390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0.42%。其中,隔戈壁荒滩180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42%;荒地100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4%;沼泽地20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05%;可耕地90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72%,农业从业人员67181人。拜城县境内主要有6大类300多种植物,其中,苔藓门有18种;蕨门类8种;裸子类有166种。拜城县林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价值多元,开发前景广阔。截至2014年底全县果树共有83.22平方千米,其中,核桃41.17平方千米,占49.47%;杏子30.57平方千米,占36.73%;葡萄11.48平方千米,占13.79%。全县果品总产6.3919万吨,其中,核桃0.2515万吨,占3.93%;杏子3.9202万吨,占61.33%;葡萄2.2202万吨,占34.73%。拜城县果树生产存在的问题:果树专业户生产规模小,龙头产业少;一般果农生产经营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有名气的果树品牌;果树生产技术推广受体制、成本、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薄弱;农资物品质量难以保证,农资市场不规范,价格偏高;品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拜城县资源优势。拜城县果树发展对策:调整当前果树结构不合理现象,充分利用拜城县的资源优势,加快果树产业化步伐,解决果树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衔接的矛盾;完善果树农业推广技术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体系的社会化步伐,发挥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协作和指导;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发挥地方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带动作用,实施品牌战略。
涂传清[3](2014)在《基于农户增收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优化研究 ——以赣南脐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但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动以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愿望却越来越难。其突出表现是:一方面,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业也遭遇产品“卖难”困境;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使得农户处于不利的收益分配地位。本文以此为背景,以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为实例,运用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了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由于现有的价值链管理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针对工业品而构建的,而农产品具有许多不同于工业品的特质,导致农产品价值链的增值机理与工业品不同;同时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分工与组织也与工业品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的首要任务就是结合生鲜农产品的特质,剖析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价值链管理理论,构建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第二,以赣南脐橙为例,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其流通中的价值增值活动及相关参与主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流通模式下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分工及流通收益的分配情况发现,中间流通成本较高,是推高农产品终端零售价格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发现与中间商相比,果农的投资收益率处于一个十分低下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农产品领域的确存在“两头叫,中间笑”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了当前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增值过程管理滞后、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活动过剩与不足并存、缺乏能够主导整条流通价值链的核心主体等四个方面问题。第三,为解决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典型成功案例,指出了其得以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的内在本质,借鉴这些经验,提出了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总体思路,并指出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三个需要优化的重点领域,即:分工与组织优化、增值过程优化和增值收益分配优化。第四,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通过模型揭示在产业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果农增产不增收的内在原因。探讨了果农通过有效介入脐橙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以达到分享流通增值收益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当前制约果农介入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果农通过选择恰当的分工组织模式,实现对脐橙仓储和品牌营销活动的有效介入,达到分享流通增值收益的可能性。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有:⑴构建了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清晰地阐明了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人们深入开展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可视为在理论上的创新。⑵与现有研究局限于探讨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和契约规制安排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实证分析,认为在农产品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果农要想分享流通中的增值收益,必须通过对流通中其它增值活动的有效介入来实现,果农介入这些活动的障碍可以通过分工的组织制度安排来化解,此可视为观点的创新。⑶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方法,揭示了农产品生产区域分工背景下,农户陷入增产难增收困境的根本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新意。
杨绍艳[4](2008)在《臭氧保鲜梨和柿子的应用技术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臭氧保鲜果蔬,是近年来国内开发的果蔬保鲜新技术。臭氧的高活性、高渗透性和无毒降解产物的特点将使得这项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在确定了臭氧保鲜作用的基础上,对磨盘柿和黄冠梨进行试验研究。确定磨盘柿为呼吸跃变型果实。磨盘柿的试验采用0±0.5℃冷藏、0±0.5℃冷藏配合每3d用0.85μL/L臭氧处理9min、0±0.5℃冷藏配合每3d用1.88μL/L臭氧处理3min三种处理。着重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对磨盘柿的呼吸、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单宁、可滴定酸、VC、乙烯生成速率、PPO和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0±0.5℃冷藏配合每3d用0.85μL/L臭氧处理9min达到最好的保鲜效果,显着地抑制了磨盘柿果的呼吸强度、PPO和POD活性,以及果肉硬度、可溶性单宁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两种臭氧处理相比,低浓度长时间处理比高浓度短时间处理对抑制磨盘柿采后成熟衰老效果更显着。黄冠梨的试验采用0±0.5℃冷藏、0±0.5℃冷藏配合每15d臭氧处理30min两种处理。主要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对黄冠梨的呼吸、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0±0.5℃冷藏配合每15d臭氧处理30min,在贮藏前期能抑制黄冠梨的呼吸强度,延缓果肉硬度、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但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没有明显的作用。臭氧处理黄冠梨的最佳浓度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寇莉萍[5](2007)在《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保鲜效应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腐烂、干枝和掉粒是葡萄贮藏中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化学试剂——SO2保鲜葡萄,但是由于SO2的残留对敏感性人群引起较高的健康威胁,现在已被许多国家限制使用。本研究以红地球葡萄、巨峰葡萄和美国Crimson seedless葡萄为试材,研究了热水和热空气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低温贮藏中的品质、生理生化特性、内源激素含量、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及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并对轻度加工葡萄贮藏期间的真菌病害进行了分离和鉴定。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热水处理和热空气处理均适合于轻度加工葡萄,二者最适处理条件分别为45℃8min和55℃5min;热水处理温度超过50℃时容易造成葡萄热伤害;这两种热处理均可极显着地抑制葡萄腐烂率的增加,保持果实较高的耐压力和Vc含量,但是对SSC和TA含量无显着影响;热处理对轻度加工红地球葡萄与巨峰葡萄的影响趋势相似。(2)热空气55℃5min和热水45℃8min处理,能显着抑制轻度加工葡萄低温贮藏过程中细胞膜透性的增大;抑制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的下降;显着减少MDA含量的积累;延缓葡萄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使其含量保持较高水平;抑制轻度加工葡萄PAL活性和PPO活性的上升,提高葡萄的抗病性。(3)热处理显着地抑制了轻度加工葡萄的呼吸强度;热处理葡萄中IAA和GA3的含量与果实的腐烂率呈显着的线性负相关性(P<0.05),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35和0.8416;轻度加工葡萄中ABA含量变化呈抛物线形变化,热处理可以推迟ABA高峰期并降低峰值;热处理对诱导ZR的产生效果不明显,各处理葡萄中ZR的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4)轻度加工葡萄贮藏过程中PG和PE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热处理的PG和PE活性始终低于对照;热处理可极显着抑制轻度加工葡萄PG活性的上升,可显着抑制贮藏后期(60d~90d)PE活性的上升;热处理轻度加工葡萄的耐压力与PE活性呈显着负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7573,但是与PG活性无相关性;轻度加工葡萄贮藏过程中Cx活性缓慢上升,热处理显着地抑制了Cx活性的上升;热处理葡萄耐压力的变化与Cx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r达到-0.9289。贮藏75d前,热处理轻度加工葡萄与对照的总果胶、原果胶含量无显着差异,贮藏至第75d~90d时,二者差异达显着水平;整个贮藏期间,热处理葡萄与对照的可溶性果胶含量无显着差异。(5)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初期热处理果与对照葡萄的结构比较类似。低温贮藏90d后,热处理葡萄的细胞壁、中胶层、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基本完整;而对照果细胞壁膨胀松弛,中胶层大量溶解、消失,叶绿体逐渐解体,线粒体数目增多,线粒体的嵴已经消失。(6)比较了热处理对两种轻度加工葡萄贮藏生理特性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1㎜~2 mm的果梗能显着保持果实较高耐压力抑制葡萄的腐烂; 45℃8 min热水处理和55℃5 min热空气处理显着减少了两种轻度加工葡萄的腐烂率,保持了较高的耐压力;热处理结合保留1㎜~2 mm果梗的轻度加工葡萄和其他处理相比,在贮藏期间没有腐烂果发生,保持了最低数量的酵母菌及霉菌、乳酸菌和细菌;热处理结合剪梗是一种有效控制葡萄腐烂和保持葡萄耐压力的加工技术。(7)热处理结合消毒剂以及MAP技术对轻度加工葡萄和果穗葡萄贮藏生理特性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45℃8min热水处理显着地提高了轻度加工葡萄的耐压力和外观品质,减少腐烂率和微生物的生长;采用热处理结合消毒剂以及MAP技术虽然也可以改善果穗葡萄的贮藏品质,但是穗轴仍然出现严重褐变、干枝及掉粒现象,严重影响其感官品质;100μl·L-1次氯酸钠清洗1min可以显着减少微生物的生长;轻度加工处理结合次氯酸钠清洗以及MAP显着抑制了轻度加工葡萄的呼吸水平,提高了葡萄的耐压力和感官品质,显着地减少了贮藏中的腐烂率和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了葡萄的贮藏期。(8)通过对热处理轻度加工葡萄贮藏期间三种类型主要病害的病组织分离、培养和侵染回接试验,确定了热处理轻度加工葡萄冷藏中的真菌病害为混合感染型,其中青霉、链格孢、镰刀菌和葡萄孢为主要致腐真菌。
刁小琴[6](2007)在《冬枣贮期浆胞病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 cv.Dongzao)是枣中极品,风味独特,品质极佳,经济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冬枣含水量高,皮薄肉脆,极易受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本文以山东省沾化县生产的沾化冬枣为试材,对采后室温放置和低温贮藏后期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病原菌生长和孢子繁殖进行了抑制试验,利用趋势面分析法得出了抑菌的最佳处理,同时探讨了不同处理对贮藏期冬枣品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确定出冬枣贮期病害防治技术参数。试验得到以下结果:1.分离鉴定得出引起冬枣贮期浆胞病的主要病原菌为交链孢霉菌。该病原菌属低温耐受菌,-2℃的低温只能抑制而不能终止该菌的生长,它是引起冬枣贮藏后期果实发病的主要致病菌。该菌在中性、弱酸和弱碱性条件下均能很好生长,但对碱性的耐受力强于对酸性的耐受力。2.壳聚糖对交链孢霉菌的孢子繁殖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在浓度0.5~2.0mg/ml之间,壳聚糖浓度和孢子繁殖抑制率分别取对数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921。臭氧对该菌有强烈的杀灭性,当浓度达到300μg/L时,杀菌效果显着,浓度再增高,杀菌效果与300μg/L差异不显着。减压能引起孢子体变形,导致繁殖系数下降,且在101-20kPa范围内压力越低,效果越好,以压力40KPa较为理想。3.在壳聚糖与臭氧抑制病原菌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和趋势面分析,并在趋势面优化条件下做放大试验,试验所得值与理论值相接近。因此本试验确定抑制病原菌孢子繁殖的最佳组合为臭氧浓度323μg/L,壳聚糖浓度1.25mg/ml。4.壳聚糖涂膜结合臭氧处理对降低枣果的腐烂率、抑制病斑的扩展速度均优于二者的单独处理,但二者组合对抑制接种枣果病斑的扩展速度差异不显着。对降低枣果腐烂率,0.75mg/ml壳聚糖涂膜结合323μg/L臭氧处理优于1.25mg/ml壳聚糖结合323μg/L臭氧处理。5.0.75mg/ml壳聚糖涂膜结合323μg/L臭氧处理冬枣,在(-1±0.5)℃下贮藏125d,好率果为95.2%。6.0.75mg/ml壳聚糖涂膜结合323μg/L臭氧处理无论在室温或低温下均能在贮藏前期抑制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的上升,而在后期延缓其下降,在整个贮藏期间减缓可滴定酸和VC含量的下降速率,保持枣果良好的品质。7.0.75mg/ml壳聚糖涂膜结合323μg/L臭氧处理能降低枣果的呼吸强度和细胞膜渗透率,该处理能使冬枣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延缓后熟衰老。8.0.75mg/ml壳聚糖涂膜结合323μg/L臭氧处理在(-1±0.5)℃下能显着抑制酚类物质含量的下降,快速激活保护酶POD活性,并在较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贮藏初期抑制PAL活性的下降,而后期延缓其上升,推迟PPO活性高峰的到来,提高果实的抗病性。
哈乐群[7](2007)在《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设计与管理》文中提出随着农产品供给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以及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的大量进入,我国农产品出售难的现象日益严重,为此许多地方开始关注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农产品营销渠道策略在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体系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而陕西苹果作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其营销渠道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陕西苹果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论文以陕西苹果营销渠道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在现有的市场销售条件下提升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能力,研究如何突破陕西苹果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创建新型可行的陕西苹果营销渠道,促进陕西苹果快速有效地向消费领域流通,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论文首先确定了陕西苹果的营销主体为果品销售代理商、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个机构;其次,在对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陕西苹果现有营销渠道的不足;接着设计了陕西苹果营销渠道成员选择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现有的营销渠道参与成员进行打分排序,之后建立了陕西苹果需求预测函数,对陕西苹果未来15年的需求进行预测。在对这些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新型的陕西苹果营销渠道模式;然后对陕西苹果营销渠道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运作管理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最后对陕西苹果营销渠道的运作提出了几点运行对策。
张红印[8](2004)在《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防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果采后病害会导致巨大经济损失,以往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杀菌剂,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菌剂会使水果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同时会对人体健康及环境造成危害,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有效而对人类无害的防治方法。以有效微生物取代化学杀菌剂用于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研究微生物杀菌剂取代化学杀菌剂进行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对减少食品中农药的残留,保护环境,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从梨果的表面筛选分离到一株对水果采后病害具有较高抑制作用的酵母菌,经鉴定为罗伦隐球酵母。对罗伦隐球酵母的生长性能、菌体生长动力学特性、分离干燥方法、安全性能及罗伦隐球酵母对柑桔、梨、桃、草莓、杨梅等五种水果采后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致病菌的抑制机理、罗伦隐球酵母与其它防治手段结合使用对水果采后病害抑制效果的影响、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自然腐烂的抑制效果及对水果贮藏后品质的影响及罗伦隐球酵母采前处理对柑桔采后腐烂的抑制效果;并对罗伦隐球酵母应用于柑桔采后保鲜进行了中试实验。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梨果的表面分离到一株对水果采后病害具有拮抗作用的酵母菌,经形态学特征鉴定和生理学特性鉴定,证实该菌株为罗伦隐球酵母。 (2)对罗伦隐球酵母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发现在NYDB培养基中28℃下培养时,罗伦隐球酵母的生长速度很快,接种后几乎没有明显的延滞期,而是直接进入对数生长期,到第20h时,酵母细胞数目达到最高值。 (3)探讨了罗氏隐球酵母菌体生长动力学特性及分离干燥方法。得出了该菌株生长动力学模型,证实了冷冻干燥方法对菌体活性的保持有利。 (4)用罗伦隐球酵母活菌制剂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证实了该制剂属于实际无毒类。 (5)用罗伦隐球酵母对引起柑橘、梨、桃、草墓、杨梅等5种水果采后腐烂的主要致病菌及其引起的病害(梨上由扩展青霉引起的青霉病和由灰葡萄泡引起的灰霉病,柑桔上由意大利青霉引起的青霉病和由指状青霉引起的绿霉病,草毒上由灰葡萄抱引起的灰霉病和由扩展青霉引起的青霉病,桃果上由灰葡萄饱引起的灰霉病、由扩展青霉引起的青霉病以及由葡枝根霉引起的根腐病,杨梅采后的腐烂)进行了防治实验,证实了该菌株对上述病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菌体浓度显着地影响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采后腐烂的抑制效果:菌体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 (6)通过机理研究证实了罗伦隐球酵母不是通过分泌抑菌物质来发挥抑制致病菌作用的,营养与空间的竞争是罗伦隐球酵母抑制致病霉菌的主要方式;罗伦隐球酵母低温或室温下在这5种水果的伤口处都能快速的生长,并占据水果伤口表面的空间,从而发挥抑制致病菌的作用;抑制霉菌抱子的萌发也许是罗伦隐球酵母抑制致病霉菌的其中一项机理;罗伦隐球酵母在水果上的使用提高了乙烯的释放率,同时促进了与水果自身抗病性有关的酶类:多酚氧化酶(P 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分泌,说明罗伦隐球酵母引起水果的应激反应,提高了水果对致病霉菌的抵抗能力。提高水果的自身抗病能力可能是罗伦隐球酵母抑制致病霉菌的另外一种方式。(7)2%的氯化钙溶液可以强化罗伦隐球酵母对梨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效果;2%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加强罗伦隐球酵母对柑桔采后青霉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在冷藏(2’C或4.C)条件下,罗伦隐球酵母对梨果采后灰霉病与青霉病、柑桔采后青霉病与绿霉病、草毒采后灰霉病、杨梅采后自然腐烂都具有显着地抑制作用;先对桃果进行热处理,再用罗伦隐球酵母处理时,可以加强罗伦隐球酵母对桃果采后青霉病及根霉病的防治效果; 将罗伦隐球酵母同微波处理结合使用,对桃果、梨果采后病害的抑制效果显着地好于两者单独使用的情况;将低剂量杀菌剂扑海因(IProdione) X与罗伦隐球酵母结合使用,其抑制柑橘采后青霉病的效果显着地高于单独使用拮抗酵母或低剂量杀菌剂的效果。总之,罗伦隐球酵母可以和很多种水果采后常规储藏方法结合使用,提高生物防治效果,某些方法和罗伦隐球酵母处理结合使用甚至可以达到和常规化学杀菌剂相同或相似的防治效果。 (8)罗伦隐球酵母对梨、桃、柑桔、草墓、杨梅等水果整果贮藏时自然霉变的发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显示了罗伦隐球酵母应用于以上水果的采后生物防治,从而代替化学杀菌剂的潜力。经罗伦隐球酵母处理的水果,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指标与对照水果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罗伦隐球酵母处理不会对水果的贮藏品质产生不良的影响。 (9)采前使用罗伦隐球酵母,可以显着地抑制柑桔采后在贮藏期的腐烂。其中,柑桔在采前1天使用的效果好于采前20天使用的效果;而在采前20天及采前1天两次使用的效果又好于只使用一次的效果。(10)从中试规模生物防治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罗伦隐球酵母对柑桔的采后贮藏期的腐烂有显着的抑制效果,显示了罗伦隐球酵母作为生防拮抗菌
高愿军[9](2004)在《水果加工中还原型Vc与氧化型Vc变化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
Akitsugu Inaba,吕英民[10](1996)在《日本园艺作物采后生理和采后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文献述评(Ⅱ)》文中研究说明 2 采后技术 2.1 采后处理 为了提高园艺产品在市场上的外观品质以及延长其货架寿命,往往需进行各种处理。在日本不允许在任何园艺产品上使用杀菌剂和上蜡,尽管已证明这些技术在进口的柑桔上可显着地降低腐烂率(Kitagawa等,1984)。新兴的电子技术提供了无损伤测定内部品质的技术方法。过去主要采用声波脉冲反应方法预测其内部品质,用红外光谱测定含糖
二、短时间热水涂刷处理以减少柑桔类水果采后腐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时间热水涂刷处理以减少柑桔类水果采后腐烂(论文提纲范文)
(1)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防腐保鲜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草莓果实的采后生理 |
1.1 草莓果实采后生理变化 |
1.2 草莓果实采后主要病害 |
2 草莓果实采后保鲜技术概述 |
2.1 物理方法 |
2.2 化学保鲜 |
2.3 生物防治 |
3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在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
4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4.1 立题背景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浓度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测定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及作图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腐烂率和腐烂指数的影响 |
2.2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2.3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草莓果实总酚、总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采后贮藏品质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测定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腐烂率和腐烂指数的影响 |
2.2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2.3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草莓果实总酚、总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4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MDA含量和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2.5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SOD、CAT和APX活性以及H_2O_2含量的影响 |
2.6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诱导草莓果实抗灰霉病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测定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发病率和病斑直径的影响 |
2.2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草莓果实总酚、维生素C、总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3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MDA含量和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2.4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苯丙烷类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5 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世界果品生产状况 |
1.2.2 国际市场对果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
1.3 我国果树产业状况 |
1.3.1 我国果树产业生产状况 |
1.3.2 我国果品贸易状况 |
1.4 新疆果树产业发展状况 |
1.4.1 新疆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
1.4.2 新疆果业品种及分布概况 |
1.5 阿克苏果树产业发展状况 |
1.6 拜城产业发展状况 |
1.6.1 社会发展形势大好 |
1.6.2 农村综合改革初见成效 |
1.6.3 近年来林果业规划 |
第二章 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的意义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查阅文献 |
2.3.2 问卷调查 |
2.3.3 数据收集 |
2.3.4 实地调查 |
2.3.5 访谈法 |
2.3.6 调查研究方法与理论结合的方法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拜城县发展果树的条件 |
3.1 拜城县情况介绍 |
3.1.1 所属区域 |
3.1.2 位置与地形 |
3.1.3 气候物候 |
3.1.4 日照光能 |
3.1.5 气温 |
3.1.6 人口及行政区划 |
3.1.7 自然资源 |
3.1.8 交通 |
3.2 拜城县果树栽培历史 |
3.3 近年来果树发展迅速 |
3.3.1 产量与面积迅猛增长 |
3.3.2 工程项目不断增多 |
3.3.3 丰产栽培示范园 |
3.4 果树市场前景乐观 |
第四章 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 |
4.1 产业化水平 |
4.1.1 生产形式 |
4.1.2 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
4.1.3 管理水平 |
4.1.4 投入产出 |
4.2 果树种类与品种结构 |
4.2.1 栽种果树种类 |
4.2.2 品种资源 |
4.2.3 晚熟葡萄 |
4.3 果树面积与产量 |
4.3.1 2014年林果挂果面积和产量 |
4.3.2 果树分布情况 |
4.3.3 林果示范园 |
4.4 果树栽培现状 |
4.4.1 设施栽培 |
4.4.2 套种栽培的新探索 |
4.5 果品评定 |
4.5.1 加强果树品牌创建 |
4.5.2 进出口情况 |
4.6 果品销售情况 |
4.6.1 总体销售情况 |
4.6.2 果品销售价格 |
4.6.3 果品销售途径 |
4.7 果品储藏及加工 |
4.7.1 储藏量及储藏时间 |
4.7.2 加工储藏设施 |
4.7.3 加工情况 |
4.7.4 拜城县果品加工企业 |
4.8 病虫害防治情况 |
4.8.1 常见病虫害 |
4.8.2 统防统治情况 |
4.8.3 桑白蚧防治情况 |
4.8.4 防治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
4.8.5 拜城县在防治果树病虫害中的举措 |
4.9 技术服务体系 |
4.9.1 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广体系 |
4.9.2 专业服务队伍 |
4.9.3 粗放的社会服务渠道 |
4.9.4“拔尖人才”和“科技英才”管理 |
4.10 农资市场 |
4.10.1 农资市场管理 |
4.10.2 农资经营人员规范化管理 |
4.11 金融服务 |
第五章 拜城县果树生产存在的问题 |
5.1 果树专业户生产规模偏小 |
5.2 专业化程度低 |
5.3 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
5.3.1 体制约束 |
5.3.2 成本约束 |
5.3.3 风险约束 |
5.3.4 素质约束 |
5.3.5 其它因素 |
5.4 商品化处理薄弱 |
5.5 缺乏果树品牌 |
5.6 农资物品质量难以保证 |
5.7 品种结构不合理 |
5.8 园林规划滞后 |
第六章 拜城县果树发展对策 |
6.1 加快产业化步伐 |
6.2 创建品牌 |
6.3 完善果树生产服务体系 |
6.3.1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
6.3.2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
6.3.3 完善销售服务体系 |
6.4 重视果品的深加工 |
6.5 发展绿色果品 |
6.6 充分发挥政策和市场机制刺激作用 |
6.7 政府的保障作用 |
6.8 建立销售网络体系 |
6.9 提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
6.10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果品 |
6.11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林果旅游业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I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基于农户增收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优化研究 ——以赣南脐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关于农户增收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述评及本文的研究视角 |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对象界定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框架 |
2.1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实质 |
2.1.2 产业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
2.1.3 产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框架 |
2.2 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框架 |
2.2.1 农产品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框架 |
2.2.2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的研究地位 |
2.3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 |
2.3.1 生鲜农产品的基本特性 |
2.3.2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析模型 |
2.3.3 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现状 |
3.1 全球甜橙产业发展概况 |
3.1.1 全球甜橙生产概况 |
3.1.2 全球甜橙贸易概况 |
3.1.3 全球甜橙消费市场预测 |
3.2 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赣南脐橙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2 赣南脐橙种植现状 |
3.2.3 赣南脐橙流通现状 |
3.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析 |
3.3.1 赣南脐橙流通中的价值活动及相关参与主体分析 |
3.3.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分工与组织 |
3.3.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收益分配 |
3.4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4.1 流通价值链的增值过程管理滞后 |
3.4.2 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之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
3.4.3 政府提供的支持性活动过剩与不足并存 |
3.4.4 缺乏能够主导整条流通价值链的核心主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思路 |
4.1 国内外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管理经验及启示 |
4.1.1 美国“新奇士”柑橘流通价值链管理 |
4.1.2 天星村葡萄流通价值链管理 |
4.1.3 主要启示及借鉴 |
4.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总体思路 |
4.2.1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基本目标 |
4.2.2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重点领域 |
4.2.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优化的动力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安排 |
5.1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 |
5.1.1 专业化与分工经济推动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 |
5.1.2 农产品生产水平分工与跨区域流通困境 |
5.2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分析 |
5.2.1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
5.2.2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现状 |
5.2.3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4 农户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障碍分析 |
5.3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分析 |
5.3.1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
5.3.2 基于品牌声誉的农产品质量信号传递模型 |
5.3.3 农户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障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农户增收的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选择 |
6.1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的多样性 |
6.1.1 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及其扩展 |
6.1.2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方式多样化的理论解析 |
6.2 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对果农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
6.2.2 研究方案设计 |
6.2.3 不同分工组织模式对果农收入影响结果分析 |
6.3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组织模式的选择 |
6.3.1 有关专用性公共品与企业性质的新观点 |
6.3.2 果农介入脐橙仓储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 |
6.3.3 果农介入脐橙品牌营销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 |
6.3.4 赣南脐橙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果农调查问卷 |
附录2 果农深度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臭氧保鲜梨和柿子的应用技术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臭氧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1.1 臭氧的发展简史 |
1.1.2 臭氧的理化性质 |
1.1.3 臭氧的主要检测方法 |
1.1.4 臭氧保鲜果蔬的效果及机理 |
1.2 柿子贮藏保鲜的研究进展 |
1.2.1 柿子的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
1.2.2 柿子的贮藏特性 |
1.2.3 柿子的贮藏条件及方法 |
1.3 梨贮藏保鲜的研究进展 |
1.3.1 梨的采后处理 |
1.3.2 梨的采后生理研究 |
1.3.3 梨的褐变研究 |
1.4 本论文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2.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试验处理 |
2.3.1 磨盘柿试验处理 |
2.3.2 黄冠梨试验处理 |
2.4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4.1 呼吸强度的测定 |
2.4.2 果肉硬度的测定 |
2.4.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测定 |
2.4.4 可滴定酸含量(TA)的测定 |
2.4.5 维生素C(Vc)含量的测定 |
2.4.6 可溶性单宁含量的测定 |
2.4.7 乙烯生成速率的测定 |
2.4.8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2.4.9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2.4.10 贮藏环境气体成分(O_2和CO_2)、温度、湿度的测定 |
2.4.11 失重率的测定 |
2.4.12 硬果率的测定 |
2.4.13 腐烂率的测定 |
2.4.14 柿果表面黑斑级别及发病率 |
2.4.15 柿果表面黑斑处病菌检验 |
2.4.16 感官评定的标准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3.结果与讨论 |
3.1 室温贮藏条件下不同采收期磨盘柿的呼吸和乙烯变化趋势 |
3.2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生理生化变化及贮藏效果的影响 |
3.2.1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呼吸强度的影响 |
3.2.2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果肉硬度的影响 |
3.2.3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可溶性单宁含量的影响 |
3.2.4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影响 |
3.2.5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
3.2.6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维生素C(Vc)含量的影响 |
3.2.7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乙烯生成速率的影响 |
3.2.8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3.2.9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2.10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贮藏效果的影响 |
3.2.10.1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硬果率、失重率、腐烂率的影响 |
3.2.10.2 磨盘柿贮藏环境气体成分(CO_2)变化 |
3.2.10.3 柿果的病菌检验(附图片) |
3.2.10.4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磨盘柿侧面及横切面图(附图片) |
3.2.11 讨论 |
3.3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黄冠梨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贮藏效果的影响 |
3.3.1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黄冠梨呼吸强度的影响 |
3.3.2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黄冠梨果肉硬度的影响 |
3.3.3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黄冠梨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影响 |
3.3.4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黄冠梨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
3.3.5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黄冠梨维生素C(Vc)含量的影响 |
3.3.6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黄冠梨的贮藏效果的影响 |
3.3.7 讨论 |
4.结论 |
4.1 室温贮藏下不同采收期磨盘柿的呼吸和乙烯变化趋势 |
4.2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磨盘柿生理生化变化和贮藏效果的影响 |
4.3 冷藏条件下臭氧处理对黄冠梨生理生化变化和贮藏效果的影响 |
5.展望 |
6.参考文献 |
7.论文发表情况 |
8.致谢 |
图版 |
(5)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保鲜效应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采后变化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1.1 葡萄生产概况 |
1.1.2 葡萄的应用价值 |
1.1.3 葡萄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
1.1.4 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2 热处理保鲜果蔬研究进展 |
1.2.1 热处理对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2 热处理对果蔬生理生化的影响 |
1.2.3 热处理技术在果蔬贮藏上的应用 |
1.3 鲜切果蔬研究进展 |
1.3.1 鲜切果蔬的生产概况 |
1.3.2 鲜切果蔬的组织生理 |
1.3.3 鲜切果蔬的保鲜 |
1.3.4 鲜切果蔬的微生物及其安全性 |
1.3.5 鲜切果蔬的包装 |
1.4 研究展望 |
1.5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目标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腐烂率及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及预处理方法 |
2.1.2 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轻度加工葡萄热处理最佳条件的选择 |
2.2.2 热空气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腐烂率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3 热水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腐烂率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热处理条件与轻度加工葡萄腐烂率的关系及热伤害症状 |
2.3.2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处理方法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热空气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生化变化的影响 |
3.2.2 热水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呼吸强度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处理方法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呼吸强度和乙烯的影响 |
4.2.2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IAA 含量的影响 |
4.2.3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ABA 含量的影响 |
4.2.4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GA_3 含量的影响 |
4.2.5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ZR 含量的影响 |
4.2.6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IAA/ABA 的影响 |
4.2.7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热处理对呼吸强度和乙烯的影响 |
4.3.2 热处理轻度加工葡萄内源激素含量与腐烂率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五章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细胞壁组分及细胞壁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处理方法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耐压力的影响 |
5.2.2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 PE、PG 和Cx 活性的影响 |
5.2.3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果胶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5.2.4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细胞壁超微结构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耐压力、PE、PG 和Cx 活性的影响 |
5.3.2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原果胶、果胶、总果胶含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贮藏生理特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处理方法 |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呼吸强度的影响 |
6.2.2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O_2、CO_2 和C_2H_4 的影响 |
6.2.3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
6.2.4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质地的影响 |
6.2.5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色泽的影响 |
6.2.6 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微生物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热处理对气体成分的影响 |
6.3.2 热处理对腐烂率、耐压力和色泽的影响 |
6.3.3 热处理对乳酸菌、细菌和霉菌、酵母菌总数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热处理结合消毒和MAP 对轻度加工葡萄及葡萄果穗贮藏生理特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处理方法 |
7.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热处理及MAP 对葡萄气体组分的影响 |
7.2.2 热处理及MAP 对葡萄耐压力的影响 |
7.2.3 热处理结合消毒及MAP 对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
7.2.4 热处理结合消毒及MAP 对葡萄色泽的影响 |
7.2.5 外观评定分析 |
7.2.6 感官评定分析 |
7.2.7 热处理结合消毒及MAP 对微生物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热处理结合消毒和MAP 与气体成分的关系 |
7.3.2 热处理结合消毒和MAP 与葡萄耐压力、腐烂率、微生物及感官评定的关系 |
7.3.3 热处理结合消毒和MAP 与葡萄处理方式的关系 |
7.3.4 MAP 与葡萄贮藏质量的关系 |
7.3.5 次氯酸钠与葡萄贮藏质量的关系 |
7.4 小结 |
第八章 热处理轻度加工葡萄贮藏病害的分离与鉴定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材料 |
8.1.2 处理方法 |
8.1.3 病害调查及症状比较 |
8.1.4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菌落形态 |
8.1.5 侵染回接试验 |
8.1.6 致病菌的鉴定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病害调查及症状比较 |
8.2.2 典型病害症状病原菌的分离结果 |
8.2.3 侵染回接试验结果 |
8.2.4 病原菌的鉴定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冬枣贮期浆胞病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冬枣营养价值及产业现状 |
1.1 冬枣营养价值 |
1.2 冬枣产业现状 |
2 冬枣贮期病害研究概况 |
2.1 生理性病害 |
2.1.1 发酵与褐变性病害 |
2.1.2 微量元素缺乏性病害 |
2.1.3 低温伤害性病害 |
2.2 侵染性(病理性)病害 |
2.2.1 浆胞病 |
2.2.2 霉腐病 |
2.2.3 果柄基腐病 |
2.2.4 黑斑病 |
2.2.5 软腐病 |
2.2.6 溃疡病 |
2.2.7 嫩梢焦枯病 |
2.3 冬枣采后病害的侵入途径 |
2.3.1 潜伏侵染 |
2.3.2 损伤部位侵染 |
2.4 影响侵染性病害发病的环境因素 |
2.4.1 温度 |
2.4.2 湿度 |
2.4.3 pH值 |
2.4.4 气体成分 |
2.5 冬枣侵染性病害的发病机理 |
2.5.1 酶的作用 |
2.5.2 毒素的作用 |
2.6 枣果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2.6.1 呼吸强度的变化 |
2.6.2 酚类物质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 冬枣采后病害贮前防治方法 |
3.1 采前田间综合防治 |
3.2 采摘方式及采后处理 |
3.3 入库前的防腐处理 |
4 冬枣采后贮期病害防治方法 |
4.1 物理方法 |
4.1.1 低温贮藏 |
4.1.2 气调贮藏 |
4.1.3 调压贮藏 |
4.1.4 热处理 |
4.1.5 涂膜保鲜 |
4.2 化学方法 |
4.2.1 臭氧杀菌 |
4.2.2 熏蒸剂 |
4.2.3 化学杀菌剂 |
4.2.4 激素处理 |
4.3 生物方法 |
试验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PDA培养基的制备 |
2.2.2 冬枣病原菌的培养、分离、纯化和鉴定 |
2.2.3 菌悬液制备与侵染回接试验 |
2.2.4 抑制病原菌生长和孢子繁殖试验 |
2.2.5 壳聚糖结合臭氧处理对冬枣果实病斑面积的影响试验 |
2.2.6 壳聚糖结合臭氧处理对冬枣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影响试验 |
2.2.7 壳聚糖结合臭氧处理对冬枣果实贮期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试验 |
2.3 测定方法 |
2.3.1 腐烂率测定 |
2.3.2 呼吸强度测定 |
2.3.3 相对电导率测定 |
2.3.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2.3.5 还原糖含量测定 |
2.3.6 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2.3.7 V_C含量测定 |
2.3.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2.3.9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2.3.10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2.3.11 总酚含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冬枣贮期浆胞病病原菌鉴定及分离物的致病特性 |
3.1.1 冬枣发病症状观察 |
3.1.2 病原菌的鉴定 |
3.1.3 分离物的致病特性 |
3.2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生长及孢子繁殖的影响研究 |
3.2.1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及孢子繁殖的影响 |
3.2.2 pH对病原菌生长及孢子繁殖的影响 |
3.2.3 壳聚糖对病原菌孢子繁殖的影响 |
3.2.4 臭氧对病原菌孢子繁殖的影响 |
3.2.5 减压对病原菌孢子繁殖的影响 |
3.3 趋势面分析法优化抑制病原菌孢子繁殖条件的研究 |
3.4 壳聚糖结合臭氧处理对冬枣果实病害的抑制研究 |
3.4.1 室温贮藏不同处理对损伤接种冬枣果实病斑面积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冬枣果实货架期及贮藏期腐烂率的影响 |
3.5 壳聚糖结合臭氧处理对冬枣果实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5.1 壳聚糖结合臭氧处理对冬枣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
3.5.2 壳聚糖结合臭氧处理对冬枣果实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
3.5.3 壳聚糖结合臭氧处理对冬枣果实贮藏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5.4 壳聚糖结合臭氧处理对冬枣果实贮藏期总酚及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冬枣采后病原菌种类及其性质探讨 |
4.2 壳聚糖对抑制交链孢霉菌机理的探讨 |
4.3 臭氧对抑制交链孢霉菌机理的探讨 |
4.4 减压对抑制交链孢霉菌机理的探讨 |
4.5 交链孢霉菌致病机理的探讨 |
4.6 壳聚糖结合臭氧在枣果保鲜中的应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设计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框架 |
2 理论基础 |
2.1 渠道设计理论 |
2.1.1 渠道选择理论 |
2.1.2 渠道设计理论 |
2.1.3 其他学者的研究 |
2.2 营销渠道运行绩效理论 |
2.2.1 营销渠道的绩效评估 |
2.2.2 渠道成员绩效评估 |
2.3 农产品流通理论 |
2.4 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趋势 |
2.5 农产品物流理论 |
2.6 交易费用理论 |
2.7 绿色供应链理论 |
3 陕西苹果营销体系分析 |
3.1 陕西苹果营销现状 |
3.1.1 陕西苹果特性 |
3.1.2 陕西苹果产销情况 |
3.1.3 陕西苹果的经济效益及出口情况 |
3.2 陕西苹果的营销主体 |
4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评价 |
4.1 陕西苹果现行的营销渠道模式 |
4.2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评估 |
4.2.1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运行状况评估 |
4.2.2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经济效益评估 |
4.3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存在问题 |
5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设计策略 |
5.1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设计的总体思路 |
5.2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成员的选择 |
5.2.1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成员选择标准 |
5.2.2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参与成员分析 |
5.2.3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成员选择指标体系 |
5.2.4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成员选择模型 |
5.3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设计 |
5.3.1 确定陕西苹果营销渠道的目标 |
5.3.2 影响陕西苹果营销渠道结构的因素 |
5.3.3 设计新型的陕西苹果营销渠道 |
6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管理 |
6.1 陕西苹果商流运作管理 |
6.1.1 陕西苹果商流活动存在问题 |
6.1.2 陕西苹果商流管理 |
6.2 陕西苹果物流运作管理 |
6.2.1 陕西苹果物流增值管理 |
6.2.2 发展陕西苹果绿色物流 |
6.3 陕西苹果信息流运作管理 |
6.3.1 陕西苹果信息流发展状况 |
6.3.2 陕西苹果信息流运作 |
7 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运行对策 |
7.1 构建陕西苹果产业集群 |
7.1.1 陕西苹果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 |
7.1.2 发展陕西苹果产业集群的优势和条件 |
7.1.3 陕西苹果产业集群的构建 |
7.2 建立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联盟 |
7.3 推进陕西苹果营销渠道标准化建设 |
8 结论 |
a.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b.研究的主要结论 |
c.本文尚待研究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8)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防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世界水果生产和腐烂情况 |
2 我国常见水果生产和病害情况 |
2.1 柑橘 |
2.2 梨 |
2.3 桃 |
2.4 草莓 |
2.5 杨梅 |
3 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
3.1 常用的果蔬贮藏方法及特点 |
3.2 新的病害防治措施及生物防治的定义 |
4 生物防治因子的利用 |
4.1 果蔬对采后病害遗传性抗性反应的利用及采后果品抗病性研究进展 |
4.2 用于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天然植物产物 |
4.3 用于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拮抗微生物 |
5 拮抗菌的作用机制 |
5.1 分泌抗生素 |
5.2 营养竞争和空间竞争 |
5.3 产生细胞壁降解酶并直接侵染病原菌(重寄生作用) |
5.4 诱导影响果蔬组织的抗病性 |
6 拮抗菌的分离和筛选 |
7 拮抗菌的利用途径 |
7.1 自然发生于果蔬表面的微生物 |
7.2 人为引入拮抗微生物 |
8 提高生防效果的措施 |
8.1 使用拮抗剂的混合物 |
8.2 与化学杀菌剂结合使用 |
8.3 使用佐剂 |
8.4 与某些金属离子混合使用 |
8.5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拮抗菌进行进化改造 |
8.6 结合其它措施的效果 |
9 拮抗菌的应用与商品化 |
10 课题来源及其意义 |
第二章 拮抗酵母的筛选和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基础培养基的组成 |
1.3 拮抗菌菌悬液的制作 |
1.4 病原菌孢子的制作 |
1.5 筛选拮抗菌所需水果的选择 |
1.6 拮抗菌的筛选方法 |
1.7 拮抗菌的种属鉴定 |
2 实验结果 |
2.1 拮抗酵母的筛选 |
2.2 拮抗菌的种属鉴定 |
3 讨论 |
第三章 罗伦隐球酵母的生长性能及分离干燥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麦芽汁培养基的制备 |
1.3 拮抗菌的培养与保存 |
1.4 罗伦隐球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
1.5 罗伦隐球酵母的分离及干燥 |
1.6 罗伦隐球酵母干粉在贮藏期的活性 |
2 实验结果 |
2.1 罗伦隐球酵母在麦芽汁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
2.2 罗伦隐球酵母干粉在贮藏期的活性 |
3 讨论 |
第四章 罗伦隐球酵母安全性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拮抗菌及其培养 |
1.3 病原菌培养和孢子悬液制备 |
1.4 水果的选择和予处理 |
1.5 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病害的抑制效果实验 |
1.6 数据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罗伦隐球酵母对梨病害的抑制效果 |
2.2 罗伦隐球酵母对柑桔病害的抑制效果 |
2.3 罗伦隐球酵母对草莓病害的抑制效果 |
2.4 罗伦隐球酵母对桃子病害的抑制效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致病菌的抑制机理探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拮抗菌各种处理液的制备 |
1.3 水果的选择和预处理 |
1.4 拮抗菌体外抑菌实验(in vitro) |
1.5 拮抗菌各种处理液对水果病害的抑菌效果 |
1.6 拮抗酵母与病原菌孢子接种时间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1.7 拮抗菌在水果伤口处的生长动态 |
1.8 拮抗酵母对水果乙烯释放的影响 |
1.9 拮抗酵母对水果自身抗真菌性能的诱导乙烯释放率 |
1.10 数据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拮抗菌体外抑菌实验(in vitro) |
2.2 拮抗酵母各种处理液对水果病害的抑菌效果 |
2.3 拮抗酵母与病原菌孢子接种时间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2.4 拮抗菌在水果伤口处的生长动态 |
2.5 拮抗菌对草莓采后乙烯释放率的影响 |
2.6 拮抗酵母对水果自身抗真菌性能的诱导 |
3 讨论 |
第七章 罗伦隐球酵母与其它防治手段结合使用对水果采后病害抑制效果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拮抗菌菌悬液的制备 |
1.3 水果的选择和预处理 |
1.4 金属盐类对拮抗酵母抑菌效果的影响 |
1.5 低温保藏对拮抗酵母抑菌效果的影响 |
1.6 热处理对拮抗酵母抑菌效果的影响 |
1.7 微波处理对拮抗酵母抑菌效果的影响 |
1.8 低剂量杀菌剂对拮抗酵母抑制水果采后致病菌效果的影响 |
1.9 数据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金属盐类对拮抗酵母抑菌效果的影响 |
2.2 低温保藏对拮抗酵母抑菌效果的影响 |
2.3 热处理对拮抗酵母抑菌效果的影响 |
2.4 微波处理对拮抗酵母抑菌效果的影响 |
2.5 低剂量杀菌剂对拮抗酵母抑制水果采后致病菌效果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八章 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自然腐烂的抑制效果及对水果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拮抗菌菌悬液的制备 |
1.3 水果的选择和予处理 |
1.4 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自然腐烂的抑制效果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1.5 罗伦隐球酵母与微波处理方法结合使用对水果自然腐烂的抑制效果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2 实验结果 |
2.1 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自然腐烂的抑制效果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 罗伦隐球酵母与微波处理方法结合使用对水果自然腐烂的抑制效果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九章 罗伦隐球酵母采前处理对柑桔采后腐烂的抑制效果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拮抗菌菌悬液的制备 |
1.3 柑桔采前使用拮抗酵母的处理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十章 罗伦隐球酵母应用于柑桔采后保鲜的中试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拮抗菌菌悬液的制备 |
1.4 拮抗酵母对柑桔的处理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十一章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及后续研究设想 |
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9)水果加工中还原型Vc与氧化型Vc变化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思路 |
1.1 水果加工中VC变化及其控制的研究进展 |
1.1.1 水果VC的结构及特性 |
1.1.1.1 VC结构 |
1.1.1.2 VC的特性 |
1.1.2 水果加工中AA变化的研究概况 |
1.1.2.1 温度对AA的影响 |
1.1.2.2 空气对AA的影响 |
1.1.2.3 pH值对AA的影响 |
1.1.2.4 酶对AA的影响 |
1.1.2.5 金属离子对AA的影响 |
1.1.2.6 光线对AA的影响 |
1.1.2.7 水对AA的影响 |
1.1.2.8 其他因素对AA的影响 |
1.1.3 水果DHA的研究概况 |
1.1.4 研究水果DHA的意义 |
1.2 文献资料分析与立题思路 |
1.2.1 文献资料分析 |
1.2.1.1 不同水果种类和品种的AA和DHA含量研究 |
1.2.1.2 水果加工中AA降解的动力学研究 |
1.2.1.3 不同水果AA与DHA对温度、空气、光线的反应 |
1.2.1.4 水果加工中DHA的变化规律 |
1.2.1.5 食品高新技术对控制水果加工中AA与DHA损失的效应 |
1.2.1.6 合成与天然抗氧化剂对控制水果加工过程中AA与DHA损失的效应 |
1.2.2 立题思路 |
第二章 常见水果还原型VC(AA)和氧化型VC(DHA)含量及稳定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处理 |
2.1.2.1 常见水果VC含量测定 |
2.1.2.2 空气对水果VC含量的影响 |
2.1.2.3 温度对水果VC的影响 |
2.1.3 仪器设备 |
2.1.4 VC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及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常见水果AA与DHA含量分析 |
2.2.2 空气对水果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2.2.3 温度与时间对水果AA和DHA变化的影响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猕猴桃VC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猕猴桃VC降解动力学研究方法 |
3.1.3 VC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重复3次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猕猴桃果汁中的VC降解途径 |
3.2.2 温度对猕猴桃汁VC降解反应速度的影响 |
3.3 结论 |
第四章 水果半成品保藏中AA与DHA变化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水果原汁加工过程 |
4.1.2.2 水果果浆加工过程 |
4.1.2.3 抗氧化剂处理 |
4.1.3 仪器和设备 |
4.1.4 VC测定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三种水果半成品保藏中AA与DHA含量变化 |
4.2.1.1 三种水果原汁保藏中AA与DHA含量变化 |
4.2.1.2 三种水果果浆保藏中AA与DHA含量变化 |
4.2.2 抗氧化剂对猕猴桃原汁保藏中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4.2.2.1 抗氧化剂对猕猴桃原汁保藏中AA变化的影响 |
4.2.2.2 抗氧化剂对猕猴桃原汁保藏中DHA变化的影响 |
4.2.3 抗氧化剂对草莓原汁保藏中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4.2.3.1 抗氧化剂对草莓原汁保藏中AA变化的影响 |
4.2.3.2 抗氧化剂对草莓原汁保藏中DHA变化的影响 |
4.2.4 抗氧化剂对山楂原汁保藏中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4.2.4.1 抗氧化剂对山楂原汁保藏中AA变化的影响 |
4.2.4.2 抗氧化剂对山楂原汁保藏中DHA变化的影响 |
4.2.5 抗氧化剂对猕猴桃果浆保藏中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4.2.5.1 抗氧化剂对猕猴桃果浆保藏中AA变化的影响 |
4.2.5.2 抗氧化剂对猕猴桃果浆保藏中DHA变化的影响 |
4.2.6 抗氧化剂对草莓果浆保藏中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4.2.6.1 抗氧化剂对草莓果浆保藏中AA变化的影响 |
4.2.6.2 抗氧化剂对草莓果浆保藏中DHA变化的影响 |
4.2.7 抗氧化剂对山楂果浆保藏中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4.2.7.1 抗氧化剂对山楂果浆保藏中AA变化的影响 |
4.2.7.2 抗氧化剂对山楂果浆保藏中DHA变化的影响 |
4.3 结论 |
第五章 猕猴桃加工中AA和DHA变化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及设备 |
5.1.1.1 材料 |
5.1.1.2 仪器设备 |
5.1.2 试验处理 |
5.1.2.1 温度与时间对猕猴桃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1.2.2 微波软化 |
5.1.2.3 打浆对猕猴桃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1.2.4 空气对猕猴桃半成品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1.2.5 光线与存放时间对猕猴桃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1.2.6 真空浓缩对猕猴桃AA与DHA的影响 |
5.1.2.7 杀菌、冷却: |
5.1.3 VC测定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加热温度与时间对猕猴桃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2.2 微波热烫对猕猴桃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2.3 打浆对猕猴桃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2.4 空气对猕猴桃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2.5 光线对猕猴桃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2.6 真空浓缩对猕猴桃果酱中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2.7 杀菌对猕猴桃果酱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草莓加工中还原型VC和氧化型VC变化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试验处理及VC含量测定 |
6.1.2.1 清洗 |
6.1.2.2 压榨 |
6.1.2.3 软化 |
6.1.2.4 打浆 |
6.1.2.5 澄清 |
6.1.2.6 灭菌 |
6.1.2.7 冷却 |
6.1.3 仪器设备 |
6.1.4 VC 测定方法 |
6.1.5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清洗对草莓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6.2.2 压榨对草莓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6.2.3 澄清过程中AA含量的变化 |
6.2.4 热烫对草莓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6.2.5 打浆对草莓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6.2.6 灭菌对草莓汁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6.2.7 冷却过程中草莓汁AA与DHA的变化 |
6.3 讨论与结论 |
第七章 山楂加工中还原型VC和氧化型VC变化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1.2.1 去核 |
7.1.2.2 破碎 |
7.1.2.4 山楂汁软化浸提 |
7.1.2.5 山楂汁澄清 |
7.1.2.6 糖煮 |
7.1.2.7 干燥 |
7.1.3 仪器设备 |
7.1.4 测定方法 |
7.1.5 VC测定方法: |
7.1.6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去核对山楂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7.2.2 破碎对山楂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7.2.3 打浆对山楂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7.2.4 果胶酶浸提对山楂汁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7.2.5 壳聚糖和果胶酶澄清对山楂汁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7.2.5.1 壳聚糖澄清山楂汁正交试验结果 |
7.2.5.2 果胶酶澄清山楂汁正交试验结果 |
7.2.6 糖煮对山楂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7.2.7 干燥对山楂AA与DHA变化的影响 |
7.3 讨论与结论 |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结论 |
8.2 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短时间热水涂刷处理以减少柑桔类水果采后腐烂(论文参考文献)
- [1]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草莓果实防腐保鲜效果研究[D]. 李园园.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2]拜城县果树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D]. 牛青青. 石河子大学, 2015(04)
- [3]基于农户增收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分工与组织优化研究 ——以赣南脐橙为例[D]. 涂传清.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 [4]臭氧保鲜梨和柿子的应用技术及作用机理研究[D]. 杨绍艳. 天津科技大学, 2008(06)
- [5]热处理对轻度加工葡萄保鲜效应及机理的研究[D]. 寇莉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6]冬枣贮期浆胞病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 刁小琴.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
- [7]陕西苹果营销渠道设计与管理[D]. 哈乐群.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 [8]罗伦隐球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防治机理研究[D]. 张红印. 浙江大学, 2004(03)
- [9]水果加工中还原型Vc与氧化型Vc变化及控制研究[D]. 高愿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10]日本园艺作物采后生理和采后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文献述评(Ⅱ)[J]. Akitsugu Inaba,吕英民. 张家口农专学报,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