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邛窑是巴蜀地区古陶瓷窑系中窑场最多、烧造时间延续最长、产品流散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民间窑系。自20世纪30年代邛崃十方堂遗址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对邛窑已有诸多研究。本论文在学习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以往研究中没有触及的领域——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度的探索和总结。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图像学方法、类型学方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研究内容包括二个层次:邛窑器物设计、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意识以及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行为方式。通过从形式到内涵的深入分析,对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方位进行全新的认识和把握。本文对邛窑器物设计的研究从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两个方面展开。造型设计方面,分析了邛窑器物造型的类型和基本形式语言,并对器物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指出了邛窑器物造型具有时代性和演变的相对滞后性的特征。同时,结合具体器物,对邛窑的“仿生造型”手法和邛窑瓷塑等典型器物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和深入的研究。在装饰设计方面,对邛窑釉装饰、胎装饰、彩装饰分别进行了研究。邛窑的釉装饰实现了从单色釉到多色釉的突破,以丰富的釉色增加器物的审美效果;邛窑的胎装饰以恒常主题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精雕细琢的装饰手法来呈现较为精致细腻的审美风格;邛窑的彩装饰以多样的色彩和富于时代性和本土性特征的纹样来呈现造物者的经验图式,并以独特的写意和没骨技法实现了艺术化的视觉转译。本文对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对其进行分期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的生成基础、发展动因和最后衰落的历史命运,尤其详细的分析了唐宋美学嬗变对邛窑装饰变迁的影响。论文指出了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共同作用是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发展和衰亡的最终决定因素。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意识来源于多方面的影响,它是邛窑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阶层的需求、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的集中投射,并最终融会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之中。本文对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在观念层面,总结出邛窑器物设计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造型观念、“相物而赋彩,范质而施彩”的装饰观念、“以需求为动力”的生产观念、“‘材不美’促‘工巧”的材料观念,并通过例举和分析大量器物来论证了这些观念。同时,论文总结出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具有“装饰为上”、“情感质朴”、“写意精神”、“风格多元”、“蜀地风貌”几大审美特征。邛窑器物设计以装饰作为形式美感的核心要素,具有大朴不雕、稚拙天然的民间意趣,通过从形式到内涵的写意性表达、满足了多层次的器用诉求与审美趣味,并强烈的体现出造型与装饰的本土化特征。论文对邛窑器物设计的创新价值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邛窑高温乳浊铜绿釉、高温铜红釉、蓝釉的工艺创新与审美价值、邛三彩对高温多色釉的突破性创造、邛窑彩绘瓷的独特美感、省油灯的古代科技之美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的价值重估的当下意义。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最终认为: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是在巴蜀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审美文化,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多元因素影响的结果。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就是邛窑的装饰设计文化,而在装饰设计文化中,最能呈现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的写意风格的就是邛窑彩绘瓷。邛窑器物审美文化的这种侧重装饰特征的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邛窑的原材料先天不足,促使邛窑工匠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各种装饰手段来对器物进行装饰,以达到“使材美”,使器美,从而弱化胎土不良对器物外观的影响的目的。唐宋时期的时代美学、巴蜀地区的独特地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民用与官用并存的多层次器用诉求、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对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传承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文脉,又因来自民间的这一特性,因而邛窑器物的造型和装饰都呈现出一种自然朴实、充满生机、富有生命的律动感。邛窑器物设的计审美符号正体现了这一崇尚自然、不拘一格的特点。总体上看,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是巴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文认为,由于邛窑在高温乳浊铜绿釉、高温铜红釉、邛三彩、多色彩绘瓷方面的独创价值,以及具有省油灯、瓷塑、提梁壶等器物的造型独特性,邛窑应在陶瓷史、设计史、工艺美术史上获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