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肛门失禁指四岁以上患者出现反复发生的不能控制排便的症状,并持续一个月以上。由于该病症的特殊性,病人难以启齿,因此该病例数目往往被低估,所以研发一种隐蔽、可靠的植入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至关重要。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都对人工肛门括约肌进行了研究,然而存在不足,因此,开展新型的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位植入式人工肛门括约肌重建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编号:3080023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基金“基于经皮供能的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实验研究”(编号:20070248094)和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基金“反馈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预研”(编号:06DBX006),对人工肛门括约肌重建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提出了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传感器、单片机、无线通信和微执行机构来分别模拟人体肛门直肠神经、大脑中枢神经、神经信号传输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从总体上给出了体内装置和体外装置的结构,并分别对此设计的关键点进行了攻关研究。论文着重介绍该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首先,在微执行机构上提出了三种新型微型泵:滚轮式微型泵、凸轮式微型泵和注射式微型泵。阐述了各种微型泵的工作原理和优劣,比较了工作效率。其次,在经皮能量传输上建立了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效率模型,分析了影响传输效率的因素。第三,在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血液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模型。此外对直肠感知功能实现、单片机及无线通讯模块进行了研究设计。论文通过三方面实验来论证该系统的可实施性。微型泵实验包括微型泵输出力、工作时间的测定以及工作电压的选择。经皮能量传输实验讨论了能量传输效率与线圈轴向间距、径向间距、夹角、负载之间的关系。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的模拟实验研究了阈值设定这一难点问题。最后,论文总结了该系统功能上的创新,尤其突出了微型执行机构,经皮能量传输,并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方向,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肛门失禁的定义
  • 1.1.2 肛门失禁的发病情况
  • 1.1.3 肛门失禁的病因
  • 1.1.4 肛门失禁的治疗方法
  • 1.1.5 人工肛门括约肌及其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人工肛门括约肌的研究现状
  • 1.2.1 美国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American Medical System, AMS)
  • 1.2.2 日本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
  • 1.2.3 英国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Prosthetic Artificial Sphincter, PAS)
  • 1.2.4 德国基于微机电系统的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设计方案
  • 2.1 人工肛门括约肌设计原理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体内装置
  • 2.2.2 体外装置
  • 2.3 直肠感知功能重建方案
  • 2.3.1 直肠肛门测压
  • 2.3.2 直肠肛门测压传感器
  • 2.4 执行机构方案
  • 2.5 能量供给方案
  • 2.6 控制方案
  • 2.7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关键技术
  • 3.1 直肠感知功能实现
  • 3.1.1 微传感器
  • 3.1.2 运算放大器
  • 3.2 微型执行机构设计
  • 3.2.1 微型泵设计
  • 3.2.2 囊袋设计
  • 3.3 微控制器及无线通讯模块
  • 3.3.1 微控制器模块
  • 3.3.2 无线通信模块
  • 3.4 无线能量传输设计
  • 3.4.2 无线能量传输原理及电路模型
  • 3.4.3 发射端驱动电路和接收端整流电路设计
  • 3.4.4 影响无线能量传输效率衰减因素
  • 3.5 肛门直肠血液流速与钳夹囊袋压强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验
  • 4.1 系统软件设计
  • 4.2 系统实验
  • 4.2.1 微泵实验
  • 4.2.2 无线能量传输实验
  • 4.2.3 系统模拟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系统功能总结
  • 5.2 系统创新点总结
  • 5.3 研究展望
  • 5.3.1 微执行机构
  • 5.3.2 无线能量传输效率的提高
  • 5.3.3 胃肠道动力学模型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相关论文文献

    • [1].航天器多通道近场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0(01)
    • [2].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的空间匹配理论[J]. 微波学报 2020(01)
    • [3].微波无线能量传输与收集应用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空间电子技术 2020(02)
    • [4].超表面多波束天线技术及其在无线能量传输中的应用[J]. 空间电子技术 2020(02)
    • [5].激光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J]. 激光技术 2020(05)
    • [6].空间网络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进展[J]. 空间电子技术 2018(02)
    • [7].集总参数电磁人工超材料在无线能量传输中的应用[J]. 信息通信 2016(11)
    • [8].涂层超导体无线能量传输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英文)[J]. 低温物理学报 2016(04)
    • [9].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综述[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0].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的高效率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系统[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1].压电直流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J]. 电声技术 2016(10)
    • [12].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天线研究[J]. 价值工程 2017(07)
    • [13].无线能量传输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J]. 现代盐化工 2017(01)
    • [14].无线能量传输负载自适应的频率分叉边界控制[J]. 电源学报 2017(02)
    • [15].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充电平台设计及其性能分析[J]. 电子测量技术 2017(05)
    • [16].压电换能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J]. 电声技术 2017(Z1)
    • [17].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的实现[J]. 信息记录材料 2017(03)
    • [18].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频率特性[J]. 电子科学技术 2017(05)
    • [19].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J]. 信息通信 2016(02)
    • [20].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微带天线设计[J]. 电子测试 2016(08)
    • [21].激光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 航天器工程 2015(01)
    • [22].无线能量传输——外星&地球科技大比拼[J]. 飞碟探索 2016(02)
    • [23].基于互感线圈的能量传输系统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9(05)
    • [24].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效率分析[J]. 浙江电力 2020(02)
    • [25].基于改进型发射线圈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优化[J]. 计算机仿真 2020(01)
    • [26].穿透金属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磁场辐射特性分析[J]. 计算机仿真 2020(07)
    • [27].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 2017(04)
    • [28].基于负磁超材料增强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J]. 微波学报 2015(06)
    • [29].一种高效率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J]. 空间电子技术 2016(01)
    • [30].基于超声波的水下无线能量传输初探[J]. 电声技术 2014(12)

    标签:;  ;  ;  ;  

    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