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参与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过渡金属参与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量子化学和理论方法的发展使得通过计算深入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内在规律性成为可能。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基于量子化学平台的理论计算方法研究过渡金属络合物参与的有机反应机理,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简要介绍反应机理研究方法的种类与实例;第二章对近年来亚铜催化的偶联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三至五章为本人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的主要科研工作。其中:第三章以亚铜催化的氨基醇底物上高选择性的碳杂(氮、氧)偶联反应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的B3LYP密度泛函方法及基组分层计算模型系统研究了其机理细节。通过对各种不同可能反应路径能量需求的比较及对反应历程中关键中间体及过渡态的结构及电子性能分析,我们最终推导出不同碳杂偶联反应的最可能反应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配体电子效应与反应选择性间的内在相关性,阐述了氨基醇类多官能团底物上选择性修饰的决定因素,该论文发表于J. Am. Chem. Soc. 2010, 132, 18078。第四章以一系列过渡金属络合物(金属中心包括Ru、Os、Ir等)与氧气的反应为研究对象,运用开壳层密度泛函方法(UB3LYP)研究了各种不同反应的机理细节及其内在规律性。通过对不同自旋态势能曲面的分析比对,我们发现各种过渡金属络合物与氧气的反应机制相似。首先,氧气与金属中心以η1-配位方式络合,此后氧气配体上悬摆的氧原子逐渐靠近金属中心,并通过三重态与单重态势能曲面间的最低能量交叉点(MECP),实现由三重态到单重态的自旋状态的改变。最后,单重态中末端氧原子与金属中心上的两个孤电子随金属-氧键间距离减小而逐渐配对,并引导双氧配位(η2-)型络合产物的生成。该论文发表于Organometallics, 2009, 28, 4443。第五章以Pd(OAc)2在碱及氧化条件下催化的分子内二胺化反应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计算方法对其机理细节,特别是立体选择性的产生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不同可能中间体立体构象的分析探讨以及对不同可能机理能量需求的对比,我们发现该反应倾向于以反式胺钯化-顺式分子内碳氮键形成的机理路径进行,而非此前人们推测的顺式胺钯化-反式分子内碳氮键形成机理。该论文发表于Organometallics, 2009, 28, 4507。以上工作中均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对反应机理细节及其内在规律性进行研究,在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实现良好匹配的情况下,验证了理论方法在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可行性,也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其他实验方法无法获得的机理信息,例如关键中间体、过渡态的结构以及直观形象的机理图像等。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有望为我们未来设计和开发新的金属有机化学反应及新催化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机理研究方法简介
  • 1.1 引言
  • 1.2 基于实验方法的机理探测手段
  • 1.2.1 同位素标记法
  • 1.2.2 竞争反应/对比试验法
  • 1.2.3 动力学实验方法
  • 1.2.4 中间体确立法
  • 1.3 基于理论化学的机理探测手段
  • 1.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亚铜催化的碳杂偶联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 2.1 引言
  • 2.2 亚铜催化的C-N 偶联反应机理
  • 2.3 亚铜催化的C-O 偶联机理
  • 2.4 亚铜催化的C-B 偶联机理
  • 2.5 总结与展望
  • 第三章 亚铜催化体系内配体控制的选择性氮-,氧-芳化机理的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亚铜催化的碳杂偶联反应机理研究背景
  • 3.3 计算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模型反应
  • 3.4.2 选择性N-芳化机理(式3.4)
  • 3.4.3 选择性O-芳化机理(式.3.5)
  • 3.4.4 N-, O-选择性的根本原因
  • 3.4.5 关于SET 和IAT 机理的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过渡金属络合物与氧气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
  • 4.1 引言
  • 4.2 计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2与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反应进展'>4.3.1 02与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反应进展
  • 4.3.2 模型反应的选取
  • 6Cp*ML2与02的反应机理研究'>4.3.3 d6Cp*ML2与02的反应机理研究
  • 6ML5与02的反应机理研究'>4.3.4 d6ML5与02的反应机理研究
  • 8ML4与02的反应机理研究'>4.3.5 d8ML4与02的反应机理研究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2在碱及氧化剂条件下催化的分子内二胺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第五章 PD(OAC)2在碱及氧化剂条件下催化的分子内二胺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5.1 引言
  • 5.2 计算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模拟氢分子高次谐波的产生[J]. 考试周刊 2010(42)
    • [2].多种密度泛函方法对NpO_2~+离子研究[J].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2013(05)
    • [3].基于紧束缚密度泛函方法水模型的优化[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7(06)
    • [4].色散矫正密度泛函方法研究CO_2在非均质碳基材料表面吸附行为[J]. 山东化工 2015(06)
    • [5].C_1对称C_(20)分子结构与光谱特性的密度泛函方法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8(04)
    • [6].多种密度泛函方法计算碳氧单键解离能的性能比较[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7].B972-PFD:一种高精度的色散校正密度泛函方法[J]. 物理化学学报 2017(06)
    • [8].Au_NM_2(N=1-4,M=Cu,Ag,Pd,Pt)团簇的稳定性(英文)[J].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9].密度泛函方法研究Nb_2Si_n(n=1~6)团簇[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9(05)
    • [10].态定(线性响应)-极化连续模型/含时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一种有机发光材料的吸收和发射光谱(英文)[J]. 物理化学学报 2012(06)
    • [11].亚砜钯(Ⅱ)配合物中卤素配位效应的理论研究[J]. 广东化工 2011(04)
    • [12].活泼酰化物与亲核试剂的反应的速率常数的精确计算[J]. 山东化工 2015(24)
    • [13].吲哚和喹啉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的分子机理研究[J]. 广东化工 2015(14)
    • [14].Au_nCu_2(n=1~4)团簇的量子化学研究(英文)[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15].新一代密度泛函方法XYG3[J]. 化学进展 2012(06)
    • [16].密度泛函方法研究甲烷与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J]. 煤炭学报 2011(12)
    • [17].两种金属钌配合物异构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理论计算[J]. 化学学报 2008(22)
    • [18].钯团簇掺杂钇原子的密度泛函研究(英文)[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19].γ-Al_2O_3表面吸附SO_2、NO_x的机理分析[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0(02)
    • [20].密度泛函方法研究噻唑橙类菁染料的光谱性质[J]. 应用化学 2017(12)
    • [21].W_n与W_nN(n=1~5)团簇的结构与稳定性[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22].乙酰胆碱与芳香体系间阳离子-π的理论研究[J]. 广州化工 2009(06)
    • [23].Ru(Ⅱ)多吡啶配合物DNA光裂解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6(06)
    • [24].Au-Zn微团簇的结构与性质[J].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25].NiSOD天然酶活性中心量子化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26].第二过渡周期金属单氧化物电子结构的DFT表征[J]. 广东化工 2014(18)
    • [27].H_2O_2稳定性的密度泛函研究[J]. 泰山学院学报 2018(03)
    • [28].理论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J]. 分子科学学报 2013(06)
    • [29].卷烟烟气化学成分的电离能计算及其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 烟草科技 2011(12)
    • [30].第三过渡系金属单氧化物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标签:;  ;  ;  ;  ;  ;  

    过渡金属参与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