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7例分析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7例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速)体表心电图、电生理特点和靶点定位,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RFCA治疗的特发性室速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电生理特点、有效消融靶点及RFCA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等。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消融采用温控法,温度4555℃。消融过程中室速消失,术后即刻及30分钟后程序刺激及静脉推注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程序刺激均不能诱发相同类型室速为成功。结果资料齐全的特发性室速共107例,其中,右室流出道室速67例,右室流入道室速2例,右室游离壁室速1例,左后分支性室速23例,左室流出道室速7例,左室游离壁室速7例。左后分支性室速体表心电图特点:阵发性或持续性宽QRS波室速,QRS波时程118±12ms,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左室流出道室速心电图特点:宽QRS波室速,QRS波时限135±13ms,下壁导联呈高大R波,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电轴额面向下;右室流出道室速体表心电图表现为:宽QRS波室速,QRS波时限145±15ms,下壁导联呈高大R波,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电轴正常或者轻度右偏。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的室速有以下特点:(1)I导多为正向波,呈R(r),振幅多大于0.25mV,以I导联振幅大于0.25mV为诊断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速标准,敏感性84.6%,特异性83.3%(P<0.05);(2)下壁导联均呈R型,振幅大,伴R波多有切记,以下壁导联R波有切迹作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速诊断标准,其敏感性76.9%,特异性73.3%(P<0.05);(3) aVR与aVL以负向波为主,多呈QS型,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速aVR导联负向振幅明显大于aVL,以二者之间负向振幅的差(aVR–aVL)>0.20mV作为诊断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速的标准,敏感性84.6%,特异性73.3%(P<0.05)。左后分支性室速电生理特点:心房或者心室适当的期前刺激可引发或终止室速,有重整和拖带现象,在左室间隔可以标测到最提前的P电位,以之作为消融靶点放电消融可以治愈室速,提示左后分支性室速的发生与左束支分支参与的折返机制有关。流出道室速的电生理特点:超速起搏比期前刺激更易诱发室速,超速起搏可加速心动过速但不能被重整或拖带,室速诱发重复性差,而儿茶酚胺类易化诱发,这提示流出道室速的发生机制为触发机制。RFCA治疗总有效率为85.0%,不同起源点特发性室速的成功率差别显著,其中右室流出道室速为89.6%,左后分支性室速为91.3%,左室流出道室速为85.7%,其他少见部位起源的室速成功率仅为40.0%。107例患者中仅一例左后分支室速患者在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予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可以根据发作时体表心电图特点,对室速的起源点进行初步的定位,RFCA是一种根治特发性室速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英文缩写索引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7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