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破坏加速侵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被破坏,加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
植被破坏加速侵蚀论文文献综述
张锋,郑粉莉,安韶山[1](2008)在《近100年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不同开垦年限的阳坡梁坡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子午岭地区近100年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地被开垦近100年来,阳坡梁坡农地0—20和20—40 cm土层中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皆随开垦年限的延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对照林地相比,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土壤剖面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下降了26.6%8~4.4%、17.6%7~6.9%,15.7%7~3.8%和37.6%~68.6%;20—4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30.7%~81.0%、8.3%~71.9%,17.3%9~6.9%和51.1%9~2.6%。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在开垦初期(4 a)年均下降速率最大;而后,随开垦年限延长年均下降速率减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0—20和20—40 cm土层之间差异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呈减少趋势。土壤脲酶活性随开垦年限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开垦9 a农地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受施用磷肥的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在0—20 cm土层呈波动变化,在20—40 cm土层呈微弱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张锋[2](2006)在《子午岭地区植被破坏加速侵蚀对土壤质量退化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破坏加速侵蚀过程及其导致的土壤质量退化是土壤侵蚀环境效应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为切入点,采用野外定位监测、野外调查和采样、室内分析测试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子午岭地区植被破坏加速侵蚀过程,阐明植被破坏加速侵蚀对土壤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质量的影响,建立评价土壤质量退化的指针体系,为黄土高原侵蚀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地破坏开垦为农地后,土壤侵蚀方式由林地的片蚀为主演变为强度细沟侵蚀和剧烈浅沟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是林地的几百倍至几千倍。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单位降雨侵蚀力引起的侵蚀量呈加剧趋势。在植被破坏15年的裸露休闲地浅沟集水区,侵蚀蚀强度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且浅沟槽侵蚀量大于浅沟间,切沟沟槽侵蚀量大于切沟间。2)随着植被破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而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少;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呈减少趋势,且小团聚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物理性粘粒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粗粉砂呈增加趋势,表明土壤粗化现象明显。土壤有机碳、全氮,真菌、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在植被破坏初期下降幅度较大。3)同林地相比,植被破坏加速侵蚀15a的裸露休闲地浅沟集水区0-15cm表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总数均显着减少。受侵蚀方式和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及微生物总数随坡长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其在浅沟沟槽显着低于在浅沟沟间,与林地在相应部位的变化规律相反。林地开垦破坏15 a后,土壤养分以有机碳流失最严重,其次是全氮、速效磷;微生物中的真菌减少幅度最大,次之细菌,放线菌减少幅度最小。开垦15a的裸露休闲地,土壤微生物中的细菌、真菌所占比例下降,而放线菌所占比例上升。4)有机碳与全氮呈极显着的线形正相关,且二者对土壤质量物理指针、酶活性和微生物产生重要影响,真菌对土壤酶活性也产生重要影响;真菌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着线性正相关。5)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有机碳、真菌数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毛管空隙度、物理性粘粒、粗粉粒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作为评价土壤质量退化的指针体系,并计算了不同开垦年限农地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QI)。发现随着开垦年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查轩,黄少燕[3](2003)在《人为破坏植被对加速侵蚀及土壤退化过程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介入,使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经历了一个由自然侵蚀向加速侵蚀的发展演化过程。如何评价黄土高原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作用,恢复与重建植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等是近年来治黄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定位试验和野外调查,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对土壤理化特性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演变的影响;分析了人为破坏植被耕垦后坡面土壤侵蚀特征与土壤退化过(本文来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期刊2003-09-01)
查轩,黄少燕[4](2003)在《人为破坏植被对加速侵蚀及土壤退化过程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介入,使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经历了一个由自然侵蚀向加速侵蚀的发展演化过程。如何评价黄土高原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作用,恢复与重建植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等是近年来治黄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定位试验和野外调查,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对土壤理化特性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演变的影响;分析了人为破坏植被耕垦后,坡面土壤侵蚀特征与土壤退化过程。结果表明: 1 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前后的土壤特性和土壤侵蚀的急剧变化,说明了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密切关系。通过林区内瓦窑沟流域的试验和典型调查,一旦地面林草植被遭到人为破坏和不合理的耕垦后,土壤抗冲抗蚀性能明显减弱,使黄土的脆弱性都表现出来,降雨和地形因于对侵蚀的作用相对突出,土壤侵蚀由轻微突转为强烈,无论何种地形部位均有严重土壤侵蚀发生,而且细沟与浅沟侵蚀迅速发展,其开垦后的侵蚀模数是同等条件下自然林地的2000~3000倍。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生态系统恶化。2 林地耕垦10年后,其耕层土壤有机质、非毛管孔隙度、>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稳渗速率较开垦前分别降低了84.3%、44.0%、56.8%利76.9%:土壤崩解率和冲刷量分别为林地的21.5倍和25倍;每年随泥沙流失的土壤的机质量达398.4~443.9t/km_2,土壤肥力严重退化。3 人为不合理的开垦活动,是加剧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导致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现代生物气候带的时空分布规律,恢复和重建植被,增加地面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应为加速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基本内容和减少人黄泥沙的重要对策。(本文来源于《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3-07-01)
查轩,黄少燕[5](2001)在《植被破坏对黄土高原加速侵蚀及土壤退化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评价黄土高原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作用 ,恢复与重建植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等是近年来治理黄河的热点问题。通过定位试验和野外调查 ,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对土壤理化特性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演变的影响 ;分析了人为破坏植被耕垦后坡面土壤侵蚀特征与土壤退化过程。表明 :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最敏感的因子 ;人为破坏植被造成的加速侵蚀 ,是导致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恢复和重建植被 ,应为黄土高原加速治理和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植被破坏加速侵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被破坏加速侵蚀过程及其导致的土壤质量退化是土壤侵蚀环境效应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为切入点,采用野外定位监测、野外调查和采样、室内分析测试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子午岭地区植被破坏加速侵蚀过程,阐明植被破坏加速侵蚀对土壤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质量的影响,建立评价土壤质量退化的指针体系,为黄土高原侵蚀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地破坏开垦为农地后,土壤侵蚀方式由林地的片蚀为主演变为强度细沟侵蚀和剧烈浅沟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是林地的几百倍至几千倍。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单位降雨侵蚀力引起的侵蚀量呈加剧趋势。在植被破坏15年的裸露休闲地浅沟集水区,侵蚀蚀强度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且浅沟槽侵蚀量大于浅沟间,切沟沟槽侵蚀量大于切沟间。2)随着植被破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而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少;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呈减少趋势,且小团聚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物理性粘粒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粗粉砂呈增加趋势,表明土壤粗化现象明显。土壤有机碳、全氮,真菌、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在植被破坏初期下降幅度较大。3)同林地相比,植被破坏加速侵蚀15a的裸露休闲地浅沟集水区0-15cm表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总数均显着减少。受侵蚀方式和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及微生物总数随坡长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其在浅沟沟槽显着低于在浅沟沟间,与林地在相应部位的变化规律相反。林地开垦破坏15 a后,土壤养分以有机碳流失最严重,其次是全氮、速效磷;微生物中的真菌减少幅度最大,次之细菌,放线菌减少幅度最小。开垦15a的裸露休闲地,土壤微生物中的细菌、真菌所占比例下降,而放线菌所占比例上升。4)有机碳与全氮呈极显着的线形正相关,且二者对土壤质量物理指针、酶活性和微生物产生重要影响,真菌对土壤酶活性也产生重要影响;真菌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着线性正相关。5)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有机碳、真菌数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毛管空隙度、物理性粘粒、粗粉粒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作为评价土壤质量退化的指针体系,并计算了不同开垦年限农地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QI)。发现随着开垦年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破坏加速侵蚀论文参考文献
[1].张锋,郑粉莉,安韶山.近100年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
[2].张锋.子午岭地区植被破坏加速侵蚀对土壤质量退化过程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3].查轩,黄少燕.人为破坏植被对加速侵蚀及土壤退化过程影响研究[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03
[4].查轩,黄少燕.人为破坏植被对加速侵蚀及土壤退化过程影响研究[C].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3
[5].查轩,黄少燕.植被破坏对黄土高原加速侵蚀及土壤退化过程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