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记忆之外的韩东解读

“文学史”记忆之外的韩东解读

论文摘要

韩东作为“第三代”诗歌的精神领袖,其诗歌生命至今已经延续了二十多年,对伤害文学纯粹的因子一直保持着不妥协精神,并保持着独有的清醒和距离。另外,韩东从九十年代整个诗坛狭窄逼仄的空间中夺路而出,杀出另一条生命前进的创作道路——小说;发起“断裂”行动,并以对体制与文坛的“撤退”姿态来继续诗歌和小说灵魂的追求。“撤退”对韩东来说是对文学的自我保护,他放弃初入文坛时精神领袖的激进姿态,以相对低调的姿态来对抗当代虚假繁荣的诗坛,或者说存在绚烂泡沫的诗坛,以及市场经济商业化大潮的席卷。“撤退”行动中,韩东辞去公职,彻底成为体制外的游离因子,因此他的创作不必迎合体制,不必投其所好,更不必削足适履;相应地他也没有名利双收的红光满面,而是坚守自我、低调敏感、内心孤傲。他省去一些公开发言的能量消耗,因此也失去一些名利双收的机会,但庆幸的是,他的文学品格不曾流失,他的文学旅程依然在继续,他的文学“空间”在拓展,“空间随着在世而被揭示”,并得以通达空间本身。“文学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时间意识范围的记忆,“文学史”对于文学在横向空间上的覆盖面相对来说总是相对狭窄的,而韩东正是在消解纵向时间意义的同时拓展了自己横向的文学“空间”。所以本文以“空间”作为一条理解韩东的线索,分三章,意在撕掉韩东身上的“文学史”标签,通过对其后来诗歌和小说文本的细读来爬梳其文学中的“空间”意识,发觉“文学史”以外的韩东,挖掘其对文化操守与文学理想的坚持及其成就。“文学史”认为韩东文学精神的源头与流转,是从对朦胧诗的模仿开始,到第三代诗歌的反叛为终点。而本文第一章恰恰是以这一“终点”作为解读的“开始”。因为反叛后的韩东一直在不断的超越自己。所以第一章主要从“文学史”光芒所遮蔽下的、被“文学史”剔除掉的、处于“文学史”烛照区域以外的,也就是从“文学史”记忆结束的地方开始对韩东的诗歌进行细读,解读其抛弃穿越历史隧道的纵向时间后,在空间范围内还原生命本体的过程中所发散出的世界经验和生命体验。小说使韩东与文学的接触面、对话面和摩擦面增大,使韩东对外敞开的范围扩大;是用另一种腔调和表情,对外界敞开自己的喜好、习性与生命感受,从而使韩东意义增值,使其文学空间更加开阔。小说作品中更是在“空间”范围内充分展开生命存在的体验,并对意义放逐和“距离”生发无限迷恋,所以第二章以小说为解读对象,分析“间性”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包括在人物在地理空间层面的距离(“游走”),横断面人生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关系”),文体等方面。物理空间的“游走”只是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自在动作,而真正复杂的生命感知过程在人际“关系”中展开。以此得出韩东小说的力量和意义:剥去生活的包装纸、社会的遮羞布、文明的外壳,揭示人们处心积虑建立起来的知识与道德,并暴露这些所赖以生存的伦理和价值是多么的不可靠;以此来揭示生命的虚无真相与非自在存在状态。第三章是在第一、二章的基础上把韩东诗歌与小说并置一起,分析两种文体的分裂、互文与整合,即相反的用力方向,小说中诗歌的文体修辞功能,诗与小说复写的意义增值,最后通过二者“差”与“合”的运算缝合韩东的文学品格与文学“空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从"文学史"记忆结束开始的诗歌细读
  • 第一节 质疑时间 寄寓空间
  • 第二节 寂寞的虚无 卑微的灵魂
  • 第二章 "如果韩东是一只蝴蝶"——小说写作
  • 第一节 "游走"——身体多动症抵挡深度侵袭
  • 第二节 人际间性——关系的透视与剥离
  • 第三节 叙述文体——焦距/距离的松与紧
  • 第四节 价值悬置——"指向虚无的写作"
  • 第三章 在诗与小说"差"与"合"的运算中缝合文学品格
  • 第一节 相反的用力方向——抽空与堵塞
  • 第二节 小说中诗歌作品的功能——文体修辞
  • 第三节 诗与小说复写的意义增值
  • 第四节 诗与小说关键词的提取
  • 第五节 文学品格与文学"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文学史”记忆之外的韩东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