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钢琴改编曲的历史读解与批判

“样板戏”钢琴改编曲的历史读解与批判

论文摘要

钢琴作为19世纪末由西方世界传入中国的“舶来品”,一直在我国音乐艺术发展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文革”时期,在“极左”气候影响下,我国文艺事业跌落低谷,普遍存在“产量不多、质量不高”的状况。在江青等人的政治压迫下,唯有“样板戏”作为“无产阶级文艺典范”,在艺术创作领域一枝独秀。而作为“封资修”产物的钢琴则面临被砸烂的命运,我国钢琴事业几近夭折。在当时全国八亿人民唱八个样板戏的“盛况”下,以殷承宗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本着寻求出路的目的创作出由“样板戏”音乐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得到了中央文革小组的认可,扭转了这一困境并使钢琴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为钢琴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找到了出路。自钢琴伴唱《红灯记》问世以后,先后又诞生了钢琴弦乐五重奏《海港》、钢琴独奏《家住安源》、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等一批“样板戏”钢琴改编曲,成功实现了“曲线救琴”。文革中后期,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达到建国以来顶峰。直至今天,“文革”时期的部分钢琴改编曲仍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喜爱,其对我国钢琴事业再生及音乐民族化进程和戏曲领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从其中的“样板戏”钢琴改编曲入手,从“‘样板戏的历史回眸与文化记忆”、“‘样板戏’的钢琴创意与文化障壁”、“‘样板戏’钢琴改编曲本体特征与曲例证实”及“‘样板戏’钢琴改编曲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批判”四个章节来完成全文的阐述。以一分为二的视角,褒贬共持的态度进行分析评价。并着重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伴唱《红灯记》、室内乐重奏《海港》及独奏曲《家住安源》三部由“样板戏”主要唱段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文章最后对钢琴事业今后的发展做出思考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有所价值的参考,尽一份绵薄之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问题缘起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一、"样板戏"的历史回眸与文化记忆
  • (一) "样板戏"的历史回眸
  • 1. "样板戏"概念释意
  • 2. "样板戏"的历史回眸
  • (二) "样板戏"的文化记忆
  • 1. 作为历史存在的样板戏
  • 2. 作为文化记忆的样板戏
  • 二、"样板戏"的钢琴创意与文化障壁
  • (一) 样板戏的钢琴创意
  • 1. 文革前钢琴音乐创作状况描述
  • 2. 文革时钢琴音乐创作追忆
  • (二) 样板戏钢琴改编曲的文化障壁
  • 1. 非驴非马的诗意表达
  • 2. 专制语境里的改编曲
  • 三、"样板戏"钢琴改编曲本体特征与曲例证实
  • (一) "样板戏"钢琴改编曲本体特征
  • 1. 音乐特征
  • (1) 打破传统京剧的场面模式
  • (2) 构建丰富立体的和声音效
  • (3) 实现"洋为中用"的功能互补
  • 2. 艺术特征
  • (1) 塑造形象的统一性
  • (2) 创作过程的主体性
  • (3) 最终价值的审美性
  • (二) "样板戏"钢琴改编曲曲例证实
  • 1. 钢琴伴唱《红灯记》
  • (1) 相关人物介绍
  • (2) 创作背景与成因
  • (3) 唱段对比性分析及演奏要求
  • 2. 钢琴弦乐五重奏《海港》
  • (1) 相关人物介绍
  • (2) 创作背景与成因
  • (3) 唱段对比性分析及演奏要求
  • 3. 钢琴独奏《家住安源》
  • (1) 相关人物介绍
  • (2) 创作背景与成因
  • (3) 唱段对比性分析及演奏要求
  • 四、"样板戏"钢琴改编曲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批判
  • (一) "样板戏"钢琴改编曲的历史价值
  • 1. 古老戏曲注入活力
  • 2. 传统音乐续承开拓
  • 3. 钢琴艺术话语重塑
  • (二) "样板戏"钢琴改编曲的文化批判
  • 1. 创作手法固化单一
  • 2. 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 3. 狭隘的民族化倾向
  • 4. 引起的思考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样板戏”钢琴改编曲的历史读解与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