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与临床分析
姜靖1徐延伟2(1七台河市妇幼保健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2黑龙江农垦二院154002)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4-0055-02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治疗临床分析
冠心病包括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病人多数在中年以上,有的生前无法查到缺血证据,仅在死后尸检中发现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及局灶性纤维化。有的病人为陈旧性心肌梗死,这类患者缺血发作比伴有心绞痛发作更为多见。
冠心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率高,对心绞痛治疗的主要
原则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氧供给,减缓心肌耗氧量,促使侧枝循环形成。溶栓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尿激酶是溶栓药之一,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现将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本院收治的78例胸痛患者进行治疗与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我院急诊内科胸痛病人78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38~76岁,平均63.5岁。其中典型心绞痛样胸痛12例,伴有胸闷憋气的胸痛20例,夜间阵发性胸背疼痛伴上腹痛9例,伴返酸、烧心的胸痛7例,伴呛咳的胸痛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尿激酶组43例,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1.2辅助检查根据病史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酶观察等。心电图正常28例,异常24例,表现为T波倒置或双向,ST段压低18例,病理性Q波2例。12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3例,异常9例,表现为左室顺应性减低,主动脉弹性减低。
1.3诊断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78例,分为4型:1型劳累性心绞痛,2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3型自发性心绞痛,4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引起胸痛的病因较多。
1.4治疗方法阿司匹林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和其他抗血小板制剂在预防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方面,最近已广泛进行评价。对照组治疗为严格卧床休息,吸氧,服心得安20mg,心痛定10mg,消心痛10mg3次/d,肠溶阿司匹林0.3g,1次/d,2周为一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尿激酶组同对照组另加尿激酶2~10万U于5%葡萄糖液200ml静滴,1次/d连用5-7d,在以右旋糖酐静滴7d。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非常显著,心绞痛减轻和消失两组比较,对照组心绞痛平均好转时间及平均嫌小时间分别诶7.79d和9.46d,尿激酶组分别为2.14d和3.28d,两组差异均极为显著。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
n%n%N%N%
显效4195.31748.6AMI00514.3
好转24.7925.7死亡0025.7
未缓解0025.7
小计量尿激酶敛足降低未发现出血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阿司匹林防止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阻塞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板块突然破裂出血与阻止TNA2依赖性血小板激活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AMI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症候群,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加重,包括斑块迅速增大,形成溃疡、裂缝或破裂;也可在此基础上形成壁性血栓或继续扩大形成阻塞性血栓,这是形成急性心肌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AMI或猝死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动力性狭窄病导致内膜损伤,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异常,可形成冠状动脉血栓或血小板/纤维蛋白性微血栓,后者极易导致室颤。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数病例冠脉内存在血栓,然而在溶解因子的作用下,已形成的血栓可不再继续扩大。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首要目标是制止发展为AMI,防止死亡发生。
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以溶栓、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活跃局部循环而发挥作用。我们采用常规治疗+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滴就是根据以上远离,以期达到迅速、稳定、可靠的治疗作用,并减少、防止出血并发症。同常规治疗比较、显效快,有效率高,疗效持续、稳定,近期、远期预后好。
参考文献
[1]罗金燕,ForichonJ,MinaireY.食管源性胸痛病因学和诊断方法探讨.中华消化杂志,1989,9:20.
[2]柯美云,王子时,邓芙蓉,等.52例心绞痛样胸痛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95.
[3]DemeesterTR,OsullivanGC,BermudezG,etal.Esophagealfunctioninpatientswithangina-typechestpainandnormalcoronaryangoingrams.AnnSurg,1982,196:488.
[4]LeeMG,SullivanSN,WatsonWC,etal.Chestpainesophageal,cardiac,orboth?AmJGastroenterol,1985,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