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服务

一、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覃燕梅,王长熠[1](2021)在《基于UX(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内图书馆陆续开展了以智能手机APP客户端应用服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服务等形式的移动信息服务,深刻地影响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为探寻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评价的有效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移动信息服务的相关研究,构建基于UX(用户体验)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评价模型,并开展基于该模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评价调查工作,得出相关工作启示,以期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评价及改进提升移动信息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茆凌[2](2021)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文中提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数字化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模式。新形势新局面,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其改革和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因此,文章从研究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出发,深入思考图书馆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的具体变化,从而有针性地对其变化研究出对应的实践策略,最终反观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影响,从中寻求高校图书馆变革的的路径与意义。

师美然[3](2021)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转变》文中研究表明在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也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服务管理。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革新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理念。高校图书馆要想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学生的阅读需求,就必须抓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特点,创新服务模式,才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王文平[4](2021)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方法探索》文中认为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方法。

陈为东[5](2021)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发现离不开偶遇信息的点燃,从而引导个体心理发生顿悟、联结、移情和沉思,个体从偶然的被动获得转移到主动求索,非线性和线性的信息搜索行为彼此共生或演替,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存在。偶遇的信息具有潜在价值,希冀解决科学难题、科研疑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在搜索、浏览、交互过程中发生信息偶遇的可能性变大,信息偶遇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术新媒体以学术信息服务为己任,包括学术APP、学术虚拟社区、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社交网络和学术博客等多元类型,承载着丰富的学术资源,拥有基数庞大的科研人群,用户之间通过彼此关注、留言、互粉等,形成了社会网络关系,缓解了科研人员的信息孤岛现象。目前关于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主动的交流、交互、共享、贡献、持续使用、科研合作等行为,被动的信息获取行为还有待深入探索。用户在学术新媒体环境下意外获得有趣或有用的信息逐渐常态化,国内外多个领域都有关注信息偶遇,图情领域对信息行为的研究也延伸到了信息偶遇。信息偶遇一般过程模型中涵盖了注意、停驻、检验、摘取、返回5个步骤,表现为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3个阶段。目前缺少从心理和认知层面探析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原因、感知变化和后续采纳等问题,有必要在偶遇过程下结合用户的感知心理去深入分析信息偶遇现象,挖掘偶遇信息价值,为科学发现提高几率。本文主要分析过程感知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发生前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变、偶遇后用户信息采纳路径以及促进信息偶遇的感知和采纳策略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1)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个体、环境、行为因素和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S-O-R(即刺激—个体心理、生理—反应),结合学术新媒体特色和信息偶遇概念,将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划分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环境、学术信息。在已有信息偶遇发生过程和过程感知模型下分析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将感知融入到偶遇行为过程,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给出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包括5个子机理,分别为信息偶遇前的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的心流体验、认知联结、感知控制,信息偶遇后的行为反馈,深入分析了5个子机理,以及过程与机理的关系,子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2)偶遇前引发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S-O-R模式和技术接受模型从学术新媒体的用户维度、信息维度、环境维度分析引发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给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其中信息维度包括信息特征、信息质量,环境维度囊括了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用户维度涵盖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先验知识以及信息偶遇行为共有9个变量,10个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学术新媒体平台上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问卷设计的题项中涉及到是否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设置,以排除没有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信息特征、信息质量、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对感知有用性均具备显着正向影响;先验知识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控制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信息特征显着影响用户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显着正向影响信息偶遇行为。(3)偶遇中学术新媒体用户的认知演变。本文采用访谈获取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时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资料,共访谈了15位曾经发生过信息偶遇事件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由于学术新媒体主要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且以学术信息服务为主,因此,本文以硕博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为目标人群,共获得4.5万余字的访谈资料。再根据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获得了初始概念38个、初始范畴19个、主范畴8个,最终得到信息偶遇中的用户认知演变状况,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演变模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中认知变化时的认知结构经历了同化、顺应、图式联结和意义建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网络,并结合意义建构理论解读了用户从认知鸿沟、断带到认知联结跨越,对认知演变的意义进行了阐释。(4)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构型。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信息采纳模型(IAM)、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感知价值接受模型(VAM),提取了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构成,动因包括: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认知结构、好奇心理和感知成本7个动因。通过问卷获得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数据。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检验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组态构型,经过数据校准(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得到真值表、必要性条件分析、组态充分性条件和结果稳健性分析,得到影响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7条路径,即7种组态结果,并解释了这7条路径。(5)提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前-中-后的感知与采纳策略。刺激物特征显着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从信息偶遇前的信息质量(信息内容、信息源)和信息特征(信息表征和信息标题)等角度实现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用户的认知心理、情感情绪都存在不断的变化,从认知联结、偶遇信息相关信息、感知控制和信息偶遇能力素养角度,帮助用户实现偶遇信息和先验知识的语义互联,更好地理解和研判偶遇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最后给出了促进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采纳的策略,从平台可用性、偶遇信息资源关联和学术新媒体的网络口碑等角度,提升偶遇信息的采纳度从而实现信息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理论体系,信息偶遇是一种被忽略的、被动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或检索行为。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将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分为前-中-后3个阶段,并将用户感知融入到这3个阶段,给出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前引发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化和偶遇后的采纳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信息偶遇现象,丰富了信息行为研究。本文最后给出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感知与采纳策略,为学术新媒体平台和学术知识服务体系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优化学术新媒体的知识服务满意度。

郭淑敬[6](2021)在《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原生代”是伴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电子产品的爆炸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掌握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数字语言”。数字原生代群体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其信息获取行为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研究信息获取行为的成果显着,但以数字原生代为研究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深入契合数字原生代发展、细化信息获取的研究主体,对数字原生代的信息获取行为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以数字原生代为研究对象,在调研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质性编码、问卷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深入钻研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调查了数字原生代的信息需求、获取动机、解析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分析总结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特征及获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实证的方式完善研究,从而得出如下结论:数字原生代对于信息需求的感知薄弱;低教育阶段(小学)的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动机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差异明显;个体的自我效能、环境因素对数字原生代的信息获取行为无直接显着影响;认知能力、信息素养、信息资源对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均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发现环境因素可通过中介信息资源因素、信息素养进而对信息获取行为有间接影响。此外,通过研究发现,数字原生代倾向于通过网络及人际渠道获取信息,低教育阶段的数字原生代更依赖于通过人际渠道获取信息;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数字原生代更倾向于采用自然语言表述而不是专业的检索方式获取信息;相对于文本信息,数字原生代更喜欢获取多媒体类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内容方面,数字原生代获取教育类、游戏类、娱乐类信息频繁。缺乏信息素养、认知能力较弱、环境资源限制和信息机构服务不细致是数字原生代在获取信息时遇到的障碍。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数字原生代信息需求识别能力;引导数字原生代获取动机;明晰数字原生代认知能力,矫正消极情绪;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提供高质量信息资源;营造绿色和谐的信息环境的优化建议。

梁静[7](2021)在《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研究》文中认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2012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兴起的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从2013年开始进入了中国,MOOC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MOOC相关概念、发展起源和发展特点等内容,与此同时使用案例分析法针对国内外典型的高校MOOC运行平台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为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提供参考;其次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法,将与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外部因素一一剖析出来,为开展MOOC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服务理念与服务体系;再次随机选择我国多家211高校图书馆网站,对于其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规模、课程种类、平台选取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存在着MOOC关注度不足、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馆藏资源共享障碍、缺乏管理机制等问题;最后结合SWOT分析以及高校的调查结果,深度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从加强图书馆推广宣传、馆员素质教育、开展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建立健全版权清理机制、建立健全MOOC评价系统等方面,为高校图书馆完善以及创新MOOC信息服务模式提供新思路。面对MOOC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等一系列特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应该主动承担起领头羊的角色,在完善MOOC信息平台服务策略的同时,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并结合自身特点,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模式、提高自身在教育界的地位,为我国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谢尚均[8](2021)在《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信图书馆被普遍的接受和应用,微信图书馆提供的各项信息服务离不开大数据的信息挖掘技术与整合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通过网络技术能够被更加方便地搜集和更广泛、快速地传播,用户信息曝光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此外,大数据时代下侵犯用户隐私权益的特征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增加了微信图书馆保护用户隐私权益的难度。因此,微信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时需要采取一系列隐私权益保障手段,如何有效地对保障用户基本权益成为微信图书馆运行中的工作重点。本文以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相关理论基础,阐释了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内涵,剖析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特点,论述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规避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通过对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模式和机制的论述,从法律政策、服务机构、用户素养和运行技术等四个维度揭示了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现存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法律政策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用户素养和完善运行系统等维度提出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刘扬,吕霞,王弋,殷乐[9](2021)在《阐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文中研究指明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通道,是人们攀登真理高峰的重要阶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互联网由于其开放的特性,也容纳了更加多元的信息知识,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红利,这也使传统图书馆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面前,除非在专业性十分强的知识需求方面,图书馆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在当下,图书馆要想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相契合,大力推进信息服务改革,将互联网与图书馆完美结合起来,带给人们更加可靠、便捷的知识供给。

王艳红[10](2020)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需求有了新的变化,要求在信息服务模式上加强创新。怎样在网络环境下把握读者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重点思考的问题。对此,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针对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出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二、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X(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图书馆信息服务及移动信息服务评价研究情况
    1.1 国外相关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研究
    1.2 国内图书馆信息服务及移动信息服务评价研究
2 基于UX(用户体验)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评价模型
    2.1 构建评价模型
    2.2 基于评价模型的调查工作
3 启示
    3.1重视新媒体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的运用,调整、设置相关业务工作
    3.2 UX(用户体验)在移动信息服务评价中占重要位置,加强系统(平台)相关设置
    3.3 针对“服务效果”建立相关机制,提升读者“在线帮助服务”体验满意度
    3.4 长期、经常性开展移动信息服务评价工作,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提高移动信息服务满意度
4 结语

(2)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整体运作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变化
    高校图书馆用户类型的需求变化
    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形式变化
    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内容变化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变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行为变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平台变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变化
新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保持平衡化
    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确保可持续性
    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自主创新化

(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特点分析
    1.更加多元的信息资源
    2.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3.服务模式的转变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对服务工作需求的转变
    1.服务内容需求
    2.服务方式需求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面临的压力
    1.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
    2.信息技术压力
    3.读者多种服务需求的压力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模式的转变策略
    1.转变图书馆服务工作理念,提升服务工作质量
    2.强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促进服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3.注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地提升
五、结束语

(4)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特点
    (一)丰富的文献资源类型。
    (二)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三)多样化的图书馆服务方式。
    (四)图书馆服务的读者中心化。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方法
    (一)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强化。
    (二)面向社会提供读者服务。
    (三)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丰富。
    (四)读者个性化诉求的满足。
    (五)网络参考咨询工作加强。
三、结语

(5)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2.1.2 信息偶遇行为研究现状
        2.1.3 研究述评
    2.2 概念界定
        2.2.1 学术新媒体
        2.2.2 信息偶遇
        2.2.3 过程感知
        2.2.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内涵
    2.3 理论基础
        2.3.1 意义建构理论
        2.3.2 图式理论
        2.3.3 信息采纳理论
        2.3.4 三元交互决定论
        2.3.5 技术接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分析
    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分析
        3.1.1 学术新媒体用户
        3.1.2 信息偶遇环境
        3.1.3 学术信息
    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
        3.2.1 信息偶遇前
        3.2.2 信息偶遇中
        3.2.3 信息偶遇后
    3.3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与关系
        3.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
        3.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
        3.3.3 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与机理关系
        3.3.4 信息偶遇行为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
        4.1.1 学术新媒体信息维度
        4.1.2 学术新媒体环境维度
        4.1.3 学术新媒体用户维度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4 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分析
    5.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扎根理论
        5.2.2 访谈对象筛选
        5.2.3 访谈过程设计
        5.2.4 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5.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5.3.1 开放式编码
        5.3.2 主轴编码
        5.3.3 选择性编码
        5.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模型构建
        5.4.1 模型构建
        5.4.2 分析与讨论
        5.4.3 认知演变意义阐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分析
    6.1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
        6.1.1 偶遇后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依据
        6.1.2 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动因构成
    6.2 研究设计
        6.2.1 定性比较分析
        6.2.2 数据采集
        6.2.3 数据校准
    6.3 分析与讨论
        6.3.1 偶遇信息采纳必要性条件分析
        6.3.2 偶遇信息采纳的组态充分性条件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学术新媒体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感知与采纳行为促进策略
    7.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注意触发策略
        7.1.1 利用多元化信息表征刺激用户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7.1.2 设计趣味性的信息标题吸引用户眼球
        7.1.3 改善信息内容质量提高偶遇信息效用
        7.1.4 监控信息源提高偶遇信息可信度
    7.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认知联结激活策略
        7.2.1 利用资源故事化形式促进用户认知联结
        7.2.2 推送偶遇信息相关的学者、文献和主题提高感知有用性
        7.2.3 增强用户对偶遇信息的感知控制
        7.2.4 加强培养用户的信息偶遇能力素养
    7.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度提升策略
        7.3.1 改善平台可用性提高偶遇信息采纳度
        7.3.2 形成偶遇信息的资源关联提高采纳度
        7.3.3 建立学术新媒体网络口碑提高信息采纳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访谈
    附录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6)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信息获取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1.2.1 基于心理取向的信息获取行为理论及模型研究
        1.2.2 基于社会取向的信息获取行为理论及模型研究
        1.2.3 基于多元取向的信息获取行为理论及模型研究
        1.2.4 针对不同群体的信息获取行为研究
        1.2.5 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6 信息获取行为研究趋势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字原生代概念
        2.1.2 数字原生代特点
        2.1.3 信息获取行为的概念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需求理论
        2.2.2 信息获取行为动机
        2.2.3 信息获取行为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思路与内容设计
    3.1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动机编码
        3.1.1 研究步骤
        3.1.2 访谈样本的构成与访谈过程
        3.1.3 质性编码
    3.2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变量与假设
        3.2.1 个人因素
        3.2.2 环境因素
        3.2.3 信息资源因素
        3.2.4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因变量
        3.2.5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3.3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表现行为
    3.4 问卷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问卷调研
    4.1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4.1.1 预调研
        4.1.2 正式调研及数据收集
    4.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4.2.1 问卷信度分析
        4.2.2 量表效度与因子分析
    4.3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查结果与实证分析
    5.1 数字原生代信息需求
    5.2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动机
        5.2.1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动机总体概况
        5.2.2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动机分层统计
    5.3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影响因素
        5.3.1 初始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5.3.2 影响因素模型修正检验
        5.3.3 影响因素假设检验及最终模型
    5.4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特征
        5.4.1 信息获取渠道
        5.4.2 获取信息方式
        5.4.3 载体类型
        5.4.4 获取信息内容类型
        5.4.5 信息获取困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数字原生代信息需求及获取动机结论
        6.1.1 数字原生代信息需求感知薄弱
        6.1.2 低教育阶段的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动机差异明显
    6.2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影响因素结论
        6.2.1 自我效能、环境因素对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无显着影响
        6.2.2 认知能力、信息素养、信息资源对数字原生代获取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
    6.3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特征结论
        6.3.1 倾向于通过网络、人际渠道获取信息
        6.3.2 倾向于采取自然语言表述的形式获取信息
        6.3.3 喜欢获取多媒体类信息
        6.3.4 教育、游戏、娱乐类信息获取频繁
        6.3.5 信息获取阻碍多样
    6.4 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优化建议
        6.4.1 提升数字原生代信息需求识别能力
        6.4.2 引导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动机
        6.4.3 明晰数字原生代认知能力,矫正消极情绪
        6.4.4 重视信息素养教育
        6.4.5 多渠道、多形式提供高质量信息资源
        6.4.6 营造绿色和谐的信息环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访谈提纲
    附录2: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访谈部分原始材料
    附录3: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MOOC概述及平台介绍
    第一节 MOOC的起源及概念
    第二节 MOOC运行平台的介绍
        一、国内MOOC运行平台的介绍
        二、国外MOOC运行平台的介绍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优势(Strength)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
        二、高校图书馆MOOC教学信息梳理、整合与开发的优势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四、为MOOC平台提供特色服务
    第二节 劣势(Weakness)
        一、MOOC服务缺乏本土化理论研究
        二、高校图书馆MOOC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三、MOOC信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节 机遇(Opportunity)
        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二、MOOC平台亟需推广宣传
        三、MOOC发展需要图书馆配套服务
    第四节 威胁(Threats)
        一、MOOC平台存在封闭性
        二、MOOC教学对信息资源提出新要求
        三、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冲击图书馆功能
    第五节 基于SWOT分析的MOOC服务的策略
        一、加强我国高校图书馆MOOC服务的本土化研究
        二、MOOC服务理念的创新
        三、建立专业的MOOC教学服务团队
第四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内容
    第三节 调查步骤
    第四节 调查分析
        一、高校图书馆MOOC平台的建设情况
        二、高校图书馆课程投放情况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服务情况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缺乏对MOOC的关注
        二、馆员MOOC素质良莠不齐、服务能力有限
        三、高校师生MOOC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四、资源共享方面存在障碍,形成信息壁垒
        五、缺乏有效的评分系统及激励机制
第五章 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策略
    第一节 加强MOOC推广,宣传教育新理念
    第二节 加强MOOC学科馆员继续教育
        一、加强馆员思想教育,开展继续教育
        二、培养专业、技能型馆员
    第三节 开展嵌入式MOOC信息素养培育课程
    第四节 整合优质资源,建立版权清理机制
    第五节 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MOOC评价指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相关基础
    第一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基本概述
        一、微信图书馆的内涵与特征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的内涵与隐私泄露形式
        三、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必要性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可行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模式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模式
        一、用户隐私信息合理使用模式
        二、安全隔离模式
        三、私密浏览模式
    第二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机制
        一、管理机构监督机制
        二、用户隐私管理机制
        三、用户服务反馈机制
        四、隐私权益保障评估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现存问题
    第一节 基于法律政策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一、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法律内容不完善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政策的缺失
    第二节 基于服务机构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一、微信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微信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理念缺失
        三、微信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素养薄弱
    第三节 基于用户素养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一、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意识的匮乏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能力的不足
    第四节 基于运行技术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一、微信图书馆运行系统存在漏洞
        二、微信图书馆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法律政策强化的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一、完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微信图书馆隐私权益保障政策
        三、健全微信图书馆隐私权益保障体系
    第二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服务体系完善的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一、制定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服务章程
        二、强化微信图书馆服务职业道德观
        三、提高微信图书馆内部人员素养
        四、完善微信图书馆内部的隐私保护制度
    第三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用户素养提升的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一、强化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意识
        二、提高微信图书馆用户保护隐私的能力
        三、提高微信图书馆用户的维权素质
    第四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运行系统完善的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一、完善微信图书馆系统内部安全机制
        二、强化微信图书馆系统外部风险防御能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阐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特征
    (一)电子化。
    (二)共享化。
    (三)便捷化。
二、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中的独有优势
    (一)拥有大量知识信息资源,特别是高端知识方面。
    (二)在信息分类方面的先进经验。
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
    (一)加快信息化进程,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二)加强对信息人才的培训,引进信息化人才。
    (三)坚持信息共享原则,坚持不收费原则。
    (四)升级信息检索技术,带给用户更舒适的体验。

(10)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意义
    (一)为了满足图书馆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二)为了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高校图书馆构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策略
    (一)逐步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
    (二)密切关注和跟踪读者不同的信息资源需求。
    (三)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交流平台。
    (四)建立基于网络的图书资源导航系统。
    (五)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六)加强读者培训工作。
四、结语

四、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X(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评价研究[J]. 覃燕梅,王长熠.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1(06)
  • [2]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J]. 茆凌. 文化产业, 2021(35)
  • [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转变[J]. 师美然. 兰台内外, 2021(34)
  • [4]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方法探索[J]. 王文平. 办公室业务, 2021(20)
  • [5]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D]. 陈为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6]数字原生代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 郭淑敬.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研究[D]. 梁静.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8]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研究[D]. 谢尚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阐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 刘扬,吕霞,王弋,殷乐. 今古文创, 2021(05)
  • [10]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 王艳红. 办公室业务, 2020(24)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