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军成李力谢涛(湖北省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荆州434020)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7-0194-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小儿肠套叠诊断及治疗过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7例确诊后的肠套叠患儿经治疗后,疗效良好。结论对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有利于进行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以便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诊治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其临床进展急骤,病情变化快。因大多数患儿不能用语言表达病史,且查体不合作,稍有疏忽,就会发生误诊。我院2006年—2010年12月收治小儿肠套叠67例,疗效良好,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7例病例中,男31例,女36例。年龄3月—13岁,病程0.5—48h。
1.2临床表现阵发性哭吵、呕吐、血便典型三联征者26例,突发面色苍白18例,反应淡漠10例,体检时可触及包块、果酱样血便50例。
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超声及钡剂灌肠,证实肠套叠。
2治疗与结果
在本组病例67例中,48例在x线下做钡剂灌肠复位成功,发病时间均在12h以内,患儿均无腹胀、发热及腹膜炎体征。手术治疗19例。因肠坏死做肠切除8例。住院时间为8.1±1.6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3讨论
小儿肠套叠好发于2岁以内发育较好的婴幼儿,多见肥胖儿,占儿童套叠的82%—86%,根据上海1957例儿童肠套叠的年龄统计,以3个月婴儿开始上升,4—10月较多,5—7月达高峰[2]。不少学者认为小儿急性肠套叠与病毒感染有关,部分学者认为血中胃泌素升高是引起肠套叠的病因。急性肠套叠具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这四大典型症状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在肠套叠早期有些症状未出现或晚期被其他症状掩盖时则不易确诊,甚至出现误诊[3]。如误诊为胃炎、肠痉挛、腹泻病、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多见报道。因此应提高对婴儿肠套叠的认识,对突发性出现的阵发性哭吵、呕吐、腹胀首先要考虑急腹症的可能,另外,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也很重要。早期诊断可以避免肠坏死,并可争取非手术治疗复位。对哭闹不安患儿腹部触诊不满意时应进行再次检查,对可疑病例进行肛门指检。肛门指检为肠套叠不可缺失的步骤[4]。肛门指检带出血便的阳性率可达60—80%。在患儿哭闹不安时,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剂,待患儿入睡后再检查,以便发现腹部肿块。不能忽视2岁以上儿童的肠套叠,对儿童腹痛经654-2等解痉治疗后,未能缓解者,应警惕本病的存在。一旦确诊,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钡剂、空气及水压灌肠,手术以手法复位为主。视具体情况可行肠切除。总之,肠套叠虽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但其在治疗方法的选择,肠管生机的判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点,应从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术中情况等综合考虑来诊治小儿肠套叠,但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无疑对我们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会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诚仁,金先庆,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87-293.
[2]潘娇芬.小儿早期肠套叠的诊治体会(附42例报告)[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年4月第7卷第2期75.
[3]王毅,孙秀东,刘振平等.263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7,Vol.30,No,2,33.
[4]王泽容,潘贤春,魏之富等.小儿肠套叠的诊治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1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