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容钢
(广安市前锋区梭罗小学广安638020)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小学生朗读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在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也不能一口气连读下去。“有感情”是正确理解课文的结果,对课文字、词、句的内容理解了,读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明确朗读的目的
学语文课之所以要求学生朗读,一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二是辅助阅读理解。年级越低朗读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帮助越大。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先把书面符号(文字)转化为语音信号,然后凭借听觉和已有的口语经验来理解。随着识字量的扩大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慢慢学会在头脑里直接将书面文字转化为一定的意义,形成默读的能力。
二、指导正确的方法
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所以教学生学习朗读课文,指导正确的读音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习课文,培养朗读课文的需要,也是养成认真朗读的需要。
1.发音要正确、清楚。发音正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好奇”中的“好”读“hào”,不能读成“好人”中的“hǎo”。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万万不能读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而有力,韵母要读得充沛而响亮,声调要读得正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的重要的。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是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当然重读的突出方法不只是加强声音的强度,有时轻读也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一篇课文如果轻重、停顿都能够分的清楚,这篇课文的感情就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朗读《丰碑》一文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这几句话时,抓住“久久地”、“深深”、“缓缓地”来加强声音的强度,同时又轻拖些,那么这样的效果就极佳了。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的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篇课文如果在朗读是速度快慢不合理,好的一篇文章听起来都会变的很难听。如一篇诗歌在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速度的快慢,这样才能体会得到作者写诗的含义。
4.语气、语调要恰当。语气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得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样的一段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就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分析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对所有课文都“有感情地”朗读。具体到每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除了要考虑文本是否具有感情色彩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来提出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通常在初读课文时重在要求读正确;而后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才能逐步要求学生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位,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只有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之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以《再见了,亲人》中朗读指导的片断为例。
指导过程:在送别队伍的人群中,有一位和我们同学年龄相仿的小金花。她和志愿军难舍难分,难过得哭了,志愿军对她说了一段话。大家看一看,怎样读才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呢?每个人都练一遍试试。(生自由练习读第二段。)
师:这一段里有一个词──噩耗,读懂了没有?(板书:噩耗。)
生:就是小金花的妈妈牺牲的消息。
师:是的。亲人去世的消息叫噩耗。
生:还包括好朋友和尊敬的人。
师:说得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谁站起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读。)
师:你们从“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一句中看出了什么人?(板书:跺,抽动。)
生:小金花很刚强。
师:对。但只是刚强吗?琢磨琢磨。
生:从“跺”看出了她对敌人的恨。
师:对了,体会得深一层了。──还看出了什么
生:她下决心要报仇。跺脚就是表示决心。
师:表示报仇决心大。──大家体会得又深了一层了。
生:“嘴角抽动了两下”,说明她很难过,但是,但是……
生:但是她忍住了,没有哭。
师:是这样。她忍住了悲痛。从这儿看出她很刚强。这一点刚才那位同学说了。同学们,这里有恨也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谁再把这句话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由于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小金花的刚强,体会到了小金花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体会到了小金花誓为妈妈报仇的复杂情感,因此,他们朗读时就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以感性的互评促进朗读
课堂上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点。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在语文教学中,许多环节都需要互动评价,或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或者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等。那如何作好评价呢?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我认为对于朗读的评价要在精确并具有一定指导性的基础上回归感性。教师充满感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在《再见了,亲人》的朗读指导中我做了如下的评价:第一次评价:你就是“小金花”,从你的嘴角抽动中,我看到了你的悲伤。
第二次评价:我已经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金花”的刚强。第三次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小金花”刚强的样子,体会到了小金花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体会到了小金花誓为妈妈报仇的复杂情感。谢谢你,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这样感性而富有趣味的评价,让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使他们乐读,想读,读的情真意切。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握好朗读的目的、时间,适当的给予激励,让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他们才会产生真正感情,才能真正读出情,悟出理,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朗读的价值。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通过朗读,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让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享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