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铅合金论文-赵鹏越,郭永博,王子云,白清顺,张飞虎

铜铅合金论文-赵鹏越,郭永博,王子云,白清顺,张飞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铅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拉伸模拟,多晶铜,铜铅合金,微观结构

铜铅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越,郭永博,王子云,白清顺,张飞虎[1](2019)在《合金元素比例对铜铅合金纳米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铅合金由于铜的高塑性、高强度以及铅的自润滑功能,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优良减磨材料,广泛应用于精密机械和航空航天领域中.为研究元素比例在铜铅合金材料纳米拉伸过程中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Poisson-Voronoi和Monte Carlo方法建立大规模多晶铜分子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混合蒙特卡洛/分子动力学方法(hybrid Monte Carlo/molecular dynamics, MC/MD)建立铜铅合金模型.根据真实铜铅合金比例成分建立具有不同铅原子比例的铜铅合金模型并与多晶铜纳米拉伸模型对比,模拟计算多晶体及铜铅合金的纳米拉伸过程,计算各模型的缺陷结构的配位数、内应力、原子势能等参数.结果表明:具有不同元素比例的铜铅合金纳米拉伸过程存在显着的规律性,铜铅合金和多晶铜的静水压力及势能分布相似,铅原子能够抑制铜铅合金晶界处位错的形核与扩展从而使合金材料结构更稳定,合金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和晶界的势能变化特点相反,铅原子的加入主要影响晶界状态,晶界结构组成在合金塑性变形过程中具有主要作用.因而,通过改变铜铅合金中的元素比例,可改变合金材料各方面性能,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制备高性能铜铅合金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韩浏淼[2](2018)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铜铅合金拉伸变形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机电系统向纳机电系统过渡,系统中器件尺寸逐渐逼近纳米级,器件材料表现出和宏观材料不同的特性。铜铅合金由于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和减磨性常用于轴承上,当轴承承受较大的机械载荷时其工作表面发生变形使得轴承精度降低,从而影响机电系统的运动精度和平稳性。本文通过研究纳米级铜铅合金变形特性,为纳机电系统中轴承的性能强化和失效预防提供技术支持。首先,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采用Voronoi法建立铜铅合金仿真模型,选择嵌入原子势描述铜铅合金原子间相互作用,通过弹性常数和结合能的仿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所选嵌入式势函数的准确性。其次,通过LAMMPS仿真平台对铜铅合金模型充分弛豫和施加拉伸载荷。弛豫结果表明铅原子使得模型晶界剪应力降低、晶界势能升高、晶界CSP值增加,且随着铅原子比例的增加,不同晶界结构的剪应力和势能呈线性变化。拉伸结果表明,不同铅原子比例的铜铅合金在拉伸过程中的裂纹扩展存在方向差异。铅原子比例的增加使得铜铅合金弹性模量减小、极限强度先减小后增加,铅原子的增多能明显抑制晶粒内部位错层。拉伸过程中晶界和晶粒的势能变化曲线完全不同,晶界在拉伸变形中起主要作用。最后,对含有预制孔缺陷的铜铅合金进行拉伸仿真,研究了孔缺陷位置、半径和数量对铜铅合金变形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孔缺陷均导致拉伸过程中应力下降和位错层增多,孔缺陷位于晶粒的铜铅合金强度、势能高于孔缺陷位于晶界的铜铅合金。位于晶界的孔缺陷半径和数量的增加在塑性变形和裂纹扩展阶段均使得铜铅合金强度下降;位于晶粒内部的孔缺陷半径和数量的增加在塑性变形阶段使得铜铅合金强度下降,而晶粒内部孔数量的增加在裂纹扩展后期由于位错塞积作用使得铜铅合金强度升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赵鹏越[3](2016)在《铜铅合金和多晶铜力学特性及变形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的研究已较为完善,而对纳机电系统加工机理的研究仍存在大量空白。纳米尺度下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使纳机电系统具有与宏观尺度机电系统所不具备的特性。然而,目前对纳机电系统的研究仍处于理论层面,这主要是由于对纳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极为苛刻的实验条件及实践基础,这些因素限制了对纳机电系统力学特性及加工机理研究。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构造纳米金属材料模型并通过模拟材料加工变形过程,从原子尺度对纳构件的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进行研究。本文基于LAMMPS软件对铜铅合金块体进行拉伸模拟,获得了不同时刻合金模型及其微结构的力学参数。同时,对多晶体块体进行扫描探针的压痕及刻划仿真。揭示了金属材料在拉伸及刻划加工过程中,材料及内部微结构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具有高活化能、过渡态原子排布、高应力梯度的晶界结构更易产生缺陷;低维数的叁叉晶界、顶点团在加工过程中承载更高的内应力;第二相合金元素能够抑制材料内部缺陷的产生,提高材料的韧性;多晶铜加工过程中缺陷主要由探针刻划作用引起并由探针局部区域产生,这与金属拉伸过程有所不同。其次,采用Voronoi方法分别建立了不同晶粒度的铜铅合金模型,分析合金的Hall-Petch效应并对铜铅合金材料特性进行研究。铜铅合金的晶粒尺寸在100 nm以内,纳米晶体晶粒细小、晶界体积分数大,晶界具有较高活化能。合金各晶粒之间存在明显的压应力及切应力作用。模拟了铜铅合金拉伸变形过程,结果表明,晶界结构在合金的力学特性中起重要作用。具有较高活化能及应力梯度的晶界结构更易使位错缺陷成核;位错在晶粒内沿滑移系运动但无法穿过晶界向相邻晶粒内部扩展;具有较低维数的微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承载较高的内应力。另外,第二相元素能够使金属材料的强度及韧性等特性显着提升。最后,采用Voronoi方法建立了多晶铜压痕及刻划模型。通过模拟探针对多晶铜表面的压痕及刻划作用,结合多晶材料内应力分析,研究金属材料在纳米尺度下的变形机理。结果表明,多晶铜受力沿探针运动方向变化明显,其余方向受力较低;多晶铜加工过程伴随能量的累积和释放,同时伴随着位错的成核和滑移;与合金拉伸相似,具有较低维数的微结构在加工过程中承载较大应力。无论拉伸或加工过程,金属变形均以位错滑移机制为主,具备Hall-Petch效应。(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唐建达,李娄明,朱正锋,马良,施旗红[4](2012)在《感应加热·颗粒离心熔铸工艺制备钢背铜铅合金滑动轴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基合金及铝基合金滑动轴承虽然具有优良的耐摩擦磨损性能及较大的疲劳强度,但其抗胶合性能和嵌藏性一般。为了满足高速重载柴油机滑动轴承性能的要求,采用感应加热·颗粒离心熔铸工艺制备的钢背铜铅合金双金属滑动轴承突破了合金材料性能上的限制,同时具备了较好的疲劳强度、顺应性、嵌藏性、耐腐蚀性能和抗胶合性能。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工艺所制产品的机械性能、双金属间的粘接强度以及疲劳强度均较高,且质量可靠、合金利用率高,组织及性能优于目前其他工艺所制滑动轴承。(本文来源于《机车车辆工艺》期刊2012年04期)

诸小丽,王飚[5](2008)在《解决铜铅合金成分偏析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粉末冶金制作铜铅合金过程中存在的由于两元素互不相溶导致的严重成分偏析,从而影响合金组织与性能的问题,采用添加均质剂的方法对合金进行了均质化处理,并对其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上述方法可使合金中的铜和铅达到较好的互溶效果,从而获得均匀、致密的显微组织。(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08年08期)

王立生[6](2007)在《钢/铜铅合金复合管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静水称量法测定了铜铅合金粉末的密度,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铜铅合金粉末的成分和形貌。利用液相烧结方法制备了钢/铜铅双金属烧结复合管状试样,得出了钢/铜铅双金属的烧结机理,并对不同工艺参数的试样组织和钢/铜铅烧结复合界面进行了研究。通过测量铜铅合金粉末压坯密度、烧结孔隙度、烧结密度以及烧结后的力学性能(铜铅合金硬度、钢/铜铅合金界面剪切强度),来研究烧结组织和性能随烧结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铜铅合金粉末密度为8.7936g/cm~3;铜铅合金粉末属于铅包覆粉,形状不规则;钢/铜铅双金属的烧结机理为:铜铅合金粉末表面的烧结过程符合Cannon和Lenel提出的“液相流动”理论,而粉末内部的烧结过程符合Price等人提出的“溶解—沉淀”理论;随烧结时间的增加,铜铅合金的烧结组织中铅由网状向点块状转变,随着压制压力的增加,铜铅合金的烧结组织中铅由点块状向网状转变;在每个相同压制压力下,840℃烧结60 min的孔隙度比30 min的孔隙度分别降低了15.7%、19.3%、16.7%、23.7%、40.2%和39.7%;当压制压力为500MPa,烧结温度为700℃,烧结时间为60 min时,获得了最大的铜铅合金粉末烧结密度为8.0215 g/cm~3,相对密度在90%以上:压制压力为300MPa的烧结铜铅合金的平均硬度最低(23.8 HV_(10)),500MPa的平均硬度最高(36.6 HV_(10));扩管变形的试样剪切强度为20MPa~45MPa,压制成型的试样剪切强度为55MPa~105MPa。(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07-06-15)

马伟[7](2006)在《铜铅合金-钢烧结双金属材料在发动机连杆衬套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发动机连杆小头衬套需要满足顺应性、抗咬合性、耐蚀性、耐磨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大功率、高转速发动机,还必须满足其它一些性能,如高的承载能力和抗疲劳强度等。因此,铜铅合金-钢双金属材料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内燃机》期刊2006年06期)

周强,谢中,王祝盈,陈小林,王岩国[8](2006)在《铜铅合金的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SKPM)在具有相分离结构的磁控溅射铜铅合金样品上进行测量分析,得到了合金薄膜的表面形貌和与微观组份分布相关的表面电势差信息。运用SKPM技术分析了铜晶粒对合金中粒子生长的影响。该分析方法无需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不会破坏样品,对于宏观上具有确定组分的微观相分离样品,可以由表面电势差像得到不同相的微区分布。比其它常规的分析手段有更高的分辨率、能获得更多的材料微区结构、组份与性能间关系的信息。(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9](2002)在《钢-铜铅合金烧结双金属柱塞缸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柱塞泵是液压工程机械的重要部件。柱塞缸体则是液压柱塞泵的心脏部件。双金属柱塞缸体是以钢为基体 ,以铜铅合金为摩擦层的缸体。一般采用在钢基体上浇铸铜铅合金的方法来生产。但该法易产生铅偏析、砂眼、气孔、微裂纹等缺陷 ,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钢铁研究总院的科研(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10](2002)在《钢-铜铅合金烧结双金属柱塞缸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柱塞泵是液压工程机械的重要部件。柱塞缸体则是液压柱塞泵的心脏部件。双金属柱塞缸体是以钢为基体 ,以铜铅合金为摩擦层的缸体。一般采用在钢基体上浇铸铜铅合金的方法来生产。但该法易产生铅偏析、砂眼、气孔、微裂纹等缺陷 ,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钢铁研究总院的科研(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铜铅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微机电系统向纳机电系统过渡,系统中器件尺寸逐渐逼近纳米级,器件材料表现出和宏观材料不同的特性。铜铅合金由于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和减磨性常用于轴承上,当轴承承受较大的机械载荷时其工作表面发生变形使得轴承精度降低,从而影响机电系统的运动精度和平稳性。本文通过研究纳米级铜铅合金变形特性,为纳机电系统中轴承的性能强化和失效预防提供技术支持。首先,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采用Voronoi法建立铜铅合金仿真模型,选择嵌入原子势描述铜铅合金原子间相互作用,通过弹性常数和结合能的仿真值与实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所选嵌入式势函数的准确性。其次,通过LAMMPS仿真平台对铜铅合金模型充分弛豫和施加拉伸载荷。弛豫结果表明铅原子使得模型晶界剪应力降低、晶界势能升高、晶界CSP值增加,且随着铅原子比例的增加,不同晶界结构的剪应力和势能呈线性变化。拉伸结果表明,不同铅原子比例的铜铅合金在拉伸过程中的裂纹扩展存在方向差异。铅原子比例的增加使得铜铅合金弹性模量减小、极限强度先减小后增加,铅原子的增多能明显抑制晶粒内部位错层。拉伸过程中晶界和晶粒的势能变化曲线完全不同,晶界在拉伸变形中起主要作用。最后,对含有预制孔缺陷的铜铅合金进行拉伸仿真,研究了孔缺陷位置、半径和数量对铜铅合金变形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孔缺陷均导致拉伸过程中应力下降和位错层增多,孔缺陷位于晶粒的铜铅合金强度、势能高于孔缺陷位于晶界的铜铅合金。位于晶界的孔缺陷半径和数量的增加在塑性变形和裂纹扩展阶段均使得铜铅合金强度下降;位于晶粒内部的孔缺陷半径和数量的增加在塑性变形阶段使得铜铅合金强度下降,而晶粒内部孔数量的增加在裂纹扩展后期由于位错塞积作用使得铜铅合金强度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铅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赵鹏越,郭永博,王子云,白清顺,张飞虎.合金元素比例对铜铅合金纳米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2].韩浏淼.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铜铅合金拉伸变形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3].赵鹏越.铜铅合金和多晶铜力学特性及变形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4].唐建达,李娄明,朱正锋,马良,施旗红.感应加热·颗粒离心熔铸工艺制备钢背铜铅合金滑动轴承的研究[J].机车车辆工艺.2012

[5].诸小丽,王飚.解决铜铅合金成分偏析的方法[J].机械工程材料.2008

[6].王立生.钢/铜铅合金复合管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7

[7].马伟.铜铅合金-钢烧结双金属材料在发动机连杆衬套上的应用[J].内燃机.2006

[8].周强,谢中,王祝盈,陈小林,王岩国.铜铅合金的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6

[9]..钢-铜铅合金烧结双金属柱塞缸体[J].钢铁研究学报.2002

[10]..钢-铜铅合金烧结双金属柱塞缸体[J].钢铁研究学报.2002

标签:;  ;  ;  ;  

铜铅合金论文-赵鹏越,郭永博,王子云,白清顺,张飞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