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是乳酸菌产生的一种新型抑菌物质,它不仅能够抑制多种食源性致病菌,而且对引起食品腐败的真菌具有广泛的作用。此外,苯乳酸稳定性高,安全无毒,有望开发成一种新型生物防腐剂应用于食品工业。国外对苯乳酸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1998-2008),存在诸如乳酸菌种产量低、底物成本高和发酵时间长等问题。本文在国内率先对乳酸菌合成苯乳酸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筛选高产苯乳酸的乳酸菌;研究其产生苯乳酸的途径和机理;优化乳酸菌生长细胞产生苯乳酸的发酵条件;研究影响乳酸菌静息细胞合成苯乳酸的因素;乳酸菌合成苯乳酸的酶进行分离、纯化并研究其酶学性质。利用MRS培养基发酵和HPLC检测,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泡菜中分离出一株高产苯乳酸的乳酸菌菌株,30℃培养72 h最高可产生91.3 mg/L的苯乳酸。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初步鉴定为乳杆菌,命名为Lactobacillus sp.SK007,GenBankaccession number:DQ53452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和植物乳杆菌亲缘关系最近。研究利用苯丙氨酸途径合成苯乳酸,提高苯丙氨酸的浓度可以增加苯乳酸的产量。以1.5g/L苯丙氨酸为底物的转化过程中发现:发酵72 h苯乳酸达到最高,而此时苯丙氨酸剩余94%、检测不到中间产物苯丙酮酸,这表明转氨反应是苯乳酸合成的限速步骤。进一步对影响转氨反应的因素进行研究,确定氨基受体α-酮戊二酸的缺乏是主要因素。研究了通过促进转氨反应提高苯乳酸的途径,分别采用添加α-酮戊二酸、谷氨酸以及柠檬酸和谷氨酸,苯乳酸产量有一定提高。苯丙氨酸的转氨反应已成为苯乳酸合成的瓶颈。在此基础上,使用苯丙酮酸替代同浓度的苯丙氨酸作为底物合成苯乳酸,结果苯乳酸产量提高了11倍、发酵时间缩短了48 h、原料成本降低了2/3。这表明,以苯丙酮酸为底物是苯乳酸合成的有利途径,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对乳杆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用廉价的玉米浆代替昂贵的蛋白胨作为氮源。利用响应面法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得到的培养基成分(g/L):为葡萄糖30,玉米浆47,酵母粉5,磷酸氢二钟3,醋酸钠5,柠檬酸三铵2,硫酸镁0.58,硫酸锰0.25,吐温-80 3 mL,苯丙酮酸5。最适的培养温度30℃、接种量3%、静置培养。发酵过程中pH变化对苯乳酸影响很大,可采用添加0.5%的缓冲盐及中和剂进行内源调节。在发酵罐中,采用后期流加碱液控制pH的方法有利于苯乳酸合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300 L发酵罐中试,苯乳酸产量达到2.81 g/L。利用乳酸菌静息细胞也可以合成苯乳酸,HPLC分析了静息细胞内、外的苯乳酸含量,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苯乳酸释放到转化液中。研究了细胞浓度、底物浓度、表面活性剂以及环境因素对苯乳酸产生的影响,得到的转化条件为:菌体静置培养24 h、用pH6.0的缓冲液收获细胞调节浓度为20g/L,加入2g/L苯丙酮酸,35℃、120 rpm反应2 h,苯乳酸产量可达0.98 g/L。静息细胞重复利用实验表明:第二次使用时,细胞活力仅为首次使用的20%,第三次已没有苯乳酸产生。进一步研究表明还原型辅酶NADH的缺乏是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反应过程中辅酶缺乏这一问题,构建了基于辅助底物的酶法再生体系。研究了葡萄糖、乙醇等辅助底物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确定葡萄糖是最适的辅助底物。在添加1%的葡萄糖,细胞重复利用5次活力仍能保持80%,细胞冷藏10天仍有60%的活力。经过超声波破碎、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色谱和AKTAExplore 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等分离步骤,纯化得到乳酸脱氢酶(LDH),SDS-PAGE呈现单一条带,HPLC检测纯度达98%。比酶活提高34.29倍、达到203.30 U/mg,回收率19.27%。在各纯化步骤中,该酶作用丙酮酸和苯丙酮酸的比值恒定,说明此酶是将苯丙酮酸还原成苯乳酸的主要酶。由SDS-PAGE得到LDH相对分子质量为39 kDa,而凝胶过滤色谱求得LDH的相对分子量约为80 kDa,因此,推断乳杆菌LDH分子内有2个亚基,是一种二聚体酶。圆二色性分析表明,LDH二级结构中α-旋占14.9、β-折叠35.7%、回转结构由为28.6%、无规卷曲为20.8。纯化的LDH作用苯丙酮酸的最适作用温度是40℃,超过60℃迅速下降;最适pH值为6.0、在4-8之间保持稳定;Mg2+、Mn2+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Cu2+、Hg2+对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LDH对丙酮酸和苯丙酮酸的亲和力差别很大。采用Lineweaver-Burk法作图法,求得LDH作用丙酮酸和苯丙酮酸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0.31、1.69 mM。对10株乳杆菌的乳酸脱氢酶活力与其合成苯乳酸的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乳杆菌之间LDH对丙酮酸和苯丙酮酸的差别很大,对苯丙酮酸高的LDH乳杆菌产生了高的苯乳酸含量。因此,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可以作为筛选乳酸菌产生苯乳酸的标准之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缩略符号表第一章 绪论1.1 苯乳酸的功能性质1.1.1 苯乳酸的理化性质1.1.1.1 结构1.1.1.2 溶解度和稳定性1.1.2 苯乳酸的抑菌性能1.1.2.1 苯乳酸抑菌活性的发现1.1.2.2 抑菌谱1.1.2.3 作用机制1.1.2.4 安全性1.1.3 苯乳酸的减毒作用1.1.4 苯乳酸的药理作用1.2 苯乳酸的应用1.2.1 苯乳酸在食品中的应用1.2.1.1 乳品工业1.2.1.2 焙烤工业1.2.2 苯乳酸在医药中的应用1.2.2.1 作为丹参素替代品,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1.2.2.2 作为带节育器出血的治疗药物1.2.2.3 用于合成降血糖制剂Englitazone1.2.3 化妆品工业1.3 苯乳酸的制备1.3.1 苯乳酸在自然界的分布1.3.2 苯乳酸的化学合成1.3.3 苯乳酸的生物合成1.3.3.1 苯乳酸的产生菌1.3.3.2 乳酸菌合成苯乳酸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3.3.3 苯乳酸的生物合成途经1.3.4 苯乳酸合成涉及的酶类1.3.4.1 转氨反应1.3.4.2 还原反应1.4 苯乳酸的检测1.4.1 TLC(薄层层析)法1.4.2 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1.5 立题背景和意义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参考文献第二章 苯乳酸高产菌株分离、筛选及初步鉴定2.1 前言2.2 材料与方法2.2.1 主要材料2.2.2 试验仪器2.2.3 主要实验方法2.2.3.1 样品采集2.2.3.2 培养基2.2.3.3 菌种分离、纯化2.2.3.4 初筛、复筛方法2.2.3.5 HPLC测定发酵液中的苯乳酸2.2.3.6 菌株形态观察2.2.3.7 生理、生化鉴定2.2.3.8 菌株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2.3 结果与分析2.3.1 产苯乳酸的乳酸菌菌株分离、筛选结果2.3.1.1 菌种初筛2.3.1.2 菌种复筛2.3.1.3 产苯乳酸的乳酸菌菌株比较2.3.2 菌株B7在MRS培养基中合成苯乳酸的过程2.3.3 高产菌株的初步鉴定2.3.3.1 菌株形态特征观察2.3.3.2 生理、生化实验2.3.3.3 16S rDNA序列测定2.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三章 Lactobacillus sp.SK007合成苯乳酸的机理研究3.1 前言3.2 材料与方法3.2.1 主要实验材料3.2.1.1 试剂3.2.1.2 菌种3.2.1.3 培养基3.2.2 试验仪器3.2.3 实验方法3.2.3.1 培养方法3.2.3.2 分析方法3.2.3.3 苯丙氨酸浓度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3.2.3.4 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发酵过程3.2.3.5 辅酶磷酸吡哆醛对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影响3.2.3.6 氨基供体对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影响3.2.3.7 谷氨酸对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影响3.2.3.8 谷氨酸和柠檬酸的协同效应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3.2.3.9 苯丙酮酸代替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3.2.3.10 苯丙酮酸浓度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3.2.3.11 不同底物形式合成苯乳酸的效果3.2.3.12 乳杆菌利用苯丙酮酸合成苯乳酸的时间过程3.3 结果与讨论3.3.1 乳杆菌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研究3.3.1.1 苯丙氨酸浓度对Lactobacillus sp.SK007合成苯乳酸的影响3.3.1.2 Lactobacillus sp.SK007利用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过程3.3.2 苯丙氨酸转氨反应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方法3.3.2.1 影响苯丙氨酸转氨反应的因素3.3.2.2 通过促进转氨反应提高苯乳酸的产量3.3.3 乳杆菌利用苯丙酮酸合成苯乳酸的研究3.3.3.1 苯丙酮酸对Lactobacillus sp.SK007合成苯乳酸的影响3.3.3.2 底物浓度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3.3.3.3 底物存在形式对Lactobacillus sp.SK007产生苯乳酸的影响3.3.3.4 乳酸菌利用苯丙酮酸合成苯乳酸的时间过程3.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四章 乳杆菌合成苯乳酸发酵条件的优化4.1 前言4.2 材料与方法4.2.1 主要实验材料4.2.1.1 试剂4.2.1.2 菌种4.2.1.3 培养基4.2.2 主要仪器4.2.3 实验方法4.2.3.1 培养方法4.2.3.2 分析方法4.2.3.3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4.2.3.4 培养条件的优化4.2.3.5 发酵罐放大试验4.3 结果与讨论4.3.1 碳源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4.3.2 氮源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4.3.3 吐温-80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4.3.4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4.3.5 发酵条件的优化4.3.5.1 培养温度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4.3.5.2 pH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4.3.5.3 转速对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4.3.5.4 接种量对Lactobacillus sp.SK007产生苯乳酸的影响4.3.6 发酵罐放大试验4.3.6.1 30L发酵罐放大试验4.3.6.2 300L发酵罐放大试验4.3.7 乳杆菌与其它微生物生物合成苯乳酸产量的比较4.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五章 乳酸菌静息细胞合成苯乳酸以及辅酶再生的研究5.1 前言5.2 材料与方法5.2.1 试剂与材料5.2.1.1 试剂5.2.1.2 菌种5.2.1.3 培养基5.2.2 主要仪器5.2.3 实验方法5.2.3.1 菌种活化、培养5.2.3.2 静息细胞的制备5.2.3.3 静息细胞转化方法5.2.3.4 检测方法5.2.3.5 苯乳酸合成后的分布5.2.3.6 底物浓度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5.2.3.7 细胞浓度对PLA合成的影响5.2.3.8 表面活性剂对PLA合成的影响5.2.3.9 缓冲液及pH对PLA合成的影响5.2.3.10 温度对PLA合成的影响5.2.3.11 转速对PLA合成的影响5.2.3.12 乳杆菌静息细胞重复利用实验5.2.3.13 重复利用细胞的粗酶液制备5.2.3.14 外加辅酶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5.2.3.15 辅助底物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5.2.3.16 葡萄糖对乳酸菌静息细胞重复利用及冷藏稳定性的影响5.3 结果与讨论5.3.1 乳酸菌静息细胞转化产物及苯丙酮酸的代谢途径5.3.2 影响乳酸菌静息细胞合成苯乳酸的因素5.3.2.1 培养时间对静息细胞合成苯乳酸的影响5.3.2.2 苯丙酮酸浓度对乳杆菌静止细胞合成苯乳酸的影响5.3.2.3 细胞浓度对静息细胞合成苯乳酸的影响5.3.2.4 表面活性剂对Lactobacillus sp.SK007转化的影响5.3.2.5 转化液pH对苯乳酸生成的影响5.3.2.6 温度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5.3.3 辅酶再生对乳酸菌静息细胞催化稳定性的影响5.3.3.1 静息细胞重复利用试验5.3.3.2 外加辅酶对苯乳酸合成的影响5.3.3.3 构建基于辅助底物的辅酶再生体系5.3.3.4 以葡萄糖为辅助底物对静息细胞催化稳定性的影响5.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六章 乳杆菌乳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6.1 前言6.2 材料与方法6.2.1 主要实验材料6.2.1.1 试剂6.2.1.2 菌种及保藏方法6.2.2 主要实验仪器6.2.3 实验方法6.2.3.1 酶的提取及分离纯化过程6.2.3.2 分析方法6.2.3.3 酶的产生及收集6.2.3.4 粗酶液的制备6.2.3.5 硫酸铵沉淀6.2.3.6 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6.2.3.7 AKTA Explore 3000 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18-HPLC鉴定酶的纯度'>6.2.3.8 SDS-PAGE电泳、RPC18-HPLC鉴定酶的纯度6.2.3.9 乳酸脱氢酶分子量及亚基分子量测定6.2.3.10 纯酶的圆二色性(CD)测定6.2.3.11 氨基酸组成分析6.2.3.12 温度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6.2.3.13 pH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6.2.3.14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m'>6.2.3.15 确定丙酮酸、PPA的Km6.2.3.16 乳酸菌的乳酸脱氢酶活力和其合成笨乳酸能力的测定6.3 结果与分析6.3.1 酶的分离、纯化6.3.1.1 硫酸铵盐析6.3.1.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色谱6.3.1.3 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6.3.1.4 纯化结果6.3.2 酶的性质研究6.3.2.1 LDH分子量及亚基分子量的测定6.3.2.2 LDH的圆二色性6.3.2.3 LDH的氨基酸组成分析6.3.3 LDH的酶学性质6.3.3.1 温度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6.3.3.2 pH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6.3.3.3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6.3.3.4 LDH对丙酮酸、PPA的Km6.3.4 乳杆菌的LDH活力与其产苯乳酸能力的关系6.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主要结论论文创新点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苯乳酸生产菌的筛选及鉴定[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03)
- [2].生物基聚苯乳酸新材料及其单体制备的研究进展[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8(04)
- [3].苯乳酸微生物代谢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18(09)
- [4].控氧发酵对干酪乳杆菌合成苯乳酸的影响[J]. 生物加工过程 2018(03)
- [5].苯乳酸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05)
- [6].苯乳酸高产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7(10)
- [7].光谱法探究苯乳酸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J]. 食品科技 2018(10)
- [8].食醋中苯乳酸的提取、鉴定及含量比较[J]. 中国酿造 2020(01)
- [9].植物乳杆菌生物合成苯乳酸条件优化研究[J]. 中国酿造 2018(04)
- [10].植物乳杆菌发酵生产苯乳酸的条件优化研究[J]. 食品科技 2018(09)
- [11].Lactobacillus plantarum苯丙酮酸还原酶的异源表达及其在苯乳酸制备中的应用[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11)
- [12].苯乳酸与食品防腐剂联合抑菌效果[J]. 食品与机械 2017(09)
- [13].苯乳酸复合保鲜剂在鸡肉保鲜中的应用[J]. 肉类工业 2019(06)
- [14].苯乳酸与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胞内外基因组的抑菌作用机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7(23)
- [15].4-羟基苯乳酸的HPLC检测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07)
- [16].生物转化合成苯乳酸工程菌的培养条件优化[J]. 工业微生物 2019(04)
- [17].基于LS-SVM苯乳酸发酵过程的建模[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6(04)
- [18].苯乳酸的微生物合成及分离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6(11)
- [19].发酵食品中多种防腐剂检测方法的建立[J]. 中国酿造 2020(04)
- [20].响应面法优化突变株L.plantarumP1881的发酵培养基[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21].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5)
- [22].乳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催化合成苯乳酸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8(12)
- [23].苯乳酸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08)
- [24].透性化干酪乳杆菌细胞转化苯丙酮酸合成苯乳酸[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5(02)
- [25].苯乳酸菌发酵液在牛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7(02)
- [26].乳酸菌产生的新型抗菌物质——苯乳酸的抑菌性质及作用机理研究[J].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1(02)
- [27].气相色谱法检测发酵液中苯乳酸含量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11(07)
- [28].苯乳酸的抗菌作用及其抗菌机理的初步研究[J]. 食品工业 2009(05)
- [29].一株产苯乳酸的植物乳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 2015(30)
- [30].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Y-78产苯乳酸发酵培养基优化的研究[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04)
标签:苯乳酸论文; 乳酸菌论文; 苯丙氨酸论文; 苯丙酮酸论文; 静息细胞论文; 辅酶再生论文; 乳酸脱氢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