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生成为目前高技术、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人群,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承担着较重的工作负荷和职业压力,成为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职业倦怠会引起医生消极行为增多,进而导致工作热情不足、医疗质量和效率的降低,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和医院的发展。所以开展对医生职业倦怠现状的研究对医院非常有必要,并进一步研究相应的政策,降低医生职业倦怠程度,对促进医生心理健康、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发展很有益处。本文以上海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部分医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的调查。采用祝宏伟编制的职业倦怠量表(Burnout Inventory-Physician Survey BI-PS),此量表是以Maslach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模型为理论基础,参照职业倦怠问卷(MBI),适用于我国医生的职业倦怠量表。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在Z医院重点学科及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的科室医生作为调查对象,计划调查406人,回收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83%,能够代表Z医院目前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结果显示,在337名医生中,情感耗竭≥2分检出率26.11%。个人成就感反向计分后≤2分检出率36.5%。医生服务忧虑≥2分检出率53.41%。医生人格解体≥2分检出率38.58%。总体来说Z院医生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情况中等,服务忧虑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维度,医生的个人成就感较高,个人成就感平均得分大于2分的检出率63.5%。男女医生在情感耗竭(t=0.35)和人格解体(t=1.17)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婚姻状况对Z医院医生的职业倦怠没有影响,已婚医生在四个维度上与未婚医生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此次调查显示,医生随着年龄增长,四个维度有着先是逐步增加,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情感耗竭(F=4.14)和个人成就感(F=4.99)具有明显差异,而服务忧虑(F=2.15)和人格解体(F=1.88)虽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学历对于医生职业倦怠的影响不显著。职称对医生职业倦怠的影响与年龄相似,随着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的发展,情感耗竭(F=4.84)和服务忧虑(F=2.80)不断增强,达到正高级职称后下降,并存在显著性差异。个人成就感(F=7.52)随职称晋升不断加强,影响显著。人格解体维度(F=2.01)虽然也有这样的规律,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科室也是影响医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结果虽然显示Z医院的医生职业倦怠情况目前还不严重,但是为了使职业倦怠处于可控的范围,不至于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作者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减少医生职业倦怠的发生,对已经产生的职业倦怠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职业倦怠,使医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的发展。一、争取政府的支持、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的改善,希望有关医疗管理部门在对医院和医生实施监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医务人员的权益,在医疗改革中让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得到报偿,实现他们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新闻媒体中,对不良现象要揭露,对医务人员为保障人民健康的贡献也要广泛宣传,树立典型,重塑人们对医生的信任,呼唤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维系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焕发奉献精神,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提高医疗质量,缓解工作量压力,医院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保障医生身心健康、保障病人健康等出发,将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保证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水平上。一方面合理安排医生的工作,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同时在医院扩容前,做好储备人才、储备人力资源的准备,招收新近医护人员,充实医院人力,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减轻人均工作量,降低因工作负荷给医生带来的职业倦怠。三、创新医生培训机制,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做好医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的培训活动,激发了职工的职业规划意识、忧患意识、科研意识、质量意识,引发他们对工作、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对缓解医生职业倦怠,重新制订新的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医院临床工作、科研、教学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推动。四、建立医院内医务人员心理疏导机构,缓解医生压力,帮助处于职业倦怠的医生纠正这一倾向非常必要。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借助专业的手段,依靠Z医院本身拥有的心理咨询科的优势,在医院固定场所开设心理咨询站,由心理咨询科医生为职业倦怠者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缓解职业倦怠情况,或者帮助他们找到缓解倦怠的方式方法。五、注重医院文化建设,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人文文化讲座、运动会、兴趣班等,在医生紧张的工作之余,给他们有机会能放松心情,舒缓身体的疲劳,降低职业倦怠的程度。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教师情感耗竭研究述评[J]. 海外英语 2019(12)
- [2].护理人员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 职业与健康 2020(14)
- [3].矿工作业疲劳对煤矿险兆事件的影响机理——基于情感耗竭中介变量的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9(02)
- [4].工作家庭冲突对煤矿工人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5].情绪智力对情感耗竭影响及情绪劳动策略的调节作用:路径与条件[J]. 商业研究 2017(12)
- [6].昆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 心理月刊 2020(18)
- [7].关于警察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J]. 政法学刊 2010(03)
- [8].儿科护士职业枯竭现状调查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09)
- [9].教师人格特质与压力和倦怠的关系[J]. 心理科学 2009(04)
- [10].护士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对离职意愿影响的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7(03)
- [11].制鞋工人职业应激与工作疲竭感的关系[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11)
- [12].职业倦怠对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09)
- [13].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05)
- [14].外向性和绩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中介作用[J]. 人类工效学 2008(04)
- [15].秦皇岛市200名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0(05)
- [16].应用正念减压疗法对住院护士职业压力的影响分析[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04)
- [17].工作家庭冲突视角下幼儿教师情感耗竭的心理机制:情绪智力的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4)
- [18].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多指标多原因模型研究[J]. 职业与健康 2015(12)
- [19].四川省护士长培训班学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12(07)
- [20].社会支持干预对感染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7(02)
- [21].优秀运动员压力、职业倦怠和退役意向的关系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9)
- [22].咸阳市护士职业倦怠与职业稳定性现状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20(08)
- [23].肿瘤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22)
- [24].关心自己是预防和治疗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J]. 中国教师 2009(24)
- [25].医疗行业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 华西医学 2015(06)
- [26].不同民族人群职业紧张与倦怠相关性研究[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5(06)
- [27].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授权水平相关性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7(04)
- [28].护士组织气氛、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5(10)
- [29].护士职业获益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 护理研究 2016(02)
- [30].护士职业枯竭对唾液α淀粉酶的影响[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