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古隆起成因机制及其演化的分析,可为探讨大陆陆内构造变形提供基础,古隆起也是重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本文利用四川盆地北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及钻井资料,并结合野外资料等证据,首次提出该区晚三叠世发育一个古隆起,古隆起大致以剑阁为中心,命名为剑阁古隆起,它是造成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缺失的真正原因。剑阁古隆起的厘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区域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在厘定剑阁古隆起存在并确定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结合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的年代地层格架以及Bischke曲线分析法,确定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历史。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基础解释区域地震剖面,分析古隆起成因。利用地震剖面平衡复原分析局部构造对古隆起的改造,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古隆起的后期改造史。通过锆石测年分析,结合古水流及碎屑组分分析,探讨剑阁古隆起范围内沉积物的物源。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剑阁古隆起分布在江油—剑阁—广元—旺苍一带,形成期为须三期(210Ma),发展期为须四期到须六期,衰亡期为自流井期(189Ma),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隆起旋回。古隆起经历了大约21Ma,并在核部地区造成最长约11Ma的沉积间断、共计350m的沉积间断。古隆起189Ma之后的后期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189-160Ma为整体埋藏期,160-65Ma为差异埋藏期,65Ma至今为差异抬升及逆冲构造、局部构造改造期。(2)剑阁古隆起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南秦岭一带的挤压应力,为一典型挤压背景下形成的隆起,它的发现也证明了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系统的存在。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晚期对剑阁古隆起进行了强烈改造,造成古隆起的西北翼在龙门山前基本不复存在。(3)研究区晚三叠世主要物源方向为秦岭方向,尤以南秦岭为主。剑阁古隆起范围内样品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表明,南秦岭地区从晚三叠世须三期开始强烈活动,而龙门山北段在晚三叠世尚未大规模隆升。(4)剑阁古隆起对沉积物源体系、储层物性以及油气聚集均产生重要影响,对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引言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1 古隆起的研究现状1.2.2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研究现状1.2.3 须家河组研究现状1.2.3.1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古气候与沉积相研究现状1.2.3.2 研究区须家河组缺失现象的研究现状1.2.4 存在的问题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 研究内容1.3.2 技术路线1.4 完成的工作量1.5 主要结论与认识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2.1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2.2 区域地层特征2.2.1 盆地基底2.2.2 盆地沉积盖层2.3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第3章 剑阁古隆起的厘定3.1 剑阁古隆起存在的证据3.1.1 地震剖面上的证据3.1.2 钻井资料的证据3.1.3 野外露头的证据3.2 剑阁古隆起的现今展布范围及地层间断量3.3 剑阁古隆起的形成期次3.3.1 研究区地层厚度图展示的隆起演化3.3.2 Bischke曲线展示的隆起演化第4章 剑阁古隆起的成因及后期演化4.1 地震剖面分析揭示的剑阁古隆起成因4.2 地震剖面复原揭示的剑阁古隆起后期改造4.3 裂变径迹分析法揭示的古隆起后期演化4.3.1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原理4.3.1.1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形成机制4.3.1.2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4.3.1.3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几个参数4.3.2 实验流程4.3.3 热史模拟分析及古隆起后期演化期次第5章 剑阁古隆起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源区示踪5.1 实验原理5.2 实验流程5.3 锆石U-Pb测年结果及数据统计5.4 物源示踪研究5.4.1 锆石特征及碎屑组分特征对物源方向的指示5.4.2 古流向对物源方向的指示5.4.3 研究区周缘基岩年龄5.5 对剑阁古隆起及周边造山带活动的指示意义第6章 剑阁古隆起的地质意义6.1 对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系统的指示意义6.2 对研究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的借鉴意义6.2.1 研究区油气的生储盖组合6.2.2 剑阁古隆起的形成对油气成藏要素的影响6.2.3 剑阁古隆起后期演化对油气聚集分布的影响第7章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奖励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须家河组论文; 剑阁古隆起论文; 勉略洋论文; 四川盆地论文;